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樂中聽見風景——訪青年作曲家方崬清


在音樂中聽見風景——訪青年作曲家方崬清

方崬清在港珠澳大橋採風拍攝紀錄片《粵港澳大灣區》

“為中國當代音樂留下經典作品,我有這個使命感。”

3月13日,方崬清剛剛結束了在內蒙的採風調研,匆匆回京參加文化和旅遊部“時代交響”的創作會。在訪談中,似乎感受到他還沉浸在悠揚的“長調中”,此次內蒙之行,著名的安達組合與他進行了深度會面,少數民族那種對音樂的熱愛和率真的性情深深打動了他。方崬清的上一部蒙古風格作品《努給日勒》創作於10年前,如今這部作品已經享譽國際,成為中國當代大提琴重奏作品上演率最高的經典之作,就在最近,《努給日勒》由中國大提琴領軍人物娜木拉女士,攜手著名指揮家陳琳女士以及世界大提琴大師基里爾·羅京、伊戈爾·格芙雷斯等眾多大提琴大腕錄製了最新版本的黑膠唱片。時隔10年,方崬清創作的下一部作品,將再次把蒙古民族音樂素材、特色代表樂器與大型交響樂有機融合,實現東西方音樂跨越時空的對話。

在音樂中聽見風景——訪青年作曲家方崬清

方崬清和中國大提琴演奏家娜木拉女士出席國家大劇院藝術講堂

青年作曲家方崬清的音樂版圖遍及世界各地。24歲便摘得第五屆中國音樂最高獎項“金鐘獎”和“上海之春”國際作曲比賽第一名兩項國家級音樂桂冠。做為入選《中國百年經典音樂典藏系列》最年輕的作曲家,方氏的作品不斷上演於意大利羅馬噴泉劇院、英國RID·HALL音樂廳、法國阿維尼翁國際戲劇節、蘇格蘭皇家教堂、美國卡內基音樂廳、美國ED·LENDRETH HALL音樂廳、俄羅斯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市政音樂廳、北京國家大劇院、人民大會堂等眾多國內外著名音樂殿堂和世界各大音樂節。

從小“混跡”戲曲舞臺

1981年,方崬清出生在河北一個書香世家。父親是戲劇家、戲曲音樂家方辰(筆名肖方),河北梆子名劇《鍾馗》《哪吒》的創作者,曾擔任河北梆子劇院院長。方崬清自幼成長在戲曲大院,從小就“混跡”於排練場與舞臺之間,見證了父親幾部重要作品的誕生過程。 “我早期對音樂的一些感性積累,都是在大量接觸民族民間說唱音樂、戲曲音樂的過程中完成的,這些音樂始終流淌在我血液裡。”

“沒有難度就沒有藝術”

1995年,方崬清正式接觸作曲。那一年,中央音樂學院附中面向全國首招初中理論專業,全國僅錄取4個名額,競爭非常激烈。方崬清憑藉一股少年倔強的性格,考取中央音樂學院附中理論專業,與當今享譽世界的鋼琴家郎朗成為同學。14歲的他獨自來到北京正式接受古典音樂訓練,如飢似渴地學習。

方崬清少年時代離家,他的父親便保持用毛筆給兒子寫家書的習慣,每月一封,從未間斷。半文言文式的家書,或關心生活瑣事,或諄諄教誨,無論談及什麼,紙上的字都讓他感到父親好像就在身邊。每每展開信紙,方崬清總不禁熱淚盈眶。

在音樂中聽見風景——訪青年作曲家方崬清

方崬清與導師葉小綱主席在一起

2001年,方崬清考入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師從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著名作曲家葉小綱先生。“沒有難度,就沒有藝術。”葉小綱教導學生用高超的技法表達深刻思想。葉老師的嚴格和審美高度,深深印刻在方崬清的創作中。在導師身上,方崬清感受到了作為一位職業作曲家的嚴謹和追求。

2005年,方崬清以戲曲為題材,創作的大提琴曲《手眼身法步》摘得了第五屆中國音樂最高獎項“金鐘獎”銀獎(金獎空缺),並被收錄在《中國百年經典音樂典藏系列》中,那時他還在讀本科;2006年,他又以全院排名第一的成績保送研究生,繼續追隨葉小綱教授學習。

西藏經歷生死

大學期間,方崬清受母親的影響,迷上攝影。2008年11月,方崬清跟隨統戰部赴西藏採風,擔任隨團攝影師。方崬清難掩激動心情,帶了很多設備,20公斤的攝影包背了3臺相機和7只鏡頭,在海拔5150米,他的勞累引發了猛烈的高原反應。送進醫院時,他已心率衰竭,瞳孔半擴,4位師兄弟把他架上呼吸機。“當時,我唯一的希望就是,活著回來再見父母一面,別留什麼遺憾。” 方崬清說,經過這次生死體驗,覺得時間變慢,世界變亮,所有感官被放大,自己更清晰地看到身邊發生的一切。在ICU重症監護室躺了7天之後,他才甦醒過來。

“西藏的這次經歷,讓我體會到了生命的絕望。在我身體剛剛恢復不久後,我的父親卻又住進了 ICU。我在生死的關口挺過來,可父親沒有。當時的我28歲,深刻體會到生命的無常。” 西藏經歷和父親的離去,讓方崬清開啟了“第二次生命”。他看淡了很多,懂得人生要如何選擇。

西藏回來不久,方崬清創作古箏曲《墨客》,這部作品,描寫了書法運筆前的心境,研磨、思考、醞釀時候的細節。“重生”之後,他的音樂創作發生了巨大變化,探索龐大的編制與深刻的主題,“只有作品結構體裁龐大起來,音樂的巨大張力才能夠承載我想表達的東西。以前創作的作品以小品見長。但是,光有好聽的旋律,支撐不了太久,你的格局必須要更高更廣。”

在音樂中聽見風景——訪青年作曲家方崬清

方崬清2015年在廣州交響樂團排練《禪宗三境》

2011年,方崬清創作大型詩樂舞劇《亞洲銅·天人合一》,用音樂營造人與自然的對話。這部舞劇做為當年文化部“意大利文化年”重點項目,在意大利羅馬噴泉劇院上演時,引發了諸多關注。2015年,他又創作了古箏與大型交響樂隊協奏曲《禪宗三境》,將天人之思在抽象的層面鋪陳、變幻,同樣收穫了不俗反響。在創作《禪宗三境》時,他還養成了打坐、喝茶的習慣,生活越來越簡單,心態變得更加沉穩,“今天,我們或因大大小小的瑣事而煩惱,但是禪的智慧——對人生的通透最終會令我們通向大愛,丟棄微小的自我,放下心中的苦難,才能感受那無盡的光明。”此後,2016年,他重新再現1814年,樂聖貝多芬的經典作品形式,創作了古箏、大提琴、鋼琴與交響樂的大型三重協奏曲《俠》,這部作品音樂時長超越50分鐘,總譜體量達1000小節,起興於詩聖杜甫遭遇安史之亂、在歸家途中所作的長詩《北征》,是一部彙集東西方音樂激情碰撞的,問鼎世界音樂舞臺的大手筆之作。

用音符“築建”港珠澳大橋

在音樂中聽見風景——訪青年作曲家方崬清

方崬清在家中創作大型交響組曲《夢橋》

2018年10月24日,“世紀工程”港珠澳大橋全線貫通,方崬清歷時3年創作的大型交響組曲《夢橋》也在零點時刻,在網易雲音樂平臺正式發佈。《夢橋》高清藍光唱片也正式出版發行。《夢橋》是方崬清為港珠澳大橋而作,形式和品質,也和這個全長55公里,帶有人工島、海底隧道及高速路橋的“超級工程”相似、相通。

接受創作任務後,方崬清多次往返北京和珠海,見證了兩端的橋面逐漸向中間延伸,直到主塔“中國結”吊裝完成。2016年底,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已全線貫通,方崬清心中的“大橋”也逐漸成型。創作中,方崬清與管理局領導探討了很多次,曾無數次推翻自己。

2017年6月初,《夢橋》全曲5個樂章終於創作完成,分別是交響序曲《獻給歲月》、古箏協奏曲《獻給歷史》、鋼琴協奏曲《獻給建設者》、大提琴協奏曲《獻給大海》以及一首引子與進行曲《終曲·獻給港珠澳》。用3年時間創作1部作品,在80後作曲家是很少見的。“寫這部交響樂對我來說是情懷所在,年輕一代作曲家有責任、有使命承擔起,創作展現主旋律題材的作品。”方崬清說,“音樂是流動的建築,建築是凝固的音樂,我自己也成為港珠澳大橋建設者中的一員,用音符築造了一個交響樂中的超級工程。”

攝影的意義在於思考

自2012年起,方崬清給自己定下目標,每年創作一部大型作品,出版一張發燒唱片,深度旅行拍攝一個國家。做為攝影家,方崬清十幾年旅拍數十個國家,膠片就達上萬張。他是徠卡藝術家(中國)高級會員,北京現代國際音樂節特邀攝影師,還取得了世界著名“瑪格南”圖片社格奧爾基·平卡索夫大師班畢業證書。2017年,佳能影像中心在北京為他舉辦了《譜寫光影》攝影展,獲得極大成功。

在音樂中聽見風景——訪青年作曲家方崬清

方崬清遊走於世界各地旅行與創作

“每到一個地方,只有深紮下來,才有可能出片子。”方崬清認為,拍攝的過程也是思考的過程。真正拍照的意義只有在旁軸手動相機上才能實現。按下每一次快門,都不是隨便的,而是在細細觀察後的思考。

“深度行走不同國家之後,你才能瞭解、接受不同的人和你有不同的看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有眼界才可能有包容。”旅行不但讓方崬清視野開闊,攝影的畫面感更潛移默化在音樂創作中。近期,方崬清創作的古箏與大型交響樂協奏曲《與風景的對話》由青年古箏演奏家白洋與中國愛樂樂團錄製完成,全曲7個樂章,描繪日本國寶級畫家、散文家——東山魁夷大師創作的七幅畫作。方崬清真正做到了將聽覺與視覺相結合, “音樂中可以聽到風景。傳統音樂會一定要有所突破,才能走得更遠。

方崬清對設備的痴迷,不僅體現在他的5部徠卡機身和近30只M系統的手動鏡頭上,還體現在他收藏的2000多張正版唱片上。現在,方崬清還保持每天聆聽一張唱片的習慣,不斷汲取和學習當今國際主流聲音審美風格。“聽唱片要有儀式感,不是把唱片放在那當背景音樂,而是心無旁騖地聆聽。”方崬清常常對著總譜,聆聽完整的作品。

在音樂中聽見風景——訪青年作曲家方崬清

方崬清攜黑膠唱片《俠》亮相國際音響唱片展

做為資深唱片製作人,方崬清已出版7張CD唱片,2張黑膠LP唱片,其中《清+CELLO》《風·霧·孱·冰·火·炫》《俠》《大國絲路》不斷亮相北京、 廣州國際音響唱片展並廣受熱捧,燃爆當代古典發燒圈,併成為世界幾大著名音響品牌首選發燒試音碟。2017年,他的大型三重協奏曲《俠》入選中國南方航空公司大型客機國際航線空中影音系統,在萬米雲端,向世界傳播。(《音樂週報》記者:盧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