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行情變量多,適度休整利慢牛

紅刊財經 陶丹

即將進入5月份,境外股市就會時常提及“Sell in May”(賣在5月)的華爾街諺語,意在提示市場的季節性風險來臨,而在A股卻有“紅五月”之說;事實上,以往A股在5月份常有較大幅度震盪產生,1999年的“5·19”行情至今仍為不少老股民津津樂道,而2007年的“5·30”震盪讓當年重倉參與的投資者至今仍心有餘悸,也成為那輪牛市不少投資者牛熊轉折的起點;在上一輪牛市中,2015年5月28日上證指數單日重挫6.50%,某種程度上成為6月中旬見頂大跌的一次預演;1997年的牛市也在5月中旬止步,深證成指當時創下的高點甚至到將近10年之後才超越。因此,即使A股“賣在五月”的效應不像境外股市那麼明顯,對於大漲之後出現的震盪卻需要保持關注,特別是在外資參與A股比例上升,中外股市聯動的幾率大增,一旦國際市場出現大漲之後的風吹草動,不可避免也會對A股產生影響。


5月行情變量多,適度休整利慢牛


從A股本身運行的角度來看,連續四個月的上漲本身就累積了較多的獲利盤,一些佈局較早的機構投資者,不可避免會有兌現浮盈的動作,這在4月中下旬就已經有所體現,本週多個交易日出現跌停家數超過漲停家數的情況,從高位連續下跌的品種也在增多。另一方面,一些去年被套的股民和基民,在一波強勁上漲好不容易解套的時候,也容易傾向“先出來看看”,一季度偏股型基金規模較去年底減少1300億份,就是這種“落袋為安”心態的折射。儘管這些機構和個人的資金賣出之後未必就會遠離股市,只要市場還有賺錢效應,至少會有一部分“返場資金”會再度進場搏殺,但對市場形成一定程度的擾動也是很難避免的。

在今年以來A股的上漲過程中,超跌股、題材股的整體漲幅比藍籌股、白馬股要大,市場的交投也明顯活躍,這點和貨幣政策的寬鬆預期不無關係。此前公佈的3月份社會融資總額、廣義貨幣(M2)增速均超出預期,很大程度反映出流動性改善對股市的支持。而進入5月份之後,這樣的寬鬆預期大概率會有所降溫。近期央行兩度闢謠降準傳聞,顯示“大水漫灌”不會成為貨幣政策取向;而通脹預期的升溫,也在一定程度上壓制了貨幣政策大幅寬鬆的空間。這其中,豬肉和油價是至關重要的因素。農業主管部門表示,豬肉價格已經提前進入了上漲週期,生豬供應趨緊,四季度活豬價格將會突破2016年的歷史高點。由於豬肉是中國人餐桌上的常見食品,在CPI構成中佔有重要地位,豬肉價格的上漲不可避免會對CPI走高造成直接影響;而近期國際油價也有走高的動作,很大程度在於美國對伊朗制裁升級,帶來市場對原油供應下降、進而推升價格的預期。而油價走高帶來生產成本、運輸成本的增加是顯而易見的,也會助推通脹預期。因此,在一季度經濟回暖以及通脹預期的情況下,貨幣政策難有繼續大幅度放鬆的空間,更大可能是進入一個“邊走邊看”的階段。

也正因為如此,那些高度依賴資金炒作的題材股,對貨幣政策最為敏感,在5月份進入減少操作頻率的觀望期是大概率事件。一旦市場利率出現走高的跡象,將會讓一些資金選擇離場觀望。近期,長期國債、國債期貨都出現一定程度的下挫,其中十年期國債期貨指數在連續一年多的上漲之後,出現超過2%的月跌幅,一舉擊穿5月、10月均線,與2016年11月的情況十分類似。未來是否會傳導到交易所的國債逆回購、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等公開市場利率,值得密切關注。一旦多個無風險利率走高,市場在5月份面臨的調整壓力將不可避免升級。

影響5月份行情的變量在於通脹預期,而市場大漲之後適度降溫,也有利於行情走得更久。如果能出現一波“空中加油”式的震盪,市場的籌碼進一步交換,未來的牛市之路也將走得更堅實。從歷史上來看,短短四個月就結束的牛市還未出現過,目前指數的整體漲幅也遠未達到一般牛市的水平,長期來看時間和空間都有進一步向上拓展的空間。而在5月份,一些受益於通脹預期的品種存在博弈的機會。筆者重點觀察兩類品種,一是農業股,通脹預期有利於產品的價格和銷量的提升;二是以黃金為代表的貴金屬和產量較低的小金屬,也有較好的抗通脹效果。對於其中估值較低、漲幅不大的品種,投資者可給予階段性關注的價值,如:紫金礦業、馳宏鋅鍺、錫業股份、眾興菌業、國聯水產、豐樂種業、登海種業、萬向德農等。


5月行情變量多,適度休整利慢牛


​(本文已刊發於2019年4月27日出版的《紅週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