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小升初後孩子的命運就不同了,你怎麼看?

殺死自己58281840


很現實的說,不一定。

同樣是比較重點的一箇中學,會分不同的班,按片區劃進去的和考進去的,以及關係進去的。

這些孩子竟然能進這所中學,那說明它是符合這些同學的錄取標準和要求的。但是三年的學習下來,這些孩子的差距其實是比較大的。

區別在哪兒呢?區別在家庭教育。

其實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也意識到了,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必須是相輔相成。但是我們長期以來,缺乏對家庭教育的重視以及規範。包括我們個別老師,在強調家庭教育的配合,也是強調家長配合老師監督孩子做作業。


小黑豆


小升初是孩子在學習生涯中所面臨的第一次重要抉擇,雖然也談不上決定命運,但對孩子之後的學習生涯絕對有很大的影響。

不同層次的學校有著不同的學習環境、管理水平和教學質量,有著不同的老師,同學和學習氛圍,這對一個初中生的學習有極大的影響。孩子到了初中階段慢慢開始有了自己獨立的思考和想法,容易受到身邊同學的影響,有了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必然會對成績的提升有促進和幫助作用。

以我帶過的兩個學生為例,談談在重點中學和一般中學所體現出的差異。

在小升初那年,兩個學生基礎都差不多,甲同學更活潑些,乙同學稍微內向些,學習成績都不相上下。

同時去參加某個重點中學的考試,結果都剛剛過線。甲同學家長一直也打算讓孩子去那個學校讀書,所以就去了那所重點中學;而乙同學由於多種原因,選擇了一所普通中學。

按照甲同學的成績,進了重點中學,成績很一般,也只能進入普通班,好在開學還有分班考試,在急促艱苦奮鬥了幾個月後,甲同學順利考入了重點班,雖然成績在後面幾名。乙同學直接進入了普通中學的重點班,成績排在前十名以內。

在整個初中的學習中,乙同學的成績一直穩步在全班前十,語文穩步在100左右,數學穩步在110左右,英語在115左右,還算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成績。甲同學所在的是重點班,個個都是高手,甲同學很努力的追趕,成績跟乙同學的不相上下,但總的排名只能在中等偏後。

乙同學一直按照自己的節奏去學習,不緊不慢,成績一直很穩定,數學成績在初三時略有波動,但語文和英語一直很拔尖,在老師和家長看來,考到本縣的高中一點問題都沒有,衝一衝重點班還是很有希望的。因為甲同學所在的學校有自己的高中,而且還想到相當不錯,很多去上初中的目的就是為了考上高中,因為它的高中部對外招生名額特別少,絕大多數都是從自己初三選拔上來的。所以甲同學的家長一直很急躁,怕孩子在以後考不上本校高中,所以給孩子的學習壓力很大,各種各樣的補習不間斷。

到了假期,甲同學們的作業很多,有複習題,還有預習任務 ,很多題目都是代課老師自己整理的題,難度很大,整個假期學生很忙碌。乙同學的任務相對輕鬆,完成好假期作業即可,預習任務也不是很重。到了初二下半學期之後,明顯感到兩個學生之間的差距體現出來了,在思維能力、知識層面、做題速度都體現出了差距。乙同學雖然基礎紮實,但應變能力不強,一些有難度的題目基本做不出來。甲同學做題思路比較清晰,有很多的方法和技巧,雖然從成績上兩個學生的差距體現不出來,但是明顯感覺兩人在學習力上的差距。

明年六月中考,如果不出什麼意外,甲和乙都會考入自己預想的高中去,雖然都是高中,差距不是一般的大。一所今年考取了十多個清華北大,而另一個每年就穩步在一兩個上,所以他們之後的差異現在還是能想象得到的。

其實,初中只要孩子勤奮些,成績不會差,相同基礎和勤奮程度的兩個孩子之間所體現在成績上的差距不大。但孩子在思維和知識廣度和深度方面的差異已經為高中的分層埋下了伏筆,都知道高中拼的是思維,學習力,勤奮可以讓你保持良好,但要達到優秀,可不是僅僅有勤奮就夠的。在初中階段所打下的知識基礎和思維能力將決定一個學生在高中階段的學習潛力。

所以,初中很重要,中考的成績決定您能考到什麼樣的一個高中,你在初中階段所打下的基礎將決定在高中階段的學習潛力,這些已經在初中三年形成,不同學生之間的差距逐漸拉開了。


胡老師數學教育


和題主一樣,除了是數學老師,本人也是一個六年級學生的家長。最近孩子班級組織小學畢業合影,感觸還是挺深的!六年的成長陪伴,六年的言傳身教,其中的酸甜苦辣甜,只有小升初的家長會深刻感觸!暫不論若干年後他們小夥伴是否還會相聚,正如我們。我是王老師,致力於小學數學的精品問答!我更認為初中是另一個起點。不管保送,不管國際學校,不管選拔考試,也不管學位房,進入初中,還是要有歸零的心態,還是要繼續努力,而且更加取決於孩子自身的實力了。所以我認為,基礎是一方面,成績不好靠學位房進入名校,不依然要面臨分班嗎?所以過早討論孩子命運,相當於過早給一個人貼上標籤,就會為不努力找各種藉口!

以上!人生的選擇權還是在自身!


一學堂王老師


很殘酷,但也很現實。我以重慶來說吧,小升初按國家規定是就近入學。但是成績好,經濟條件過得去的基本都會選擇去重點中學,再好的去重點中學的實驗班。特別是幾所直屬(省級重點),更是趨之若鶩。為什麼會這樣,就是教育分配的不均衡。

除了教育資源和理念,還有圈層的劃分,直屬重點的孩子,要嘛是學霸,要嘛非富即貴,一個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世界觀和環境亦開始形成。你能想象一個直屬的孩子圈層能和一所普通中學的孩子一樣?話題不一樣,思維不一樣,行為不一樣,那今後的結果就會更加不同。

所以,小升初是孩子人生中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選擇。有條件,家長無論如何咬牙也要把孩子送到更好的學校去:去了孩子不一定成功,但起點更好,更容易受到精英教育,不去也不一定不能成才,但會負出更多的精力和成本,且概率上來說會低得多,你不能指望一個成天討論遊戲、化妝品的學習環境會出來很好的人才。


渝導菩提


不是小升初後孩子的命運就不同了。孩子的命運,從生下來那一刻起,就跟別人是不同的。

有的人是銜著金鑰匙出生,有的人生下來就是乞丐。但更多的,生下來只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個。

我們很多家長自己是普通人,但是對於孩子的期望值卻非常高,望子成龍也是這樣來的。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對於孩子,還是要正確引導,不要給與太大的壓力和抱怨,那麼多孩子一起去競爭,總有先後,只要孩子努力了,我覺得作為家長,任何結果都應該是欣然去接受。

所以,小升初,我們家長既要重視也不要太當回事了。我們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去為小升初做準備,去努力,但是對於最終你是否進不進得到了名校,能不能保送,可不可以上公費公辦,我們還是平常心對待吧,也不要讓我們成年人的功利性去影響天真無邪的孩子們。

該努力的,我們一起去拼,再壞的結果,我們共同面對。




龜友在線


是的,有道理

一是凡是能舉辦小升初的學校,一般都是當地名校!一些“公辦民助的”學校、私立學校(貴族學校)……一旦進入這些學校,孩子的生活、學習習慣就會很快培養好,與進入普通學校的孩子比較,“贏在了起跑線上”……

二是如果孩子智力水平還可以的話,將來會有更大的發展潛力,初中畢業之後,再上個本校高中,或者重點高中,不出意外的話,學業一般是“一路綠燈”……

三是凡事有利有弊,如果孩子是一個喜歡“特立獨行”,個性比較強的孩子,建議還是上普通初中,不要進這樣的學校,他們封閉式管理,要求很嚴格,稍有一點錯誤,就會被嚴厲訓斥!我一個朋友的孩子,智商很高,個性很強,結果考進了這樣一個學校,受不了這種嚴格管理,因為給一個女孩牽手,直接被開回家反省……折騰幾次,最後輟學……一個優秀的孩子就這樣耽誤了!

四是初中階段是人生最重要的階段,他是青春期的開始,必須多方形成合力,才能是孩子成人成才!單靠學校單方面用力,有些孩子能行,優秀孩子就不一定行!家長也要注意,不要有認為放到這樣學校之中,就“萬事大吉”了;不是的,“萬里長征才開始了第一步”,接下來還有很多的艱難險阻等著你和孩子……

總之,搞清楚孩子屬於那種類型,再參加小升初,定能成功!


追求有趣


這是因為上初中後,隨著孩子的歲數增長、學業內容的更多/更復雜,孩子的學習就更需要靠自身的興趣、樂趣、自覺。

而隨著孩子叛逆期的先後到來,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要在中學階段經歷從沒有自我到高度希望自我、維護自我、嘗試獨立選擇的階段。

而這個階段的任何不當選擇、與家庭/家長、與環境的衝突,哪怕只持續2-3個月都會極大的影響孩子中學階段的學習成績、三觀形成、生活習俗、性格後期成型。

所以,孩子在中學階段會因為各自的原因產生很大的差異是對的,但和小升初上了哪所學校關係不是很大。

~~~~~~~~~~~~~~~~~~~~~~~~~~~~~~~~~~~~~~~~~~~~~~~

小學時,大多數孩子還處於習慣性聽話的階段,學業也相對簡單,哪怕家長多陪讀、硬逼著孩子熬夜寫作業,成績也能差不多。

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從成績上看相差確實不大。

即使偶爾一個學期的成績差了,家長抓緊點,下個學期就很容易提高回來。

~~~~~~~~~~~~~~~~~~~~~~~~~~~~~~~~~~~~~~~~~~~~~~~·

而上了中學就不一樣了。

首先是學業方面,如果代數沒學好,後面的解析幾何基礎就不好;三角函數沒學好,後面的幾何、立體幾何就很難有解題手段。

換種直白的說法,小學的課程教學進度相對慢,而中學的進度快、連貫性強,容易出現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的情況,更容易迫使孩子放棄對學習的自信。

同時,對孩子中學學業還能輔導、有效監督的家長比例也少了,再不是靠家長陪讀孩子就肯定能完成作業了。

所以,中學的學習主要靠孩子自覺、自願,於是孩子的個人素質差異必然導致學業成績差異的放大。

而學業成績差異,又會反過來絕對孩子的同學圈、影響孩子的日常學習之外的活動內容選擇,等等,最終是影響到孩子在成人前的環境。

~~~~~~~~~~~~~~~~~~~~~~~~~~~~~~~~~~~~~~~~~~~~~~~~~~~~~~

所以,那些恐懼小升初選擇的家長,其實更該害怕的是孩子小學期間沒有塑造好對學習的興趣、樂趣,沒有從小養成孩子主動學習、自覺學習、自覺約束自己的能力。

中學階段孩子變化大,是因為這個階段孩子成長、生活、學習的主要動力是自己,而不是小學和之前的家長、家庭環境。

如果孩子自身素質不過關,就算上了好學校,一旦學習壓力大、與同學的成績差異大,就更容易讓孩子喪失自信,主動放棄自甘墮落的誘因也更多。

所以,中學選擇適合孩子學習能力的學校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更不是決定性的。

中學階段孩子如何成長,決定性的是小學階段養成的習慣和形成的學學習能力。

因此,必須重視中學階段孩子的教育是對的,但更應該重視小學階段就開始對孩子做正確的引導,避免中學階段家長有心無力後孩子的隨波逐流。


理得心安


有一定道理,但,人生是一場馬拉松。

小升初後,一些學生將會到比較好的學校讀書,一些學生可能會到比較好的班級讀書,當然,也會有大部分的學生去了普通的學校,普通的班級。客觀地說,好的學校無論在教學質量,老師的學歷層次,教學經驗,學校的軟硬件設施,整體的學習氛圍等各個方面,都會比普通學校要高出一個層次,因此,在好學校出好成績應該是大概率的事情,但是,事情往往不是簡單的、線性的,還有很多其他複雜的原因。

第一,好學校不一定必然會出好成績。好成績的取得既要考慮外部因素,也好考慮內在因素,好學校在外部因素方面可以說是對普通學校有碾壓性的優勢,但是,好成績的取得內在因素也是不可或缺的,要有對取得優異成績堅定的信念,要對自己學習目標有一個明確的預期,要有一個具體可行並實際上嚴格執行的學習計劃,這些都是外在因素無法左右的,如果題主的孩子具備上述品質,那麼他獲得好的成績應該是具備了一定的基礎的。此外,看似優質的外部環境往往也會造成孩子過大的心理壓力,在重點中學中,孩子們談論的中心話題永遠是學習,考試,試卷,分數,雖然在這樣的環境下有利於提高孩子的競爭意識,持續的鼓勵鞭策孩子成長,但另一方面,也無形中使孩子陷入一種無法自拔的境地,如果孩子的成績不突出的話,會對其自信心造成很大的影響。

第二,暫時的好成績不一定必然帶來永久的勝利。人生就是一場馬拉松,總有人在開始的時候跑在最前面,有的人甚至還搶跑,但是,放在整個人生的長河裡,短暫的好成績並不能說明什麼,馬拉松長跑講究的是節奏和科學的體力分配,希望家長和孩子們能夠理解這個道理,在整個人生的規劃中,要明確自己的目標,制定詳細周全的計劃,而不要拘泥於一城一池的得失。

第三,好成績不一定必然會活出好的人生。誠然,好的成績意味著會考取一個好的大學,好的大學意味著有很大概率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好的工作意味著高收入,較高的社會地位,但這些都不是生活的全部,且不說好大學只是在概率上獲得好的工作崗位,即使事實如此,每個人還可以通過各種努力來彌補這種不足,而且生活本身是豐富而多彩的,從人生成功的含義上來看,活出多彩的人生比攀登人生的高峰也許更加重要。

希望以上的一些話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優博數學


我不同意此觀點。原因有以下兩個。

一是,小升初一般都是按區域就近上學,多數小學同一學校的孩子,初中也會上同一學校。在同一學校上學,孩子們面對的學校的教育資源和水平都是相同的。如果說有些孩子成績好,有些孩子成績不好。那是因為孩子的個體差異造成的。而決定孩子成績如壞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個人資質,家庭教育好壞,是重要原因。至於題主提到的,去國際學校的,擇校的,這些情況有,但只是極少數,都是有錢人。而大多數家庭孩子,都是按普通人的方式培養教育。再說了,有錢人的孩子,其實和普通家庭孩子的命運從一出生就有了。什麼事都要看社會的主流,一部分小升初去了所謂的好學校,並不代表大多數孩子。再說了,孩子以後能否成才,還未可知。

二是,小升初對於多數孩子來說,只是成長中一個很小的開始,每個孩子的人生都有無限可能。小學時,好多孩子還處於懵懂無知期,尤其是男孩,並不知道要好好學習。上初中後,孩子們知道學習的重要性了,多數孩子會努力學習。學習好的,在哪個學校都會好好學的,不努力的,把他送到美國去也沒用。孩子的資質,早期的家庭教育,後期的努力,這才是孩子能否成才,有好命運的重要條件。再說了,現代社會有各種成才途徑,不一定上了好大學就有好命運。每個孩子的人生都值得期待,過早給孩子灌輸這種消極負面人生觀,我認為不太好。


花朵5506


優秀的學生小升初考試之後去了是最好的初中之後基本都能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學。得保證小升初考試是公平的,所在初中學生是一流的,管理是嚴格的,孩子本身也是不錯的才行。資質平凡學生一切應該順其自然,學習並不是改變命運唯一途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才能成為人才。好大學人數有限,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更為重要,老師管不了那麼多孩子,不要把孩子教育寄託給老師學校,孟母三遷的故事有一定道理,初中擇校改變了一些區域不好師資力量薄弱卻很優秀的學生,但不是全部。家長要認清自己精力和財力,也要明白孩子實力,孩子擇校是家長的選擇,能否讓孩子成才還需要家長陪伴和支持,擇校只是一個階段,並不能代表結果。堅持不懈陪孩子成長學習,沒能擇校的學生一樣能成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