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挖山工”,今成“補山人”

長江日報融媒體4月29日訊(記者汪崢)截止到4月底,位於武漢蔡甸奓山街的龍霓山已完成山坡復綠工作,這座曾因採石而荒蕪的山體,重新披上了青綠色的外衣。目前,龍霓山已完成500餘畝山體復綠。當地村民們說:“以前夏天太陽強烈時,山上光禿禿的石頭,反光得刺眼,現在種上樹了,滿眼綠色,看著都舒服!”

昔日“挖山工”,今成“补山人”

曾經的採石荒山。

曾經靠山吃山以採石為業

中原村位於蔡甸區九真山脈分支龍霓山腳,緊鄰滬渝高速,轄區內山脈長約1200米,設有中原採石礦區,高峰期礦區內採石場多達30餘家。

62歲的中原村村民曾少友自小參與採石。2002年,從就職企業離職的他,回到村裡開設了中原第十採石廠。一臺挖掘機,配上碎石設備,一家採石場就此開起。繁榮採石業,為中原村帶來了客觀的經濟收益。上世紀90年代,僅依靠30餘家採石場上繳的利潤,中原村每天集體收入達30餘萬元。

有數據顯示,2000年以前,武漢市內50%的建築石料和80%的建築石灰,均源自蔡甸。該區曾有采石企業300餘家,至2014年,才逐步全部關停。“蔡甸的石頭,為武漢城市建設做出了大貢獻。” 蔡甸區園林和林業局造林綠化科負責人張澤雄說。

昔日“挖山工”,今成“补山人”

山體修復後的龍霓山。

曾經“挖山人”成為“補山人”

經過數十年開採,原本與九真山同樣蔥鬱的龍霓山,一度成為草木不生的荒山。村民們逐漸發現,被採石掏空的山體是如此難看。“許多人到風景區旅遊回來,看到家門口的荒山,覺得反差太大了。”從滬渝高速上遠遠見到,一片翠綠中,龍霓山如同異樣的黃斑。

2005年時,曾少友主動關停了自己的採石場。此外,隨著機械化的發展,採石場對人工的需求越來越小,中原村的村民們,也逐漸告別採石業。

2013年,蔡甸區啟動龍霓山破損山體修復工程,此時,曾少友也加入了山體治理復綠工作。由一名曾經的“挖山人”,變為“補山人”。談及為何參與這項工作,他說:“我是當地人,曾經在這座山開過礦,熟悉這座山,也有機械設備便於施工。”與曾少友類似,中原村的村民周才江也參與了蔡甸區的山體修復。有人稱,古代有女媧補天,這些以前的挖山人,如今也好似補山的“男媧”。

昔日“挖山工”,今成“补山人”

山體修復後的龍霓山。

山體治理帶動當地經濟轉型

曾少友的主要工作是負責龍霓山的一座山頭——約80米高的山頭“黃金洞”。經歷過大量開採的山體普遍陡峭,外形破損,因此修復山體主要包含兩個環節:削坡整形回填礦坑,重塑山體造型,以及敷設土壤復綠,重建山體生態,為植被提供存活空間。

與簡單採石挖山相比,修山並不容易。2014年,曾少友參與黃金洞的山體修復。由於山體結構特殊,黃金洞時有泥石流和山石垮塌發生。

在黃金洞山頭的腳下,是2014年回填礦坑平整土地後建立的中原工業園區。截至2019年,龍霓山及周邊地區修復並復綠山體500餘畝,並通過回填礦坑,平整了土地近千畝。良好的山體治理效果,也讓園區投資者們更加安心在此經營。目前,工業園內引進企業5家,為中原村村民提供了新的就業崗位。高峰時期,有近200名村民在工業園打工。而今年軍運會的射箭比賽場館,同樣建立在龍霓山周邊的回填礦坑之上。

修復三年山體可復綠

2018年底,負責山體復綠施工的曾祥華,在曾少友完成山體整形後,帶領著自己的同伴,進山開始敷設泥土,進行苗木種植。曾祥華說,天氣狀況良好時,他們每天能噴灑300平方米的山體。

經曾少友的整形,黃金洞山坡更加利於泥土和植被附著。據張澤雄介紹,這些混合有喬灌木種子的土壤穩定在空曠的山坡,半個月左右就能長出青草尖,1年後灌木可長至1米多高,三年時間,山體即可全部見綠。

長江日報記者在現場看到,黃金洞的大部分山體已經完成土壤敷設,綠色的無紡布薄膜覆蓋著近日剛剛鋪上的土壤,薄膜下的小草經過春雨,已冒出了1~2釐米長的青苗。

目前,武漢市各遠城區均開展山體修復工作,據不完全統計,蔡甸區已累計復綠山體2500餘畝,十三五期間還將修復破損山體1536畝,涉及17座山體,江夏區亦在十二五期間將20處破損山體納入修復範圍,並將在十三五期間完成全部修復工作,黃陂區則將在今年10月完成1228畝的山體復綠任務。

在龍霓山山腳的村委會門前,周克祥看著蔥鬱的山頂告訴長江日報記者,中原村許多搬入市內居住的村民,現在常會趁著週末回到村裡踏青。“比起十年前,這裡舒服多了,山裡有樹,才更像一座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