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吞食7顆“磁力珠”致體內12處穿孔,別再做心大的父母了!

孩子吞食7顆“磁力珠”致體內12處穿孔,別再做心大的父母了!

孩子吞食7顆“磁力珠”致體內12處穿孔,別再做心大的父母了!

摘要:玩具安全不容忽視,別再做心大的父母了!

你見過最心大的父母是什麼樣的?

前幾天,陝西就有一位心超大的媽媽,害慘了自家寶寶。

事情的起因,還得從半年前說起。

半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黃女士在網上看到了一款名叫“磁力珠”的玩具,想著身邊很多朋友的小孩都在玩,就給自家兒子也買了一套。

玩具到家時,家裡婆婆還提醒了,說這種磁力珠很危險,如果孩子不小心吞下去了可就不得了了。

孩子吞食7顆“磁力珠”致體內12處穿孔,別再做心大的父母了!

黃女士當時就聽了聽,沒放在心上,想著即使吞了應該也沒什麼大問題,因為磁力珠的表面比較光滑孩子自己就能排洩出來。

想想都覺得這位媽媽心真是大啊。

玩具入手了近半年,一直沒出什麼事,可就在3月初的時候,黃女士發現孩子誤吃了幾顆磁力珠,心大的黃女士也還是沒在意,想著孩子能自己排出來。

可事情沒有這麼簡單,3月19號上午孩子第一次出現了嘔吐,黃女士想著孩子精神還可以,應該沒什麼事。

可到了3月25日,孩子出現了乏困無力的現象。而且經過兩天的自然排洩也沒有把磁力珠排出來,孩子的肚子也痛了起來。

到3月28日凌晨一點,黃女士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了,一家人就帶孩子去到了兒童醫院。

孩子吞食7顆“磁力珠”致體內12處穿孔,別再做心大的父母了!

經過檢查醫生髮現,孩子的體內竟然有7顆磁力珠,而且全部黏在了一起,導致了孩子的小腸、胃等體內12處穿孔。因為損傷比較嚴重,所以醫生切除了孩子大約20釐米的小腸。

孩子吞食7顆“磁力珠”致體內12處穿孔,別再做心大的父母了!

對孩子來說,這個代價太大了,如果及時就醫,後果不會這麼嚴重。

孩子吞食7顆“磁力珠”致體內12處穿孔,別再做心大的父母了!

當時的醫生還說,這兩年吞食磁力珠的孩子他們每個月都能碰到一兩例,其中導致穿孔的每年會有十多個。

孩子吞食7顆“磁力珠”致體內12處穿孔,別再做心大的父母了!

還告誡家長,儘量不要給孩子玩這些玩具,以免孩子誤吞。如果孩子誤吞了沒有被及時發現,後果是很嚴重的。(新聞來源:江西都市播報 2019-04-03 )

這麼心大的家長可不止黃女士一個。

廣州有一位爸爸,因為自己的粗心,讓1歲的寶寶不得不進行全麻手術。

小軒軒今年1歲,一向活潑好動的他,這兩天突然變得哭哭鬧鬧了,食慾不振,一吃東西就嘔吐。

剛開始,爸爸以為孩子只是腸胃不舒服,沒有太在意,就帶孩子到診所看了下,開了點藥吃。

然而四五天過去了,小軒軒的狀況並沒有好轉,爸爸這才開始著急。

十分焦急的爸爸猛的想起幾天前女兒對她說的一句話:“弟弟把硬幣吞下去了”!

當時爸爸以為只是女兒的一句玩笑話,並沒有理會,察覺到小軒軒不對勁時,才覺得:“糟糕,看來女兒說的是真的”!

爸爸急匆匆的帶著孩子到了醫院,經過胸片、腹部平片檢查,考慮為食道異物,於是轉診到耳鼻喉科。

在醫生的檢查下,發現小軒軒的食管內有個圓形金屬異物。

孩子吞食7顆“磁力珠”致體內12處穿孔,別再做心大的父母了!

而且這個圓形的金屬異物在小孩的食管內已經有四五天了,情況十分危險。

醫生說:“因為異物的摩擦和壓迫很容易引起食道感染和食道穿孔,所以要立刻把異物取出來。”

而這個治療方法對小軒軒來說,無疑是有很大難度的,小軒軒的食道直徑大約1.5釐米,最小的硬幣也約有2釐米,硬幣在食道管內卡住,情況實在危急。考慮到小軒軒年齡太小,他的食道管腔也小,術中暴露十分困難,而且圓形異物比較圓滑,在手術中要防止異物滑落到胃內,造成消化道的梗阻。

所以,醫生決定用內鏡下手術方式把異物取出。

對於1歲的孩子來說,這樣的手術必須在全麻醉下進行,但是小孩對藥物敏感性不確定,在手術過程中容易出現喉痙攣,存在一定的麻醉風險。

可手術不得不進行,在全面的評估下,醫生絕對進行全麻手術並同時實行全程監護。

好在一切順利,硬幣被取出,經過詳細檢查,小軒軒的食道沒有明顯損傷,醫生和家長都鬆了一口氣。

孩子吞食7顆“磁力珠”致體內12處穿孔,別再做心大的父母了!

而爸爸對醫生表達了感謝之後也表示:“以後一定會小心照顧好寶寶,不會再這麼粗心大意了。”(新聞來源:半島晨報 2019-04-04)

是啊,生活中很多的意外都是可以避免的,如果家長把好了關,很多悲劇就不會發生。

孩子安全從來都不是小事,磁力珠,硬幣這種東西,對於口欲期的寶寶來說,是相當危險的。

你永遠想象不到一個口欲期的孩子,好奇心會有多大,任何能吞進去的東西,不能吞進去的東西,他都想放進嘴裡嘗一嘗。

所以,家長在給孩子選擇玩具時,安全性是首要要考慮的。

那不同時期的寶寶,玩玩具應該注意些什麼?這些有關兒童玩具安全的知識一定要牢記:

1、留意玩具標識的合適使用年齡建議:不要選擇只適合三歲以上小童的玩具給三歲以下的小童玩耍。

2、6個月大的寶寶,手指會更加靈活,他們也喜歡將細小的物件放進嘴裡,所以切勿將硬幣,玻璃小球,電池,紐扣等這類容易被寶寶當成玩具的物件放在寶寶能觸及的地方,以免造成窒息。

3、檢查玩具的完整性,查看有沒有零件較易脫落,如果有,就不要給寶寶玩了。

4、留意並遵照玩具上所附載的所有指示。

5、避免讓小童接觸含有波子及小球的玩具,特別是三歲以下的寶寶。

6、不要選購細小及附有細小而可分拆組件的玩具,避免被兒童吞下或吸入鼻孔。

7、留意移動組件,避免夾傷手指。

8、檢查一些泥膠玩具套裝、泡泡槍、沙畫玩具套裝、玩具飛機及玩具劍可能附有尖角及利邊。

9、注意玩具顏料的含鉛量可能過高。

10、避免將玩具發聲部分貼近兒童耳邊。

11、已經放氣或已經破了的氣球,及時丟棄,避免兒童窒息。

12、確保玩具的電池安置妥當,小童無法取出,並切勿把新舊電池一併使用,或鹼性電池和碳性電池並用,或把可充電及不可充電的電池合用。

13、扔掉所有沒用的玩具及兒童玩具的塑料包裝袋,可避免引起兒童窒息。

孩子吞食7顆“磁力珠”致體內12處穿孔,別再做心大的父母了!

市面上的玩具種類太多了,小孩子沒有能力來分辨其好壞和危險性,但作為家長的我們可以,在選購任何一款玩具前,都應該仔細查看其標識,不合格或是不適合寶寶所在的年齡段玩耍的玩具應該直接否決掉。

孕事蒐羅了一些存在問題的玩具清單,家長們都來了解下哦。

1、玩具電燈籠

孩子吞食7顆“磁力珠”致體內12處穿孔,別再做心大的父母了!

燈籠的金屬線段有尖角。

沒有標明電池安全使用指示,如“不可混合使用新舊電池”“不可將鹼性電池和碳性電池並用,或把可充電及不可充電的電池合用。”

電池箱上也沒有標明正確的電池極性和電壓。

沒有本地製造商,入口商或供應商的全名和地址的識別標記。

包裝塑料袋太薄,,厚度少於標準的 0.03810 毫米,可能對兒童構成窒息危險。

這類玩具市面上同款玩具很多,家長應該要學會區分。

2、舞獅燈籠

孩子吞食7顆“磁力珠”致體內12處穿孔,別再做心大的父母了!

燈籠底部的移動組件存在可接觸的空隙,當兒童玩電燈籠時可能會夾傷手指。

包裝塑料袋太薄,,厚度少於標準的 0.03810 毫米,可能對兒童構成窒息危險。

3、磁石玩具

孩子吞食7顆“磁力珠”致體內12處穿孔,別再做心大的父母了!

磁石玩具含有小型磁石,如小童不小心把磁石吞下,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包括窒息或腸道阻塞。

家長不要忽略磁石玩具的安全警告標識:“注意!不適合8歲以下小童玩耍。吞入人體內的磁石可能在腸內相互吸附,引起嚴重傷害,如果吞入磁石,請立即就醫。”

4、塑料鴨套裝玩具

孩子吞食7顆“磁力珠”致體內12處穿孔,別再做心大的父母了!

套裝玩具(包括一隻大鴨及三隻小鴨)的小鴨能穿過有關小部件的測試裝置,如兒童不小心把小鴨吞下,可能對兒童構成窒息危險。

5、膠珠會膨脹的玩具

孩子吞食7顆“磁力珠”致體內12處穿孔,別再做心大的父母了!

膠珠在吸水後膨脹,直徑長度增加逾 6 倍。這膨脹幅度比有關的安全標準可容許 50%的膨脹長度超出 12 倍。

若幼童錯誤吞下玩具膠珠,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包括窒息或腸道阻塞,兩者皆可致命。

6、拼圖玩具

孩子吞食7顆“磁力珠”致體內12處穿孔,別再做心大的父母了!

一款七巧板拼圖玩具樣本,物料塗層中的綠色、橙色及黃色顏料釋出可溶解元素鉛含量幅度為每千克110毫克至350毫克, 超 出 法 例所訂每千克90毫克的安全標準,可能引致兒童中毒。

提醒家長,在給孩子選購帶有塗料的玩具時,要選擇正規合格的品牌。

7、學行車

孩子吞食7顆“磁力珠”致體內12處穿孔,別再做心大的父母了!

學行車在「階梯測試」中,未能從臺階下滑後自動煞停,嬰兒可能會被摔倒受傷。

8、折迭桌子

孩子吞食7顆“磁力珠”致體內12處穿孔,別再做心大的父母了!

沒有配備安全鎖掣,可能令兒童夾傷,甚至窒息而死。

9、宣稱能達到節省氣體燃料的金屬網

孩子吞食7顆“磁力珠”致體內12處穿孔,別再做心大的父母了!

產品在燃燒時,爐具排出的一氧化碳氣體濃度會增加,為「香港住宅式氣體用具基本安全評估」的安全標準上限約兩倍。吸入過量一氧化碳或會致命。

10、指甲油

孩子吞食7顆“磁力珠”致體內12處穿孔,別再做心大的父母了!

含鄰苯二甲酸二丁酯的指甲油,可能導致生殖器官缺陷或造成不育。

家有女寶的媽媽要注意了。

什麼東西可以玩,什麼東西不可以玩,孩子們無法分辨,但作為家長的爸爸媽媽可以,只要父母把好了關,生活中很多的意外傷害都是可以避免的。

希望孩子們都能健康成長!

參考文章:

https://www.customs.gov.hk/tc/consumer_protection/toys_safety/advice/index.html

https://www.customs.gov.hk/filemanager/common/pdf/Cases_of_Unsafe_Products.pdf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