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龍老師作品:追憶李禾老師

追憶李禾老師/劉世龍

去年八月,我參加了臨渭區檔案局組織的《渭南近代工商業概況》一書的編寫工作。在編寫過程中,涉及到故市常家商號的一段史實,我向檔案局提供了著名“紅色特工”李茂堂父親的墓誌銘進行考證。說起李茂堂,我就想起居住在西安的作家李禾先生。李老師是原甘肅省作協駐會副主席,渭南臨渭區下邽神市莊人,和李茂堂同一個村子且是本家。我曾幾次見過李老,他一說起李茂堂就是“我自靖叔”如何如何(李茂堂別名自靖)。李茂堂父親的墓誌銘文就是我從李老師處得到的。程鈞鴻局長讓我聯繫李禾老師,看能否他帶人親訪一次,從李老處瞭解更多渭南商人經商情況,結果我連打幾次電話都無人接聽,在qq郵箱留言也沒人回覆,於是我心裡有一種不祥之感。最後查中國作家網,才看到確實消息——“李禾同志逝世”,時間是2018年2月7日。

想起李老師的真誠待人,想起這位文學前輩平易近人侃侃而談文學的音容笑貌,面對眼前這個令人痛心的消息,我心裡很不是滋味,有一種有話想說卻憋得難受不知從何說起的感覺。去年冬天我還和李老師通過一次電話,怎麼這麼快他就走了!幾次想拿起筆為李老寫點什麼,卻心緒不定,雜事幹擾,放下了。

我和李老的忘年交是從向李老師索求他父親李敬泰的照片和資料,為固市中學編寫《百年渭陽》一書開始的,時間大概在2011年春季。他父親李敬泰,在1944年到1945年擔任過固市中學一任校長,

劉世龍老師作品:追憶李禾老師

而對李老師信息的瞭解,則是我從網上西安某高中教師郭遒光的博客裡看到一則李景泰、任克、郭遒光三人合編的《西安方言俗語詞典》出版的消息。我給郭老師留言,不但買到了這本方言字典,同時打聽到了李禾老師的電話和地址。後來寫信聯繫,李老師給我寄來他父親的簡介和照片。我由此進一步瞭解到,他父親李敬泰生於1901年,上海大學畢業,是瞿秋白和惲代英的學生。1925年入黨。大革命時期,受中共領袖李大釗培訓,到國民第二軍開展工作,最早在河南輝縣建立黨組織,發展黨員。四.一二政變後,到華縣鹹林中學教書,秘密建立黨的組織。1928年參加渭華暴動,失敗後與黨組織失去聯繫。繼之受特務跟蹤迫害,先後輾轉西安、同州、華縣、漢中、安康、蒲城、渭南等地,從事教育工作。解放後任西北軍政大學政治教員,長安一中、二中校長、副校長,陝西省圖書館歷史文獻部主任等職。“文革”遭遇衝擊,卒於上世紀70年代。著有《大旱度日記》小說和《曾經的三秦歌謠》等民俗研究著作,應該說是一個早期職業革命家、教育家。

李老師寄來的照片和材料,充實了固中校史的內容。聽說他父親還是一個攝影愛好者,我們打電話問李老師還有沒有關於固中的老照片,李老師說可能有,要尋找,進行鑑別。

於是我們決定親自登門訪問李老師一次。2012年4月17日,我和固市中學副校長樊興福同志驅車來到西安大慶路李老師所居小區,李老師早早在門口熱情迎接我們,引導我們上樓。他看去人很消瘦,卻很精神。他的書房,幾個大書櫃放滿了各種文學書籍,還有和陳忠實,高建群等人的合影以及他自己和家人的照片。

劉世龍老師作品:追憶李禾老師

李老師能上電腦,他就坐在電腦桌旁和我們談話。我們遞上《固市中學校史資料》一書,請他看後多提寶貴意見。談話也是從他父親當固中校長開始,他說那時他才十歲,跟隨父母在固市中學的附小上了一年學,但這一年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至今還保留著在固小上學的一篇週記作文,還念念不忘他的國文老師同應乾(固市東屯村人),說正是這位老師的作文評語對他的鼓勵,對他以後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產生了終生影響,他拿出一篇深情回憶老師的文章給我們看。接著取出珍藏了半個多世紀的父親的影集,給我們介紹說父親愛好攝影,原來就有一個相機,走了好多地方都帶著。李老說,這裡面有他父親在國民二軍一張和同事工作照,還有一張陝南勉縣革命女烈士照片,很珍貴,他曾分別提供給河南輝縣和陝西勉縣黨史辦。關於他父親在固中的照片,我們找到了兩張師生的合照,也彌足珍貴。徵得李老同意,我們翻拍了他父親抗戰時期在安康等地部分照片,收穫不小。李老師本人是個作家,曾在《飛天》編輯部工作20年,多次編輯過陝西作家來稿,接待過路遙、陳忠實、賈平凹等陝西作家到蘭州進行文學交流活動,與陳忠實、高建群等結下深厚友誼。作為編輯部小說組組長,他注重發現和培養人才,提攜了不少文學新秀,還創作《危險年齡》等長篇小說三部,《瘋癲和尚》等中篇多部,還涉獵民俗方言的研究。談話中他取出才出版不久的長篇小說《賈閒人閒傳》,分別簽名贈送我與樊校長。

劉世龍老師作品:追憶李禾老師

談話,尋寶,不覺午時已過。李老師和我們去街上吃飯,他與一個小酒店年輕老闆很熟,李老師雖然是一個年屆八旬的老人,卻很健談,思維清晰,他主要給我們講述他不凡的人生經歷,講他退休回西安陳忠實安排朋友為他接風,談他年輕上西北軍政大學,風趣親切,讓我們大開眼界,如坐春風。他也能喝酒,有傳統文人的豪氣。這天我們都喝得盡興,不覺到了下午,告別李老師就打道回渭。有了這一次面談,我與李老師就常有電話聯繫。回來後,我寫了一篇關於李老師的訪問記,發在新浪博客上。又拜讀了李老的長篇小說《賈閒人閒傳》,寫了評論文章《閒書閒人不閒情》。我將兩篇文章都發給李老師,李老師回覆謙虛地說我對他作品,“雖然誇獎過分,但你確實寫得太好了,有些地方是我還沒有意識到的”。他鼓勵我多寫,擴大題材領域,除了給微博投,還可給雜誌投。2013年,李老師又兩次寄書給我,一次是1月份,寄來他新出的《與習作者談小說創作》。七月份又給我寄來《李禾散文自選集》和《一個老教書匠的老日記》,後者是他整理的他父親李景泰解放前的部分日記遺作,抗戰時期的內容很有歷史價值。2015年6月又寄來中短篇小說集《貓鬼神》,李老師學識淵博卻很謙下,我與他年齡差20多歲,分明是晚輩,他卻每在贈書一的扉頁上工整地題寫“世龍先生雅正”“世龍友正之”之類話,實在令我汗顏。

劉世龍老師作品:追憶李禾老師

我和李禾老師第二次相見是2015年6月10日,是我和臨渭區地方誌辦公室楊莉芳主任,工作人員王化龍老師、李青寧女士一起訪問的。情況是這樣,在此之前,方誌辦決定編一本《臨渭古代詩文輯注》和《臨渭古代楹聯選》兩本書,我向楊主任推薦了李禾老師,說李老師是渭南人,也是個作家,他父親李敬泰是個早期革命家和民俗學家,和下邽著名政治人物屈武是同窗好友,曾有書信往來,他那裡應該保存好多寶貴資料。於是才有了這一次與楊主任等四人訪問李老師的成行。地址是我提供的,但這一次不比前次,這次李老師沒有下樓,我們見到他時,他站在門口和我們握手,說話顯得有些吃力,但眼神依然睿智明亮,他一再表示歉意,說身體虛弱,不能下樓親迎鄉黨。落座後我把楊主任等一一介紹,李老師聽得很認真,還把楊、王、李每個人的姓名用筆記下,笑笑說:“楊主任這麼年輕!”顯得思維依然活躍,表述有條不紊。我們給他帶來新出版的《臨渭區志》和臨渭政協文史委編輯的《老渭南》(上面選有李老師《“李十三”小考》一文)一書,他非常高興,連連稱讚渭南人重視方誌,能人多。聽我們來意,他毫不保留的拿出他父親民國時的詩詞和文章手稿,民國十八年的家信,與屈武的通信,發表了幾篇政論文章的老雜誌,讓我們一一拍照。同時,與我們合影留念。楊主任滿意而歸,回渭南後說起李老師,我們都很讚賞他的文品和為人,對他的年事已高身體不佳表示擔憂。

劉世龍老師作品:追憶李禾老師

我和李老師第三次相見是2016年12月8日,這次是和渭南青年作者張偉一起拜訪他的。因工作關係,2016年春季,我認識了尚德中學的副校長張偉。張偉是一個業餘文學愛好者,工作之餘寫了大量的短篇小說,一部長篇《楊東明》發在中國作家網上,寫了半截,寫不下去了,正在迷惘之處,我向他推薦李禾老師,說李老是下邽神市莊鄉黨,在《飛天》當小說編輯二十年,有豐富的創作經驗云云。張偉聽了,願意拜訪李老師以望指導。我和李老師電話聯繫,李老師讓我先給他從qq郵箱發幾篇張偉的小說,他看了再說。張偉就給了我《鐵筷子》《那場雨》《胡文義》三個短篇,我於12月6日寄給李老。僅僅過了一晚,第二天李老師就從郵箱給三篇作品寫出了意見,大意說:三篇小說已閱,感到作者頗有才華,但還不夠成熟。《那場雨》,描寫生動細膩,很有生活氣息,但人物過多,主人公形象不明,情節沒有展開。《鐵筷子》,主題很好,但頭緒過多,顯得敘述凌亂。《薛文義》,敘述較清晰,但主體缺乏意義。李老指出,如今文藝思潮風起,各種寫法都各顯其能,但他以為,還是應當講究思想性和藝術性,講究情節的曲折和生動,以事情發展過程中的矛盾推動情節的發展。李老謙虛地說,拙見僅供參考,並鼓勵張偉堅持創作,筆耕不輟,將來必有所成。我把李老師的意見轉達張偉,張偉對李老師的不吝賜教中肯指出問題很是感動,遂決定登門拜訪。張偉能開車,第二天我們就到了西安,和上次和楊主任拜訪一樣,李老師沒有下樓,但李老師見到我們很高興,熱情地取煙沏茶,談話很快進入正題,李老師就張偉的幾篇小說談了看法,首先肯定語言的乾淨,細節的生動,對生活素材的提煉能力,然後指出文學作品還是要強調思想性和藝術性,短篇小說人物不宜多,三五個即可,故事頭緒也不能太多,要在矛盾衝突中推動情節發展。《胡文義》寫一個小偷,作為長篇中的一個人物或章節則可,作為一個短篇則立不起來。張偉對李老師的意見聽得很認真,並將一段談話錄音保存了下來。李老師還談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甘肅作家邵振國短篇小說獲全國獎,事後有人散佈流言攻擊說他險乎埋沒了這篇小說,事實真相是他讓作者反覆修改這篇小說才得以獲獎;李老師還談到陳忠實為人忠厚,夠朋友,又說路遙脾氣大,到甘肅開會,來得遲了,埋怨住宿差飯不合他口味;《飛天》向伍修權將軍約稿將軍如何認真投稿,他的學生雪漠如何熱愛文學艱辛創作終於成為知名作家,寫出《大漠祭》等優秀作品。還說到一個農村業餘作者金吉泰,幾十年如一日,現在還堅持寫童話,和他保持聯繫。我們和李老師談話不覺已幾個鐘頭,鑑於李老師下樓不便,張偉去街上買了盒飯回來,我們和李老師一起用餐。飯後,考慮李老師需要午休,我們向李老師告別,臨走他將他編輯的《李敬泰文集》珍藏本分別簽名贈送我們,並說“有時間常來”,眼裡透出出依依不捨的神情。

聽張偉說,這次拜訪李老師後,第二年去西安給上學的女兒送東西,順便還看過李老師一次。那次他遇到保姆,剛給李老打掃了屋子,做好飯準備離開。可以想見,他們的談話仍離不開文學,離不開小說創作。這一老一少,交談一定非常融洽。

這一年,我在qq郵箱給他發過幾次文字,他也回覆過,直到後來再聯繫不上。據李老師說,他有兩個女兒,長女系中國人民大學金融系教授,二女在津巴布韋華商協會任秘書長,兒子兒媳都在西安工作,皆事業有成。他退休後長住西安,除繼續出版自己的長篇和短篇小說外,夜以繼日地整理出版了父親的一些詩詞、日記、文稿等遺著。可以相見,他以“老牛自知夕陽晚,不用揚鞭自奮蹄”的精神在加快工作。

劉世龍老師作品:追憶李禾老師

李老師少年跟隨父母流離數地,參加革命工作後,在省委機關工作過,下鄉十多年,在《飛天》“為他人做嫁衣裳”,編輯工作時間最長。看照片,年輕時的李老師很帥氣,他喜愛文藝,吹拉彈唱樣樣精通。可能是職業關係,也可能少年時受國語老師影響,李老樂於扶植培養青年作者。他晚年出版的《與習作者談小說寫作》是他二十年編輯工作的經驗之談,對初學者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他的長篇小說《賈閒人閒傳》也是一部充滿生活哲理耐人尋味的現實主義作品。

一個編輯,只要真誠對待作者,默默地做辛勤的園丁,為發現新人培育新人,推出佳作而付出心血,文學青年不會忘記他。一個作家,只要他真誠嚴謹,憑良心寫作,辛勤耕耘,創作出有一定社會價值的作品,讀者同樣不會忘記他。李禾老師就是這樣一個編輯和作家。

2019.3.18於渭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