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世美文】五一,我要爭取回浠水一趟,很想義務做件事…

【浠世美文】五一,我要争取回浠水一趟,很想义务做件事…

【浠世美文】五一,我要争取回浠水一趟,很想义务做件事…

點擊上方標題下的藍色秀美浠水關注

童年閱讀瑣憶凡 力

【浠世美文】五一,我要争取回浠水一趟,很想义务做件事…

五一期間,我要爭取擠出時間,回老家浠水一趟。藉此機會,我很想在調研的基礎之上,義務給家鄉的孩子們講一堂課:《小學生閱讀寫作與成才》。如果我現身說法,可能會多少有點價值吧。

【浠世美文】五一,我要爭取回浠水一趟,很想義務做件事…

我的童年是幸福的,閱讀與寫作帶給我無窮的樂趣,閱讀與寫作引領我走向神秘的遠方,走上一條掙扎求生的奮鬥之旅。

我很幸運,出生在有文化教育傳統的鄂東浠水,出生於有文脈傳承的家庭。在老一輩人看來,家裡有能“寫水筆字”(也就是毛筆)的人,就算是有文化的,稱之為“讀書人”“先生”。我們一個小壪的人,就有人被叫“讀書爺”(上過學的叔叔)、“先生爹”(有文化的爺爺輩)的,這種稱呼甚至代替了本名而傳開來。

兒時,聽老人們說,某某某沒有進過一天學堂門,某某某從小就給地主家賣工(打工),某某某大字不識一個,扁擔落下不曉得是麼事字(一)等等。過去沒有受過教育的,浠水當地叫“文盲”“睜眼瞎”。浠水鄉間生活中,如果你憤怒之時說誰“沒文化”,等於是說他“大老粗”“無舵之舟”,是被人看不起的說法。

一個人沒有文化,原因無非是這麼幾條:一是家裡窮,交不起學費,過去進不了私塾,新社會進不了學校;二是自己智商不高,浠水話叫“蠢牛日馬”。老師講了一百二十回,學生蠢得沒有“縫”沒有“眼”,入不了腦入不了心。三是家長不重視,男孩反正做不了官,考不了學,讀書做什麼?種田扒土一樣活命。女孩更是“重男輕女”思想的受害者,長大了反正是人家的人,何必要讀書呢?等到女兒出嫁了,受了婆家的種種氣,家長才後悔不已。

須知,浠水是個很有文化的地方。近有詩人、學者、民主鬥士聞一多,聞一多和胞弟聞家駟,一個留學美國,一個留學法國,後來同時擔任西南聯大教授;當代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有4位浠水人:湯佩松、聞立時、聞玉梅、南策文,還有像岑拯、王秋良等浠水籍學術明星正邁向兩院院士行列。

再說遠一點,清朝湖北籍狀元只有3人,其中之一就是浠水人陳沆,他的後人陳曾壽是末代皇后婉容的老師、清末大詩人 。明朝閣老(宰相)姚明恭是巴河人,兒女親家是兵部尚書熊文燦。北宋名醫龐安時,醫好了蘇東坡的病,而且還有治傷寒的專著傳世。蘇東坡謫居黃州期間,多次往來浠水,與本地文人高士唱和流連……

“窮莫丟豬,富莫丟書。”這是普通浠水人最熟悉不過的一句老話。富人不丟書,才有可能保證子孫後代有文化有遠見,以保全家族長遠的富貴。大家都知道,“富不過三代”猶如一道魔咒,誰也不敢掉以輕心。然而,讀書畢竟是一件吃苦的事情,嬌生慣養的公子小姐,誰願意主動吃苦呢?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等到一事無成之日,處處碰壁之時,才曉得年少吃苦是件好事。可是,世界上哪有後悔藥可吃呀?

【浠世美文】五一,我要爭取回浠水一趟,很想義務做件事…

再說我的家庭。我的爹(爺爺)出生在一個相對富裕的家庭,因為上有姐下有妹,他是獨子,浠水話叫“金貴”。於是,生怕養不大,據說就當女孩養,老爹老婆(曾祖父母)叫他“二女兒”。他上過幾年私塾,兒時我見過他用過的教材《幼學瓊林》,那是繁體字豎排版本的,書的天頭地腳還有英文單詞。

我父親只上過半年初中,那時叫浠水三中(現為聞一多中學)。他回鄉之後,當過幾年小學的民辦老師,更長的時間是當大隊會計。他的這些經歷,讓我的啟蒙教育提前了好幾年。我沒有上小學,就在家先接受了識字教育。而且,大隊公費訂閱的報刊《人民日報》《人民畫報》《湖北日報》《黃岡報》,最終成為春節拜年包糖包紙和如廁的揩屁股紙。

父親每每讀到報刊上的好文章,會用紅筆標註出來,也會帶回來念給我聽。等我學拼音識字之後,父親就為我準備了兩個小方磚塊《新華字典》《漢語成語小詞典》,鼓勵我查閱生字生詞,有時要念給他聽,還要回答他的各種提問,類似於閱讀理解作業。

父親給我買過書,這在昔日的鄉村十分難得,彌足珍貴。當時只有巴河鎮和浠水縣城各有一家新華書店。我印象最深的是古典詩詞教育,《千家詩》《幼兒詩詞一百首》兩本書,我兒時反覆讀過,很多名句成了我後來製作新聞標題和公文寫作的點睛之筆。

人類生存不是僅僅為了活命百年,中國古代的詩詞歌賦浩如煙海,從詩經楚辭到唐詩宋詞元曲,無一不是生命和精神的歌唱。古人說,不讀詩,無以言。不讀詩歌,連開口說話都困難,這就很要命吧。

其實,今天看來深奧的文學經典《詩經》,不少篇章就是古人最通俗的民歌民謠採集而成。我們浠水有個類似的說法:不讀書,做牛昂(叫)。就是說沒有讀過書,你只能如動物一樣發聲,這是多麼可悲呀。

蘇東坡說過,腹有詩書氣自華。肚子裡有沒有貨,個人氣質是不一樣的,所謂“相由心生”。詩和遠方,是我們時下很流行的說法。哪怕鄉村看似最平凡的浠水人,很在乎對方的談吐舉止。一個大隊幹部、公社幹部在主席臺上坐定講話,你要是滿口“這個”“那個”講不出東西來,連大耳朵百姓都不會買賬,從此就難樹立威信,工作不好開展。

浠水人天生講究,這是一片有文化的土地,不是僅憑動物般的野蠻和“叢林法則”就可以過活的。你說某人兄弟七八個,可以橫行霸道,踏平一方天。但是我告訴你,某個家族出了大官,你敢太歲頭上動土?諒你也不敢!

我們這一代人在鄉村度過的童年,那時沒有手機、沒有網絡、沒有彩電的干擾,有的只是打紙板、扇紙角、摺紙飛機、跛(跳)房子等等簡單的快樂,當然還有閱讀小人書和收聽廣播評書的快樂。而我童年的課外閱讀,主要就是古典詩詞和黨報黨刊,這就成為讓我終生受益的兩大法寶。

詩詞是文學百花園之中最鮮豔的精神產品,言約意豐,高度凝練,才會千古傳誦。黨報黨刊,成了我後來跨專業考研的閱讀基礎。我在高校工作和學習的10年,主要研究對象就是黨報黨刊,這竟然是父親無心插柳而種下的“因”。

其實,這種童年閱讀的興趣和習慣,影響了我一輩子的道路選擇。十幾年來,我越活越簡單,與書籍為伴,與學術為伴,與寫作為伴。

感恩故鄉,感謝童年。再回首,故鄉浠水是一口深不見底的門口塘,四十年來我從小魚秧漸漸長成了胖嘟嘟的胖頭魚。於是,我努力回憶過去,將閱讀和閱世寫成一篇篇散文作品,努力捧出近50萬字的故鄉系列“三部曲”:《留住鄉愁》《回望故鄉》《尋根鄉土》,獻給父老鄉親,獻給似水年華。

人生百年,童年是一段最美好的時光。我們每個人開好頭,起好步,將來才有可能決勝千里,幸福長久。雖然,我並不是一個成功的“標本”,但是我從閱讀之中找到了快樂,找了簡單而樂觀的自我,那不就夠了嗎……

【浠世美文】五一,我要爭取回浠水一趟,很想義務做件事…

【浠世美文】五一,我要争取回浠水一趟,很想义务做件事…
【浠世美文】五一,我要争取回浠水一趟,很想义务做件事…

凡力,個人公眾號“凡人之力”,浠水巴河人,新聞學博士,央企員工,先後出版故鄉系列散文集《留住鄉愁》《回望故鄉》。

【浠世美文】五一,我要爭取回浠水一趟,很想義務做件事…

【浠世美文】五一,我要爭取回浠水一趟,很想義務做件事…

●遺愛湖畔這場快閃燃爆黃岡!

●喜訊!“秀美浠水”再次獲評湖北十佳!

●省委督導組來浠水督導掃黑除惡專項鬥爭開展情況

●向欺詐騙保行為“亮劍”,保護“救命錢”

●不少人已中招!山寨微信盜取語音信息行騙

●黃岡全民閱讀系列活動芬芳綻放

●浠水葛洲壩大道新建了兩處景觀綠地

●櫻桃熟啦!浠水唯一採摘園,約起!

●浠水電力為生命"供電"

●打造一流營商環境,黃岡出"十"招!

●武漢80多人來浠水,點名要到這裡……

編審:黃習文 郭斯 編輯:春霖 韓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