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狠

日本人的狠

“有時候他們挺狠的”。毛丹青每次用到“狠”這個字,語氣中都會帶幾分驚歎、幾分感慨,他喜歡用這個字形容日本人的偏執。因為夠“狠”,所以很多事情可以做到極致。這極致滲透到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毛丹青在日本做的魚蝦生意並不是什麼講究的行當,但即使在喧囂的魚市上,也會有黃金般的沉默時間。日本的魚生意,需要懂得“叫行”。交納一定預付款就可以進入“行點”,帽子上標明編號。一條大魚上來後,魚老大會根據編號順序讓人們依次報價。報價是無聲的,魚老大的手臂上套一個大大的黑布袋,如同袖套,競拍的人則把手伸到袖套裡,通過行內固定的手勢與魚老大“交流”。這一規則避免了語言的喧囂。毛丹青最初覺得這種做法很“雞賊”,但一個熟悉的魚老大告訴他,“這是為了表示對魚的敬意,我不想吵到它”。

日本人的“狠”還表現在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上。有一天早上6點多賣完魚,正趕上小學生上學,孩子們穿著整齊的校服,排著隊從身前走過。毛丹青旁邊一個魚老大流著汗,埋頭忙著自己手裡的活計,彷彿沒有注意到孩子們經過。直到事情全部忙完,兩人找了個地方開始喝酒,30多歲的魚老大才對他講,“剛剛走在隊伍最前面的是我兒子。”但為了避免打擾到對方,這對父子甚至沒有對視一眼。

毛丹青喜歡用具體解釋抽象。他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日語裡表示距離的漢字是“間”,讀作“ま(ma)”。進入日式房子之前需要脫鞋,脫鞋的地方有個臺階,距離大門一米左右,這個臺階就叫“ま”。毛丹青覺得“間”的意義就是暗示所有人,“人是需要距離的。”

在日式房間裡,牆上常常會掛上一幅卷軸,卷軸的下面一般都會有一個木臺,而木臺上是禁止放東西的。日本人設計各種各樣的裝置來維持距離,正如日語中大量的敬語在中文裡並不常見,他們不願意與人發生摩擦。

有一天,毛丹青的朋友去他家做客,車子放在門口的路邊,忘了停入車位。大概半小時後,警察來敲門,說鄰居因為門口的非法停車報了警。“這個鄰居每次和我見面都會打招呼,也算熟識了,為什麼不敲下門讓我挪車,非要找來警察呢?”第二天早上,兩人依舊碰到,鄰居還是禮貌地問好、寒暄、道別,如同什麼都沒發生過。

這就是日本人的禮儀,有時顯得溫文爾雅,有時覺得煩瑣拘泥,極個別的情況下,甚至讓人感到匪夷所思。毛丹青身處其中,偶爾也難免看不透,“認知日本人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你不能將他的禮儀拋之於水,也不能把他的儀式拒之門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