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地瓜蔓——小時候乾的農活

小時候,我幹過的農活

我小時候,是三十多年以前,與現在的孩子相比,那時物質條件極度匱乏,可以說一窮二白,能吃飽飯是頭等大事。為了能吃飽飯,到地裡幹活成了大人孩子逃不掉的宿命。如果說最讓現在的孩子煩惱的是寫作業的話,那麼幹農活就是我小時候最悲摧的事。跟現在寫作業一樣,雖然憎恨,還不得不幹。當然,也不是所有的農活都令人討厭,也有我喜歡乾的,就如現在做手工的作業,大部分孩子還是喜歡做的。忽然想回顧幾種我小時候幹過的農活,不知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童年經歷。

(二)最無聊的農活:翻地瓜蔓

翻地瓜蔓——小時候乾的農活

之所以覺得這項農活無聊,是因為翻地瓜蔓不像其他農活,幹完了就是幹完了,永遠不必再想它;而翻地瓜蔓需要隔三差五就得重新翻一遍,沒有幹完的時候。只要別的農活不是很急,稍微有點空閒,爺爺一定會說:走,翻遍地瓜蔓去。於是我們姐弟幾個,不得不每人扛起一根小杆子,磨磨蹭蹭向地瓜地走去。一邊走一邊腹黑:沒事就跟這些藤兒過不去,翻來覆去折騰它玩,到底有什麼用呢?也不管人家累不累!

翻地瓜蔓到底有什麼作用呢?據父親說,是為了不讓地瓜蔓生根而吸收養分,從而增加地瓜的產量。以前我對這話深信不疑,後來就半信半疑了,因為小學有了《自然》課。我們的《自然》書上說:翻紅薯蔓破壞了紅薯的正常生長,造成了葉片反轉和相互積壓,大大減少了葉片的見光面積,削弱了葉片的光合效能;還擾亂了植株營養物質的運轉與分配,影響了塊根膨大,會造成大幅度減產,所以,農民翻紅薯蔓是不科學的。當我看到這些文字時,結結實實吃了一驚,雖然對個別詞語不是很理解,但“翻地瓜蔓是不科學的”這點卻看得很明白。繼而又非常委屈:沒想到無數次烈日下的勞作竟是無用功。我第一次感覺到知識是有用的,它可以讓我不用再翻地瓜蔓。

翻地瓜蔓——小時候乾的農活

當我怯怯地把那段文字指給父親看時,父親還沒有開口,旁邊的爺爺就搭腔了:誰說的?不翻地瓜蔓,蔓上紮根結了小地瓜,主根上還有什麼勁?這話似乎也很有道理,因為地瓜蔓極易生根,如果三天不翻,蔓子上就長出許多小白根;一週不翻,小白根就深深扎到了地下;十天不翻,用杆子就翻不動了,得雙手拽住,使勁才能拽出來,根上果真結了許多小地瓜。如果雨水勤的日子,隔夜就能紮根,農活再忙也要抽空翻地瓜蔓,不然那幾米長的藤兒真能成精,這都是我親身體驗過的。真不知是科學對呢還是道理對。但看後來的結果是道理戰勝了科學:我們還是一如既往地翻地瓜蔓。

翻地瓜蔓——小時候乾的農活

那時候每戶人家靠院牆都會立著幾根小杆子,這可不是打狗棒,而是翻地瓜蔓杆。它不粗也不細,握在手裡正合適,好一根如意金箍棒!可惜用途不是降妖除魔,它的用途只有一個,就是把地瓜蔓從地瓜嶺的這邊翻到那邊。整個夏天它被反覆使用無數次,頭都被磨的尖尖的。任何一項農活都是要費力氣的,翻地瓜蔓也不例外。它需要幹活的人彎著腰,雙手握住翻地瓜蔓杆,用杆的前頭挑起地瓜蔓,從地瓜嶺的一邊甩到另一邊。沒紮根的地瓜蔓還容易翻些,已經紮根了的要用好大的勁才能挑起蔓子翻過去,或者實在挑不出來,乾脆放下杆子用雙手拽,不過這樣速度可就慢多了。蔓子短的也容易翻,如果是幾米長的蔓子,就得看幹活人的技術了。首先不能翻蔓子的根部,會把植株翻壞;也不能翻梢,會把地瓜蔓翻斷,尤其是幾米的長蔓,在三分之二偏上處最合適,既能把蔓子甩過地瓜嶺去,又不能甩斷地瓜蔓。不管有沒有技術,翻一上午地瓜蔓,總是累得腰抬不起來,手上也磨起幾個水泡,火辣辣地疼。

翻地瓜蔓——小時候乾的農活

後來我聽說,我的同學們為了結束翻地瓜蔓的生涯,也拿《自然》書上的那段話和家長們據理力爭,可是結果卻無一不是以失敗而告終。科學的語言在不講科學的人面前,終究是一紙空文。但這場道理與科學的戰爭卻為我們的童年埋下了知識改變命運的種子。

翻地瓜蔓——小時候乾的農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