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宋詞元曲都不敢稱“詩”,而現代詩歌顯然離唐詩更遠,還自稱“詩”?

聖母程心


元曲不存在敢不敢稱詩的問題,而只是因為元曲本來就是為了唱的,相當於戲曲的臺詞。

部分優秀作品,比如馬致遠的“天淨沙”,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說她是詩一點不為過。

元曲作為戲曲唱詞,對於文字的要求自然沒有詩詞嚴格。詩詞對於文字的要求。是精緻、'雅緻,就連請老婦品詩的白居易,也並不是某些人以為的是大白話。“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雅不雅?“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雅不雅?長恨歌雅不雅?琵琶行雅不雅?所謂平白如話,只是相對於那個時期盛行的辭藻堆砌、空洞無物、以文害意而言。

而元曲作為戲詞,那就真的得強調聽得懂了,離市井俚語那就比詩歌近得多。

所以,不存在元曲不敢稱詩的問題,而只是人家用途不一樣的問題。

就像現在的歌詞,大部分就是歌詞,沒達到詩的級別,但也有少數優秀的歌詞能達到,比如東風破、菊花臺、青花瓷、戀曲1990,大海等。


天空是雲朵的牧場


這題目問的太外行了。難不成除了唐詩就無詩了?

什麼叫宋詞元曲不敢稱詩?宋詞元曲哪裡比唐詩遜色了?任何時代的詩都有自己的時代特色。詩源於生活,也必須適應生活適應時代的發展。

唐詩的確創造了中華詩歌的輝煌。但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好詩,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好詩,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好詩。只在唐詩的光環中打轉,未免坐井觀天,太狹隘了。

固步自封的思想要不的。我們應該站的高一點,看的遠一點,想的深一點。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生死有多遠


唐詩是中國詩歌的高峰,詩歌發展到唐朝時在形式、內容、風格上都達到了一個登峰造極的地步。因此,很多人讀詩,總是情不自禁地把現代詩和唐詩進行比較。


宋朝文人之所以從詩歌轉移到詞令的寫作,主要也是因為在詩歌上進行突破或超越唐人已經比較困難,因此才不得已,開創了另一種寫作體例。這是文化的發展。


當代自由體新詩的出現也是時代的必然,在中華民族面對壓迫,封建社會制度無法拯救中國的時候,中華兒女需要一種全新的精神,而精神的變革往往從文化的變革開始。為了適應新時代的語境,中國不得不在制度、科技、文化上向國外學習,在胡適、陳獨秀、郭沫若等人的倡導下,自由體新詩應運而生。


新詩從出現到現在,走了很多彎路,因為相對於古體詩上千年的傳承,新詩只有一百年的歷史和經驗,這個從無到有的過程,無疑需要很多人的努力,以及具有開創精神的詩人的探索,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唐朝詩歌之所繁榮,是經歷了《詩經》,漢樂府,魏晉南北朝玄言詩,宮體詩,初唐四傑的古文運動,陳子昂對一代詩風的開創,最終才有了李白的浪漫主義和杜甫現實主義的高峰。


儘管如此,把現代詩歌不稱為“詩”,也未免是一種淺顯的認識。當然,這個錯不能全怪讀者。朦朧詩之後,新詩在海子的農業抒情和汪國真的心靈雞湯中走向一地喧囂,在下半身、垃圾派、廢話詩、梨花體等80-90年代詩人集體經營、炒作、包裝、探索下落得一個表面繁華,話題不斷但實際上越來越寂寞,距民眾越來越遠的處境。而在互聯網時代,五花八門的平庸之作更遮蔽了那些真正優秀的詩人和真正優秀的作品,但是,披盡黃沙始見金,經過時間的洗禮,那些具有開創精神,耐住了寂寞,把詩歌當作人生修煉而非功利性工具的詩人,正逐漸浮出水面,那些真正優秀的作品也正得到較大程度上的推廣與傳承。


詩,思也。形式只是皮肉,思想才是骨架。當代優秀的詩人正用他們的才華和獻身精神把詩歌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思想上高度。因此,當代知名的文學評論家,中山大學的教授謝有順先生才不得不說:詩歌的邊緣和獨立讓詩人得以清醒,這些年的文學,最熱鬧的是小說,成就最大的當屬詩歌。


在當代優秀的詩人中,已經呈現了一個具有優秀創作素養,深厚創作功底,濃重創作氛圍的詩人梯隊,他們有仍堅持創作的50後詩人于堅、湯養宗等;詩壇“霸主”60後的毛子、娜夜、雷平陽、李南、胡弦、李不嫁、沈葦、張執浩、陳先發、李莊、藍藍、郭金牛等;作為當今詩壇中堅力量的70後代表:餘秀華、劉年、張遠倫、武強華、譚克修、臧海英等;80後作為詩壇生力軍,更是湧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詩人,鄭小瓊、張二棍、王單單、行順、國際軍、李成恩等;90、00後詩人同樣表現出了不俗的創作力,玉珍、劉郎、莊凌、餘真,新生代詩人一步步走上舞臺,我相信,在這些年輕的詩人們努力之下,詩歌將逐漸迴歸民眾,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


行順2018


這要追溯到五四運動,從胡適推動白話文開始,新月派文人開始用白話文作詩,用白話文的語言節奏補齊唐詩的音步,音韻有所保留,又參考了國外詩的翻譯文本,從而形成了現代詩的目前狀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