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楊浦釋放“雙創”活力創業帶動就業

本報記者 邱愛荃

從“知識創新區”到“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區”、再到“國家雙創示範基地”,楊浦雙創之路越走越寬闊。

一項關於楊浦雙創生態系統的數據分析顯示,佔地7.6平方公里的五角場街道,集聚了近4000家科創企業,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510.9家高新類企業。

作為全國首批雙創示範基地,上海市楊浦區把“創業帶動就業”作為工作主要目標,著力營造“雙創”企業發展的良好生態環境,堅持學城、產城、創城“三城融合”,打造“實訓一創業一樂業”三位一體服務鏈,創造了高質量就業崗位。近三年來,已累計助推成功創業企業2023家,其中大學生創業1442家,帶動就業19257人,區域創業帶動就業率超過1:9.5,提升創業帶動就業能力,為穩就業、穩預期發揮了積極作用。

“三城融合”培育雙創生態系統

學校旁邊,數個商業地產項目變身科技園區;園區周圍,24小時深夜書店和智慧“無人書屋”為居民提供書香;社區裡面,創業者帶來了機器人、3D打印、新材料等酷炫“實驗室”……在創智天地、國定東路、長陽路、環上海理工大學4大創新創業街區,經濟密度明顯提升,這裡,被稱為創業最能脫穎而出的“福地”。

2016年,楊浦提出了學城、產城、創城“三城融合”的創新發展理念,將傳承百年的工業文明歷史與創新創業深度融合了起來。

通過深化與高校雙創方面的合作,圍繞共建雙創示範基地這一主題,楊浦區委、區政府與復旦、交大、同濟等區域內外11所高校簽訂了新一輪合作協議,合力打造“一廊、一圈、一谷、一園”(復旦創新走廊、環同濟知識經濟圈、財大金融谷、上理工太赫茲產業園)等一批雙創重點載體。同時,與復旦、同濟共同召開楊浦創新創業論壇,成立五角場創新創業學院,進一步加強產學研對接,為創業者和賦能方搭建有效的合作平臺。

同時,聚焦創新平臺建設。鼓勵區域內各類科研院所和大中小科技型企業積極參與雙創建設,形成了包括技術轉化平臺、關鍵技術研發平臺、創新中心在內的49個雙創重點項目。在國家發改委重點支持下,加快推進國家技術轉移東部中心、北斗高精度位置服務平臺、中國工業設計研究院等功能平臺建設,希望促進關鍵技術研發共享和科技中介有效集聚,引領產業升級轉型。

針對楊浦區中小企業多的特點,建設全生命週期的投融資服務鏈。對科創企業從種子期、初創期、成長期到成熟期的風險特徵,圍繞中小企業在不同階段的融資需求,分步啟動不同的計劃,形成服務雙創企業全生命週期的投融資體系。據悉,科技部國家重大專項成果轉化基金首期募集資金100億元、上海雙創孵化母基金20億元及管理公司均已落戶楊浦,並通過母基金積極引導社會資金支持楊浦雙創,累計吸引集聚各類投資基金規模300億元。

“三位一體”創造高質量就業崗位

位於上海市楊浦區長陽路1687號的長陽創谷,前身是日商建於1920年的東華紗廠。2014年受雙創工作推動,長陽創谷開始更新改造,昔日破舊的老廠房變成了創業創意園區,紡織機械的轟鳴聲成為塵封的歷史,被新一代創業者奮發有為的鍵盤敲擊聲所取代。

如今,長陽創谷總辦公人數約1.8萬人,集聚了一批來自全球知名高校的創業人才,成為上海中心城區專為知識工作者打造的Campus創新創業街區。既推動了新舊動能轉換,又創造高質量就業崗位,還促進了區域經濟的提升。

近年來,楊浦區通過創新創業街區建設,打造“實訓一創業一樂業”三位一體服務鏈,增強創新創業的發展實效,形成培育產業、帶動就業的良性循環。區域內大量創業企業成為吸納就業的海綿,大大增加了創業帶動就業的彈性。比如通過打造歸心谷、innospace+等海歸高層次人才創業孵化基地,累計實現引育海外人才創業企業645家。其中納入“3310計劃”262家,帶動就業7648人;通過培育復旦科技園、同濟科技園等孵化高校師生、科技人才創業的科技園區,成功孵創業組織807戶,帶動就業3648人;通過引進騰訊眾創空間、灣谷科技園、啟迪之星等十餘家社會孵化器,帶動就業7623人等。

下一步,楊浦區充分發揮雙創示範基地的示範帶動作用,加快落實就業優先政策,優化環境、搭建平臺、拓寬渠道,為切實提升創業帶動就業能力探索形成更多可複製、能推廣的經驗做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