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的文化時間


石河子的文化時間

石河子老年大學詩歌朗誦班裡詩情滿滿(資料片)。李天 攝


石河子的文化時間

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內遊人如織(資料片)。 兵團日報駐八師記者站 張德智 攝


石河子的文化時間

石河子的廣場舞遠近聞名(資料片)。兵團日報駐八師記者站 張德智 攝


石河子的文化時間

石河子市圖書館是愛書群眾的精神家園(資料片)。兵團日報駐八師記者站 張德智 攝


●李天

跳廣場舞鍛鍊身體,參觀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感受軍墾文化的紅色基因,社區詩社裡市民的參與熱情越來越高,書店裡的讀書分享會讓人眼前一亮,精彩的傳統劇目送上了一道文化大餐……這些生動鮮活的文化縮影無一不讓“文化”成為八師石河子市的一張亮麗名片。在歷史的年輪和思想的變革中,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文化也悄悄繁榮起來。

8時

廣場上的舞曲早已響起來

“跳舞不僅能鍛鍊身體、提升文化品位,還能跳出榮譽。”

4月24日8時,楊鳳準時出現在市區的廣場上,她熟練地和舞伴們跳起了《軍墾健身操舞》。

楊鳳是石河子體育總會天音健身輔導總站站長。2009年,從事個體經營的她和幾個喜歡跳交誼舞的朋友一起,開始學跳廣場舞,沒想到這一跳,竟然“舞動”了石城。

最開始,楊鳳和朋友們利用空閒時間在老街街道的一個社區門前跟著曲子編舞蹈動作、編隊形,為的就是和朋友們找個共同的興趣愛好,一起鍛鍊身體。老街街道市民服務中心建好後,楊鳳成立了天音舞蹈隊,大家在舞蹈教室裡排練。隨後,9位隊員第一次參加全疆體育舞蹈比賽就拿了銅獎,這讓隊員們信心大增,跳舞的勁頭更足了。後來,加入舞蹈隊的人越來越多,楊鳳又請來專業的舞蹈老師免費教大家跳舞。漸漸地,舞蹈隊變得規範起來。再後來,每個街道、社區都有了自己的廣場舞隊,楊鳳請了30多個教練,每天早上在廣場上帶著大家跳舞。

從“一枝獨秀”到“遍地開花”,當廣場舞在全國各地漸漸熱起來後,廣場舞風也刮遍了整個石河子。現在,天音健身輔導總站在全墾區共有30多支舞蹈隊,上萬名隊員。下至三四歲的孩子,上至八九十歲的老人,都加入廣場舞這一文化體育活動中,真正體現了全民健身。石河子的廣場舞連續兩年在全國廣場舞大賽總決賽中取得優異成績。

“《我們都是兵團人》《石城驕傲》等舞蹈都是由咱們石河子人自己作詞作曲、編排的。隊員們都說,跳舞不僅能鍛鍊身體、提升文化品位,還能跳出榮譽。”楊鳳說。

如今,一年四季,不論春夏秋冬,石城的廣場、公園、明珠河畔,群眾自發組織的廣場舞隊、健身操隊、模特隊、合唱團、器樂隊等團體開展的各類活動,已經成為城市的一道風景。

11時

博物館裡的文物訴說著當年的艱苦歲月

“看到的是文物,聽到的是故事,觸摸到的是歷史,震撼的是心靈。”

4月12日11時,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門前有些熱鬧,一個旅遊團和十幾位散客已經在排隊,大家有秩序地進館參觀。

這些年來,隨著群眾文化理念的轉變,博物館走進百姓日常生活,成為公眾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博物館熱”,既體現了市民對高品質精神文化產品的需求日益旺盛,也得益於博物館展覽教育水平和服務意識的不斷提升。

近年來,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不斷優化和拓展服務模式,簡化入館程序,努力擴大服務覆蓋範圍。2018年,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共接待國內外遊客44萬人次,講解1251場,徵集文物297件,文物建檔300件。

“我們積極推動軍墾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努力講好‘兵團故事’,提升服務效能,積極思考如何讓博物館由‘火起來’向‘活起來’轉變。”博物館副館長蔡曉川說,要做到“活起來”,就要讓文物的價值內涵“活起來”,讓文物的多元之美“活起來”,成為文化再創造、藝術再發展的“營養源”。

為此,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舉辦了“大美新疆·軍墾華章”等系列畫展,通過在本地和外地舉辦各類美術展覽,積極向公眾傳播藝術、開展文化教育,讓藝術更接地氣,帶給公眾更好的藝術視覺和享受。

石河子還有個“軍墾活化石”——“軍墾第一連”老連長、講解員胡友才。他退休後堅持講述軍墾故事,宣傳兵團精神,用快板這種通俗易懂的方式,使遊客在歡笑聲中瞭解兵團歷史、感悟艱苦歲月。

胡友才說:“大家參觀軍墾精神教育基地,不只是為了文化休閒娛樂,更重要的是獲取知識、瞭解歷史,實現自我提高。在各類博物館裡,我們看到的是文物,聽到的是故事,觸摸到的是歷史,震撼的是心靈。作為一名講解員,我要針對不同年齡、不同群體,積極探索用文物講好‘兵團故事’的有效方式,讓更多的人願意看、看得懂軍墾精神教育展覽,讓更多的人在參觀遊覽中受到教育,成為社會文明進步的參與者和推動者。”

15時30分

社區的詩歌協會又開始誦讀啦

“引經誦典的同時,也結交了文人雅士。”

3月24日15時30分,紅山街道3社區的活動室裡早已聚滿了人,這裡要舉辦一場詩歌誦讀活動。

“我們每天下午都來社區參加各種活動,有時候我來唱歌,老伴來打乒乓球,不過我們還是最喜歡石河子詩歌朗誦協會舉辦的朗誦活動,我的小孫子有時間了也會來參加。”年近80歲的小區居民王壽珍夫婦是社區活動室的常客。

石河子詩歌朗誦協會會長毛淑芳說:“每個街道都有我們的分會。我們經常舉辦大型詩歌朗誦活動,會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舉辦專場朗誦會和朗誦培訓活動。目前,協會已有200多名會員。”

最近,毛淑芳正在籌備開設市區周邊養老院的讀書朗誦分會。她坦言,創辦協會的初衷是傳承經典文化。當看到一批又一批的詩歌愛好者加入到活動中,掀起一波又一波的詩歌朗誦熱潮,湧現出很多朗誦群體時,大家對詩歌文化的熱愛是她沒有想到的。

除了群眾自發組織的協會,石河子還有專業的朗誦協會——石河子播音主持誦讀協會,協會會員帶領著朗誦愛好者們在“綠風詩會”“彭驚宇專場詩會”等大型活動上大放異彩。

在2018年5月舉辦的本土詩人彭驚宇專場詩歌朗誦會上,石河子電視臺主持人王丹帶著女兒劉騏歌一起朗誦的《暴馬丁香》,贏得了觀眾的陣陣掌聲。

王丹說:“我們有個詩歌朗誦微信群,群裡有三四百人。協會的專業老師每週都會通過視頻、文字、語音等方式教大家練習發音、語調、語氣,幫助大家提升朗誦水平。大家在引經誦典的同時,也結交了文人雅士。”

自2017年9月榮獲西北五省首座“詩歌之城”以來,石河子市已舉辦了5場本土詩人詩歌朗誦會。走進石河子市的街道社區,公共文化已配送到百姓的家門口——現場教學的書畫專場,深受白領喜愛的手工絹絲花製作,多肉植物DIY等,每場活動,一經網上發出通知,報名的人便很多,名額很快就滿了。

18時

“讀書的地方多了,環境好了,人也多了。”

讀書分享會讓書店漸漸有了“溫度”

3月24日18時,在石河子翰林書店裡,讀書分享會如期舉行。“儒勒·凡爾納的小說可分兩大類:一類在未知的世界中漫遊,另一類在已知的世界中漫遊……”讀者李想(化名)對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的個人生平和作品進行講解時,贏得現場聽眾的熱烈掌聲。

李想曾是一名抑鬱症患者。他說,自己特別渴望能與人交流。“‘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讀書分享會把所有喜歡讀書的人聚在一起,我把書籍中吸引我的地方和讓我開心的內容與人分享,把快樂放大。”談起讀書分享會,李想有些興奮。

這是李想第二次參加翰林書店讀書分享會。他希望多參加這樣的活動,以增長知識,拓寬人際交往,帶動更多人熱愛閱讀。

除了讀書分享會,翰林書店每週六還會舉辦“石城朗讀者”活動。

“這兩個活動已經舉辦了30多期,我們每週都會在微信公眾號上定期更新內容,包括每週活動的主題、新書推薦、往期節目回顧等,目前粉絲突破4萬人了。”石河子翰林書店經營者尚強說。

每次舉辦朗讀者活動,“漢紅玫瑰”組合都會來參加。“從翰林書店舉辦第一期活動,我們就參加了。這個活動帶動了很多孩子和看書的市民一起朗誦。”“漢紅玫瑰”成員周紅梅說。因為志趣相投,她與幾個朗誦愛好者一起組成了“漢紅玫瑰”組合。

讀書分享會上,石河子大學學生陳鯤羽曬出了過去一年的“閱讀數據”。在這個刷起手機就停不下來的數字信息時代,他仍對紙卷典籍情有獨鍾,一年讀書幾十本。不同於當下年輕人中越來越多的“聽書族”,陳鯤羽覺得,經典就是自己要花長時間來閱讀的,這是對經典的尊重。

為了讓大家能近距離感受到文化的魅力,2018年年底,尚強還邀請到中央電視臺原節目主持人敬一丹來石河子分享讀書寫作心得。

從1994年推三輪車在北四路沿街擺攤售書開始,經過20多年不斷髮展,尚強的翰林書店現已發展成為石河子墾區具有一定規模、在新疆也有一定影響力的書店。2017年4月,尚強成立了石河子市翰林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目前在市區已擁有5家書店。

“做書店就是做文化,沒有點文化氛圍和文化氣息是吸引不了人的。現在石河子讀書的地方多了,環境好了,人也多了。希望這些文化活動能成為大家學習溝通的橋樑、經驗交流的平臺,從而激發全民閱讀,滋養城市文化的內涵,提升城市的人文品質,積蓄城市的正能量。”尚強說,書店每天營業12個小時,日均接待量1000至2000人。今年暑假,他打算嘗試引進內地開設24小時書店的做法,讓更多的讀者在深夜能有個讀書的好去處。

21時

傳統劇目輪番上演,精彩不斷

“沒想到在自家門口就能看到經典劇目。”

3月24日21時,李志強帶著一家人拿著在“文化石城”微信公眾號上搶的門票前往石河子市藝術劇院明珠劇場觀看《兵團記憶》。

“前段時間,中央電視臺少兒欄目大風車的主持人鞠萍帶著團隊到石河子錄了一場節目,很受孩子歡迎,還有中國歌劇舞劇院來慰問演出時表演的《趙氏孤兒》,我們每場都來看。真沒想到,在自家門口就能看經典劇目。”李志強回憶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市裡有幾臺老式放映機,一個工廠一個星期放一場露天電影,大家都是中午就搬著小凳子去佔座位。後來,在廠裡的大禮堂放電影,再後來有了電影院。現在市裡的電影院有很多家,不僅觀影條件舒適,影片質量更是提高了不少。

“從前,我們不知道身邊有那麼多精彩的文化活動。如今,我們打開手機,通過‘文化石城’等微信公眾號,就能知道身邊的公共文化場所每天在舉辦什麼演出、培訓、展覽、講座、公益電影、賽事,有感興趣的就可以去觀看、參加。如果實在太忙,我們還能通過全媒體直播,遠程享受公共文化資源和服務。”李志強說。

市民在家門口看到了越來越多喜聞樂見的文化演出,演出團體也看到了更廣闊的市場,各級文化單位精準掌握了文化的需求與供給。毫無疑問,在石河子,文化正在飛入尋常百姓家。

“有了文化陣地,更要有優質的文化內容。”八師石河子市文化體育(新聞出版)局黨委書記、局長黃海說,“內容好不好,不是我們說了算,而是老百姓說了算。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側發生了轉變,‘以市民為中心’理念要求我們,百姓喜歡什麼,我們就提供什麼。”

◆文體活動

2018年,“百日廣場文體活動”和“冬季百日文體競賽”蓬勃開展,共舉辦各類文體活動300餘場,參與人員達12萬人次。

組織“遼寧文化藝術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展示交流、國家“春雨工程”文化志願邊疆行等活動8場。

◆培訓和志願服務

2018年,先後選送22名基層文化工作幹部赴重慶、北京等地參加文化骨幹培訓班。石河子市群藝館開辦各類公益性免費藝術培訓班30多個,培訓人員1200餘人。

截至2018年年底,文化志願者隊伍超過5000人。開展文化志願服務30餘次,其中,“陽光工程”文化志願者服務時間達4800小時。

◆圖書閱讀

截至2018年年底,石河子市圖書館辦理讀者證2177個,接待讀者16萬人次。

大力開展送書、送服務活動,先後將一批優秀讀物送進部隊、工業園區、地方鄉鎮,共計3000餘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