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歌故事——解讀淇水關

關是淇縣最早的古村落之一,也是我國早期的古關之一。很早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到了夏朝形成聚落,早期叫猿店、山河鎮,殷商後期改為淇水關,明中期稱為高村鋪、高村店、高村驛,明萬曆年間更名高村橋,1958年改為高村村,位於縣城東北12公里的淇河西岸,東臨淇水,西望太行,南北通衢。殷商末年,帝乙遷都沬邑(今淇縣),並改沬邑為朝歌,其子帝辛(紂王)仍以朝歌為都。淇水關為朝歌城北重要關隘和屏障,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是歷朝各代兵家必爭之地。此地不僅是淇水渡口,而且地勢險要,又是南北交通的咽喉,故取名“淇水關”。殷帝辛在此築起了第一道城牆,並派大將黃飛虎在此鎮守。相傳北大廟是黃飛虎的兵營。

淇水關東臨淇河,其他三面皆是自然形成的深溝。明清《淇縣誌》記載,高村為淇縣建制鎮。寨垣整齊,修有四門,十分堅固,南北官道由南門到東門穿街而過,綿延約1.5公里,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地。昔日的淇水關,風景優美,河水碧透,岸柳倒垂,修竹猗猗。南門上方勒石鐫著“淇水關”三個剛勁挺拔的盈尺大字,西北門上勒石“山河鎮”,東西兩門分別勒石“淇澳綠竹”和“行山映翠”,四門高大威嚴,為古代淇水關勝景之一。時至今日,古朝歌第一道城牆和淇水關寨牆遺址清晰可見,彷彿向人們敘說著當年的烽火硝煙,金戈鐵馬。歷史上的高村村,南北長約1公里,東西寬約300米,就像是一艘穩穩當當泊在淇水裡的寶船。村北頭是船頭,南頭是船尾,西南角向南伸出100多米,似船的舵,村北頭像船的錨,村的中間部分,房屋臺階很高,樓房居多,遠遠望去似船艙和桅杆。村子東傍淇河,就像船在水上行走,故而有“水漲船高”一說,歷史上洪水再大,高村村也未曾被淹過,村子總比別處高,由此得名高村。至今,群眾還流傳著“高村高,大水淹不了”的歌謠。

關於高村的得名,在民間還有一個傳說。明嘉靖年間,淇河發生洪災,洪水到來之前,有個道人來到淇水關,他預言這場洪水將會淹死兩萬人。十里八鄉的村民聽說之後驚恐萬分,紛紛扶老攜幼來到淇水關的高臺上避難。後來大水過去,官府派員來核查,見這一帶村民依舊安居樂業,雞犬之聲相聞,絲毫未見家家掛孝、戶戶啼哭的場面,大為詫異,即問死傷百姓的數目。當得知只淹死兩個人時,該官員更加不解,又問淹死兩人的姓氏,答曰姓萬。兩個姓萬的可不就是兩“萬”人。村民佩服真人神算。這場洪水退去後不久,淇水關出現了蜃景奇觀,蜃景中有座大橋橫跨於淇河之上,橋上有人有店有車馬,方圓幾十裡的人都驚歎:“淇水關神了!”由於淇水關這處高臺救了百姓的命,再加上出現了大橋蜃景,於是人們將淇水關改名為高村橋,後來又演變成今天的地名──高村。

橋是淇水關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徵之一,過去,全村有大小石橋幾十座,全部用青石鋪就,高低、長短、大小不一,各具造型,爭奇鬥妍。其中“走橋不見橋”最為經典,名氣最大。此橋是一座帶虎頭的石橋,相傳始建於殷商末期,為黃飛虎所造。原來這是一個普通的小橋,人過小心謹慎,馬過驚慌肇事,於是黃飛虎對此橋進行巧妙改造,通道下挖,東西延伸,建成“品”字型石拱橋,橋面上覆蓋了很厚一層黃土,與大街高低一致。靠河一端修有橋頭堡,派人站崗,人在上面可以觀潮。若在大街上行走,根本看不到橋,故稱“走橋不見橋”。

由於這裡地形奇特,還有其他名目的石橋,像南門外的“見橋不走橋”、“一步三孔橋”等等。所謂見橋不走橋,是說有很多橋,不走它照樣可以到對岸去。由於古高村河流縱橫,建橋很多,有一些河流早已乾枯,順河底完全可以過去;由於道路的改變,有些橋上已經不再走人,於是就有了“見橋不走橋”的說法。至於一步三孔橋,說的是在高村有些橋一步就可以跨過去。這樣的橋雖然小,卻也雕樑畫棟,精緻得很,在做工上同樣滲透了工匠們的很多心血。

淇水關在歷史的長河中,曾為社、裡、鎮、鄉的機關所在地,加之南北通衢,又是著名的碼頭,水陸交通十分便利,是當時重要的物資集散地。特別是明清時期,淇水關作為軍事要地的色彩漸漸淡去,取而代之的是如日中天的商業貿易,那時的淇水關繁華熱鬧,過往客商雲集,大街兩旁店鋪林立,有饃鋪、藥鋪、肉鋪、雜貨鋪、錢莊、車馬店、飯店等,叫賣聲聲,不絕於耳。進京趕考的學子路過淇水關,深深地被此地此景所感染,隨手在住處的牆壁上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耐人尋味的字謎詩,如“一字九橫六直,天下文人不知,子路去問孔子,孔子思想三日(打一字)”、“劉備手大坐西川,關公刀大保江山,張飛口大會結義,趙雲力大繼桃園(打一字)”。這些字謎至今無人猜全,給後人留下了無限的猜想空間。

雖然淇水關已成往事,但它在歷史進程中的地位是不可磨滅的。如今,高村村人民正響應“文化旅遊強省”的號召,充分研究、開發利用自己的歷史文化資源,依託毗鄰市開發區的區域優勢,用勤勞的雙手裝點家園,不久的將來,古關必將煥發出青春,大放異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