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工作坊”後,對B端產品日常工作的思考

本文是筆者參加了“Google女性開發者大會”之後,對B端產品的日常工作的思考。文章講述的內容包括:筆者對於B端產品需求蒐集、B端產品需求提煉、B端產品工作心態等的思考。

“Google工作坊”后,对B端产品日常工作的思考

介紹一下Google工作坊

作為一個漢子,上上週(4月21日)有幸參與了“Google女性開發者大會”,參與活動當然是學習知識啦(那位童鞋憋說話,順便看看小姐姐不行嘛→_→)。

除了多位女性在臺上的分享讓我記憶猶新外,在“Designlab”工作坊(Google女性開發者大會分會場,關於B端產品設計的沙盤模擬)的活動也讓我收穫頗多。

沙盤模擬的課題是“審批流程的重新設計”,當Yvonne老師詢問與會者是否用過“釘釘”(辦公類型的即時通訊APP,支持線上審批的功能)時,大家都齊刷刷的舉起了手,並對接下來的課題信誓旦旦起來。

可是,那些看似瞭解的東西我們並不瞭解,那些認定的解決方案不過是給競品換了一個馬甲罷了

這不,作為小組長的我就給起了個錯誤的頭,以至於在工作坊的沙盤模擬中,我所在的小組表現的並不突出。活動結束後,我在地鐵的車廂上覆盤著活動中我們小組出現問題的同時,也思考起自己日常的工作。好久沒有寫產品相關的文章了,今天就藉此機會寫下本文,歡迎各位看客老爺隨意拍磚~

關於B端產品需求蒐集的思考

不YY用戶場景,不是滿足自己的需求

工作坊中,我們小組大部分小夥伴使用過釘釘,日常工作中也有過人事申請的經歷(如:請假),活動一開始我們就迅速在白板上整理我們的親和圖(以下來自百度百科:把大量收集到的事實、意見或構思等語言資料,按其相互親和性(相近性)歸納整理這些資料,使問題明確起來,求得統一認識和協調工作,以利於問題解決的一種方法)。

當我們小組粘貼活動親和圖上的便箋時,大家都發現了寫在便箋上的都是員工(申請人)相關的內容,缺少主管(審批人)相關的內容。

於是,我們開始拍腦袋想象審批人會遇到的情境:“審批消息這麼多,好煩呀”……

就當我們欣慰於在時間截止前完成第一階段任務時,大家從未思考過:審批人為什麼這麼煩呢?在哪些場景同時並存時會讓審批人不開心呢?

從畢業到現在,我一直做B端的產品,Yvonne老師總結的好:“C端產品是自驅動,B端產品是商業驅動”,通俗地說B端產品就是能不能為企業高效地解決問題,並提高收益(C端的我還沒想好怎麼概括)。與企業級、後臺業務打交道,很大一部分時間是在梳理業務流程,以及各個角色的權限與模塊功能,對底層邏輯和架構也有一定的涉及。

你讀完上述文章是不是覺得我平時的工作有點和開發小哥類似呢?

沒錯,漸漸地我也有了工程師的思維。工程師思維當然有益,讓一個人嚴謹、富有邏輯,追求流程、結果(如果你覺得我對工程師思維理解片面,歡迎在底部給我留言)。但在B端產品工作中,極容易被工程師思維帶偏,而忽視了用戶思維,所以做出的產品,邏輯上講得通,但用起來就會有種蹲在豪華廁所里拉不出屎的感覺

舉個簡單的小例子:我在做大數據可視化產品中,關於儀表板的存儲,在老版本文字描述為“權限歸屬”,一些新用戶初次用的時候會問我這個是什麼意思。

後來,我就在新版本把文字描述改為“存儲”,給很多新用戶演示後,他們都一致表明可以理解了。B端產品不像C端產品有很多第三方統計平臺,且不少產品都是私有化的,保持用戶思維就需要對一手的需求提出方訪談、觀察。

雖然數據可視化產品的用戶是分析師、業務方(其他事業部的產品、運營),但是需求提出方卻更多的是分析師。剛開始我還YY著分析師提出需求背後的場景去設計,慢慢的,新功能上線後還是會出現很多問題。

突破困境,做一些“不該”自己做的事

讀完上一節的文字,你也許會疑惑為什麼需求是分析師提的,而不是業務方呢?

哈哈,恭喜你!你也開始思考情境了。

接下來要說一下B端產品的另一個特點:想用即來,用完即走。通俗一點說,就是我遇到問題才找你,你把我問題解決了我就和你拜拜了。所以,業務方在使用數據可視化產品時,他們關注的其實是身上背的KPI,更多地會想“只要不影響我看數據,需求給不給你提,要看心情”,這就是業務方不會跟我這個產品經理過多溝通的原因。

一方面,業務方的儀表盤需求是分析師去操作完成的;另一方面,儀表盤關係著業務方的KPI(業務方依靠儀表盤觀看功能、活動上線後效果,查看用戶數據等)。

很“功利”地說:在數據可視化產品上,業務方和分析師的親密關係,遠大於業務方和我這個產品經理的。如果沒有明文規定業務方的需求必須經過產品經理,那隻能突破這個困境了。創建用戶群、只要有機會接觸到業務方就不停追問(比如:申請賬號、系統掛了,此時業務方才會和我交流)……

這些看似耗時且與本職工作無關的事情,恰恰可以拉近和一些業務方的距離。

當然,這些改善還遠遠不夠,就像Grace跟我說的:你需要成為一個分析師!這或許就是為什麼數據產品經理的招聘JD上會說明“需要掌握SQL查詢語句”的原因吧。

這條路我還在前行中,過程中還得面對重重困難,我相信未來會給大家帶來好消息(失敗的經驗也未嘗不可,哈哈~)!

最後,再囉嗦一句為什麼業務方的需求(含數據需求)對數據可視化產品來說至關重要呢?因為數據可視化產品要做到智能化,就需要自動推薦圖表樣式,Tableau(國際知名數據可視化產品)這點做得就很贊。

關於B端產品需求提煉的思考

提煉需求,方案後定

這個問題出現在本次工作坊另一個小組身上,或許他們對釘釘審批都很瞭解,就直接把審批流程設計好了:員工端、主管端、人事申請、人事審批……

接著他們就直接把便箋貼在了對應的區域內,因為先限定了流程、方案,編寫的“用戶情境”就成了使方案成立的“證據”。

沒錯,Yvonne老師當場就指出了這個小組的問題:需求、方案是在調研大量數據後逐漸清晰的,預先設定邊界會讓我們忽略潛在的其他細節。

為了讓需求蒐集建立在充分、客觀的基礎上,Yvonne老師提到了一個工具:錄音筆。在提煉需求時,可以有效地查缺補漏,也可以驗證是否加入了自己的主觀色彩。

成為用戶

這是和C端產品要求相同的一點。縱觀自己近三年的產品工作,不管是之前做倉儲機器人產品,需要到倉庫中駐場揀貨;還是現在做數據可視化產品,需要成為業務方和分析師(這次工作我有些後知後覺,前期都泡在學習後臺邏輯了)。一切都是為了成為用戶,讓產品真正地解決用戶的問題。

但是,B端產品面臨的問題也發生在這裡,B端產品不像C端產品有意思,更多都是結合業務,甚至還會涉及到技術。

提問個極端的問題:玩遊戲和打代碼你會選擇哪個呢?

這個答案大家可以在下方給我留言(hi,這位程序員哥哥你先放下手,知道你要選擇打代碼,O(∩_∩)O~)。

在最初做數據可視化產品時,我曾想過轉崗,甚至離職。因為這不是我擅長的業務(要涉及技術),也不是我做過的產品。面對不可掌控的局面,我開始退縮起來,聽起來這像極了“巨嬰”(特點之一,全能自戀,一旦掌控不了局面就會崩潰)。

最後,我用了2個月的時間調整自己心態,最終朝著良性的道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段經歷,我會在以後分享給大家)。從零慢慢學習,成為用戶,現在我依舊在路上……

關於B端產品項目管理的思考

需求定義

在工作坊中,我們組在提煉需求時,遇到了另一個問題,甚至出現了分歧。因為大家在展開用戶場景的同時,範圍也慢慢擴大。

有人說“做病假審批,並結合財務計算規則設計”,可是財務計算規則是什麼樣的,組內的小夥伴又無人知曉了,且“員工-主管-財務”的審批本來也是個複雜的模型。

當這一環節的時間將至時,Yvonne老師提示我們:時間有限,需求越簡單越好。

最後,作為小組長的我終於拍板——做“病假申請”。

我又想起2016年老高跟我說的“第一範式”,他說做需求和建數據表一樣,要拆分到最小的顆粒度。當然工作中的時間還是比活動中的時間要充足的,我並不認為“病假申請”就是人事申請中優先級、ROI最高的需求。所以在真實的產品設計中決定做哪個需求時,就要考慮需求頻率、商業價值、開發成本、可拓展性、高層授權……

這一環節我還在繼續學習階段,後續再詳細分享。

Deadline(截止時間)意識

最後一個問題就是時間,這次工作坊中雖然每個組都有個人專門計時,但有一個環節我們組的這個專人也忘記計時了,這聽起來有些糟糕的。

在我工作中也遇到過,特別是做一些對內、不打算做商業化的產品時,可能公司項目管理團隊也不會關心這個項目了。加上B端產品面向企業級用戶,快速迭代式的敏捷開發,在某些B端產品項目中就行不通了。

因為一些B端產品每次升級會消耗很大的資源,所以一次版本迭代就會堆上很多功能,項目週期也就拉長了。戰線一拉長,人的疲勞值也會升高,各方面就不敏感,開發也會懈怠下來(偷懶),這樣就會進入一個惡性循環“週期長-偷懶-週期長”。

這時候“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就要改成“人人都是項目經理”,每個人都對截止時間有敏感的意識,才能夠按期交付產品。

當然,這畢竟是個理想模型。每週的週會彙報,每天定時催問開發進度……這些就必須在B端產品項目中執行起來。所以貌似開發小哥對B端產品的抱怨超過了C端產品,畢竟少了一個項目經理來吐槽→_→

關於B端產品工作心態的思考

這個問題我在之前的文章中也略有討論過,特別是一些既有C端業務又有B端業務的公司裡,那B端產品產品可能就會脫離產品大部隊,孤獨地面對各種問題。好在,身邊有一群可愛的開發哥哥,共同面對用戶的問題,一起討論需求(好開森~)。

我經常和身邊的朋友這樣調侃“C端產品經理和B端產品經理”的區別:做C端產品像演偶像劇,做B端產品像演話劇,話劇的關注人數當然沒有偶像劇多,但我們都需要好好演戲,認真對待劇本,認真對待觀眾……

這一點也和Yvonne老師在工作坊中說的不謀而合,B端產品和C端產品都需要用戶與產品調研、定位核心問題、產品規劃和開發、推廣上線與運維……

最後,按照慣例我得發雞湯了,送給B端、後臺業務從業者(包括我自己,嘻嘻~)一段陳道明在《傳承者》節目中的講話:

我在天津人藝,我有七年的時間,在臺上一句臺詞沒有。這一場演匪軍,下一場演偽軍,再下場演特務,再下一場演八路。我在想,就是人在各種職業當中,要有一種甘於寂寞的精神準備……你們要努力,但是不要著急,凡事都應該有過程……

PS:關於產品設計的思考在以往以及未來的產品文章中都會有體現,歡迎大家關注我不定期更新的產品相關文章~

#專欄作家#

兮兮,微信公眾號:孤身旅人(ID:gushenlvren),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關注人工智能、toB產品、大文娛等領域。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