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史地:省名【山西】與簡稱【晉】的來歷

【地名】及其【簡稱】往往是對一個地點或地區自然地貌與人文歷史的高度概括,中國地名以【對自然地貌的概括】居多,人文歷史型的地名命名,往往與該地曾經存在過的古國、古州、古郡有關,甚至與某次偶然發生的歷史事件有關,當然,也有單純是合併而來的地名,以及單純的吉祥話地名。我們不妨分別舉幾個例子:

  1. 自然地貌:太原、平原、劍閣、雁門等
  2. 自然方位:漢中、山西、河北、遼東、湖南、江左、隴右、淮陰、咸陽等
  3. 先秦古國故地:秦州、秦安、晉城、韓城、趙城、邢臺等
  4. 古州古郡歷經歷史流變的落腳點:兗州、徐州、青州、揚州、荊州、魏縣、涿州等
  5. 偶發事件(當年年號頒賜):建安、永泰、寶應、紹興、景德等
  6. 偶發事件(皇帝聽說取得軍事勝利):聞喜、獲嘉、擒昌、武威等
  7. 偶發事件(平定一方):平涼、南寧、西寧、西安、等
  8. 吉祥話:長安、大同、長治、重慶等
  9. 合併:甘肅、福建、江蘇、安徽

省名【山西】及其簡稱【晉】,分別屬於【自然方位】型、【先秦古國】型兩種,那麼二者又是如何最終落腳到今日的【山西省】這片區域上的呢?且看寒鯤一一道來:

山西

從“崤山以西”到“太行山以西”

【山西】是典型的【概括自然方位的命名方式】,與【山東】、【湖北/南】、【河北/南】、【江南/西】、【遼西/東】、【隴東/西】等現行省名或古地區名是一個類別。

在我國古代,最早的【山西】並不是指今日的【太行山以西】,而是指【崤山以西】,也即今日河南省陝縣靈寶一帶以西的大片土地,大致包括我們今天的陝西、甘肅、山西西南部、四川,也即地理單元上的黃土高原、汾渭平原、秦巴山區、四川盆地。所謂【山東出相、山西出將】,其中的【山西】指的便是漢唐時期的這麼一大片區域,而不僅僅是今日的山西一省,漢唐時期的【山西地區】往往被稱為【幷州】或【河東】。


山西史地:省名【山西】與簡稱【晉】的來歷


隨著唐宋金元之際,華夏政權統治中心由漢唐時期的關中河洛遷往元明清時期的幽燕之地,帝都京師從山西高原的西側、南側轉向了東側,漢唐帝王站在長安城視角下的“大河之東”(河東地區),變成了明清帝王站在北京城視角下的“大山之西”,【山西】之稱因此而取代了【河東】之名。明朝建立後,設置山西布政使司(明代山西行政首府)、山西都指揮使司(明代山西軍區首府)、山西行都指揮使司(明代山西北部軍區首府)、山西提刑按察使司(明代山西監察首府),清朝繼續設置【山西省】,這才把【山西】之名沿用到了今天。


山西史地:省名【山西】與簡稱【晉】的來歷


山西史地:省名【山西】與簡稱【晉】的來歷


晉國、三晉、晉州、晉城、晉寧路、晉省

我國各省的省名簡稱,其實是晚清民國時期電報推廣下的產物:清末洋務運動後,電報技術逐漸被清政府接受並使用。電報發報,惜字如金,多一字便多一字的成本,於是便有了省名簡稱、日期簡稱等。從官方層面上看,【晉】被用來指代【山西省】便是從清末開始的,當然在明清時期也有簡稱山西為晉省的,只不過往往都是習慣用語,倒也不算正式。

那麼為什麼要用【晉】來簡稱【山西省】呢?

我國自古以來就喜歡用先秦時期比較強大的古國名稱來簡稱一片地域,比如燕往往指今日的京津與河北北部、趙往往指今日的河北南部、齊往往指今日的山東北部、魯往往指今日的山東南部、秦往往指今日的渭河流域、吳往往指今日的江蘇南部、越往往指今日的浙江北部、巴往往指今日的四川東部與重慶市、蜀往往指今日的四川中部等等。晉國是一個以山西西南部(晉南地區)為核心,並且勢力範圍覆蓋山西全省以及河北河南陝西的部分地區的春秋大國(具體範圍見下圖),自然常常被用來指代今日的山西南部了。


山西史地:省名【山西】與簡稱【晉】的來歷


另外,【晉】這個名號,除了河北石家莊下轄的【晉州市】、福建泉州下轄的【晉江市】,基本上在歷史時期始終與今日的“山西”高度相關:韓趙魏三家分晉後,便因其曾為晉國卿家且傳承晉國制度而被稱為【三晉】;今日的臨汾地區,在北朝隋唐時曾因位於晉國故都附近而被稱為【晉州】,宋金元時期也別稱【平陽府路】為【晉州】;今日的太原地區,自趙簡子營造晉陽城開始,到趙光義廢毀晉陽城,一直以【晉陽】為統治重心與縣級城名;今日的晉城,在唐初設置了晉城縣,歷經唐宋金元,在明清時期改稱鳳臺縣,民國時期複稱【晉城】;元代在1303年晉南大地震後,改稱【河東南路】為【晉寧路】,大體囊括今日的山西南部四地市。由此可見【晉】字與【山西】存在高度相關性,自然成為【山西省】在晚清電報業定簡稱之時當之無愧的首選,並因此而成為近代以來山西省的正式簡稱。


山西史地:省名【山西】與簡稱【晉】的來歷


鼓樓廣場復建的“撫綏全晉”牌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