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卻心頭火,勝點佛前燈

滅卻心頭火,勝點佛前燈



滅卻心頭火,勝點佛前燈



滅卻心頭火,勝點佛前燈


報紙有一則這樣的新聞:一個青年,因為追討朋友欠他的五百元,而失手刺死朋友。庭審的時候,青年的母親得知兒子將被判處死刑而暈倒。而失去兒子的母親竟向法官求情,求法官從輕發落兇手,並表示她能夠理解另一位即將失去孩子的母親的痛楚。最後,青年被免於死刑,改判十二年的有期徒刑。青年向朋友的母親長跪不起,表示他極為深切的懺悔和感激。這件事給我很深的思考。自古以來,“欠債還錢,殺人償命”是天經地義的事,青年刺死了他的朋友,他朋友的母親理當要求他為其子抵命,這在法律,在人情上,都無可厚非。但這位母親在經歷了喪子之痛後,反倒深切同情起那位即將失去兒子的“仇人”的母親,同命相憐使她“因為懂得,所以慈悲”的寬恕了那個青年,並代他向法官求情,這位母親的偉大在於她那顆偉大的心靈!

由此,我想起了一句俗語:“滅卻心頭火,勝點佛前燈”。《無量壽經》說:“為世之燈明,乃人間最勝之福田。”《菩薩藏經》也說:“百千燈明,懺除悔罪。”這位偉大的母親,滅掉了她的心頭怒火,也令一個誤入歧途的生命,迷途知返,得以新生。她的行為雖悖常情,但卻具無上慈悲,她的良善和寬容,令人無比的感動。

滅卻心頭火,勝點佛前燈

然而,生而為人,在現實生活中,難免會遇到不如己意或被他人損害,於是自然會生氣,這心頭火就是佛教講的嗔心。這種憤怒、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會使眾生身心產生熱惱、不安,也是人的根本煩惱之一,與貪和痴一起被稱為“三毒”。佛家講: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

宋代的張九成造訪喜禪師時,喜禪師問:“你來這裡為何故?”張九成答:“打死心頭火,特來參喜禪。”喜禪師聽了,就知他尚未悟道,故意試探說:“緣何起得早,妻被別人眠?”張九成一聽禪師平白無故說自己老婆和別人睡覺,心中無明火起,氣憤地說:“無明真禿子,焉敢發此言?”喜禪師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說:“輕輕一撲扇,爐內又起煙。”張九成聽了,慚愧不已,更加誠篤地皈依佛門。

日本的山岡鐵舟和尚也有類似的遭遇。鐵舟到處參訪名師,一天,他見到了相國寺的獨園和尚。為了表示自己的悟境,他頗為得意地對獨園說:“心、佛、眾生,三者皆空。現象的真性是空,無悟無迷,無聖無凡,無施無受。”當時獨園正在抽菸,未曾答腔。但他突然舉起煙管將山岡打了一下,青年禪者大為惱怒,吼道:“您打我幹嘛?”獨園反問:“一切皆空,哪兒來的這麼大脾氣?”

滅卻心頭火,勝點佛前燈

生氣、發怒、怨恨,這些都是由煩惱而引發的心頭火,也就是嗔心之毒。當我們遇到了違背自己意願或不順心的事,就會生起憎恚,身心就不能平靜,由此產生的忿、恨、惱、嫉、害等危害極大的情緒,由此而起的仇恨之心,便會發生爭鬥,或導致互相殘殺,輕者危害一人一家一村,重則使整個社會,乃致國家陷入災難。因而《大智度論》卷十四中說:“嗔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無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為最堅;諸心病中,第一難治。”《佛遺教經》雲:“當知嗔火,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嗔恚。”又,寒山子有詩偈雲:“嗔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

仔細想想,人在生氣的時候,就好像烏雲蓋在心頭,你愈想驅散它,愈驅之不走。其實,沒人喜歡生氣,但往往境界現前,卻沒辦法不生氣,而且是越想越氣。由於眾生習氣不同,有人是沾火就著,有的看起來似乎不會生氣,但心裡卻是暗自生悶氣。不管怎樣,這心頭火,卻是被這怒和怨,慢慢點燃,最後形成熊熊烈火,不管不顧,燒掉了所有的功德——親情、愛情、友情以及良好的人際關係和福報善果。當然,人非聖賢,誰也不能時刻都保持良好狀態,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不斷地學習和修持,來慢慢調整自己,學會在大事臨頭時“忍耐”剋制,故寒山子詩偈雲:“欲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

滅卻心頭火,勝點佛前燈

宋代高僧慈受禪師亦有《退步》詩:“萬事無如退步人,摩頭至踵自觀身,只因吹滅心頭火,不見從前肚裡嗔。”這首詩的大意是,勸人在受到傷害或吃虧的時候,不要立刻就發火或心生報復,而是反觀自身,想想這件事因何而起,自己有沒有過錯?如果發怒,之後會有什麼結果?若不生氣又會有什麼結果?這樣孰是孰非就很清楚,怒火也就慢慢消退,相互之間的矛盾,就不再那麼尖銳了。一旦能夠心平氣和地面對現實,自然就可以找出化解矛盾的方法,一場可能發生的爭吵或災難,就這樣無聲無息地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了。

晚清名將曾國藩,未求取功名前,去長沙讀書。他的書桌就在窗前,後來有個叫展大寬的同學來了,因為來得晚,書桌只好安排在牆角。有一天,他突然衝著曾國藩大吼:“亮光都是從窗子照進來的,你憑什麼遮擋別人?”曾國藩一聲不響地把桌子挪開。但展大寬仍不滿意,第二天,他趁曾國藩不在,竟把自己的書桌挪到窗前,把曾國藩的書桌移到牆角。曾國藩看了沒說一句話,之後他就一直在牆角的位置讀書。後來曾國藩考中了舉人,展大寬又來尋釁。他氣呼呼地說:“你讀書的地方風水好,那本來是我的,結果讓你給奪去了。”旁邊的同學為曾國藩抱不平,問道:“書案的位置不是你吆二喝三的,非要換過來的嗎?”展大寬無理取鬧的說:“所以呀,他才奪了我的好風水!”那同學說:“那好啊,你再搬回牆角吧,明年準能中舉!”眾人鬨堂大笑。展大寬一臉狼狽,而曾國藩在旁,始終和顏悅色的聽著,不置一詞。

的確,曾國藩有大智,智在善忍!而他之後數十年的官場,縱橫和名利雙收,都證明了他能以過人膽識和高超的手腕,“忍小忿以就大謀”,化逆境為坦途,屢歷艱險而屢屢成功。

他的成功,最終歸功於一個“忍”字,官場失意,忍忿;同僚排擠,忍氣;戰事潰敗,忍辱;名利無收,忍欲;功高震主,忍嫉…,一個“忍”字,貫穿了曾國藩的一生,一個“忍”字,造就了曾國藩的輝煌。後人贊他是“每逢大事有靜氣”。正是這種靜氣讓他的生命,有了一種安詳的境界。

滅卻心頭火,勝點佛前燈

安祥是一塊智慧的美玉,它與豁達寬容結伴,同寧靜慈悲為伍,以成熟豐富為內涵。一個人能有安祥的心態,便能從容地面對世間百態,雲捲雲舒,花開花落,一任自然,這便是一種永恆。

【感恩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