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是什麼意思?

國苑芳華


《道德經》第二十章,“人之所畏,亦不可不畏人”,是說,即便身為人君,為萬民所敬畏,也必須心存敬畏,順天應人,為天下蒼生造福。這是因為,“民為水,君為舟,水可以載舟,亦可以覆舟”,否則德不配位,遲早被推翻。

千古名君 惟我太宗

【版本】

本句,楚簡本作“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帛書本作“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奕本均作“人之所畏,不可不畏”。這裡以漢初為界,分為兩派,一派是“人之所畏,亦應畏人”,另一派為“人之所畏,亦應畏之”。前者,可解為“為人民所敬畏者,亦應敬畏人民”,也就是人君也應該敬畏百姓;後者,可解為“人民敬畏天道,人君亦應敬畏天道”,而天道在人間的反映,便是民心。從這個角度講,二者義通。由楚簡本最古,為漢楚帛書本印證,且文義最合乎為政之道,故從楚簡本。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釋義】

人:指萬民,百姓,人民。

畏:敬畏,畏懼。字形,象一個鬼魂手持棍棒要追打或抓住活人,這是非常可怕的事。“畏”的本義就是“害怕”、“恐懼”,引申為“敬服”。《集韻》:“惡也。”《廣韻》:“畏懼。”《增韻》:“忌也。心服也,怯也。”《廣雅•釋詁二》:“畏,懼也。”《廣雅•釋詁四》:“畏,恐也。”《易震》:“雖兇無咎,畏鄰戒也。”《書•呂刑》:“永畏惟罰。傳:當長畏懼,惟為天所罰。”《列子•黃帝》:“不畏不怒。”《書•皋陶謨》:“天明畏。”《孟子•梁惠王下》:“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戰國策•齊策》:“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君為舟,庶人為水;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簡評】

《道德經》由自然之道,以及民心之道。君王的責任, 是“代天牧民”,百姓不服,則行天罰,因此百姓敬畏君王,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君主為什麼也要對萬民心存敬畏之心呢?這要從先秦時期的治國之道說起。

天子的責任,是“代天牧民”,天下太過龐大,管不過來,因此通過封建制度,把領地和責任逐漸細分,由天子而諸侯,由諸侯而大夫,因此《孟子》有云:“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而作為天子的根本,便是“得乎丘民”,也就是得到天下民心。於是《孟子》有云:“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而《荀子•王制》亦云“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所以先秦政治文化的根本,是“得民心者得天下”,是完完全全的民本主義。因此,即便是身為君王,也要對天下百姓心存敬畏之心,因為“水可以載舟,亦可以覆舟。”失去了民心,德不配位,便會失去君位。

心存敬畏之心,是為政者,更是普通人的基本素養和要求。《易•震》:“雖兇無咎,畏鄰戒也。”為什麼“徵兇”,卻“無咎”呢?是因為“恐致福也”,也就是心存敬畏和戒懼,方才避免了兇咎。因此,只有心存敬畏,才可以保證長治久安了。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本號文章均為原創。圖片源於網絡。】


國苑芳華


不要太複雜了,這句話的意思是:人類本來沒有畏懼的思維,但是這樣不行,人必須要有畏懼感,所以古代學者才會這樣講“人不可畏,亦不可不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