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戴清:現實題材電視劇創作,如何避免虎頭蛇尾或鼠頭豹尾?

文|「廣電獨家」 楊哲

體現現實主義精神的現實題材劇創作是時代所需,更是當務之急。

专访戴清: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如何避免虎头蛇尾或鼠头豹尾?

近幾年,影視劇創作主流方向歷經了創作手法和創作題材上的大遷移,特別是去年遭遇資本寒冬以來,更迎來了現實主義在影視劇創作中的強勢迴歸和全新發展契機。

近日,「廣電獨家」就現實主義話題採訪了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戴清

她認為,現實題材國產劇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第一,不敢直面現實,不能做到有力度地深度揭示現實;第二,不能實現對複雜社會現象和專業問題的藝術化、形象化轉化與提煉,存在“專業性不夠、感情戲來湊”的問題;第三,藝術表現和品質不夠均衡,這一點尤其體現在電視劇中。

“有些現實題材電視劇高開低走,有些則鼠頭豹尾,缺乏從頭到尾的敘事完整度,也缺乏生活實感,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電視劇的‘半部好劇’和‘多半部好劇’現象吧”她說。

體現現實主義精神的現實題材劇創作是時代所需,更是當務之急

「廣電獨家」:您認為國產電視劇在現實主義創作上呈現哪些特點?

戴清:新世紀以後至2015年的十幾年間,電視劇創作在題材類型上一度出現過“兩重”“兩輕”格局,即在表現歷史與反映現實之間,歷史劇的分量和影響較重較大,古代歷史題材劇、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以及戰爭軍旅劇的上乘之作比比皆是。古代歷史劇中“帝王戲”紅紅火火,表現紅色戰爭歷史的各類電視劇也收視率高企。

另一“重”一“輕”則是在不夠厚重的現實題材電視劇創作中存在“私人重、公共輕”的傾向,即表現愛情婚姻等私生活領域的家庭倫理劇比較興盛,表現公共領域重大社會事件、活動的電視劇分量則較輕。這“兩重”“兩輕”的題材佈局使得“表現愛情婚姻生活”成為現實題材電視劇創作中的絕對重心。其中,家庭倫理劇、都市情感劇、青春偶像劇、鄉村愛情劇都是大贏家。

专访戴清: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如何避免虎头蛇尾或鼠头豹尾?

2015年之前的幾年中,這種狀況較為突出,有相當一批思想性和藝術性兼顧、體現現實主義精神的電視劇作品收視率和網絡點擊量不盡如人意:或收視率較低,或收視率尚可,但網絡點擊量較低,由此形成口碑和收視的倒掛現象,現實題材電視劇在年輕觀眾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較小這一現象著實令人堪憂。

到了2016年下半年,特別是2017年,《人民的名義》以雷霆之勢迅速帶動了現實題材電視劇的強勢迴歸。

體現現實主義精神的現實題材劇創作是時代所需,更是當務之急。當下創作需要植根現實、反映現實,現實題材創作理應成為時代創作的主流;同時,不是所有的現實題材創作就天然地體現現實主義精神及其美學追求,有些作品看上去表現的是現實生活內容,但在手法上卻是懸浮的、隔膜的,或是輕淺的、開掘不深的,就都有可能悖離現實主義創作原則。現實題材創作如何更好地貫穿和體現現實主義精神是當下創作的重要課題。

在傳播上,體現現實主義美學原則的現實題材創作能夠走進觀眾內心、真正感染觀眾,發揮現實題材創作對話現實、揭示生活真實的藝術功能,讓主流價值觀更有效地佔據主流市場、影響主流人群,實現所謂“

雙主流的有效對接與統一”是十分關鍵的。

「廣電獨家」:現實主義創作一度出現的創作短板與傳播侷限,您認為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戴清:當下正值改革攻堅階段,民生疾苦、百姓呼聲、各種思想流派的爭鳴為現實主義創作提供了最生動鮮活的素材和原型。但是一些文藝創作一度卻將現實拋得遠遠的——或退守到穿越劇/古裝劇的臆想中,或退縮到家長裡短/家鬥家鬧的杯水風波中,或者把裝點一番的現實扭曲地搬上熒屏,營造一片鶯歌燕舞的繁華幸福景象,不能不說是“政治冷漠症”、犬儒主義大行其道的結果。應該說,這是那一階段現實主義創作向生活深處開掘及提升拓展的根本制約因素。

一方面,一些創作者力避風險,以博眼球和經濟效益為追求目標;另一方面,創作者自身也常常畫地為牢、自我束縛,碰到現實問題每每繞道走,避之唯恐不及,或避重就輕,化宏大敘事為瑣屑平常。於是,現實主義精神也就難以體現了。

专访戴清: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如何避免虎头蛇尾或鼠头豹尾?

對現實主義存在一些認識誤區

「廣電獨家」:您怎麼理解影視劇中的現實主義?

戴清:這個話題很大,現實主義是一種創作原則,有其發展源流。它首先是一種直麵人生真誠的創作態度,也是一種藝術表現手法,更代表著一種美學風格與追求。

現實主義要求創作植根生活、直面現實矛盾,勇於揭示生活真相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趨勢。在總體上追求建立在生活真實基礎上的藝術真實,有力塑造具有生活真實感的人物形象;要有效地營造充滿生活實感的環境、設置生動的生活細節,這種真實感要“經得起成年人現實感的考量”。

同時,現實主義原則在影視劇中還具體落實在、貫穿在創作製作的各個環節與流程中,某一個環節的不到位都可能導致藝術上的失真,造成現實主義原則的牴牾與阻斷。

「廣電獨家」:現實主義與現實題材是什麼關係?

戴清現實題材和現實主義不能劃等號。現實主義作為創作手法並不侷限於現實題材創作中。如果僅以時間和故事的當代性作為分類標準的話,現實題材一般是指表現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社會生活的影視劇。如果取其狹義,那就是表現改革開放以後現實生活的影視劇。可見重要的是創作中的現實主義精神,而

不只是表現內容的當下性

「廣電獨家」:現實主義關乎尺度和審“醜”嗎?

戴清:製片人侯鴻亮在2018年度電視劇劇本扶持引導項目研討會上說:“要朝著光亮的方向去寫,因為我們拍現實題材並不是拍給過去的,看到過去的故事對我們今天會有更多的思考,才能讓大家朝著更光亮的方向前進。”我特別贊同。

影視劇揭示現實,最終要給觀眾積極向上的精神和價值觀,要對未來發展寄予總體上樂觀向上的深沉情感,作用於觀眾的文化觀念、倫理觀念。像揭示原生家庭問題的《都挺好》最終的落腳點不應該是控訴或揭傷疤,而是要促進人倫之和、家庭和諧。正面的典型人物形象可以起到扭轉社會風氣、引領時代潮流的楷模示範作用。

我們不贊成那種陰暗、消極的創作,一味地陰暗、消極,藝術效果是壓抑、沉悶的。現實主義創作需要有審美理想的燭照,能夠有力地展示多姿多彩的美,有分寸地把握形形色色的“醜”,並在審美理想的照耀和穿透下,“否定醜,並確證美”。

電視劇作為大眾藝術老少咸宜,相對於某些先鋒文學寫作、實驗小劇場話劇,它對傳播所要求的禁忌門檻相對更高。

专访戴清: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如何避免虎头蛇尾或鼠头豹尾?

現實主義創作著實不易

「廣電獨家」:您認為現實主義國產劇目前存在哪些問題?

戴清:總體上,我認為主要面臨以下幾方面問題。

第一,不敢直面現實,不能做到有力度地深度揭示現實;第二,不能實現對複雜社會現象和專業問題的藝術化、形象化轉化與提煉,存在“專業性不夠、感情戲來湊”的問題;第三,藝術表現和品質不夠均衡,這一點尤其體現在電視劇中。

「廣電獨家」:現實主義精神如何在一部劇中貫穿到底?

電視劇敘事容量大,幾十集的全流程、多環節創作中,演員演技、導演二度創作不到位都可能造成現實主義在一部劇中無法貫穿到底。

比如《那座城這家人》就是一個敘事動力不足導致現實主義無法貫穿的例子:開頭好,也抓人,到後面就傳奇劇色彩太強。雖然保證了敘事的動力與戲劇張力,但卻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生活的真實性,作品的精神格局也因此受到影響。這類問題不只體現在這一部劇上,比如《歲歲年年柿柿紅》《正陽門下小女人》

也存在表現歷史輕淺化、表現改革創業過於輕鬆等癥結,同樣是現實主義無法貫徹到底的表現。

應該說,當下的現實主義創作首先面對講好中國故事的現實需求與把握中國經驗的實際困難的矛盾。一般而言,表現家庭情感故事相對容易,表現時代變革、時代進程等社會問題則相對困難。而很多劇我把它歸結為“遠景很真切生動,近景非常虛幻”,“專業性不夠、感情戲來湊”的作品不勝枚舉。

「廣電獨家」: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戴清:對生活事件、專業問題進行藝術轉化與提煉是最能體現創作者藝術功力的。

當下,表現醫療、刑偵、律政、互聯網創業、金融、高科技行業等領域是有較高的專業門檻和創作難度的。編劇只有把這裡面的門道弄清楚之後,才能恰當地轉化成有效的人物形象和戲劇衝突,並藉此構建戲劇情境,“戲”才會有味道。否則,很多東西就實現不了轉化與提升,表現中就會出現兩張皮,隔膜得很,於是就只好拿愛情戲橋段來填充。

如今的觀眾觀劇經驗這麼豐富,又有全球影像的豐富參照,這都無形中抬高了現實題材劇創作的專業水準和門檻。達不到一定水準,年輕人不買賬,高學歷的專業人士更難買賬。所以說,堅持現實主義精神,體現現實主義美學追求,特別難的一點就在於提煉現實事件和轉化專業問題的藝術功力

客觀地說,表現當下中國社會的現實問題在創作上難度更高,即使有好的題材、大的構想,也還需要將宏大思想形象化、細節化的藝術功力。藝術創作一向忌諱簡單的宣教,任何宏大敘事和理念最終都需要通過形象情感的表達完成,不然便很難在大眾中引發共鳴。

當下影視行業確實有流量明星演技薄弱的問題,但很多時候也存在導演和表演環節強、編劇弱的情形。

把握中國的歷史進程和社會現狀的藝術創作要求,創作者需兼具藝術家的才華和思想家的敏銳,不只體現在創作者要有形象化轉換深刻思想、勾織故事的創作能力,還需要有足夠高的精神視野和認識水平,以便更好地表現時代變革時所特別需要的歷史理性與人文關懷,並恰當地處理好二者的關係。

我們亟待培養一支有專業素養和行業專業度的編劇人才兼具專業背景和藝術思維。國內的編劇專業都是本科程度,歐美很多國家的編劇專業是研究生。就是說,學生首先要接受通識教育,然後再進一步深造編劇專業。在行業領域上也有特色與取捨,如有專攻醫療劇、專攻刑偵劇、專攻歷史劇的。

現實主義影視劇的原創力提升有很多環節,其中就包括影視教育這重要的一環。影視教育有時候看起來是個慢活兒,但其實學生們的成長是很快的。

专访戴清: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如何避免虎头蛇尾或鼠头豹尾?

打造更多現實主義精品

「廣電獨家」:怎樣才能讓現實主義更主流?

戴清:還是要寄希望於未來更多的精品創作。《大江大河》作為一部表現改革開放題材的現實主義力作,突破了圈層壁壘,既受到管理部門的大力肯定與扶持,也受到年輕觀眾的普遍歡迎,是一部示範性作品。但是否已成為高峰之作?在某些方面,我覺得它還沒有達到《平凡的世界》那種撼動人心的力量,在敘事線索上,比如,楊巡與另兩位男主角的勾連上還不夠緊密;再比如,楊宋之間有交叉的事業,是不是可以讓事理邏輯帶著情感走?目前有時會有從一條線忽然跳到另一跳線的感覺。

當然,事理邏輯與情理邏輯勾連太緊,有時候又會太像戲,這是個矛盾,關鍵還在於分寸的把握。在對生活提煉和概括的程度上,現實主義是很難的,這是高明的編劇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記得廣電總局某位領導曾經說過,不要埋怨題材,要怪你的功夫不夠。

「廣電獨家」:從事文藝評論這樣的工作,您認為大家對於文藝批評有誤解嗎?

戴清文藝評論並不是說要把作品一棍子打死、把作品挖苦地不得了我就很開心,不是這麼個意思。

現實題材創作要反對那種一窩蜂、主題先行、一味爭獲獎為政績加分的風氣,這樣是違背創作規律的。文藝批評要實事求是,不能淪為文藝表揚

「廣電獨家」是廣電業界第一訂閱號,「影視獨家」透視影視熱點,北京中廣傳華影視文化諮詢有限公司運營,長按二維碼可訂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