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如何治理傳染病?

傳染病,幾乎與人類歷史一樣漫長,中國歷史上,關於傳染病的記載不絕於史書。

而且中國很早就把“瘟疫”區分開來,《說文》中,提出“疫,民皆疾也”,認為能傳染的病通稱為“疫”。

至於“瘟”,則是烈性傳染病,可以在禽畜動物與人之間相互感染,特別烈性的可以朝發夕死。

所以中國古代把傳染病、流行病通稱為“瘟疫”。根據《中國傳染病史料》統計,疫年與非疫年的比例分別為,先秦時代由於文獻相對較少,記載也較少。

中國古代已知的瘟疫種類很多如:天花、鼠疫、白喉、猩紅熱、霍亂、斑疹傷寒、傷寒、肺病、麻瘋、瘧疾、吸血蟲病…。

歷史上記載最早的疾疫發生在周代,魯莊公二十年,夏,“齊大災”,大災即大疫。

兩漢三國期間,1:7.6,兩晉南北朝,1:4.9,隋唐五代,1:6.5,兩宋時期,1:3.19,元朝,1:2.3,明朝1:1.77,清朝1:1.23。

換算起來,周代1次,秦漢13次,三國兩晉17次,南北朝17次,隋唐五代17次,兩宋金元32次,明代64次,清朝74次。

東漢末年,地球氣候趨冷。東海、東萊、琅琊等郡出現水井凍冰厚尺餘的現象,渤海灣也有冰封記載。

氣候的變化,導致瘟疫流行。東漢張仲景在“傷寒卒病論”中記載,“餘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以來,猶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傷寒十居其七” 。

古代中國如何治理傳染病?

可見,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口越來越多,交通越來越發達,傳染病爆發的幾率也越來越大。尤其是人口爆發增長的清代,傳染病幾乎到了一年一次頻率。

其中程度最嚴重的一次是1232年,即金朝開興元年,蒙古大軍包圍汴京。郊外老百姓紛紛湧進城內逃避兵火,結果因為人數太多,爆發了超級大疫。

據記載,50日的時間內,“諸門出死者九十餘萬人,貧不能葬者不在是數”。

由於古人缺乏病毒和細菌知識,對於傳染病的發生無法理解,只能歸結為所謂的瘟神作怪或者陰陽失和。

古代中國如何治理傳染病?

不過,從長期實踐中,人們還是能逐漸意識到隔離傳染源的重要性。公元前556年,宋國的老百姓發現一種奇怪的傳染病,症狀不僅在狗身上,也在人身上。隨著感染的人越來越多,有識之士逐漸意識到這種傳染病可能與狗有關,於是開始驅逐狗。

到了戰國時期,秦國法律中已經有明確的條文規定,比如:麻風病人要隔離。西晉的時候,明確規定:如果官員家中有三個以上的人得了同樣的病,即便官員本人未被傳染,也不得入宮覲見,期限為100天。

南北朝期間,北方南方同時出現了傳染病院,而且幾乎都設置於寺院中。

不過在古代,最重視傳染病防治的,還是宋朝期間,出現了依託國家行政機構的防治傳染病體系。

兩宋期間,有各種各樣職能不一的醫療機構,從中央的太醫局,到基層的安濟坊、福田坊、養濟院、將理院等。此外,地方上的州縣設醫學校,有傳染病發生時也承擔治病任務。每當疾疫流行,宋廷多詔命太醫局及翰林醫官前往救治,藥費多由朝廷無償撥付。

不僅如此,還有民間的私人醫院,如蘇軾在杭州為官期間,曾經創立安樂坊。

除了醫療機構,兩宋期間還大規模修訂、編撰和刊印醫書,尤其是在1057年,北宋朝廷專門設立“校正醫書局”,對宋代以前的醫學典籍進行系統整理。

由政府出面推廣醫書和藥方,這在全世界都是首次創舉。

兩宋還非常重視民間傳染病教育,教育民間“煎水”可以消滅疾病的源頭,提醒老百姓春末夏初是狂犬病的高發季節,一旦遇到瘋狗要堅決趕走等。

宋代開始提出癘氣說,認為是癘氣導致疾疫的發生。

雖然所謂的癘氣仍然虛無縹緲,宋人對傳染病的認知顯然以及繼續提升,他們能意識公共衛生的重要性,確定糞也能傳染疾病等等,因此在臨安有專門的收糞便機構。

南宋真德秀在泉州任職期間,鑑於泉州城內水溝湮閼歲久,“淤泥惡水,停蓄弗流,春秋之交,蒸為癘疫”,乃興工清理溝渠。

吳芾於乾道二年(1166年)知隆興府,當地“舊有豫章溝,比久湮塞,民病途潦。公曰:‘溝洫不通,氣鬱不洩,疫癘所由生也。’亟命疏浚,民得爽塏以居。”

不過,最為厲害的還是中國古代醫生所發明了人痘接種術,即用天花病人身上痘疹皰裡的痘漿、痘瘡結痂、或是用天花病人穿過的沾有天花痘漿和痘疹的衣服,去感染未患過天花的人。

1695年,張璐在《醫通》中記載:“邇年有種痘之術,始自江右,達於燕齊,近則遍行南北。”醫生於茂鯤稱:“近來種花一道,無論鄉村城市,各處盛行”。

由於這種感染源的“毒力”較新鮮的病毒弱,被接種人的體內會對天花產生免疫防禦性反應,從而有效預防重症天花的發生。

古代中國如何治理傳染病?

從醫理上來說,人痘接種實際上就是一種用人的活病毒的人工免疫法。這種免疫預防法,是牛痘接種術發明以前最有效的預防天花的方法。

滿清入關後,受到天花影響,多爾袞、順治等人皆死於天花,康熙被選為皇帝,則是因為他幼年時得過天花。

以至於後來康熙在《庭訓格言》說:“國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種痘方,諸子女及爾等子女皆以種痘得無恙。今邊外49旗及喀爾喀諸藩,俱命種痘,凡所種皆得善愈。嘗記初種時,年老人尚以為怪,朕堅意為之。遂全此千萬人之生者,豈偶然耶?”

中國的種痘技術很快流傳到國外,比如1688年俄羅斯遣人來中國學痘醫,到了18世紀中期,人痘接種術還傳到飽受天花肆虐之苦的美洲大陸。

尤其是傳到英國之後,啟發了琴納發明牛痘接種,最終在1796把一位患牛天花女工的痘漿接種到一個男孩身上,獲得成功後。

此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牛痘苗的製造、檢定技術不斷改進,在世界範圍內廣泛開展了免疫接種,最終消滅了天花。

也可以算是中國古代醫學對人類的一個重要貢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