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線作戰,疲於應對——太平天國無法突破之戰略困境

1864年7月,堅持14年抗爭後,太平天國革命運動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在血泊之中,天京陷落,忠王李秀成被俘虜,幼天王洪天貴福不久也被俘虜而後凌遲處死,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宣告失敗。曾幾何時,太平軍所向披靡,橫掃八旗、綠營,連連擊敗新崛起之湘軍,並有一鼓作氣北上中原,奪取天下之勢頭,再現幾百年前徐達、常遇春北伐之輝煌,實現“驅逐韃虜,恢復中華”之夙願。可惜,太平天國失敗了,大清得以再續國祚近50年,還迎來短暫之“同光中興”局面,直到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才將清朝送進歷史墳墓。

兩線作戰,疲於應對——太平天國無法突破之戰略困境

對於太平天國失敗之原因,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農民階級之侷限性、領導層爭權奪利、中外反動勢力之聯合絞殺等常提到的三點。事實的確如此,領導集團內部爭權奪利自相殘殺,一度保持中立的列強又公開支持清朝,這自然是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失敗的原因。但是,當時清王朝已經及其腐朽沒落,八旗、綠營這兩支正規軍又毫無戰鬥力,士氣旺盛的太平天國並非沒有取勝之希望。太平軍一度所向披靡,勢不可當,可最終還是敵不過清軍,有一原因不容忽視,即是太平天國從未能擺脫兩線作戰之戰略困境,太平軍在東西兩線來回奔波,疲於應對,活活被清軍耗死。可以說,太平天國之失敗,乃是戰略上之失敗。

兩線作戰,疲於應對——太平天國無法突破之戰略困境

1852年6月,太平軍在全州蓑衣渡遭遇江忠源、劉長佑2000“楚勇”伏擊,五千多廣西精銳老兵血灑湘江,南王馮雲山陣亡,這是太平天國興起以來從未有發過之損失。進入湖南後,洪秀全便打起了退堂鼓,想回竄兩廣打游擊,可楊秀清堅持北上,執行“道州決策”計劃。為此,在湖南休整恢復實力後,楊秀清便率領大軍北上,攻長沙、克益陽、下嶽州、出洞庭湖,於1853年1月攻下湖北省會武昌。1853年2月,太平天國60餘萬人順著長江東下,一路所向皆捷,於3月進入南京,並改名天京,作為太平天國首都,正式與清朝隔江對峙。

雖然定都天京,但太平天國所能控制之地盤不多,只有南京、鎮江兩地,而清軍又不斷向天京靠攏,形式萬分不妙。為了求得生存與發展,太平天國必須西征長江中游,奪取產糧區,保證天京糧食供應之同時建立戰略屏障;還必須重兵保衛天京,防備“江北大營”、“江南大營”清軍,確保基地安全。為此,太平天國開始面臨兩線作戰之困境,既要西征迎戰湘軍,又要屯兵京畿防備“兩大營”(後則是李鴻章“淮軍”、左宗棠“楚軍”),太平軍兵力不足,兩線來回奔波,最終活活被耗死。

兩線作戰,疲於應對——太平天國無法突破之戰略困境

派遣主力西征,“江北大營”、“江南大營”出兵襲擾,楊秀清被迫調回部分西征軍回援天京,西征因分兵而潰敗

1853年6月,胡以晃、賴漢英率主力4萬精銳西征,連克池州、安慶、彭澤、湖口、九江、田家鎮、半壁山、漢口、漢陽,兵臨武昌城下。不久,胡以晃攻克廬州,擊斃悍將江忠源,掃蕩皖北,打通北上中原之渠道。緊接著,曾天養從廬州東進湖北,連克十餘城市,清軍無不聞風喪膽。1854年春,西征軍雲集湘鄂邊境,準備進入湖南,奪取省會長沙,拔掉湘軍生存之土壤。

就在西征連連獲勝之際,向榮、張國樑等不斷派兵襲擾天京,琦善亦從“江北大營”出兵支援。為此,楊秀清只好將韋俊、石祥禎從西線戰場調回,與清軍爭奪揚州、鎮江,確保天京外圍防線安全,西征被迫分兵。後來,韋俊、石祥禎雖然返回西線,但手中兵力不多,主帥林紹璋潰敗湘潭後,湘軍乘勢反攻,但被曾天養阻止。不久,韋俊再次調回東線作戰,曾天養戰死,嶽州陷落,湘軍則趁機攻克武昌,而後拿下田家鎮、半壁山,兵鋒直抵九江城下,太平天國西征第一階段之成果幾乎喪失殆盡。這是太平天國初次嚐到兩線作戰之惡果。

兩線作戰,疲於應對——太平天國無法突破之戰略困境

石達開主持西征軍務,扭轉危局,力挫湘軍主力,因天京戰事緊張,楊秀清被迫調翼殿將士兵馬回援,曾國藩逃過致命一擊

1854年12月,湘軍各路兵馬雲集九江、湖口城下,曾國藩、胡林翼、羅澤南、塔齊布、彭玉麟、楊載福、周鳳山、李續賓等湘系元老悉數出動,揚言過年之前拿下金陵,活捉洪秀全。此時,楊秀清臨陣換帥,讓翼王石達開主持西征,並前往湖口督師,阻止湘軍東下,並尋機與湘軍進行戰略決戰。石達開到湖口後,一改往日分兵之毛病,集中主力於九江、湖口,與羅大綱、林啟榮、黃文金團結合作,最終擊敗湘軍水陸兩師,曾國藩投水自盡未遂。此後,江北太平軍反攻,三克武昌,一舉扭轉西征頹勢。

九江、湖口大捷後,曾國藩、胡林翼、羅澤南決定繼續用兵湖北、江西,與太平軍展開全面爭奪。為此,胡林翼、羅澤南等率湘軍陸師前往湖北,圍攻武昌,確保兩湖安全。1855年10月,石達開再次掛帥西征,進入湖北與湘軍作戰,可一時無法打開局面,於是將3000兵馬交給韋俊守衛武昌,自己則率1萬餘精銳進入江西,攻打湘軍薄弱之處。1856年3月,石達開在江西樟樹獲勝,周鳳山陸師潰敗,全省八府四十七縣落入太平軍之手,曾國藩被圍困南昌孤城,形勢萬分危急。此時,若是石達開能再加把勁,活捉曾國藩,而後集中力量撲滅湖北湘軍也未嘗不可。但是,天京戰事告急,燕王秦日綱、陳玉成作戰不利,楊秀清被迫將石達開從江西前線調回,曾國藩躲過致命一擊,後患無窮。這是太平天國第二次嚐到兩線作戰之苦果,讓勁敵曾國藩逃過一劫。

兩線作戰,疲於應對——太平天國無法突破之戰略困境

石達開、秦日綱、陳玉成合力摧毀“江南大營”,可武昌戰事告急,石達開再次西征,“江南大營”逃過覆亡之厄運

1856年3月,石達開率三萬翼殿將士從江西回京增援秦日綱、陳玉成,合力摧毀“江南大營”,欽差大臣向榮自縊而亡,總兵張國樑退往丹陽,長達三年之久的天京之圍宣告解除。大戰獲勝後,楊秀清犒賞三軍,論功行賞,而後命令燕王秦日綱、陳玉成、李秀成等東征蘇常,追殲張國樑殘餘力量。起初,太平軍接連獲勝,陳玉成、李秀成均取得不錯戰果,可太平軍兵力不足,最終還是被張國樑阻止在丹陽、金壇一線,未能乘勢東進。

張國樑雖然成功阻止燕王秦日綱東進勢頭,但“江南大營”殘兵士氣低落,若是石達開再次投入戰場助秦日綱一臂之力,估計張國樑也是無力迴天,江蘇、浙江必定保不住。但是,石達開未能及時投入戰場,因為胡林翼、李續賓等率湘軍主力加緊圍攻武昌,威脅太平天國上游安全。為此,石達開只能率翼殿將士西征湖北,大戰胡林翼、李續賓,“江南大營”逃過覆亡之厄運。這是太平天國第三次嚐到兩線作戰之苦果,與勝利擦肩而過。

兩線作戰,疲於應對——太平天國無法突破之戰略困境

李秀成第二次摧毀“江南大營”,乘勝東征蘇常,可曾國藩、胡林翼率湘軍直逼安慶,陳玉成回師救援,東征戰果未能擴大

翼王石達開揮師西征後,與胡林翼、李續賓等多次交戰,勝負未分,雙方呈相持狀態;秦日綱、陳玉成、李秀成也繼續與張國樑在丹陽、金壇一線對峙;江西戰局亦是如此。不過,總體而言,太平軍略佔優勢,畢竟湘軍元氣大傷,還被分割包圍在武昌、南昌兩處,彼此不能呼應;張國樑的“江南大營”殘餘勢力雖然可以阻止秦日綱東進,但不能反攻,僅限於防守而已。所以,太平天國還是有希望能打破這戰略困境,就看楊秀清如何操作了。可惜,“天京事變”爆發,領導集團內部自相殘殺,一切都成了泡影。

“天京事變”後,湘軍趁機復興,八旗、綠營也重新組建“江北大營”、“江南大營”,繼續包圍天京。1860年春,忠王李秀成、英王陳玉成等再次通力合作,第二次摧毀“江南大營”,而後揮師追殲殘敵,欽差大臣和春自縊而亡,提督張國樑落水而亡,“江南大營”徹底覆亡,再也無法重組。此後,李秀成、陳玉成便東征江蘇、浙江,試圖佔據東南財賦重地,進而強化軍事力量,最後再西征長江上游,一舉殲滅湘軍。可惜,東征還未取得多少成果,曾國藩、胡林翼等便揮師抵達安慶城下,威脅天京安全。為此,陳玉成只能草草結束東征,急忙趕著回去解救安慶。但是,李秀成貪戀江蘇、浙江,不發兵配合,致使陳玉成戰敗,被迫退往皖北廬州,後中叛徒苗沛霖之計,受凌遲而死。

兩線作戰,疲於應對——太平天國無法突破之戰略困境

趁著湘軍與陳玉成大戰安慶之良機,李秀成加緊攻佔江蘇、浙江,建立蘇南根據地,奪取大清財賦重地。表面上看,李秀成贏了,實則輸了,因為沒了陳玉成在西線作戰,李秀成孤掌難鳴,很快就玩不轉了。因為,咸豐皇帝已經授予曾國藩實權,讓其節制蘇、浙、皖、贛四省軍務,全權負責剿滅太平天國,李秀成東西兩面同是迎戰湘軍,豈能不敗。1862年春,九帥曾國荃揮師沿江東下,連克池州、巢縣、無為、運漕、西梁山,紮營城南雨花臺,威脅天京。與此同時,左宗棠率“楚軍”、李鴻章率“淮軍”相繼開拔浙江、江蘇、上海勾結外國干涉軍作戰,蠶食太平天國蘇南根據地。至此,太平天國西線迎戰曾國荃,東線迎戰左宗棠、李鴻章,同時與三位高手對決,滅亡進入倒計時。

總而言之,定都天京之後,太平天國便陷入了戰略困境:兩線作戰,同時應對西線、東線強敵,太平軍來回奔波,疲於應對,活活被耗死。更致命的是,太平天國從未能打破這一戰略困境,而是長期兩線作戰,失敗也就必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