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的水平怎樣?

半步指玄境


南懷瑾的佛學經不起佛經的推敲!

南錯誤一:《花雨滿天維摩說法》『佛與魔是平等,佛的神通有多大,魔的魔法就有多大。』

對比下佛經的說法:

一,魔只在三界中的欲界之十二層。上面還有色界眾生二十二層天人,無色界眾生四層天人,佛跳出三界,不入輪迴,魔怎麼跟佛比?

《長阿含經》佛告比丘:“欲界眾生有十二種。何等為十二?一者地獄,二者畜生,三者餓鬼,四者人,五者阿須倫,六者四天王,七者忉利天,八者焰摩天,九者兜率天,十者化自在天,十一者他化自在天,十二者魔天。

二,佛為三界天人師,向一切眾生開示圓滿清靜梵行,包括魔界!

《中阿含經》天人師,號佛、眾佑,彼於此世,天及魔、梵、沙門、梵志,從人至天,自知自覺,自作證成就遊。彼若說法,初善、中善、竟亦善,有義有文,具足清淨,顯現梵行

《長部經典》如來出現於世,是應供、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

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如來是含括天界、魔界、梵天界、此世界、沙門、

婆羅門、天、人之眾[生],開示自己之證悟。如來宣說初善、中善、後亦善,具足

文義之教法及無比圓滿清淨之梵行。

南錯誤二:《花雨滿天維摩說法》『魔怨是我們的修行好伴侶』

對比下佛經的說法:

《楞嚴經》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諸魔,亦有徒眾。(難道要跟著學魔?)

《楞嚴經》受魔福盡,墮無間獄。(南懷瑾歪理邪說真是害人不淺)。


淺淡的水


南懷瑾在世時,是中國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廟堂和江湖騙子,有國學大師的稱號。南懷瑾死後,“中國大巫”朱清時繼承南懷瑾的衣缽,成為南懷瑾販賣神秘主義機構的領頭人。



南懷瑾在多個傳統文化領域信口雌黃,關於南懷瑾的學識,張中行先生、李敖先生以及其他很多人在各個領域對南懷瑾提出過質疑,做出過分析批評。南懷瑾在儒學、易經、佛學方面的見解和觀點都遭到了各方學者的批評。

在南懷瑾涉及到的另一個重要領域——道家、佛教修煉技術上——很少人對南懷瑾提出質疑,神秘主義的修煉技術是正統嚴謹的學者們比較少涉足的領域,是南懷瑾行騙的重要工具。

  我研究包括神秘主義修煉在內的各類身心技術,就在這個領域揭露南懷瑾在道家、佛教、瑜伽方面的謬論。  

打假南懷瑾系列,以南懷瑾的言論或書籍分篇分析批評,從南懷瑾的《太極拳與道功》開始。

《太極拳與道功》是南懷瑾1966年在臺灣偽立法院的講演,由其學生們當場筆記整理而成,網絡上有全文。

  南懷瑾在《太極拳與道功》中如此講他見到的劍仙:

  “後來請王青風老師表演,那時我們彼此之間的感情已經很深厚,所以他就特允了我的請求。一次他站在山頭上,用手一指,數丈外對峰上的一棵老松即應手而倒。我童心未泯,尚驚訝地問他何以無光。他說:「我早已經告訴過你並無此事,欲練至有光,另有一番道理。」

  這時他的大弟子亦在旁邊,這個人也是道士裝束,我亦請他表演,但見他用鼻孔吼氣便看到他站立之處,周遭山土轉即成塵飛揚。此二次表演都是我親眼目睹的事實,由此而相信中國武術,的確可練至甚高甚妙境界。此其一。”

  按:南懷瑾見到的這位劍仙,“用手一指,數丈外對峰上的一棵老松即應手而倒”。且不說這位劍仙的手指宛如無形電鋸已是不可信,提前特允,就有了作假的時間;松樹在對面山峰上,就有了動手腳的空間。若南懷瑾僅止於此,還可以說是王青風這位劍仙在耍鬼騙人,但是接下來南懷瑾的話就純屬謊言了。

南懷瑾說王姓劍仙的大弟子,就在旁邊,“用鼻孔吼氣,便看到他站立之處,周遭山土轉即成塵飛揚”,這位大徒弟用鼻孔吼氣竟然有如此威力,若不是南懷瑾在編造謊言,是絕不可能的。

  首先,該大徒弟如南懷瑾所說是站立的,這位大徒弟的肺活量該有多大,從鼻孔中呼出的氣體該有多麼高的速度,才能把周遭山土吹成灰塵?請注意這位大徒弟不是把周邊的灰塵吹起來,而是把周遭山土吹成了灰塵。

  要做到吹氣把山土吹成灰塵,需要巨大的力量,大型的空氣壓縮機做不做得到都很難講,也許要動用航空噴氣發動機才行。

  這位大徒弟即便體型巨大,肺活量驚人,他鼻中能吹出的空氣也是非常有限的,這有限的一點空氣從鼻孔裡吼出來,會一下消散掉。從一人高的地方讓鼻中的空氣吹動那怕是地下的一點灰塵,呼出肺內的空氣時也要非常快速,起碼要相當於火藥發射子彈的速度。那位大徒弟即便是劍仙的弟子,功夫深厚,他肺部和胸肋的肌肉也不可能把肺內的空氣以這樣的高速呼出來,他的肺部和鼻腔也承受不了這樣高速氣流的衝擊,非撕裂了不可。除非這位大徒弟是精鋼打造的機器人,或者就是一具噴氣發動機。

  從這段文字可以認定劍仙這一段根本就是南懷瑾自己編造出來騙人的,拉出來一個劍仙王青風,使他自己的謊話,更像是真的。

  劍仙是道家的一個神秘主義派別,自古以來,中國道家的劍仙都深藏身與名,不理世間事。道家劍派一向是師傅找徒弟,向來不擺明劍仙身份,讓外人知道。與世人認為劍仙都是行俠仗義、除暴安良的奇人相反,道家劍派有不管世間事的觀點(劍仙本不問凡事,人間處處是不平),也絕不會表演功夫給南懷瑾這樣的人看。

  南懷瑾看似好像學問很大,知道的很多,實際上沒有什麼真知。其實踐水平和認識水平都非常淺薄,只是因為善於誇誇其談,敢於胡說八道,就被一些看成是國學大師。誇誇其談的南懷瑾往往會前言不照後語。

  在《太極拳與道功》《漫談練氣與武功》一章中,《練氣》一節,南懷瑾說:“無論是印度之瑜伽,中國之道家氣功,皆以鼻練氣。”在緊接著的《因人施法》一節中,南懷瑾又說:“印度的瑜伽練氣有多種方法,究竟是用鼻或用口、吸時是否縮小腹等等,當因人而異。”

  南懷瑾先在前面說印度瑜伽、道家氣功,“皆以鼻練氣”,接著就又講“(瑜伽練氣)用鼻或用口……當因人而異。”這樣前言不照後語的矛盾,這樣的不嚴謹,說明南懷瑾既不懂瑜伽,更不懂道家,是個信口忽悠的騙子。

  南懷瑾《太極拳與道功·漫談練氣與武功·氣機行道》:

  “其次,我們人類的軀體,大約可以在概念上分為上下兩截的結構,橫膈膜位於中間,以作上下的分隔。道家畫神仙,往往身背葫蘆,即象徵有上下兩部。譬喻人身的氣機分為下兩截,道家稱陰陽。印度瑜伽又有上行天、下行天、中行天、左行天、右行天等五種行天。以中國陰陽學說看來,則相當為五行,又分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中央滕蛇勾陳,種種玄論,無非引證人體氣機之流行有五個道路。”

  按:道家人體氣機的陰陽分界在臍,而不在橫膈膜。印度瑜伽的氣分為五種根本氣和五種支分氣。瑜伽的五種根本氣分別是:上行氣、下行氣、平住氣、遍行氣、命根氣。是五種氣而不是什麼五種行天(瑜伽的五種氣有不同的漢譯)。南懷瑾在“氣機行道”這一節要講的是“人體氣機之流行有五個道路”,卻把五種氣,搞成了五種行天,又把五種行天和中國的五行聯繫起來,又把五行和五神獸聯繫起來。這純粹是十三不靠的胡扯。瑜伽作為一種宗教巫術,其脈輪學說和五種氣和神靈關聯,但是南懷瑾把五種氣搞成五種行天也太離譜了。

  印度哲學中和中國五行學說相應的是地水火風四大,或地水火風空五大,而不是什麼五種行天。在道家,五行、五神獸也沒有對應“人體氣機之流行有五個道路”之說。

  從上述這一段話可以看出南懷瑾對道家、瑜伽的基礎知識都不懂。在南懷瑾的講述和著作中,這種違反基本常識的現象俯拾皆是,在這些領域,南懷瑾還沒入門,是個完全的外行。

  南懷瑾《太極拳與道功·漫談練氣與武功·活解求穴》:

  “況且中國在古代已有解剖,而且是解剖活人。有史蹟可考的漢王莽,就曾集全國太醫、尚方以及巧屠共同活解死囚,在當時已能探知人身三百多穴道。人體三百六十餘穴中,僅有一、二十個穴道尚未能確定,那也是因為當時這些醫師,對於這種慘狀,目不忍睹而未竟功。後來到元初,宰相耶律楚材是個博通道家、佛家以及天文、地理等多種學問的人,他曾經在戰場上將垂死的人,作氣脈的研究,而將三百六十四穴全部確定,乃依據所得的結果鑄成穴道銅人二座,將穴道表現在銅人身上,詳細備至。該二銅人經歷代傳至民國時,僅餘一個,我曾在自流井看到過,東瀛日本曾有相當研究,近年臺灣也已有仿製。”

  按:南懷瑾撒起謊來,那是天上地下,橫跨時空。首先中國的經絡穴位在解剖上根本找不著,不管是在活體還是在死體上,都找不著。現代解剖學遠比古代的發達,現代醫生對活體的手術,對死體的解剖研究,法醫們對屍體的解剖探查,都比古代的醫生要高明、精細得多,一直到現在,也沒有人通過解剖探知或證實人體的經絡腧穴。古代的醫生們何來這樣的本事?

  中國的經絡腧穴也根本不是靠解剖得來,中國的經絡腧穴系統的來源不明,直到明·李時珍,還在《頻湖脈學·奇經八脈考》中講:“內景隧道,惟反觀者能照察之。”把經絡的來源歸結到經由返觀內視看到的。至今,經絡是否存在,針灸是否像中醫講得那樣有用有效,都還是有很大爭議的問題。至少現代科學還沒有證實經絡的存在。

王莽事據《漢書·王莽傳》:“翟義黨王孫慶捕得,莽使太醫、尚方與巧屠共刳剝之,量度五藏,以竹筵導其脈,知所終始,雲可以治病。”“以竹筵導其脈”的脈,明顯講的是血管,並無一言涉及穴道。南懷瑾從此件事上,自己生髮出由此“探知人體三百多穴道”的謊言。

  穴道銅人公認是北宋的醫學家翰林醫官王惟一設計鑄造,並用來作為太醫局學生的針灸考試用具。南懷瑾乾坤大挪移,不顧公認的歷史事實,把穴道銅人的鑄造時間從宋移到元,從王惟一移到耶律楚材,說明南懷瑾也不具備起碼的歷史知識。

從南懷瑾1966年的《太極拳與道功》可知,南懷瑾早就撒謊成性。——半路


懷疑探索者


南懷瑾(1918——2012),2012年9月29日坐化,享年95歲。南先生是一位思想上回歸詩酒田園,令人羨慕的老者。


雖然接受過多年的學校教育,學過很多科學知識,對經典力學、相對論、量子論、弦論等均有涉獵,但越發困惑而迷茫,總感覺自己無知而無助。最初,我對釋道儒是排斥的,認為那是腐朽的、愚昧的封建糟粕。後來,記不起什麼原因了,閒來無聊看了《南禪七日》,從此改變了“三觀”。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人的三觀是最不易轉變的,類似全盤否定,親手殺死過去的自己。

之後,象發現新大陸一樣,買來一些南先生的書,開始間接接觸釋道儒典籍。南先生述而不著,書是其學生整理的講稿,其演講不拘文字,必會有失嚴謹,頗有“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之風格。


做學問,最緊要的是研讀原典。於是儒家的,讀了《論語》、《孟子》、《詩經》、《易經》、《傳習錄》等;道家的,讀了《道德經》、《莊子》、《黃帝內經》、《抱朴子》等;佛家的十三經、《華嚴經》等。由於這些經典都是文言,加之存在文化斷層,而經典本身,其理晦澀堅深,其意旨趣悠遠,困難之大、之多、之堅可想而知。我就象蟻蟲一樣,在啃食一個個的大骨頭,好在有南先生等老者指引,歷時十多年才略有所得。人有三命 : 性命、生命、慧命。南先生是引導眾人滋養慧命的人,感恩先生!


讀原典前,認為南先生廣徵博引、高深莫測;讀原典後,發現南先生所述,也不過如此。再後來才發現,有這種想法僅說明自己是半瓶水而已。引導學人須應機教化,切入點至關重要。切點高了、低了都不利於文化的傳揚,切入點的選取要看受眾的需求,這是需要大智慧的,一般人做不到。起點高了,類似學術,眾人無能力接受;起點低了,眾人不願意接受;只有適合的才是最好的。這就是為何南先生能掀起一波國學熱的原因。由淺入深易,由深入淺難。南先生只是引你入門,剩下的修行全靠個人。在東方玄學中,能做到深入淺出,才是真正的高深莫測呵。


南先生說 : 儒家是糧店,道家是藥店,佛家是百貨店。處世當以儒家為本,立身可以道家為骨,修心需以佛家為法!精闢入理,不懂釋道儒,枉為中國人!

你問南先生“水平如何”?我答南先生“沒水平”!水平是需要標準衡量的。用什麼標準衡量他呢?他敏而篤行,誨人不倦,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南先生就一老者,知行合一,慈眾悲人。如果標準是致良知,我只能說他是合格的老師。南先生說過 :

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

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腦,從容過生活。


你問“因何學術界不認可”?他需要誰的認可呢?可能你對“學術界”三個字根本就不理解。孔子說過“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這樣的話,術乃藝也。“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之人還需要“遊於藝 ”的人來認可嗎?所謂學術,是依靠術業生活的人,這類人鮮有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他們旨在維護可憐的自尊,學術至上,於百姓何益!象張中行、徐晉如等。學術人研究“茴字有幾種寫法”,“今之學者為人”(向別人炫耀自己的所謂學問);南先生思考如何“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利己又利人。

人生境界有三 :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搞學朮的大多還在第一層轉悠,只有極少數僥倖進入了第二層;南先生已經進入第三層,這是一種“至人非己,物我兩忘”的空性界境。

老子為何西出函谷?聽說過莊子借糧,孔子斷糧,佛陀食馬麥的故事嗎?在他們生活的時代,又有多少人認可呢?學術界只會告訴你如何謀生?南先生會告訴你讀書在於明理而非只為謀生,在於將“無用之用”用於生活。


作為學人,釋、道、儒、文、科應該兼備,釋道儒教你做人,文科教你謀生,不可偏廢。南先生只是在教人求真,學做真人,學以致用。學術再好,連自己的問題都解決不了,有什麼意義呢?如王國維、陳寅恪等。為學日益,為道日損,讀書的目的是做明白人。南先生引導學人持平常心,行慈悲願,啟般若慧,做本分事,成自在人,證菩提道,活在當下。他說 :

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

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嘆先生:

末法時節說空禪,眾生自有業力遷。

古來美言多不信,先生了義力疲殫。


毋以有己


此生我最尊敬的現代的老師有兩位:南懷謹與宣化上人。南懷謹老師集眾家成一家,在修行實證的驗證上是我的指明燈,宣化上人宣講用神通示現的紅塵中人看不到的眾生世界,因為他們所述的,都是我已經修行證到過或正在證、未來即將證的東西。

曾經唸佛打坐我追溯過南懷謹老師去向,在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身邊,為十地以上大菩薩果位。

看南老的書,皆是在講修行實證,皆是修行境界,是不能以紅塵人的頭腦去解讀的。若是以紅塵人頭腦去解讀,則南老都是錯,都是胡說八道,但以修行境界去驗證,則南老所述皆是真理!所以南老在往生後火化,舌根呈蓮花狀,舌頭為半透明粉紅色,過去曾有此異象的據說只有鳩摩羅什法師。這是說法如雨,舌燦蓮花的果報,也證明南老師講的法都是真實的,沒有一句虛言。

舉個小例子,說到南師所述的金剛唸佛法,一直以來唸佛,我都一直在用,用它加上觀想,經歷轉周天、開中脈、靈體與虛空融合、肉體與虛空融合⋯⋯,而在這些境界所出現的過程,都可從南老師的講法中可覓到描述驗證……

想當初還沒接觸到南老師的書,修行出境界了,睜眼閉眼時刻都是佛菩薩,因看過什麼"佛來斬佛,魔來斬魔",不能執著於境界,但自己又時刻在佛菩薩境界裡,不知該怎麼處理?問人,人家說我修偏了。後來看到南老師的書,才解了許多修行中出現的境界!

此生,頂禮膜拜南老師!




紅塵歷劫人


看到題主的問題,不由嘆了一口氣!陳櫻寧沒有資格與南懷瑾相提並論。

南懷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生於中國浙江溫州,中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中國古代文化傳播者、學者、詩人、武術家、中國文化國學大師。 歷任臺灣政治大學、臺灣輔仁大學及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南懷瑾是世界大師級的國學大師,生前著作多以演講整理為主,精通儒、釋、道等多種典籍,全身心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建設與傳播,其出版代表作諸多,比如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易經雜說》等共計三十多冊,且被人們翻譯成八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

南大德的一生,作到了《大學》中所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中華民族之貢獻,非常巨大。一生成就,總共分為四個方面:禪宗佛學、文化教育、政治行動、經濟貢獻。



陳櫻寧,一生只知道修仙練道的人。個人認為,可有可無的人。價值在於為修仙小說提供了名詞。為一幫混世的懶人人提供了避世的理念。

陳櫻寧(1880~1969),自幼讀葛洪《神仙傳》,《參同契》,《悟真篇》,立志修道成仙,一生都在修仙練道。

按道教的宗旨:世有道則隱,世無道則入世。

在中國的解放戰爭,國內戰爭時期,世無道。陳櫻寧每天只知道修仙練道,隱世山林。雖然,曾在妻在上海民國路自設診所行醫。但是,他背棄了道法宗旨。

他對世界貢獻,就是寫了《黃庭經講義》、《靈源大道歌白話註解》、《道教起源》、《教理概論》 。

不才看過《黃庭經》,引用如下

上清紫霞虛皇前 太上大道玉晨君 閒居蕊珠作七言

散化五形變萬神 是為黃庭曰內篇 琴心三疊舞胎仙

九氣映明出霄間 神蓋童子生紫煙 是曰玉書可精研

詠之萬過升三天 千災以消百病痊 不憚虎狼之兇殘

亦以卻老年永延

嗚呼,我與仙道無緣,無法讀此經!

老子騎青牛,西出玉門關,自著五千言《道德經》,傳於關吏尹喜,以賄賂過關,出關化胡,作了太上老君。正因留書,開了道家一脈。

老子曾言:言者不如知者默。一個《道德經》,竟變化出汗牛充棟之道教經典。 餘可以默背通篇老子《道德經》,但《黃庭經》這是個啥無意,沒法看!

這個陳櫻寧於終年89歲,也就是凡人一個,並非如人所說白日飛昇。

當年蔣介石戰敗,退守臺灣,將道教的“張天師”叫張恩溥(道教第63代傳人)帶去了臺灣。為何沒有帶陳櫻寧,與江湖傳言,陳櫻寧是騙子不無關係。

—————————————


南懷瑾,有稱他為南師,可以作南懷瑾弟子,是身份的象徵。雖然,南懷瑾精研佛教,但是,他是在家修行的居士,很多後輩喜歡稱其為南大德。

南懷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生於中國浙江溫州,中國當代詩文學家、佛學家、教育家、中國古代文化傳播者、學者、詩人、武術家、中國文化國學大師。 歷任臺灣政治大學、臺灣輔仁大學及中國文化大學教授。

南懷瑾是世界大師級的國學大師,生前著作多以演講整理為主,精通儒、釋、道等多種典籍,全身心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建設與傳播,其出版代表作諸多,比如有《論語別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學微言》《易經雜說》等共計三十多冊,且被人們翻譯成八種語言流通世界各地。

南大德的一生,作到了《大學》中所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中華民族之貢獻,非常巨大。一生成就,總共分為四個方面:禪宗佛學、文化教育、政治行動、經濟貢獻。

在祖宗佛學方面,他一生參禪,著有《南禪七日》,《禪海蠡測》,《楞嚴大義今譯》,《楞伽大義今譯》,《禪與道概論》,《禪話》,《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 ,《如何修證佛法》等共26部佛教著作。

他為臺灣及外國佛教理論研究,作出重大貢現。中國大陸佛教之亂象,就因為少了南大德這樣的大德居士。

在中華文化教育方面,1966年,南懷瑾配合臺當局,推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倡導倫理道德。他和錢穆、胡適、林語堂、牟宗三、唐君毅等人在臺港兩地往來闡述傳統文化。

1969年南懷瑾成立中西精華協會。1977年,南懷瑾開始在臺灣成立老古出版社,並開設“老古文化事業公司”、“十方書院”等文教機構,傳揚文史哲佛學說,提升民眾文化水平,尤其是首部文學作品《論語別裁》的出版,轟動全島。

2004年,南懷瑾移居上海。2006年,創立太湖大學堂。為中國大陸的國學教育作出重大貢獻!

他著書立說,共約十九部,其中包括了道教的《我說參同契》(上中下)《老子他說》(上)《禪宗與道家》。另外還有《易經雜說》,《原本大學微言》,《論語別載》,《孟子旁通》,《小言黃帝內經與生命科學》等相關著作。南懷瑾為中華國學傳承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現。

在陸臺政治行動方面,1992年6月16日,在蘇志誠與汪道涵的會晤中,南懷瑾曾親筆起草《和平共濟協商統一建議書》,與斡旋與國共之間,協調李登輝、江澤民、楊尚昆,直接促成了《九二共識》。

在大陸經濟建議的貢獻,1990年因溫州水患,南懷瑾建立南氏醫藥農業科技獎勵基金會。

1997年8月,南懷瑾創辦大陸第一家規範的股份制企業,並作為一家中外合資企業,為後續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可行的參考樣本。1998年,南懷瑾個人出資與浙江省政府共同興建金溫鐵路,金溫鐵路的動建,標誌著中國的對外開放水平達到了一個嶄新高度。

我的一點看法:很多人認為國學是腐朽的學問。因為,我們從小學的歷史是“五四運動”打到孔家店,《大學》的三綱五常是封建統治毒害人民的工具等。《中庸》就是作事要胡塗!在此,我想象大家解釋一下:

不才有幸讀過《老子他說》,《易經雜說》,《原本大學微言》,《論語別載》,《孟子旁通》,《論語別裁》,《金剛經》等著作。

《老子他說》系統講述老子道家思想,與治世理念, 南大德的一生,就是按道家的理念,施行他的治世的理想。

《易經雜說》他系統分析了易經八卦與河圖,洛書,理象數,天干地之,之間的關係。避免了國內學者的不足。使易經,與氣候變化,地理環境,氣象運動,量變到質變的思想,被闡述的清清楚楚。看過後,你會清楚學習到,易經是一本樸素的維物主義哲學,與為人處事行為規範教材。

《大學》被大陸無知之人已經批臭,認為三綱五常出於其中。在《原本大學微言》南大德系統分析了程朱的錯誤,恢復《大學》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間的修行正確理念。他是建立正確人生觀,與世界觀的重要知識。南大德的一生,也是在踐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學》理論。

《金剛經》系統講述了佛在祗樹給弧獨園講經的事情,展現給人的是一個平常,樸素,教導人要愛人,向善,修行,得智慧的老人的故事。

總之,國學之功用,在於教導人要愛人,向善,修身,立志,齊家,治國,平天下,認識唯物,唯心之世界運行規律,活的開心,活的幸福!


Thenose


其實大可不必去懷疑誰的水平怎麼樣,投胎到這世界上的人,除了不是能翻雲覆雨的若干偉人外,都是被蒼天視為芻狗的存在。

  1. 比起那些愛把儒釋道捏在一起的人來,我更欣賞垂直度高的人,他們只研究一家,雖然可能默默無聞,但他們才是有真信仰、真性情之人。有沒有問過儒釋道的創始人,他們願意在一起嗎?這些人這麼做有沒有一點數典忘祖,或者根本就把儒釋道任何一家都當營生的工具。


  2. 南懷瑾也是人,他也要活得滋潤、也有七情六慾,作為工作他必然要研究、苦讀,然後換取名與利,甚至女色等。這是每個男人都太正常不過了。慢慢有了名氣,也就有了崇拜者,慢慢裂變成了擁有大量崇拜者而已。三教合一的內容當然要比單獨講一個來得豐富。可以說他是具備傳媒意識的很早的一部分人。

  3. 確切地說他算是個文化傳媒人士。跟于丹差不多,于丹更專注、精研於儒家而已。舉個例子:如果南懷瑾他精通三家的話,那麼對道家也應該很懂,他打坐如果選擇道家的正宗修煉真氣,怎麼會這麼早離開人世?百歲至少能健康度過吧。他打坐看上去姿勢很正,但右膝蓋的高度問題,已經說明,他連禪定這種假養心功夫都沒做到,就別談道家養生內功了。
    這是啥造型啊!還挺別緻滴……
  4. 至於他的著作洋洋灑灑多少本,其實真的不看也罷。大多就是藉著古籍為載體,附加一些雞湯組成的。利用人心的需求做到了一加一加人心大於三,古老套路經久不衰。就如儒家用周易+道德經+帝王權貴=萬世師表。
  • 南懷瑾一生作為人經營很成功值得稱讚,但根本不值得崇拜。他等於什麼都沒留下,除了爭論和悟空問答

真小人筆錄


學佛之初,讀過南懷瑾老師的書,雖然他知識淵博,但所著《如何修正佛法》以及各佛法釋義叢書有些理念真的是信口開河

他博覽群書,著書立說,包括儒家、道家、佛教等領域,2012/9/29於太湖大學堂去世。大家知道南老師現在哪裡?南老師既沒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沒有往生彌勒菩薩的兜率內院。由於他嚴重錯寫佛法跟道法,現在是一名飄蕩在太湖講堂的孤魂野鬼,有天眼通或陰陽眼的人,可以證實我所言不虛

​南懷瑾老師在引導信眾的的心態上確實產生深遠影響,可以在修學正法這方面,還未能看透實質。良師會影響人得整個世界觀和心態,擇師很重要

更多內容來自微博@靈芝師姐



快樂自然修道


陳攖靈的書我看不進去,因為太專業了。

南懷瑾的書深入淺出,從教學的角度來說是個好老師,他的書能讓很多非專業人士對國學有個大致瞭解。

相對來說,陳攖靈是專家,是“大學教授”說的話“不是人話”(開玩笑),不是說給普通人聽的,是說給專業人士聽的。南懷瑾說的話很接地氣,問題是都是說表面上的東西,都不夠深入,就像一個“高中教師”,能給人打基礎卻不專業。

我曾經也是南粉,不過自從我看到有人說他說過文天祥修的是大光明法,我就開始噁心這個裝大儒的神棍了。


雲出無心David


南懷瑾,哲學之賊!

如果他沒有最終皈依佛門,他這一生可能還能得到大家的普遍認同。他最終像個三姓家奴般的過了最後這30年。

看過他的講解參同契,很明顯的,他的理論全部強詞奪理,但他非常適合講故事,參同契是他80年代講解的,當時還沒皈依佛教,還在搞道家的東西。

確實這本書講解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我一直沒搞懂二十四節氣和八卦的關係,他把這事講明白了,只是原理正確,結論錯誤而已。

現代也有一個人和南懷瑾類似,就是馬未都,他們區別就是馬未都有理有據,原理正確,雖然結論有時有些飄,但是還算能看。

總之,南懷瑾作為一個國學大能,底子還是在的,一般小人物他還是能降得住。但是他最終對於法華經的執著,讓他晚節不保。


親面獸



私以為應當在南懷瑾後面加一先生,以彰顯對南懷瑾先生的尊重。

看過南懷瑾先生的《易經系傳別講》、《論語別裁》還有《妙法蓮華經淺談》(好像是這個書名,因時間久遠,記的已經不甚清楚。)

著書立說,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注重詞語的堆砌,比如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賦》屈原的《九章》、《天問》、《離騷》,楚辭流傳,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得益於這些辭賦的詞句優美,這種做法有一定的好處,但是有時候也起到了以辭害意的反作用。



比如唐朝後期,詩人們一味地追求奇怪之句,讓人讀來雲裡霧裡。更像是一種作者的自娛自樂,可以總結為詰詘聱牙,以李賀為代表。

還有一種的弊病在於辭賦的本意是為了勸戒別人勤儉,但是因為辭賦中對於富裕生活描述的太美,本是去告誡,反而助長了奢侈之風。

現當代有朦朧詩派,大多也是詩人只有自己一個讀者。


第二種就是用最簡單最平常的詞語來描述本意,在這一方面,南懷瑾先生算得上是一位大師。季羨林先生也算得上是一位大師,南懷瑾先生用最平常的語言講解了《易經系傳》,在講解過程中需要平常,卻義理厚重,讀來讓人受益匪淺。

但是人無完人,南懷瑾先生也有一定的缺點,比如在傳道過程中不能容忍與自己不同的意見的存在,否定出世的修行。

其實入世與出世,都是一種修行方式。比如有的人讀書時喜歡閉門家中坐,一柱閒信香。有的人喜歡坐看往來客,心念好文章。兩者看書的環境不一樣,但是無論是鬧市觀書還是靜室讀文,目的都是在於求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