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八綱辨證總結

中醫八綱辨證總結

八綱辨證概念

八綱,就是表、裡、寒、熱、虛、實、陰、陽八個辨證的綱領。

醫生對通過診法所獲得的各種病情資料,運用八綱進行分析綜合,從而辨別病變位置的淺深,病情性質的寒熱,邪正鬥爭的盛衰和病證類別的陰陽,以作為辨證綱領的方法,稱為八綱辨證。

中醫學在歷史上所形成的辨證分類方法有多種,其中最基本的方法是八綱辨證。八綱是從各種具體證候的個性中抽象出來的帶有普遍規律的共性,即任何一種疾病,從大體病位來說,總離不開表或裡;從基本性質來說,一般可區分為寒與熱;從邪正鬥爭的關係來說,主要反映為實或虛;從病證類別來說,都可歸屬於陽或陰兩大類。因此,疾病的病理變化及其臨床表現儘管極為複雜,但運用八綱對病情進行辨別歸類,則可起到執簡馭繁的作用,所以八綱是辨證的綱領。

中醫八綱辨證總結

八綱辨證的意義

八綱是從具體事物中抽象出來的概念,用八綱辨別歸納證候,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證方法,是八綱概念在中醫學中應用的一個方面。

八綱中的表和裡,是用以辨別疾病病位最基本的綱領;寒熱虛實,是用以辨別疾病病因病性最基本的綱領;陰與陽則是區分疾病類別、歸納證候的總綱。由於八綱是對疾病過程中機體反應狀態最一般的概括,是對辨證診斷提出的最基本的原則性要求,通過八綱可找出疾病的關鍵,掌握其要領,確定其類型,預決其趨勢,為治療指出方向。

八綱辨證是辨證的基礎,在診斷疾病的過程中,有執簡馭繁、提綱挈領的作用,適用 於臨床各科、各種疾病的辨證,而其他辨證分類方法則是八綱辨證的具體深化。

八綱辨證是從八個方面對疾病本質作出綱領性的辨別。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八綱辨證只是把各種證候簡單、截然地劃分為八個區域。由於八綱之間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繫的、可變的,其間可以相兼、錯雜、轉化,如表裡同病、虛實夾雜、寒熱錯雜、表證入裡、裡邪出表、寒證化熱、熱證轉寒、實證轉虛、因虛致實等,並且有可能出現證候的真假,如真熱假寒、真寒假熱、真實假虛、真虛假實等。這就大大增加了八綱辨證的複雜程度,從而可組合成許多種較為具體的類證綱領,如表實寒證、表寒裡熱證等,於是擴大了對病情進行辨證的可行性、實用性。臨床上的證候儘管複雜、多變,但都可用八綱進行概括。

當然,八綱辨證對疾病本質的認識,應該說還是不夠深刻、具體的,如裡證的概念就非常廣泛,八綱尚未能提示到底是何髒何腑的病變,又如寒與熱不能概括溼、燥等所有的病理性質,虛證、實證也都各有種種不同的具體病變內容。因此,八綱畢竟只是"綱",八綱辨證是比較籠統、抽象的辨證,臨床時不能滿足於對八綱的分辨,而應當結合其他辨證分類方法,對疾病的證候進行深入地分析判斷。

我們不能把八綱辨證僅僅理解為只是幾類較為籠統證候的簡單歸納,而應認識到八綱的概念通過其相互關係,較為突出地反映了辯證法的思想,中醫學的許多辨證觀點都是通過八綱的關係而體現出來的。理解了八綱之間的辨證關係,就可認識到疾病中的各種事物是處在相互聯繫的矛盾之中、變動之中,矛盾著的事物不僅有對立面的存在,並且是與對立面相對而確定的,彼此間有中間、過渡階段,而且可以互相轉化等等。因此,八綱概念的確立,標誌著中醫辯證邏輯思維的完善,它反映了邏輯思維的許多基本內容,抓住了疾病中帶普遍性的主要矛盾。這對於其他辨證方法的學習,對於臨床正確認識疾病過程,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八綱辨證源流

《內經》中並無“八綱”這一名詞,但其具體內容已有散在性論述,且基本確定了其相互間的辨證關係。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已具體運用八綱對疾病進行辨證論治,如方隅在《醫林繩墨》曾說:“仲景治傷寒,著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然究其大要,無出乎表裡虛實陰陽寒熱,八者而已。”

到了明代,八綱辨證的概念與內容,已為許多醫家所重視和接受。如陶節庵《傷寒六書·傷寒家秘》中說:“審得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真切,複審汗下吐溫和解之法,治之庶無差誤。”王執中《傷寒正脈》亦說:“治病八字,虛實陰陽表裡寒熱,八字不分,殺人反掌。”張三錫《醫學六要》也說:“錫家世業醫,致志三十餘年,僅得古人治病大法有八,曰陰、曰陽、曰表、曰裡、曰寒、曰熱、曰虛、曰實。”張景嶽《景嶽全書·傳忠錄》中有“陰陽篇”、“六變篇”之稱,即所謂“二綱六變”,並以二綱統六變,他說“陰陽既明,則表與裡對,虛與實對,寒與熱對,明此六變,明此陰陽,則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出其將二綱六變作為辨證綱領的觀點。因此,將表、裡、寒、熱、虛、實、陰、陽八者作為辨證的綱領,實際上是形成於明代。

八綱基本證候

表證與裡證、寒證與熱證、虛證與實證、陰證與陽證,是四對既互相對立而又互有聯繫的八個方面證候。其實,它們並不是完整而具體的證,只是對病情的大體分類而已。

一、表裡辨證--簡述、表證、裡證、半表半里證、表裡證鑑別要點

二、寒熱辨證--簡述、寒證、熱證、寒熱證鑑別要點

三、虛實辨證--簡述、虛證、實證

四、陰陽辨證--陰陽是類證的綱領、陰陽有具體的辨證內容

八綱證候間的關係

八綱中,表裡寒熱虛實陰陽,各自概括一方面的病理本質。然而病理本質的各個方面是互相聯繫著的,即寒熱病性、邪正相爭不能離開表裡病位而存在,反之也沒有可以離開寒熱虛實等病性而獨立存在的表證或裡證。因此,用八綱來分析、判斷、歸類證候,並不是彼此孤立、絕對對立、靜止不變的,而是相互間可有兼夾、錯雜,可有中間狀態,並隨病變發展而不斷變化。臨床辨證時,不僅要注意八綱基本證候的識別,更應把握八綱證候之間的相互關係,只有將八綱聯繫起來對病情作綜合性分析考察,才能對證候有比較全面、正確地認識。

八綱證候間的相互關係,主要可歸納為:

證候錯雜:證候錯雜是疾病某一階段的證候,不僅表現為病變部位既有表又有裡,而且呈現寒、熱、虛、實相互交錯,表現為表裡同病、寒熱錯雜、虛實夾雜,臨床辨證應對其進行綜合考察。

證候轉化:八綱中相互對立的證候之間,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發生相互轉化。證候轉化,大多是指一種證候轉化為對立的另一種證候,本質與現象均已變換,因此它與證候的相兼、錯雜、真假等概念皆不相同。但應看到,在證候轉化這種質變之前,往往有一個量變的過程,因而在真正的轉化之先,又是可以呈現出相兼、夾雜之類證候關係的。包括:表裡出入、寒熱轉化、虛實轉化。

證候真假:某些疾病在病情危重階段,可以出現一些與疾病本質相反的假象,必須認真辨別,才能去偽存真,抓住疾病的本質,對病情作準確的判斷。包括:寒熱真假、虛實真假。

八綱證候關係之證候真假

(一)寒熱真假:當疾病發展到寒極或熱極的時候,有時會出現與疾病本質相反的一些假象,如"寒極似熱"即為真寒假熱;"熱極似寒"即為真熱假寒。

1、真寒假熱:是內有真寒而外見假熱的證候。其產生機理是陽氣虛衰,陰寒內盛,逼迫虛陽浮越於上或格越於外,亦稱戴陽證、陰盛格陽證。其臨床表現既有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長,舌淡苔白等一派真寒之象,又有面赤、身熱、口渴,脈大的熱象,但面雖赤,僅顴紅如妝,時隱時現,與熱證之滿面通紅不同,身雖熱而反欲蓋衣被,或自感煩熱而胸腹必無灼熱,下肢必厥冷,口雖渴但不欲飲或不多飲或喜熱飲,與熱證之渴喜冷飲不同,脈雖浮大但按之必無力,與熱證之脈洪大有力不同,由此可以判定其面赤、身熱、口渴、脈大均為假熱。

2、真熱假寒:是內有真熱而外見假寒的證候。其產生機理 為邪熱內盛,陽氣鬱閉於內而不能外達,致四肢厥冷,且熱越盛肢厥越嚴重,即所謂“熱深厥亦深”亦稱陽盛格陰證。其臨床表現:高熱煩渴飲冷,口鼻氣熱,咽乾口臭,甚則神昏譫語,小便短赤,大便燥結或熱痢下重,舌紅苔黃而幹,脈數有力等一派熱證,但又會出現四肢厥冷、脈沉的寒象。雖肢冷而不惡寒、反惡熱,且胸腹必灼熱,脈雖沉但必數而有力,由此可以判定肢冷、脈沉均為假寒。

真假寒熱辨別要點:1.瞭解疾病發展全過程,一般情況下假象多出現在疾病的後期,而真象多始終貫穿疾病全過程。2.假象的出現,多在四肢 、皮膚和麵色方面,而臟腑、氣血、津液等方面的內在表現,是如實地反映了疾病的本質,故辨證時應以裡證、舌象、脈象等作為診斷的依據。3.假象畢竟和真象不同,如假熱之面赤,是面色白而僅在顴頰上淺紅嬌嫩,時隱時現,而真熱的面紅卻是滿面通紅;假寒常表現為四肢厥冷,而胸腹部卻是大熱,按之灼手,或周身寒冷而反不欲近衣被;真寒是身踡臥,欲得衣被。

(二)虛實真假:當病情發展到比較嚴重階段或比較複雜時,有時會出現真假疑似的情況,即所謂"至虛有盛候"、"大實有羸狀"。

1.真虛假實:極虛之病,可能出現虛假的實證表現。《顧氏醫鏡》:“心下痞痛,按之則止,色悴聲短,脈來無力,虛也;甚則脹極而不得食,氣不舒,便不利,是至虛有盛候。”這是一例久病脾虛腹脹的病例,當虛到極點時,會出現脹滿拒食,胸悶氣逆,大便不暢等實證症狀。但此腹脹不似實證之不減,會時脹時減 ;腹脹滿必不拒按,或按之痛減,或按之軟,這與實脹之硬滿拒按不同。雖氣不舒必有氣短息弱;大便雖閉但腹部不硬,且脈必無力、舌體淡胖而苔不厚膩,故此脹為假實。這 些假實之症,實因正氣虛甚,氣機不運所致。

2.真實假虛:即大實之證,可能會出現虛假的虛證表現。《顧氏醫鏡》:“聚積在中,按之則痛,色紅氣粗,脈來有力,實也;甚則默默不欲語,肢體不欲動,或眩暈昏花,或洩瀉不實,是大實有羸狀”。這是一側腹部有實邪積聚之病例,嚴重時會出現虛假的虛象。雖默默不語但語必聲高有力,不同於虛證之語聲低微。少氣懶言 ,雖不欲動,但動輒有力、動之反舒,不似虛證,動則加劇;雖洩瀉不實,但瀉後多感腹部反舒,不似虛證,洩後更加神倦無力;而且脈必有力,舌質蒼老,舌苔厚膩。故其靜然少動等均為假 虛之象,其機理是實邪壅盛,阻遏氣機,而外呈不足之象。

虛實真假辨別要點:虛實真假總的關鍵所在,古人多以脈象為根據,如張景嶽說:"虛實之要,莫逃乎脈。如脈之真有力、真有神者,方是真實證;似有力、似有神者,便是假實證。"李士材主張以沉候分真假,兼察體質和證候的新久及治療經過等。他說:"大概證既不足憑,當參之脈理;脈又不足憑,當取之沉候。彼假證之發現,皆在表也,故浮取而脈亦假焉;真證之隱伏,皆在裡也,故沉候脈而脈可辨耳。脈辨已真,猶未敢恃,更察稟之厚薄,證之新久,醫之誤否,夫然後濟以湯丸,可以十全。"

楊乘六更提出注意舌診以分虛實之真假。他說:"證有真假憑諸脈,脈有真假憑諸舌。果系實證,則脈必洪大躁疾而重按有力;果系實火,則舌必乾燥焦黃而斂束且堅牢也。豈有重按全無脈者,而尚得謂之實證;滿舌俱胖嫩者,而尚得謂之實火哉?"(《古今醫案按》)

總的來說,辨別虛實真假,應注意下述幾點:

1.脈象的有力無力,有神無神;浮候如何,沉候如何。尤以沉取之象為真諦。

2.舌質的嫩胖與蒼老,舌苔的厚膩與否。

3.言語發聲的高亮與低怯。

4.病人體質的強弱,發病的原因,病的新久,以及治療經過如何。

上述四點,是辨別真假虛實的要點。此外,還要注意在證候群中的可疑症狀與"獨處藏奸"的症狀,則虛實真假更無遁形了。

中醫八綱辨證總結

八綱證候關係之證候轉化

(一)表裡出入:疾病在發展過程中,由於正邪相爭表證不解,可以內傳而變成裡證,稱為表證入裡;某些裡證,其病邪可以從裡透達向外,稱為裡邪出表。掌握病勢的表裡出入變化,對於預測疾病的發展與轉歸,及時改變治法,及時截斷、扭轉病勢,或因勢利導,均具有重要意義。

(二)寒熱轉化:寒證與熱證,有著本質的區別,但在一定的條件下,寒證可以化熱,熱證可以轉寒。

寒證與熱證的相互轉化,是由邪正力量的對比所決定,其關鍵又在機體陽氣的盛衰。寒證轉化為熱證,是人體正氣尚強,陽氣較為旺盛,邪氣才會從陽化熱,提示人體正氣尚能抗禦邪氣;熱證轉化為寒證,是邪氣衰而正氣不支,陽氣耗傷並處於衰敗狀態,提示正不勝邪,病情險惡。

(三)虛實轉化: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由於正邪力量對比的變化,實證可以轉變為虛證,虛證亦可轉化為實證。實證轉虛臨床常見,基本上是病情轉變的一般規律;虛證轉實臨床少見,實際上常常是因虛而致實,形成虛實夾雜證。

實證轉虛——是病情先表現為實證,由於失治、誤治,以及邪正鬥爭的必然趨勢等原因,以致病邪耗傷正氣,或病程遷延,邪氣漸卻,陽氣或陰血已傷,漸由實證變成虛證。

虛證轉實——是指病情本為虛證,由於積極的治療、休養、鍛鍊等,正氣逐漸來複,與邪氣相爭,以祛邪外出,故表現為屬實的證候。如腹痛加劇,或出現發熱汗出,或咳嗽而吐出痰涎等,此時雖然症狀反映激烈、亢奮,但為正氣奮起欲驅邪外出,故脈象較前有力,於病情有利。還有一種情況,患者素有虛證,因新感外邪,或傷食、外傷等,以致當前病情表現以實為主,虛證暫時不夠明顯,辨證診斷為實證。這雖然不是直接由虛證轉化為實證,但從虛實證候之間的關係來說,亦可視作是一種虛證轉實。另外,本為虛證,由於正氣不足,氣化失常,以致病理產物等停積體內,而表現某些實的證候者,一般不能理解為是虛證轉實,而應屬於虛實夾雜的範疇。

八綱證候關係之證候錯雜

(一)表裡同病

表證和裡證在同一時期出現,稱表裡同病。出現的原因有兩類:一類是外感病,由表證發展至兼見裡證;或外感病未愈,復傷於飲食勞倦等。一類是內傷病未愈而又感外邪。

表裡同病時,往往出現虛、實、寒、熱等各種情況。它們之間的排列組合較為複雜。以表裡與虛實或寒熱分別組合而言,可見以下八種情況:

表裡俱寒——裡有寒而表寒外束,或外感寒邪,內傷飲食生冷等,均可引起此證。症狀有頭痛、身痛、惡寒、肢冷、腹痛、吐瀉、脈遲等。

表裡俱熱——夙有內熱,又感風熱之邪,可見此證。症狀有發熱、喘而汗出、咽乾引飲、煩躁譫語、便秘尿澀、舌質紅、舌苔黃燥或起芒刺、脈數等。

表裡俱虛——氣血兩虛、陰陽雙虧時可見此證。症狀有自汗、惡風、眩暈、心悸、食少、便溏、脈虛等。

表裡俱實——外感寒邪未解,內有痰瘀食積,可見此證。症狀有惡寒發熱、無汗、身痛頭痛、腹部脹滿、二便不通、脈實等。

表寒裡熱——表寒未解而裡熱已作,或裡本有熱而表受寒邪,可見此證。症狀有惡寒發熱、頭痛、身痛、口渴引飲、心煩等。

表熱裡寒——素體陽氣不足,或傷於飲食生冷,同時感受溫熱之邪;或少陰病,始得而發熱、脈沉者,可見此證。症狀有發熱汗出、飲食難化、便溏溲清、舌體胖、苔稍黃等。如表熱證未解,過用寒涼藥以致損傷脾胃陽氣亦屬此類。

表虛裡實——內有痰瘀食積,但衛氣不固,可見此證。症狀有自汗惡風、腹脹拒按、納呆、便秘、苔厚等。

表實裡虛——素體虛弱,復感外邪,可見此證。症狀有惡寒發熱、無汗、頭痛身痛、時或腹痛、納少或吐、自利等。

(二)寒熱錯雜:

寒熱錯雜可分為表裡與上下兩部分。

1.表裡的寒熱錯雜表現為表寒裡熱及表熱裡寒(詳見表裡同病)。

2.上下的寒熱錯雜表現為上熱下寒及上寒下熱。

(1)上熱下寒:患者在同一時間內,上部表現為熱,下部表現為寒的證候。如既見胸中煩熱,頻欲嘔吐的上熱證,又見腹痛喜暖,大便稀薄的下寒證,即屬此類病證。

(2)上寒下熱:患者在同一時間內,上部表現為寒,下部表現為熱的證候。例如,胃脘冷痛,嘔吐清涎,同時又兼見尿頻,尿痛,小便短赤。此為寒在胃而熱在膀胱之證候。《景嶽全書·傳忠錄》說:"寒在上者,為吞酸,為膈噎,為飲食不化,為噯腐脹噦"。"熱在下者為腰足腫痛,為二便秘澀,或熱痛遺精,或溲混便赤"。

上熱下寒,上寒下熱病因多由寒熱錯雜,病理為陰陽之氣不相協調,或為陰盛於上,陽盛於下;或陽盛於上,陰盛於下所致。

(三)虛實夾雜:

有實證中夾有虛證,或虛證中夾有實證,以及虛實齊見的,都是虛實夾雜證。例如表虛裡實、表實裡虛、上虛下實、上實下虛等。虛實錯雜的證候,由於虛和實錯雜互見,所以在治療上便有攻補兼施法。但在攻補兼施中,還要分別虛實的孰多孰少,因而用藥就有輕重主次之分。俞根初《通俗傷寒論·氣血虛實章》說:"虛中夾實,雖通體皆現虛象,一二處獨見實證,則實證反為吃緊;實中夾虛,雖通體皆現實象,一二處獨見虛證,則虛證反為吃緊。景嶽所謂'獨處藏奸'是也"。例如:婦女幹血癆證,形容憔悴,身體尩羸,肌膚甲錯,五心煩熱,飲食少思,一片虛象顯然;但舌質紫暗,邊緣有瘀點,月經停久不來,脈象澀而有力,此乃虛中夾實,治當去瘀生新。又如臌脹病久,其證腹大筋露,面色蒼黃或黧黑,形瘦肢腫,飲食即脹,二便不利,舌質紅絳或起刺,苔幹糙黃膩,脈象濡緩或沉細弦數,這是實中夾虛,治當攻補兼施,或少攻多補。此外,還有虛人病實(如虛人病傷寒、食傷),強壯人病虛(如強壯人病失血、勞倦),治療又當不同。掌握虛實關鍵的功夫,需要在學習醫案和臨床實習中不斷加以提高。

八鋼辯證之陰陽辯證

陰陽是類證的綱領

由於陰、陽分別代表事物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故疾病的性質、臨床的證候,一般都可歸屬於陰或陽的範疇,因而陰陽辨證是基本辨證大法。《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類經·陰陽類》說:"人之疾病,……必有所本,或本於陰,或本於陽,病變雖多,其本則一。"《景嶽全書·傳忠錄》亦說:"凡診病施治,必須先審陰陽,乃醫道之大綱。陰陽無謬,治焉有差?醫道雖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陰陽而已。"足見古人對陰陽辨證的重視。

根據陰陽學說中陰與陽的基本屬性,臨床上凡見興奮、躁動、亢進、明亮等表現的表證、熱證、實證;以及症狀表現於外的、向上的、容易發現的;病邪性質為陽邪致病,病情變化較快等等,一般都可歸屬為陽證。凡見抑制、沉靜、衰退、晦暗等表現的裡證、寒證、虛證;以及症狀表現於內的、向下的、不易發現的;病邪性質為陰邪致病,病情變化較慢等,可歸屬為陰證。

由於陰陽是對各種病情從整體上作出最基本的概括,八綱中的陰陽兩綱又可以概括其餘六綱,所以說陰陽是證候分類的總綱,陰陽是辨證歸類的最基本綱領。

陰陽有具體的辨證內容

由於中醫學中的陰陽不僅是抽象的哲學概念,而且已經有了許多具體的醫學內容,如陽氣、陰液、心陰、脾陽等,都是有實際內容的醫學概念。所以,陰陽辨證又包含有具體的辨證內容,其主要者有陽虛證、陰虛證、陰盛證、陽盛證,以及亡陽證、亡陰證等。此外,陽亢證、虛陽浮越證等,亦可是陰陽失調的病理變化。所謂陰盛證實際是指實寒證,所謂陽盛證實際是指實熱證。陽虛證即虛寒證,陰虛證即虛熱證,其臨床表現詳見虛證。

1.陰盛證(實寒證)

實寒證是寒邪(陰邪)侵襲人體而致的一種病證。

【臨床表現】畏寒喜暖、四肢欠溫,面色蒼白,腹痛拒按,腸鳴腹瀉,或痰鳴喘嗽、口淡多涎,小便清長,舌苔白厚膩,脈遲或緊而有力。

2.陽盛證(實熱證)

陽熱之邪侵襲人體,由表入裡所致的實熱證。

【臨床表現】壯熱喜冷,口渴飲冷,面紅目赤,煩躁或神昏譫語,或腹脹滿痛拒按、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而幹,脈洪滑數實。

3.亡陽證

亡陽證是指體內陽氣極度衰微而表現出陽氣欲脫的危重證候。

【臨床表現】以冷汗淋漓、汗質稀淡,神情淡漠,肌膚不溫,手足厥冷,呼吸氣微,面色蒼白,舌淡而潤,脈微欲絕等為證候特點。

亡陽一般是在陽氣由虛而衰的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但亦可因陰寒之邪極盛而致陽氣暴傷,還可因大汗、失精、大失血等陰血消亡而陽隨陰脫,或因劇毒刺激、嚴重外傷、瘀痰阻塞心竅等而使陽氣暴脫。由於陽氣極度衰微而欲脫散,失卻溫煦、固攝、推動之能,故見冷汗、肢厥、面色蒼白、神情淡漠、息弱、脈微等垂危病狀。

臨床所見的亡陽證,一般是指心腎陽氣虛脫。由於陰陽互根之理,故陽氣衰微欲脫,可使陰液亦消亡。

4.亡陰證

亡陰證是指體液大量耗損,陰液嚴重虧乏而欲竭所表現出的危重證候。

【臨床表現】以汗熱味鹹而粘、如珠如油,身灼肢溫,虛煩躁擾,惡熱,口渴欲飲,皮膚皺癟,小便極少,面色赤,唇舌乾燥,脈細數疾等為證候特點。

亡陰可以是在病久而陰液虧虛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也可因壯熱不退、大吐大瀉、大汗不止、嚴重燒傷致陰液暴失而成。由於陰液欲絕,或仍有火熱陽邪內熾,故見汗出如油,脈細數疾,身灼煩渴,面赤唇焦等一派陰竭而陽熱亢盛的證候。

亡陰所涉及的臟腑,常與心、肝、腎等有關,臨床一般不再逐一區分。亡陰若救治不及,勢必陽氣亦隨之而衰亡。

八鋼辯證之表裡辨證

表裡是辨別病位外內淺深的一對綱領。表與裡是相對的概念,如軀殼與臟腑相對而言,軀殼為表,臟腑為裡;髒與腑相對而言,腑屬表,髒屬裡;經絡與臟腑相對而言,經絡屬表,臟腑屬裡;經絡中三陽經與三陰經相對而言,三陽經屬表,三陰經屬裡;皮膚與筋骨相對而言,皮膚為表,筋骨為裡等。因此,對於病位的外內淺深,都不可作絕對的理解。

一般而論,從病位上看,身體的皮毛、肌腠、經絡相對為外,臟腑、骨髓相對為內。因此從某種角度上說,外有病屬表,病較輕淺;內有病屬裡,病較深重。從病勢上看,外感病中病邪由表入裡,是病漸增重為勢進;病邪由裡出表,是病漸減輕為勢退。因而前人有病邪入裡一層,病深一層,出表一層,病輕一層的認識。

任何疾病的辨證,都應分辨病位的表裡,而對於外感病來說,其意義則尤為重要。這是因為內傷雜病的證候一般屬於裡證範疇,故分辨病位的表裡並非必須,而主要辨別"裡"的具體臟腑等病位。然而外感病則往往具有由表入裡、由輕而重、由淺而深的傳變發展過程。所以,表裡辨證是對外感病發展階段性的最基本的認識,它可說明病情的輕重淺深及病機變化的趨勢,從而掌握疾病的演變規律,取得診療的主動權。同時,從某種意義上說,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都可理解為是表裡淺深輕重層次劃分的辨證分類方法。

一、表裡辨證

(一)表證

表證是外感六淫之邪氣經皮毛、口鼻侵入機體,正氣(衛氣)抗邪所表現輕淺證候的概括。表證主要見於外感疾病初期階段。

《景嶽全書·傳忠錄》說:"表證者,邪氣之自外而入者也,凡風寒暑溼燥火,氣有不正,皆是也。"因此,對錶證的概念應當全面理解,而不能機械地以為皮毛的病變就一定是表證,也不能絕對地以為表證的病位就一定在皮毛。

表證一般具有起病急,病情較輕,病程較短,有感受外邪的因素可查等特點。

【臨床表現】發熱惡寒(或惡風)、頭身痛、舌苔薄白、脈浮,兼見鼻塞流涕,噴嚏,咽喉癢痛,咳嗽,有汗或無。

證候類型由於體質強弱不同,感受的邪氣類別各異,輕重之別,所以表證的臨床表現也很複雜,一般分為三個類型:

表寒證(傷寒證、傷寒表實證):以感受寒邪為主,故又稱傷寒證。其特點是:惡寒重、微發熱,無汗、頭身痛,苔薄白而潤,脈浮緊 。

傷風表證(太陽中風證、中風表虛證):以感受風邪為主,又稱太陽中風證。其特點是:惡風、微發熱,汗出,脈浮緩 。

表熱證(外感風熱證):是感受溼熱(風熱)之邪,又稱外感風熱證,在溫病學中屬衛分證。其特點是發熱重,微惡寒,口渴,咽痛,舌質正常或尖邊稍紅,苔薄白而幹或苔薄微黃,脈浮數。

裡證

裡證是泛指病變部位在內,由臟腑、氣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證候。故《景嶽全書·傳忠錄》說:“裡證者,病之在內、在髒也。凡病自內生,則或因七情,或因勞倦,或因飲食所傷,或為酒色所困,皆為裡證。”

裡證與表證相對而言,其概念非常籠統,範圍非常廣泛,可以說凡不是表證(及半表半里證)的特定證候,一般都可屬於裡證的範疇,即所謂“非表即裡”。

裡證多見於外感病的中、後期或內傷病。裡證的成因,大致有三種情況:一是由外邪不解,內傳入裡,侵犯臟腑所致;二是外邪直接侵犯臟腑而成;三是情志內傷 、飲食勞倦等因素,直接損傷臟腑,使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逆亂而出現的種種病證。

裡證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本章的寒熱虛實辨證以及後面的氣血津液、臟腑、經絡等辨證部分均屬裡證的範疇。

半表半里證

外邪由表內傳,尚未入於裡,或裡邪透表,尚未至於表,邪正相搏於表裡之間,稱為半表半里證。其證候為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口苦咽乾,目眩,脈弦。半表半里證在六經辨證中稱為少陽病證。

表裡證鑑別要點

辨別表證和裡證,主要是審察寒熱症狀、內臟證候是否突出、舌象、脈象等變化。《醫學心悟·寒熱虛實表裡陰陽辨》說:“一病之表裡,全在發熱與潮熱,惡寒與惡熱,頭痛與腹痛,鼻塞與口燥,舌苔之有無,脈之浮沉以分之。假如發熱惡寒,頭痛鼻塞,舌上無苔(或作薄白),脈息浮,此表也;如潮熱惡熱,腹痛口燥,舌苔黃黑,脈息沉,此裡也。”

八鋼辯證之寒熱辨證

寒熱是辨別疾病性質的兩個綱領。寒證與熱證反映機體陰陽的偏盛與偏衰,陰盛或陽虛的表現為寒證;陽盛或陰虛的表現為熱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陽勝則熱,陰勝則寒”。《素問·調經論》說:“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即是此意。張景嶽認為“寒熱乃陰陽之化也”。

寒熱辨證,不能孤立地根據個別症狀作判斷,而是通過四診對與其相適應的疾病本身所反映的各種症狀、體徵的概括。具體的說,熱證是指一組有熱象的症狀和體徵;寒證是指一組有寒象的症狀和體徵。例如:表寒證,發熱,惡寒重,口淡不渴,舌苔薄白潤,脈浮緊等一組寒象與體徵,故應診斷為表寒證;表熱證,惡寒,發熱重,口微渴,舌邊尖紅赤,脈浮數等一組熱象與體徵,故應診斷為表熱證。須注意,惡寒、發熱與寒證、熱證不同。惡寒、發熱只是疾病的現象,疾病所表現寒熱徵象有真假之別,而寒證 、熱證則是對疾病本質的判斷。

寒熱辨證,在治療上有重要意義,《素問·聖真要大論》說:“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即寒證要用熱劑,熱證要用寒劑,兩者治法迥然不同,臨床上如寒熱不辨,其不良反應立竿見影,後果嚴重。因此,寒熱辨證在八綱辨證中尤其重要。

寒證

寒證是感受寒邪,或陰盛陽虛所表現的證候。多因外感陰寒邪氣,或因內傷久病,陽氣耗傷,或過服生冷寒涼,陰寒內盛所致。寒證包括表寒、裡寒、虛寒、實寒等。

【臨床表現】各類寒證證候表現不盡一致,但常見的有:惡寒喜暖,面色白,肢冷踡臥,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潤滑,脈遲或緊。

熱證

熱證是感受熱邪、或陽盛陰虛,人體的功能活動亢進所表現的證候。多因外感火熱之邪,或寒邪化熱入裡;或因七情過激,鬱而化熱;或飲食不節,積蓄為熱;或房室勞傷,劫奪陰精,陰虛陽亢所致。熱證包括表熱、裡熱、虛熱、

【臨床表現】各類熱證的證候表現也不盡一致,但常見的有:惡熱喜冷,口渴喜冷飲,面紅目赤,煩躁不寧,痰、涕黃稠,吐血衄血,小便短赤,大便乾結,舌紅苔黃而幹、脈數。

寒熱證鑑別要點

寒證與熱證,是機體陰陽盛衰的反映,是疾病性質的主要體現,故應對疾病的全部表現進行綜合觀察,尤其是惡寒發熱及對寒熱的喜惡,口渴與否,面色的赤白,四肢的溫涼,二便、舌象、脈象等是辨別寒證與熱證的重要依據。

《醫學心悟·寒熱虛實表裡陰陽辨》說:"一病之寒熱,全在口渴與不渴,渴而消水與不消水,飲食喜熱與喜冷,煩躁與厥逆,溺之長短赤白,便之溏結,脈之遲數以分之。假如口渴而能消水,喜冷飲食,煩躁,溺短赤,便結脈數,此熱也;假如口不渴而不能消水,喜飲熱湯,手足厥冷,溺清長,便溏,脈遲,此寒也。"可作為辨別寒證與熱證的參考。

八鋼辯證之虛實辨證

虛實是辨別邪正盛衰的綱領,即虛與實主要是反映病變過程中人體正氣的強弱和致病邪氣的盛衰。

《素問·通評虛實論》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景嶽全書·傳忠錄》亦說:"虛實者,有餘不足也。"實主要指邪氣盛實,虛主要指正氣不足。所以實與虛是用以概括和辨別邪正盛衰的兩個綱領。

由於邪正鬥爭是疾病過程中的根本矛盾,陰陽盛衰及其所形成的寒熱證候,亦存在著虛實之分,所以分析疾病中邪正的虛實關係,是辨證的基本要求,因而《素問·調經論》有"百病之生,皆有虛實"之說。通過虛實辨證,可以瞭解病體的邪正盛衰,為治療提供依據。早在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出 土的帛書中就有"治病者,取有餘而益不足"的記載,實證宜攻邪,即取其有餘,虛證宜補正,即益其不足,虛實辨證準確,攻補方能適宜,才能免犯實實虛虛之誤。

虛證

虛證是對人體正氣虛弱、不足為主所產生的各種虛弱證候的概括。虛證反映人體正氣虛弱、不足而邪氣並不明顯。

人體正氣包括陽氣、陰液、精、血、津液、營、衛等,故陽虛、陰虛、氣虛、血虛、津液虧虛、精髓虧虛、營虛、衛氣虛等,都屬於虛證的範疇。根據正氣虛損的程度不同,臨床又有不足、虧虛、虛弱、虛衰、亡脫之類模糊定量描述。

虛證的形成,可以由先天稟賦不足所導致,但主要是由後天失調和疾病耗損所產生。如飲食失調,營血生化之源不足;思慮太過、悲哀卒恐、過度勞倦等,耗傷氣血營陰;房室不節,耗損腎精元氣;久病失治、誤治,損傷正氣;大吐、大瀉、大汗、出血、失精等致陰液氣血耗損等,均可形成虛證。

在此,僅介紹虛證中 兩大類常見的表現:陽虛證、虛證

1.陽虛證

【臨床表現】經常畏冷,四肢不溫,口淡不渴,或渴喜熱飲,可有自汗,小便清長,大便溏薄,面色淡白,舌淡胖,苔白滑,脈沉遲(或為細數)無力,並可兼有神疲、乏力、氣短等氣虛的證候。陽虛證多見於病久體弱者,病勢一般較緩。

【證候分析】虛證的病機主要表現在傷陰及傷陽兩個方面。傷陽者,以陽氣虛的表現為主。由於陽失溫運與固攝的功能,所以見面色淡白,形寒肢冷,神疲乏力,心悸氣短,大便溏薄,小便清長等表現。陽虛則陰寒盛,故舌胖嫩,脈虛沉遲。

陽虛可見於許多臟器組織的病變,臨床常見者有心陽虛證、脾陽虛證、腎陽虛證、心腎陽虛證、脾腎陽虛證等,其表現有各自臟器的證候特點。

陰虛證

【臨床表現】以形體消瘦,口燥咽乾,潮熱顴紅,五心煩熱,盜汗,小便短黃,大便乾結,舌紅少津少苔,脈細數等為證候特徵,並具有病程長、病勢緩等虛證的特點。

【證候分析】虛證的病機主要表現在傷陰及傷陽兩個方面。傷陰者,以陰虛的表現為主。由於陰不制陽,及失去其濡養滋潤的作用,故見手足心熱,心煩,顴紅,潮熱盜汗等症。陰虛則陽偏亢,故舌紅幹少苔,脈細數。

陰虛證可見於多個臟器組織的病變,常見者有肺陰虛證、心陰虛證、胃陰虛證、肝陰虛證、腎陰虛證、肝腎陰虛證、心腎陰虛證、肺腎陰虛證等。以並見各臟器的病狀為診斷依據。

實證

實證是對人體感受外邪,或疾病過程中陰陽氣血失調而以陽、熱、滯、閉等為主,或體內病理產物蓄積,所形成的各種臨床證候的概括。實證以邪氣充盛、停積為主,但正氣尚未虛衰,有充分的抗邪能力,故邪正鬥爭一般較為劇烈,而表現為有餘、強烈、停聚的特點。

【臨床表現】由於致病邪氣的性質及所在部位的不同,實證的表現亦極不一致,而常見的主要有:發熱,煩躁、甚至神昏譫語,胸悶呼吸氣粗、痰涎壅盛,腹脹痛拒按、大便秘結,或下利、裡急後重,小便不利,或淋瀝澀痛,舌質蒼老、舌苔厚膩,脈實有力 。

實證是非常籠統的概念,範圍極為廣泛,臨床表現十分複雜,其病因病機主要可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風寒暑溼燥火、疫癘以及蟲毒等邪氣侵犯人體,正氣奮起抗邪,故病勢較為亢奮、急迫。二是內臟機能失調,氣化障礙,導致氣機阻滯,以及形成痰、飲、水、溼、瘀血、宿食等,有形病理產物壅聚停積於體內。

由於感邪性質的差異,致病的病理產物不同,以及病邪侵襲、停積部位的差別,因而各自有著不同的證候表現,所以很難以哪幾個症狀作為實證的代表。臨床一般是新起、暴病多實證,病情激劇者多實證,體質壯實者多實證,故《難經·四十八難》有"急者為實"、"入者為實"的說法,《類經·疾病類》亦說:"凡外入之病多有餘,如六氣所感,飲食所傷之類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