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水是從哪裡來的?

智能生活舒適過


目前較為主流的說法是"彗星說",即地球上的水基本上都是彗星帶來的。

太陽系中的水很多,雖然我們常說地球是一個"水球",但太陽系中儲水量比地球多的也是有的。這些水中的氫是宇宙誕生之初就形成的,氧是之前的恆星演化晚期形成並拋出的。因此,可以說不僅僅是太陽系中,在宇宙中水的存在也是很普遍的。


所以,在地球形成之初,也許就已經有水的存在了。作為宇宙中普遍存在的物質,在地球逐漸成型的過程中不斷以冰塊的形式落到地球上,為原始蒼涼的地球補充了日後生命發展的必要條件。

此外,從地球誕生到現在,地球不斷受到來自宇宙天體的撞擊,其中不乏一些天體攜帶水分到達地球。這些天體在到達地球后並不能留下類似隕石、隕鐵一樣的東西,而是融化成水,參與到我們地球的循環圈中了。這應該是地球上水的重要來源。


彗星有一個別稱,叫做"髒雪球"。說到這,大家肯定就明白了。其實彗星的組成中絕大部分是水,而彗星直徑經常動輒直徑幾公里十幾公里,這樣一個天體攜帶的水量是巨大的。地球形成四十億年,不知道有多少大大小小的彗星撞擊過地球,未來也一定還會有彗星撞擊的。正因為這樣,即便宇宙射線不斷光解大氣中的水分子,地球上的水量仍不見減少,甚至如果從地質時代來看的話,或許還有增加的趨勢。

歡迎關注"張家小智兒"看更多天文愛好者的交流溝通。


張家小智兒


137億年前,宇宙從一場大爆炸中誕生,50億年前,太陽從一團原始星雲中誕生出來,46億年前,地球開始形成,35億年前,地球上的原始生命出現。都說水是生命之源,那麼地球上的水,最初是怎麼來的呢?

在浩渺的宇宙中,地球是一個毫不起眼的蔚藍色的星球,之所以它是蔚藍色的,是因為地球表面超過70%的部分被水覆蓋,地球就像一個藍色的寶石一般,孕育著其上面的無數生命。地球是一顆特殊的星球,在太陽系中,僅僅只有地球一個星球上有生命存在,這是很奇怪的,雖然說其它的一些星球上或許也有水存在,但是其它的一些條件並不符合,所以生命也無法孕育出來。

地球是一個特殊的星球,在浩渺的宇宙中,地球不過是滄海一粟,但是地球有一個很好的地方就在於地球和太陽的距離適中,這樣一來地球上的氣溫就可以使水存在,離太陽太近或者是太遠都不好,離得近的金星,表面溫度為500攝氏度,離的遠的火星,表面溫度為零下四十度,都不足以讓液態水存在,所以地球上能夠有水存在得益於地球得天獨厚的位置以及地球上的一些其它條件都能很好滿足液態水存在的需要。

那麼,地球自從形成以後,地球上的水是怎麼來的呢?科學家認為,地球上水的來源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地球上的水來自太空,另一個則是來自地球的內部。水從太空上來有兩個途徑:一種是落在地球上的隕石比如說由冰組成的彗星,就含有大量的水;第二種是來自太陽的質子形成的水分子。當然了,科學家認為來自彗星的水應該是佔多數的。

地質學家發現,兩萬年之間,地球的海洋水位差不多上漲了100米,而奇怪的是地球上的水本來還要在太陽紫外線照射的作用下從大氣層逃出一部分,那麼這些多出來的水是從何而來的呢?直到最近,科學家通過分析人造地球衛星發回來的數千張地球大氣層紫外輻射圖像之後才知道,他們發現在圓盤狀的地球圖像上總會存在一些小黑斑,每一個存在大約幾分鐘,然後面積有幾千平方米。

經過分析才發現,原來這些斑點是由一些看不見的由冰塊組成的彗星衝入地球大氣層,然後融化成水蒸氣造成的,科學家還預計,每分鐘大概有100噸的水通過這些闖入地球的彗星融化釋放到地球的大氣層中。所以說,地球上的水,原來是從天上來的。當然了也有觀點認為,地球上的水來自於地球形成的初期,原始大氣中的氫氧化合成水,水蒸氣逐漸凝結下來並形成海洋。還有的觀點認為,形成地球的原始星雲物質中本來就存在水。總而言之,地球上水的來源可能有很多種,至於哪種佔據了主導作用,目前還不是很清楚。


鏡像宇宙


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表面擁有液態水的星球,而且海洋等水域的面積佔到了地表的71%,陸地面積只有29%,海洋的平均深度約4500米,從太平洋上方的位置看,地球完全就是一個水球。再反觀太陽系其他和地球一樣的巖質星球,水星,金星,火星表面上卻沒有一滴水水,那麼地球上如此之多的水是從哪裡來的呢?






這個問題其實要從地球的形成說起,其他天體一樣,地球也並非憑空就存在的,而是很多小星體集合撞擊融匯而成的,開始的時候地球也也只是個小行星,但是不斷的有小天體跟它撞擊融合,使得它的體積和質量的越來越大,那個時候,地球上其實就已經有水了。

這是因為水這種東西本來就是宇宙中一種普遍的存在,水分子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組成,是很容易形成的化合物,因此在早期太陽系中其實很多小行星上都有大量的水存在,只是它們存在的形式是水冰,當它們撞擊到原始地球上的時候,一部分會保存下來,另一部分會蒸發到空氣中,但更多的是散逸到太空中,所以水在地球上其實一直存在,比如今天的水星和火星上一些比較寒冷的地方,仍然能夠看到水冰存在。



所以在地球開始形成時,上面就有一部分的水,但是在地球特別熱的時候,表面大都是熔岩的時候,水在地球上只能以水蒸氣的狀態存在於空氣中,而且這些水蒸氣很容易逃逸到太空中,所以地球開始形成時水是很少的。

在距今約45億年前,地球基本就大致形成了,然後表面開始降溫,一直降到了水能以液態存在於地球的表面,這個時候地球大氣層中的水蒸氣會以降雨的方式降落到地面上,但地球表面的水更多的來自於小行星和彗星對地球的撞擊,由於地球溫度適宜,它們產生的水就會留存在地球表面上,幾十億年來,地球也沒少經受彗星和小行星的撞擊,它們帶來的水就在地球上匯聚成了海洋,又由於水蒸氣在地球大氣層中的循環作用,所以水又在大氣層中飄散到地球各處形成降雨落到地面上,產生了陸地上的河流湖泊等,營造出了地球上可供生命物種存在的生態環境。




所以,地球表面的水大部分都是來自於撞擊地球的小行星和彗星,那這些小行星和彗星都來自於哪裡呢?一般認為它們來自於小行星帶的外圍,以及柯伊伯帶和奧爾特星雲中,因為太陽系的冰點大致在小行星帶中間位置,也就是說小行星帶中間位置向內,由於水無法形成冰晶,這裡的小行星上面水都很少,但是在外圍由於水可以形成冰晶,所以說外圍的小行星可以接收大量冰晶,而形成富含水的小天體。特別是一些彗星,它們常被稱為“髒雪球”,這是因為它們含有大量的水,有些彗星的水含量甚至在50%以上。



小行星帶的中心位置距離地球軌道最近也在3億公里外,柯伊伯帶和奧爾特星雲就更遠了,所以地球表面上的水大部分都是從幾億甚至幾十億公里外來到地球上的,它們帶來的水是地球生態環境的必需品,並且也催生了地球生命的出現與繁榮發展,因此我們也可以說,地球上的生態環境以及生命物種,其實是整個太陽系的創造。


科普大世界


地球上的水是從哪來的?這個問題非常有趣,而這個問題的答案也是不只有一個,答案有很多也說法不一。以下就是我所知道的一些可能:



一、來自太空的攜帶著水和其他有機分子的彗星和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後才使得地球有了生命。根據科學家的實驗研究證明數十億年前離木星不遠處的形成的彗星含有的水和地球海洋裡的水是一樣的。


二、玄武岩融化冷卻之後形成的原始地殼所產生的水。由於地球內部的放射性元素衰變所釋放出熱能,使得地球內部的物質開始融化,從中揮發出大量的物質,其中含有水蒸汽。

三、火山爆發時釋放出大量的水。火山爆發時都有大量的水汽噴出,所以人們認為火山爆發也是地球上的水的來源。


四、太陽風暴到達地球大氣層上層帶來大量的原子核,原子核經過不同的化學反應產生了水分子,而這些水分子則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到地球上。

除了這些說法以外還有著許多其它的說法,這些說法都有事實為依據,但是也有片面性。至於地球上的水到底來自哪裡,我相信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一定會得出答案。#岑#

喜歡不要忘記關注我們“時間史”哦⊙∀⊙!


時間史


地球上擁有儲量龐大的液態水,也許因為液態水的存在地球生命才得以產生,地球上原本沒有這麼多水,在46億年間經過數不清的撞擊中,水被帶來了地球。

地球的近鄰月球上有水已經是被證實的了,月球水只以固態和氣態兩種形式存在。固態水多位於月球南北兩極太陽光照不到的撞擊坑底部,因為月球沒有大氣,熱量的傳遞就只有熱輻射和光照兩種方式獲得,月球多的是岩石,而岩石的熱傳遞教緩慢,太陽光又照不到環形山的底部,因此環形山底部的溫度就比較低。通過月球環形山底部的固態水可以推測,月球上的水多是外來的,是一些攜帶水的彗星和小行星帶來的,撞擊後水冰融化蒸發,隨著溫度降低又沉降下來,環形山底部陽光照不到,其他區域的水則因為月球質量低引力小等因素逐漸逸散了。

地球的形成可以說是無數小行星或者彗星撞擊融合的結果,地球上曾有一段時間,和月球一樣遭受了大量攜帶水冰的小行星的撞擊,由於地球所處的環境比較合適,由於地球受到的潮汐作用、太陽光照等因素,地球獲得了大量的熱量,加上地球內部放射性物質裂變和地質活動釋放的熱量,使得地球水多以液態存在,液態水海洋為物質碰撞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地球從太陽獲得的熱量和地球內部散出來的熱量成為催動物質不斷碰撞反應的條件,在這樣的情況下地球生命產生了。

水簡單來說就是以氫氧兩種元素構成,氫氧在宇宙中的儲量也是很豐富的,推測可知水在宇宙中是較為普遍存在的。觀測也證明了這種觀點,目前人類已經找到了很多擁有水的類地行星,擁有水的星空更多。


來看世界呀


從太空上看地球就像是一個水球生機勃勃充滿活力,不像金星和火星看起來很荒蕪。主要的原因就是地球表面上被大量水覆蓋,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那麼地球上的水到底是怎麼來的哪?科學家有以下幾種觀點:

地球形成時候自帶的

按照主流觀點認為太陽大約形成於50億年前的原始星雲,原始星雲是上一代恆星超新星爆炸後的產物,富含氫、氧元素,在寒冷的太空中還會有冰顆粒。在太陽形成幾億年後,地球等行星開始形成,最終岩石內部富含水分。地球在長時間的地質演化過程中,岩石裸露還有火山噴的會把水大量帶出地球表面。


小行星、彗星等天體撞擊

關於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一直有一種說法認為,是彗星帶來了水和有機分子,從而經過漫長時間的演化,生命開始形成。當然大量的水也在地球表面上儲蓄,形成最終的海洋。大多數的彗星都是來源於太陽系的邊疆奧爾特雲,那裡溫度極低,全部都是太陽系形成初期被推到太陽系外圍的碎片。

科學家新的發現,據觀測發現每天都有數千顆平均直徑為10米的冰狀小彗星進入地球大氣層,每顆釋放約100噸水。這些小彗星直接在大氣層空分解破碎。


太陽風帶來的“水”

太陽風是太陽噴發出的高能帶電粒子,富含氫氧質子,進入大氣層後在特殊條件下發生化學反應,最終形成水。

當然地球上的水到底是怎麼來的科學家尚無定論,可能是多種原因共同導致形成。



科學黑洞


關於水的起源,目前學術圈主要有四個假說:

  1. 彗星或者小行星帶過來的。

  2. 大氣起源說

  3. 地球內部本就有

我們來簡單說一說:

彗星或者小行星

這個假說其實是被很多人接受的,也認為是最有可能的,因為外太空有水的地方可多了。那我們該如何確定是不是外太空帶來的呢?主要是對於彗星和小行星上面的水,我們都知道氫也有同位素:氘。因為多一箇中子,所以要重一些。而水的分子式是H20,所以,只要對比一下,水中氘氫比就可以。科學家發現,小行星的可能性要大於彗星,因為彗星上的氘氫比和地球上水的氘氫比差得略多,但小行星帶上的是比較接近的。所以這個假說中,小行星的概率更高一些。

大氣起源說

故事大概是這樣的,早期的太陽星雲周圍有一團厚厚的富含氫和氦的氣體,而說不定在那個時候地球的引力,把一些氫吸了過來組成原始的大氣,而這當中有一部分後來被氧氣氧化形成水。這個假說還有間接證據支持,比如:地球內含有大量的氫。但這個假說也有問題,那就是水中氘氫比差異比較大,有科學家認為這是因為氫逃逸的比氘的速度快(因為輕)

地球內部本就有

這個假說是說,水存在地球富含水的吸積星子,後來逐漸被釋放出來。這個假說沒有氘氫比的煩惱,而且和一些太陽系假說相符,比如:大遷徙假說。


但至於到底是哪款,應該說近些年是第三種更主流一些,但是並不是說它被承認為最終的模型。


鍾銘聊科學


對於地球上的水是從哪裡來的呢之話題,我個人觀點認為,地球上的水是從太陽燃燒散發出來的塵粒流物質中來。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因為,太陽系所有衛體物質(各類行星體)現階段的形成,都是太陽曆來持續核聚變燃燒過程,源源不斷地釋放出來龐大數量的塵粒流物質所聚集積累現階段質量的表現結果,我們的地球也不例外。

太陽擁有巨大質量的核能物質,這種核能物質具有可燃性,應屬於一種高純度、高密度和高強度的有機碳化物。自然界能燃燒的物質,就是有機碳化物,而碳化物在燃燒過程中所轉換出來的塵粒流物質,其主要的化學成分是由二氧化碳、氮、水(氫氧)和有毒化學物質四種基本元素所構成,而太陽核聚變燃燒過程所釋放出來的塵粒流物質也不例外,也是由上述四種基本物質元素所構成,也就是說,在太陽曆來所釋放出來的所有塵粒流物質之中,都固有一定比例水物質成分的現象存在,處於太陽系不同熱能溫差區域的自然環境,或是氣態現象或是液態現象或是固態現。

隨著太陽系物質週期循環運動與變化發展的自然規律,太陽所釋放出來的塵粒流物質會顯得越來越多,遍佈太陽系太空間的塵粒流物質就會顯得越來越多,會使太陽系太空間存在越來越多的塵粒流物質逐漸聚集累積而形成為各類衛體物質,是先從塵粒流物質→塵埃雲→塵埃團→小石塊→中石塊→大石塊→巨石塊→小行星→中行星→大行星的漸變增殖過程。

太陽系己走過了約為50億年的演化路程,才會有太陽系星光燦爛之景象,才會有目前八大行星的自然存在,才會我們地球的存在。地球在太陽系空間的位置,是太陽熱能溫差的適中位置,也是太陽系生命生存的宜居帶位置,並在地球磁場形成大氣層的作用下,會使地球歷來聚集積累塵粒流物質的過程,其含有一定比例的水形成為穩定的液態水體物理現象,由於比重的關係,會與其他三種基本固態物質元素分離而被擠壓到地表上,逐步聚集而形成為地表上的海洋和水圈之物理現象。

由此可見,地球上的水,是來自於太陽持續釋放出來的塵粒流物質中來,是地球自然環境塑造出穩定液態水體(海洋)的表現結果。不知這樣的回答是否準確?!如讀者閱後覺得我說的有道理,希給個點贊並關注我,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和學習。宇明於東莞市。(注:原創作品,版權所有,抄襲必究。)





地外天使


我們都知道地球表面水大約是71%,陸地大約是29%,但實際上地球並不具備自己誕生水的條件,這跟地球所處的位置有關,地球是處於太陽系宜居帶內,這個位置離太陽不近也不遠,宜居帶內的星球想自己生產出水幾乎是不可能的,太陽強烈的輻射和溫度是不允許周圍的空間中游離水分子的存在。只要有水分子出現,就會被太陽的高溫分解,因此宜居帶內的星球本身並不能產生水。那麼這些水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其實我們的太陽系存在水的星球有很多,比如木衛二、三,土衛二,甚至天王星、海王星上面都有大量的冰晶存在,由此可見,太陽系並不缺水,關鍵只在於距離太陽多遠,如水星、金星、地球及火星為什麼是類地行星,是由於它們離太陽過近,溫度太高所以氣體都會沸騰被吹散掉,所以單靠自身是無法凝聚出水資源的。

但只要離太陽再遠一點,如木星和土星,實際上早在46億年前太陽系重轟擊時代,它們也是岩石行星,後來才慢慢變成氣態行星的,這是因為它們距離太陽數萬億公里,那裡的溫度足夠冷所以充滿了冰物質,冰物質把塵埃和氣體接載起來在未來的數百萬年中越來越大,最終才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樣子,這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遠離太陽的行星都是氣態的。

根據以上理論依據及觀測數據得出,科學家通過研究分析認為,我們地球上的水其實是來自於彗星,在地球剛剛形成的時候,地球只是一顆荒蕪的岩石行星,沒有任何水的存在。這個時候的太陽系由於剛形成不久,太陽系還處於一個比較混亂的時代,很多的天體從太陽系邊緣外的星際空間向太陽系內陸飛奔而來,這其中就有不少的彗星。

因為太陽遠的太陽系邊緣地帶,受太陽風的影響小,因此水分子會大量存在,這些水分子凝聚形成了冰態水,因此在太陽系邊緣外天體很多都是自帶冰水。彗星本身就攜帶著大量的冰晶,當它從太陽系外向內陸飛行的過程中,經過邊緣地帶的時候,又會帶走大量的冰水。

這樣,一顆顆帶著大量冰晶的彗星向地球奔來,最後撞擊地球,這些冰晶就留在了地球上。由於地球的溫度能夠將這些冰晶融化成液態水,所以形成了最初的海洋。而且彗星在經過地球大氣層的時候,也會被高溫分解一部分冰晶,這些分解的水分子就留在了大氣層,地球的大氣層非常厚,這些水分子不會被太陽風拐到太空中,最後通過下雨的形式又流到了地面,慢慢地球就形成了良性循環,水氣蒸發到大氣層,再通過下雨到達地面海洋中。彗星就相當於一個個運水車,它們從太陽系邊緣向地球飛來的時候,會將大量的水帶到地球上,久而久遠,地球表面的水也也越來越多,最後形成了如今的海洋麵積,這其中也包括了以前的火星與金星,它們曾經都是宜居的行星,只是後來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不可逆轉的惡性循環,比如金星的二氧化碳含量過多,火星的磁場與大氣層的消失,種種原因才導致了它們變成今天這個樣子,所以說我們的地球能夠擁有海洋孕育生命,真的是一個奇蹟中的奇蹟。



科學宇宙鋒輪


有證據表明,地球在形成不久之後就已經有液態水了。大約在地球誕生1.3億年之後,液態水在地表大量聚集,開始形成海洋。那麼,地球上的這些水從何而來呢?

關於地球上的水是怎麼來的,目前尚未有定論,主流的觀點主要有以下三種。

第一種,地球上的會來自於地球內部。早在地球形成之前,太陽系中就已經有大量的水形成,主要是以冰的形式而存在。最終,包含水冰的岩石聚集形成了地球。由於地球內部存在著大量的水合礦物,在壓力和熱量的作用下,它們會逐漸滲透到地表。另外,火山噴發也會把地球內部的水帶到表面。根據地球海洋的氘/氕(D/H)比例推測,這種可能性不低。而且前兩年有研究表明,地球內部可能還儲存著大量的水,儲量可能是地表水的3倍。

第二種,地球上的水來自於彗星。由於太陽系很早就形成了水,它們與岩石和塵埃相結合形成了彗星。當大量的彗星撞擊原始地球時,就會給地球上帶來大量的水。另外,還有假說認為彗星不但給地球帶來了水,可能還帶來了一些有機物,甚至可能還有原始生命。

第三種,上述兩種來源的結合。地球上的水的來源不是單一的,而是由兩種來源相結合。但不管是哪種來源,地球上的水最初都是來自於早期太陽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