棗莊市首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證在薛城區頒發

枣庄市首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在薛城区颁发

棗莊在線:4月26日下午,棗莊市首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證在薛城區巨山街道東託二村頒發,同時,該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正式掛牌成立,成為棗莊市第一個登記賦碼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

“俺村一共有村民1526人,股權1270股,總資產1.1億元,門市房6764.8平方米,經營性資產7340萬元,合作社的成立不僅盤活了這些集體資產,而且把取得收益的60%用於股民分紅,這樣村民坐在家裡就能領錢了”,東託二村黨支部書記田傳柱向筆者介紹到。其實這是薛城區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一個縮影,近年來,該區堅持“把握正確改革方向、堅守法律政策底線、尊重群眾意願、分類有序推進和堅持黨的領導”的原則,精心組織、強化措施、狠抓落實,紮實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枣庄市首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在薛城区颁发

為有效激發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該區高位推動,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列入對該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內容,開展經常性督導,總結推廣典型經驗,建立責任追究機制,倒逼改革任務落到實處。群眾的理解與支持是一切工作開展的起點。為此,該區逐級採取召開動員會、發放一封信、張貼標語、懸掛橫幅和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意義、總體要求、方法步驟,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政策原原本本傳達給農民群眾,使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深入人心、家喻戶曉,營造了濃厚的改革氛圍。

集中開展清產核資工作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基礎。該區全面清查農村集體資金、資產和資源,重點核實未承包到戶的資源性資產和集體統一經營的經營性資產以及現金、債權債務等;加快建立健全農村集體資產登記、保管、使用、處置等制度,實行臺賬管理,著力做到底子“清”、情況“明”。累計核實確認村集體資產總額12.85億元、負債總額3.12億元、所有者權益總額9.73億萬元,集體土地總面積41.69萬畝,其中農用地30.61萬畝、建設用地10.04萬畝。

枣庄市首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在薛城区颁发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確認,是改革試點的關鍵性工作,也是難點所在。該區統籌考慮戶籍關係、農村土地承包關係、對集體積累的貢獻等各方面因素,充分尊重群眾意見,由成員民主協商解決,嚴格履行“入戶調查、會議討論、結果核實、逐戶簽字、登記備案和三榜公示”六道程序,確保成員認定過程的規範、嚴謹。

“在股權設置和管理上,我們還提倡以成員個人股為主,集體股是否設立及設置比例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大會或成員代表大會討論決定。在股權管理上,提倡實行不隨人口增減變動而調整的靜態管理方式,對新增人口,提倡通過分享家庭內擁有的集體資產權益的辦法,按照章程獲得集體資產份額和集體成員身份。”該區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主任孫延偉介紹到。

枣庄市首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在薛城区颁发

立足讓農民成為集體資產的管理者和受益者,該區將農村集體經營性資產以股份或份額的形式量化到本集體成員,集體經濟組織顯了“神通”。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的村居,到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登記賦碼,取得《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登記證》,憑證可到相關部門辦理公章刻制和銀行開戶等相關手續,確立市場主體地位,發揮集體經濟組織在管理集體資產、開發集體資源、發展集體經濟、服務集體成員等方面的功能作用,進一步增加村集體收入、規範集體盈餘分配,為實現按股分紅創造條件。同時,建立成員(代表)大會、理事會和監事會的“三會”治理機制,健全規章制度,完善運營機制,加強民主管理,不斷增強自身的經濟實力、發展活力和帶動能力。

歲月不居,光陰荏苒。隨著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音調越發高亢、樂章愈加激昂,改革正不斷釋放民生紅利。截至目前,該區201個村,已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村有199個,佔總村數的99%;全區19個經濟空殼村實現村集體經營性收入85.5萬元,完成了經濟空殼村“消零”任務;實現分紅的村有24個,分紅總額1362.26萬元。(張生 李想)

枣庄市首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证在薛城区颁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