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鍋真的能擋子彈?說說比《投名狀》更真實的太平天國戰爭

2007年,由李連杰、劉德華、金城武三人聯手,拍攝的古代戰爭片大作《投名狀》,一度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十一年過去了,雖然《投名狀》帶來的熱度早已消散,但是這部影片裡的很多橋段卻依然被人所銘記。

鐵鍋真的能擋子彈?說說比《投名狀》更真實的太平天國戰爭

《投名狀》劇照

電影中,曾經出現了三位朝廷的大人物。這三人的原型卻不難揣摩,其中的“陳大人”的原型,自然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曾剃頭”曾國藩。那麼電影中的“山字營”,也就應當是當時湘軍的一部分。而與主角們相對的“魁字營”,則應當是李鴻章手下的淮軍。歷史上,也確實是曾國藩的湘軍攻破太平天國天京,也就是現在南京,因此也可以對“山字營”的真實身份進行作證。

鐵鍋真的能擋子彈?說說比《投名狀》更真實的太平天國戰爭

晚清名臣曾國藩,也就是劇中的“陳大人”

晚清湘軍的誕生,確實與當時的太平天國戰爭有著緊密的聯繫。由於鎮壓太平天國戰爭的接連失敗,因此清廷只得動用地方團練。而因為“丁憂”在家的曾國藩,正好利用這一段時間,在湖南組織起了一支團練,也就是後來的湘軍。而且湘軍的一大特色,正如電影中描述的那樣大多每一營,皆是同鄉出身,並且“兵為將有”,士兵不再受朝廷控制,而是直接受制於將領。不過即使如此,電影中的“山字營”與真實的湘軍其實還是有較大的差別。

鐵鍋真的能擋子彈?說說比《投名狀》更真實的太平天國戰爭

《平定粵匪圖?克服嶽州圖》中的湘軍

首先在裝備上,電影中的“山字營”,從將領到士兵,基本都有鎧甲防護,尤其是主角等人,一身精良的鎧甲。實際上,伴隨著火器的大規模使用,清代很早便已經逐漸開始淘汰鎧甲,乾隆時期,在實戰中,除了少部分將領還穿著象徵身份的鎧甲之外,已經難覓鎧甲的蹤影。到了太平天國戰爭時期,雖然無論是清軍還是太平軍,實際上都還使用大量的冷兵器,但是雙方都很少會穿戴鎧甲。因此電影中,兩方身著鎧甲廝殺的場景,是基本不可能真的出現在歷史上的太平天國戰爭中的。

鐵鍋真的能擋子彈?說說比《投名狀》更真實的太平天國戰爭

電影中太平軍和清軍身著鎧甲廝殺的場景,實際上在真正的歷史中是不可能出現的

而且在清軍的服飾上,也有著很大的問題。前文所說,湘軍還有淮軍,實際上都是由團練鄉勇構成的,因此他們所穿的軍服,也應是相應的號衣。而且還有一個細節,就是湘軍有一個很顯著的特點,那就是他們所捆的頭巾。由於受到少數民族的影響,當時湖南的鄉村也多有纏頭巾的習俗,這一習慣,自然也被他們帶到了軍中。有意思的是,湘軍裹頭巾的習慣傳播極廣,之後的淮軍也受其影響開始在頭上纏頭巾。這一風俗一直保持到了清末新軍的出現,但是因為實在影響太大,因此很多當時的許多外國人在組織華人軍隊時,也依然讓他們纏著頭巾。

鐵鍋真的能擋子彈?說說比《投名狀》更真實的太平天國戰爭

身著號衣,纏著頭巾的晚清清軍

鐵鍋真的能擋子彈?說說比《投名狀》更真實的太平天國戰爭

晚清淮軍

之後再是太平天國方面。正如前文所說,太平天國的軍隊,實際上和清軍一樣都基本是不披甲的。不過他們確實會如同我們一般印象中那樣頭上綁上頭巾,但這個頭巾並不一定就和電影中一樣是紅色。除此之外,實際上太平天國的士兵,也會穿號衣,不過太平天國的號衣一般較短,類似於上身的短襖。太平軍還有一大特色,是他們的軍服大多顏色較亮,這與電影中暗色的軍服有較大的差異。

鐵鍋真的能擋子彈?說說比《投名狀》更真實的太平天國戰爭

太平天國軍隊士兵

鐵鍋真的能擋子彈?說說比《投名狀》更真實的太平天國戰爭

太平軍號衣

鐵鍋真的能擋子彈?說說比《投名狀》更真實的太平天國戰爭

歷史上,英國人戈登實際上才是真正的蘇州城勸降者

最後來說說《投名狀》在戰爭場景上的爭議點。在戰前,通過李連杰飾演的龐青雲之口,向我們講述了太平軍對火器使用所帶來的威力。龐青雲所想出的辦法,則是讓清軍衝鋒貼近與太平軍展開肉搏。雖然在電影中,龐青雲的這一對策的確算得上奏效。但是畢竟電影就是電影。實際上,冷熱交替時代的戰爭中,一個合格的將領,都斷然不可能出現如同電影中,讓火槍手脫離軍陣,尤其是脫離負責肉搏的長矛手的保護。除此之外,火槍手一般也都會攜帶佩刀,以便在萬不得已時自保,因此像電影中對太平軍火槍手一邊倒的屠殺,實際歷史中,是不太可能存在的。

鐵鍋真的能擋子彈?說說比《投名狀》更真實的太平天國戰爭

《平定苗疆得勝圖》其中火槍手不僅有刀牌手、長矛手的保護,甚至還有弓箭手與騎兵的配合

這點要特別提一下《投名狀》中最富爭議的,清軍士兵用鐵鍋擋子彈的辦法。實際上,這並不靠譜。清代鐵鍋的製造方式為鑄造,這種方式製造的鍋具,在材料上屬於生鐵。生鐵鐵質極脆,根本就無法與鍛造的熟鐵或鋼製防具相提並論。以清朝最出名的佛山鐵鍋為例,其是用當地的紅泥做模,其生產工藝相對於武器簡單的很多,工藝只有制模、熔鐵、澆鑄3個簡單的程序,因此強度也差許多。而且以火槍的威力,即使是火繩槍,實際上只要在火槍有效射程之內,也依然可以輕鬆擊穿鐵鍋。在火器不斷髮展的過程中,即使是作為冷兵器鎧甲巔峰的板甲,最終都不得不退出歷史舞臺,生鐵鑄造的鐵鍋又怎麼可能擔當起防彈的大任呢?

鐵鍋真的能擋子彈?說說比《投名狀》更真實的太平天國戰爭

清代鐵鍋

除此之外,《投名狀》中不科學之處,還有太平軍將火炮置於整個軍隊中央。實際上這個佈置方法,大多應該是為了應對騎兵,而出現的空心方陣,這種方陣清代也已出現,因此太平軍使用本來並無不妥。但是清軍很輕易的就殺到炮兵陣地處,就不正常了。無論是冷熱交替還是火器時代,火炮都是極為重要的武器,因此軍隊對於火炮的保護也是非常嚴密。而太平軍不僅沒有將火炮放在真正適合其使用的高處,甚至還沒有對這些火炮進行重點保護。這或許只能說,可能是《投名狀》裡的主角光環所致了。

清代軍陣,火炮雖然是獨立與兩翼,但是明顯有騎兵保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