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啟迪桑德陷入造假疑雲?

紙老虎觀點


對於啟迪桑德,當年桑德環境還在香港桑德國際手裡,桑德國際因為一些財務問題,至今還被港股監管按在地上摩擦。當時桑德國際抓緊切割了A股的桑德環境並出售給清控也就是啟迪控股,成為現在的啟迪桑德。結果又有媒體曝出問題。

由於大多數觀眾並非專業財務人員,我們來簡單粗略的描繪,PPP業務類企業要讓利潤增加,總共分如下幾步(PPP就是政府和民營資本一起出資建設公共設施):

1、成立特殊目的公司,角色:上市公司乙,地方政府,雙方成立的特殊目的公司甲。為了簡單

2、通過關聯交易,乙公司掏空甲公司:

這並不涉及利潤,但是在關聯交易方面,靈活的定價和預付款,可以促使上級控股公司獲得子公司的流動性。至今依然是正常的。

3、並表怎麼辦?事情並不簡單,雖然流動性回到了上市公司,這僅僅是讓資金循環利用,這個100萬又可以去開其他的特殊目的公司。但是,淨利潤還有個並表問題,從集團整體上,利潤沒有實現,那麼就不會體現在財務報表上面。於是,有兩種做法:

方法一:不併表。雖然乙公司實際控制甲公司,但是就是不併表,從上市公司報表角度看,利潤得以提前實現,這就是一個總包工程,或者就是設備銷售。

方法二:並表,但是對子公司的預期利潤提前確認。啟迪桑德之所以這一次被人懷疑,源自於項目沒啟動,卻有了利潤計入。既然母公司可以控制子公司,那麼這在財務上做得到。(這才是真的違規)

總結:PPP項目如今在收縮,但是在之前的確產生了不小的管理難題。PPP理論上就是利用民營企業的錢來搞公共建設。部分地方政府由於這種模式出錢少,於是在一段時間大批量上馬(少給錢,多建設,未來還能回收產權,地方政府當然熱情滿滿)。但是這個世界有個真理:錢財必有出處。民營企業出資要資金,資金必然有來源,不是通過股市就是通過債務。很明顯,PPP模式是一種股權槓桿的運作(自己有10元錢,如果最快變為50元?方法是讓另一個人出10元錢,一起成立公司,這個時候這個公司是20元,然後再用20元借款30元,這個時候公司是50元,負債率是60%)。所以這一類企業有足夠的動機粉飾報表,在流動性和淨利潤方面。

PPP項目如此運作有問題嗎?如果僅僅是為了獲得現金流,而最終項目也完成建設,這並沒有什麼問題。如果提前確認了利潤,粉飾了報表,這問題就大了。

再次說明,我們沒有討論啟迪桑德,我也不知道其內部是否真有問題。我們只是在說理論。


凱恩斯


老闆,我就來看看,也學習到了!您這個課題在我這裡超綱了,該嚴謹的地方咱不能胡編亂造,告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