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失和的積極意義

利維坦按:大部分原生家庭沒有太糟糕的人,小時候都有過一段完美化家長的過程。我們會認為自己的父母是無所不能的,毫無瑕疵的。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接受自己作為他們的後代而存在,並有足夠的動力以他們為模本進行模仿和學習,從而建立自己。但隨著歲數漸長我們往往會發現,父母也是普通人,也有其他人可能會有的缺點,他們的不完美之處,對於這個事實的接受過程也是我們人格的斷奶過程。這可能很早就會發生,也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徹底結束。

親情是所有關係紐帶中唯一一個“必須如此”的關係,這一特性使得大部分人的生活得以穩定,也使得部分人的生活陷入痛苦的困境。在個人生活越來越不需要依靠團隊形式得以獲取資源的現如今,也有越來越多人開始思考親情究竟意味著什麼。與此同時,他們中的大多數也在思考如何擺脫由親情所引發的束縛,乃至親情本身。

譯/蝦兵

校對/苦山

原文/www.bbc.com/future/story/20190328-family-estrangement-causes

本文基於創作共同協議(BY-NC),由蝦兵在利維坦發佈

文章僅為作者觀點,未必代表利維坦立場

人們常說,食物把大家聚到一起,但其實食物也會讓家庭分崩離析。

烹飪圖書作者楠蒂塔·戈德博爾(Nandita Godbole)就親身經歷了這樣的事。她生在一個頗為富裕的印度家庭,家裡通常都會僱傭家庭廚師,並且不同意她從事這個行當。戈德博爾與食物打交道的行為與家人對她的期望背道而馳。她的新書《萬舌:分層廚房的秘密》(Ten Thousand Tongues: Secrets of a Layered Kitchen

)深度鑽研了家族歷史,這讓家裡反對她的聲音變得更大了。

很明顯,這個問題已經超越了食物本身。改變傳統食譜——並且探索親眷自認為擁有所有權的部分家族歷史——讓家人們覺得戈德博爾在挑戰家族內的等級制度。有些親眷甚至不和她說話了。

戈德博爾的故事或許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然而,她與家庭疏遠的經歷就很常見了。

“研究中,超過40%的被試曾在人生的某個時間點上與家庭疏離。“

人們將家庭失和的現象定義為:家庭成員數年甚至數十年間,彼此疏離,關愛缺失。目前尚不清楚這種家庭失和的現象出現的頻率是否處於上升狀態,畢竟這是一個較為年輕的研究領域。

(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73455620_Secrets_and_lies_The_ethical_implications_of_family_estrangement)

然而,這種現象的普遍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自力更生”(Stand Alone)是一家旨在幫助與家庭疏離之人的英國慈善機構。它的一項研究表明,至少1/5的英國家庭受到了家庭失和現象的影響。美國一項有2000多對母子(母女)參與的研究發現,

目前有10%的母親與自己的至少一名成年孩子關係疏。另外還有一項美國研究發現,超過40%的被試曾在人生的某個時間點上與家庭疏離——這表明,在某些特定群體(比如美國大學生)中,家庭失和現象或許和離婚一樣普遍。

(www.standalone.org.uk/wp-content/uploads/2013/08/StandAlonePrevalenceRESEARCH3.pdf)

(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507819/)

(jpbsnet.com/journals/jpbs/Vol_3_No_2_December_2015/4.pdf)

家庭失和的积极意义

如今,人們對家庭失和現象的討論越來越普遍了。圖源:BBC/Getty

自力更生的創立者貝卡·布蘭德(Becca Bland)也親身經歷過家庭失和。她和自己的父母完全沒有聯繫,並因此注意到,如今,人們對家庭失和這個話題的討論要比以前多多了(哪怕只是相比五年前)。谷歌趨勢的數據也顯示,搜索家庭失和相關內容的人數正在穩定增長(主要是加拿大、澳大利亞以及新加坡這幾個國家)。這也印證了布蘭德的想法。

“我覺得梅根·馬克爾(Megan Markle)和皇室之間的關係肯定是讓家庭失和成為新聞的一大原因,”布蘭德說。在2018年英國谷歌搜索排行榜上,這位蘇塞克斯公爵夫人是被搜索最多的人(在美國則排第二)。由於梅根和她父親的關係緊張,近來針對她這類復雜家庭關係的話題甚囂塵上。還有一些名人也面臨著同樣的情況,比如安東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他在2018年的一次採訪中承認自己在近20年裡幾乎沒怎麼和女兒說過話。對普通人來說,名人八卦是一種解釋並處理自己人生經歷的有效方式。

家庭失和的积极意义

圖源:Vanity Fair

雖然家庭失和的例子滿世界都能找到,但在某些群體中確實更常見一些。

其中一個影響因素似乎是政府是否會為居民提供強力支持。在那些社會福利體系發達的國家,人們的確不那麼需要家庭的幫助——這讓他們在是否要與自己的家庭保持緊密聯繫一事上擁有了更大的選擇權。例如,在歐洲,地理上越是靠南的國家(也就是社會支持越是有限的國家),年長父母與成年孩子的聯繫往往越是緊密,住所也越是接近。

家庭失和的积极意义

家庭失和現象在社會福利體系發達的國家更加常見,但這並不意味著政府應該縮減社會福利開支。圖源:BBC/Getty

除了經濟因素之外,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因素也發揮著作用,比如教育種族在德國,成年子女受教育程度越高,他們和父母發生矛盾的概率也越高。有一種理論認為,受過高等教育的家庭成員往往流動性更高(地理位置上說),並且相對不太需要互相之間的經濟支持。

(www.jstor.org/stable/41604202?seq=1#page_scan_tab_contents)

梅根·吉利根(Megan Gilligan)和他的同事開展了一項有關美國家庭中看護矛盾的研究。結果表明,成年子女在看護老人時的矛盾經歷與其種族有關。不過,很難分辨這種差異究竟是來自他們的種族,還是他們的文化和階級。吉利根,這位愛荷華州立大學研究老年病學的專家特別指出,在美國,“少數族裔家庭往往更傾向於居住在一起,也更依賴互相之間的扶持。

(academic.oup.com/psychsocgerontology/article/73/7/e86/4753869)

坎帕拉馬克雷雷大學人口統計學家斯蒂芬·旺德拉(Stephen Wandera)表示,在烏干達,家庭失和的現象也愈發常見了。傳統烏干達家庭成員眾多,幾世同堂——過去幾十年的事實證明這種特性非常重要,因為那些因內戰或艾滋病而失去雙親或者遭受重創的人非常需要家族成員的幫助。

然而,在最近的研究中,旺德拉及其同事發現,在50歲及以上的烏干達人中,有9%獨自一人生活——這個比例高得令人吃驚。當然,獨自一人生活並不等同於家庭失和。但旺德拉說,由於烏干達城市化程度越來越高,家庭規模越來越小、越來越原子化,家庭失和現象增加在所難免。

(www.ncbi.nlm.nih.gov/pubmed/29213158)

這不會立刻發生。“文化傳統仍然很強勢,它們會隨著時間慢慢衰退。”他說。但旺德拉預計變化會在20年左右裡產生。

家庭失和的积极意义

由於烏干達城市化程度越來越高,家庭規模越來越小、越來越原子化,家庭失和現象增加在所難免。圖源:BBC/Getty

這並不意味著政府應該為了增進家庭成員間的聯繫而縮減對老人的財政支持。例如,人們經常稱西班牙家庭文化要比挪威“更高壓”。後者的家庭代際關係通常更加和諧,因為這種代際關係是家庭成員自主選擇維持的,也更少受制於經濟壓力。

(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1111/j.1741-3737.2010.00745.x?)

為什麼會出現家庭失和現象?

離婚會導致家庭關係(特別是孩子與父親的關係)破裂。而隱私暴露也有同樣的作用。身份處於邊緣狀態的親屬受到遺棄則是另一個常見因素,例如,越南家庭就拒絕接受性取向和性別異於常人的成員

(onlinelibrary.wiley.com/doi/epdf/10.1111/jomf.12207?)

(www.liebertpub.com/doi/abs/10.1089/lgbt.2015.0017)

然而,家庭失和常常是安靜且平淡無奇的。吉利根解釋說,典型的家庭失和現象是平穩緩慢發展的,而不是一場劇烈的大事件。

她採訪的那些人常常表示“我實在是不明白這事究竟是怎麼發生的”,而不是直指一場特定的家庭事故。

家庭失和的积极意义

家庭失和現象是平穩緩慢發展的——但反映出了長期存在的緊張家庭關係。圖源:BBC/Getty

然而,即便最終爆發的導火索看似微不足道,它們也反映了長期存在的緊張家庭關係。那些正在尋求和解的家庭應該意識到,其成員之間的矛盾不太可能只是關於孤立事件本身的,所以,多去反思一下過去的所作所為可能會對緩和家庭關係有所裨益。

(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0312407X.2015.1004355)

(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0093650217715542)

對於那些尋求和解(或者想要預防家庭失和現象出現)的人來說,剋制自己想要作出主觀判斷的衝動或許也會有所幫助吉利根在對年長母親的研究中發現,10%的被試與自己的成年子女失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雙方價值觀的錯配。例如,“如果母親非常看重宗教信仰與實踐,而她的孩子違反了這種東西,這位母親……真的會把它看成一種冒犯,”吉利根說。

其中涉及的主題還不止宗教。一位高度看重誠信的母親因兒子撒謊而和他斷絕了關係。另一位高度看重自強自立的母親則因為她覺得自己的女兒靠著男人生活而不與後者說話了。

“冒犯了母親們眼中的個人價值觀,甚至要比犯罪更可能讓兒女與母親失和。“

實際上,冒犯了母親們眼中的個人價值觀,甚至要比違反社會規範(比如犯罪)更可能讓兒女與母親失和。

另外,母親要比父親更看重兒女的價值觀是否與自己一致。

母親們“有點像在描述她們就是放不下的東西——那種過去發生過並且讓她們感到不安的東西,”吉利根說。“這種東西總是時不時地出現在她們的人際關係中,因此怎麼也忘不了。”

家庭失和的积极意义

成年子女經常提到,精神虐待是導致他們與家庭失和的一大原因——但其實他們的父母很少那麼做。圖源:BBC/Getty

正如經典日本電影《羅生門》(Rashomon)以及電視連續劇《情事》(The Affair)中描繪的那樣,不同人對同一件事的記憶,差別可能極大,大到好像這根本不是同一件事。

例如,在英國,成年子女最常提到的導致家庭失和的原因是,父母對他們進行了精神虐待(指持續嘗試通過羞辱、批評或其他任何危害極大的行為達到控制家人的目的)。然而,家長們卻甚少提及這點。他們更常提到離婚、子女行為與自己的期待不符這樣的原因。

(www.standalone.org.uk/wp-content/uploads/2015/12/HiddenVoices.FinalReport.pdf)

由於吉利根把研究重點放在了母親身上,她就沒有和被試的孩子們談話。因此,我們很難知道這種家長與子女的脫節現象有沒有像家庭失和那樣日益增長。不過,無論如何,這種脫節現象相當普遍。“關係緊張的成年子女與父母之間不會交流究竟是什麼讓自己不安,因此,我覺得他們完全不在同一頻道上,”吉利根說。當然,如果一方不想聽對方說話,只是被動敷衍,那麼,另一方就算開口說話,也不能算是真正的交流。

布蘭德認為這種脫節現象源於兩代人對家庭的觀念截然不同。

家庭失和的积极意义

不同代際的人對家庭的觀念可能不同。圖源:BBC/Getty

在英國,“戰後出生的這一代人的家庭觀念比較死板僵硬,”布蘭德說。他們會從責任和自我犧牲的角度看待家庭關係,這有時會意味著家庭成員要忍受(或者無法察覺到)精神或肉體上的虐待。

對於兄弟姊妹之間的關係來說,彼此的價值觀錯配、表現不符合彼此的希望當然也會導致家庭失和,但在這樣的家庭中,父母偏愛某位子女則是另一項導致兄弟姊妹失和的重要因素。

家庭失和的積極意義

雖然人們會想當然地把家庭失和看作一件有百害而無一利的事,但現實情況要複雜得多。正如反對離婚的傳統禁忌會把女性束縛在充斥著虐待和剝削的婚姻中一樣,認為家庭神聖不可侵犯的教條主義信仰也會讓家庭成員承受毫無必要的痛苦。

“某些臨床方面的文獻會這麼說:實際上,家庭失和或許是處理此類關係的最好方式。

“ ——梅根·吉利根

“某些臨床方面的文獻會這麼說:實際上,家庭失和或許是處理此類關係的最好方式,”吉利根說。“如果家庭成員間的關係已經緊張到了這個地步,如果這種關係已經讓家庭成員如此痛苦……那麼,或許失和就是父母與成年子女處理這種關係的最健康方式。

人們可以意識到,選擇斬斷有害的家庭關係完全是正確的決定。自力更生的報告發現,在受到家庭失和影響的人群中,選擇結束與家庭的聯繫對超過80%的人來說,都至少會帶來一些像自由和獨立這樣的好處。這可能是逃離家庭虐待、阻止自己成為新的虐待者的關鍵一步。

(www.standalone.org.uk/wp-content/uploads/2015/12/HiddenVoices.FinalReport.pdf)

家庭失和的积极意义

在一項研究中,選擇結束與家庭的聯繫對超過80%的人來說,都至少會帶來一些像自由獨立這樣的好處。圖源:BBC/Getty

另外,我們還要注意到非常重要的一點:家庭失和並不是永恆的,人際關係總是在疏遠和親密之間來回徘徊。人們也並不會和家裡每一個成員都產生矛盾。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研究員阮橋莊(Trang Nguyen)評論說,在那些父母拒絕接受LGBT女性以及變性男性的越南家庭中,“兄弟姐妹間的關係通常更加親近。有個給力的兄弟姐妹大有幫助”。

(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0312407X.2015.1004355)

家庭失和之所以令人痛苦,部分是因為它是一種無法量化的損失。你永遠也不知道它的終點在哪、何時結束。

這也是很多人不理解的地方。

“乍一看,家庭失和的後果似乎肯定是心理上的,但真正的嚴重後果或許是隨之而來的汙名。“——吉利根

“乍一看,家庭失和的後果似乎肯定是心理上的,但真正的嚴重後果或許是隨之而來的汙名,”吉利根說。換句話說,與某位家庭成員斷絕關係的最痛苦之處或許是因為社會對這個行為產生了誤解,並將其汙名化了。

網上有篇針對退休人員的文章,它把家庭失和歸咎於個人主義、離婚文化、精神療法以及“孩子的不成熟”。哪怕是心理治療師,都普遍會責備、漠視、不信任傾訴家庭失和的患者。女性特別容易被汙名化。有些人則刻意控制自己的社交活動以避免討論到家庭。

(www.aarp.org/relationships/friends-family/info-03-2012/the-stranger-in-your-family.html)

(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0886109913495727)

不過,專家表示,我們不應該讓那些已經脫離了家庭的人對自己當前的處境感到更加悲涼——無論他們是否對這種做法無能為力,也無論這種做法是不是我們能夠輕鬆作出的決定。從學術角度上說,汙名化也讓我們難以知曉究竟有多少人與自己的家庭失和了。在不容許討論家庭矛盾的社會文化中,它很可能得不到充分的報道。

烹飪圖書作者戈德博爾對這種汙名很是熟悉。“有些人要消化一段時間才能接受和家庭失和的事實,還有一些人則永遠也接受不了,我已經習以為常了,”她說,“這不會對我造成什麼影響了。”

家庭失和似乎並不總是需要“修復”,但隨之而來的汙名化傾向必須得到改善,因為家庭失和的汙名化總是會帶來許多其他痛苦體驗。

往期文章:

家庭失和的积极意义
家庭失和的积极意义家庭失和的积极意义
家庭失和的积极意义

“利維坦”(微信號liweitan2014),神經基礎研究、腦科學、哲學……亂七八糟的什麼都有。反清新,反心靈雞湯,反一般二逼文藝,反基礎,反本質。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合作聯繫:微信號 liweitan201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