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梅治療頭痛常用對藥

□ 劉洪峰 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總醫院

李燕梅治療頭痛常用對藥

李燕梅是河南中醫藥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河南中醫藥大學頭痛研究所所長,河南省中西醫結合學會頭痛分會主任委員。她從事腦血管病臨床科研工作40餘載,熟諳經典,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擅長治療腦病及疑難雜症,尤其在治療頭痛方面處方用藥別具一格。筆者有幸跟師,現將李燕梅治療頭痛常用對藥的配伍應用簡介如下。

天麻-鉤藤

天麻味甘性平,質柔潤,可平肝息風,通絡止痛,祛風止癢;鉤藤味甘,性寒,清熱平肝,息風止痙。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天麻有降低外周血管、腦血管和冠狀血管助力的作用,並有降血壓及減慢心率的作用;鉤藤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降脂等作用。二藥配伍,可清熱平肝息風,使通絡止痛、止癢之力益增。肝風內動的頭痛,皆可用之。

葛根-丹參

葛根味辛以舒散,可載藥上行,升舉清陽,使清陽升,濁陰降;丹參味苦性微寒,功能活血祛瘀、涼血清心、養血安神。現代藥理研究認為葛根能解痙止痛,可有效緩解頸項部的拘緊疼痛,葛根總黃酮能擴張腦血管,增加腦血流量;丹參能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脈灌注,改善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增強機體的抗缺氧能力,且可抑制中樞神經系統而具有鎮靜、止痛、安定的作用,兩者配伍活血舒筋止痛,適宜頭痛兼項背拘緊不適者。

白芍-甘草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柔肝止痛,平抑肝陽,養血調經;甘草味甘,性平,能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調和諸藥。兩者配伍應用,酸甘化陰,為緩急止痛之典範。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芍藥緩解中樞性疼痛效果明顯,對中樞及脊髓性反射弧興奮均有抑制作用;甘草有鎮靜和對神經末梢的抑制作用,兩者合用可舒筋緩急,緩解頭痛。

夏枯草-牛膝

夏枯草味辛苦,性寒,可清肝火,散瘀結;牛膝味苦,苦主降,可引血下行,活血祛瘀,舒筋通絡,利尿通淋,補肝腎,強筋骨。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夏枯草有降壓、降糖、抗心律失常等作用;牛膝有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降血壓、降低全血黏度、鎮痛等作用。二藥配伍,清上引下,降血壓甚效。肝陽上亢之頭脹、頭痛者,皆可用之。

當歸-川芎

當歸味辛甘,性溫潤,養血補血,調肝緩急,散瘀行滯;川芎辛溫香竄,行氣活血,上行頭目,下行血海,外徹皮毛,祛風止痛。二藥配伍,氣血兼顧,互制其短而展其長,效力倍增,共奏行氣活血,散瘀止痛之功。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川芎和當歸有抑制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保護血管內皮細胞、腦組織及神經細胞的作用,配伍能明顯改善血瘀大鼠的血液流變學和凝血功能異常。

全蠍-蜈蚣

全蠍味辛鹹,性平,既能散肝經風熱而平肝息風止痙,又能祛風通絡以止疼痛,用於治療頑固性頭痛;蜈蚣味辛,性溫,走竄之力最速,內而臟腑,外而經絡,凡氣血凝集之處皆能開通,搜風力勝。現代藥理研究發現全蟲能抑制血栓形成和抗凝,具有明顯鎮痛作用;蜈蚣可改善微循環,延長凝血時間,降低血黏度並有鎮痛作用。兩藥相伍為具有通經絡、息肝風、鎮痛的作用,用於肝風內旺及久病入絡的頭痛。

山柰-細辛

山柰味辛,性溫,行氣止痛,溫中消食;細辛味辛而厚,氣溫而烈,上行入肺,發散在表之風寒,氣味香竄,有通絡止痛之功,兩藥合用具有通絡行氣止痛的作用。

柴胡-藁本

柴胡味苦辛,微寒,擅疏肝解鬱;藁本入足太陽膀胱經,兼通腎脈,故善達頭頂,能祛風散寒、勝溼止痛。現代藥理證明柴胡皂苷具有中樞性降壓作用,藁本具有鎮痛解熱抗炎功用,是治療巔頂痛的要藥。

以上對藥是李燕梅在多年治療頭痛疾病臨床實踐中篩選出的精當組合,辨證處方時隨症加減,效專力宏,值得借鑑。(劉洪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