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1917年,英國政府就愛爾蘭問題的應對(下)

勞合·喬治的解決方案擱淺後,地方自治派們在失望之餘,也意識到自己遭到了自由黨、尤其是勞合·喬治的叛賣。這個人曾經信誓旦旦地向雷德蒙德等地方自治派領袖做出過保證:倘使這個解決方案在某些重要方面被迫做出修改、甚至整體上被否決的話,他定將竭力挽回;如若無法挽回,他則會憤而辭職……

然而當勞合·喬治意識到保守黨人的反對很有可能危及他自己的政治生命時,他便毫不遲疑地背棄了自己的諾言,把地方自治派扔到一邊去了。

於此情形下,愛爾蘭民族主義者們自然難以再對英國國會抱有什麼期望。80餘名愛爾蘭籍議員離開了威斯敏斯特。利用武力手段謀求獨立,在一夜之間似乎成了解決愛爾蘭問題的唯一可行手段。

1916-1917年,英國政府就愛爾蘭問題的應對(下)

倫敦威斯敏斯特宮,英國國會所在地

1916年12月6日,勞合·喬治成功取代了被迫辭職的阿斯奎斯,就任英國戰時聯合政府的新一任首相。

這一年,德國在針對英國的“無限制潛艇戰”裡,出動了相較上一年翻倍的艘次數(720艘次),海上形勢發生了對英國相當不利的變化。窮於應付的勞合·喬治,此時必須穩定戰時狀態下的英國社會。而在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愛爾蘭裔社群的美國、以及大英帝國各個自治領的一致譴責之下,英國政府也不可能再在戰時隨便採取一些(以往那樣高壓的)鎮壓手段。

於是乎,勞合·喬治厚起臉皮舊話重提,再次向雷德蒙德提出了那個先前已經擱淺了的愛爾蘭問題解決方案。

且不說雷德蒙德等地方自治派,對勞合·喬治可不可能仍有什麼信任可言。即便他們還願意再相信一次勞合·喬治,愛爾蘭島內的政治局勢只怕也不能允許他們這麼幹了——武裝共和派【1】民族主義者在其中佔相當比重的公開政黨組織,“新芬黨”【2】,已然強勢崛起了。

注1:武裝共和派,指當時主張利用武力手段謀求獨立,建立共和國的愛爾蘭政治派別。

注2:Sinn Féin(新芬黨),字面可譯為“我們自己”,意即“自助”。

雖然並沒有以組織形式直接參與復活節起義,但由於新芬黨、愛爾蘭共和兄弟會【3】、愛爾蘭志願軍【4】這三個各自獨立的組織之間有著很大程度的成員交集,所以在起義之後,公開存在的新芬黨儼然成為了武裝共和派的政治代表。他們在島內迅速發展,其影響與日俱增,幾乎贏得了愛爾蘭地區(除北愛6郡之外)的每一個補缺選舉。

注3:“愛爾蘭共和兄弟會”,是主要在北美活動的“蓋爾人兄弟會”的兄弟組織。這兩個組織作為主張“獨立·共和·革命”的愛爾蘭民族主義·共和主義地下革命團體,支撐起了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世界範圍內的愛爾蘭人反英獨立政治運動“芬尼亞運動”。

注4:“愛爾蘭志願軍”即“愛爾蘭共和軍”的前身之一,是主張愛爾蘭獨立的武裝組織。

1916-1917年,英國政府就愛爾蘭問題的應對(下)

揚·克里斯蒂安·史末資

面對解決方案再次被提出,雷德蒙德並不接茬,這一時讓勞合·喬治感到黔驢技窮。直到1917年6月22日,揚·克里斯蒂安·史末資【5】扛著英國陸軍中將的臨時軍銜來倫敦擔任不管部大臣時,才有所進展。史末資建議依照南非和談的模式來召集一個會議,在這個會議裡由愛爾蘭人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

注5:史末資是前“德蘭士瓦共和國”(即布爾人在南非北部建立的那個南非共和國)的游擊隊指揮官,在第二次布爾戰爭中曾與英軍對抗。後兩度出任南非總理。

1917年7月,邀請了愛爾蘭所有黨派參加的這個會議,在都柏林正式召開。新芬黨對與會邀請不予理睬,但仍然有許多不同政治派別的領導人到會參加,以期商討出一個愛爾蘭問題的解決辦法來。

可非常諷刺的是,這些領導人又一次被勞合·喬治、或者說英國政府玩弄了……不難理解——如果得不到北愛6郡代表的同意,愛爾蘭問題根本不可能通過政治途徑得到解決;而勞合·喬治清楚地知道,北愛6郡的代表們是不會同意任何“不加修正的”解決方案的。

所以英國政府又是召開(註定做無用功的)會議,又是釋放復活節起義中的被捕者,無非是想通過“作秀”來暫時穩住愛爾蘭人,同時堵上美國及各個自治領的嘴。

暫時來看,這些應對手段並非沒有起到效果。愛爾蘭島的確就此平靜了半年多時間。直到這平靜因1918年初德軍在西線的大規模進攻而被打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