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之春|《梁祝》迴響60年,何佔豪、陳鋼、俞麗拿再聚首

在1959年的“上海音樂舞蹈匯演”上,由何佔豪、陳鋼作曲,俞麗拿演奏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問世,從此成就了國際音樂之林裡經久不衰的中國符號。那一年,何佔豪26歲,陳鋼24歲,俞麗拿19歲。

60年後,86歲的何佔豪、84歲的陳鋼、79歲的俞麗拿代表《梁祝》的首演、創作、演出團隊上臺,領取了“上海之春”組委會特別頒發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首演60週年特別榮譽獎”。

4月28日晚上,第36屆“上海之春”國際音樂節在東方藝術中心落幕。指揮家林大葉執棒上海音樂學院管弦樂團,以近90人的陣容紀念《梁祝》誕生60週年,俞麗拿的高足陳家怡擔起了《梁祝》獨奏的重任。

上海之春|《梁祝》回响60年,何占豪、陈钢、俞丽拿再聚首

前排從左二起,俞麗拿、何佔豪、陳鋼,本文攝影:祖忠人

從俞麗拿到陳家怡,《梁祝》薪火相傳60年

《梁祝》首演的轟動,讓“上海音樂舞蹈匯演”受到外界好評,這也直接觸發了時任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丁善德創辦“上海之春”的想法,1960年5月,由上海音樂家協會主辦的首屆“上海之春”正式啟動,此後半個多世紀內,幾乎沒有一個上海音樂家的成長能繞過它。

陳家怡第一次參加“上海之春”是2016年4月28日,在那一年“上海之春”的開幕式上,她擔綱了《梁祝》的獨奏,3年後,同樣是在4月28日,她又在“上海之春”的閉幕式上擔起了《梁祝》的獨奏。

3年前,她還是上音本科二年級的學生,剛在金鐘獎拿下小提琴金獎。3年後,她已經是上海交響樂團第二小提琴副首席,同時在上音讀研一,繼續追隨俞麗拿深造。

陳家怡3年前完全是從零開始學《梁祝》的。俞麗拿當時連著5周給她上了5次課,每次一個半小時,從創作過程、藝術內涵再到技術操作,逐字逐句教她學。

“《梁祝》的故事情節中國人都知道,但它的音樂素材和風格都是從越劇來的,年輕人不一定清楚。”俞麗拿認為,拉好《梁祝》的關鍵,是要了解這部作品背後的地域性,掌握好越劇的風格和中國戲曲的特點。

這一次,俞麗拿同樣是一句一句盯著陳家怡上課,“老師還記得我2016年拉得怎麼樣,有些地方過關,有些地方還需要提高,比如慢板和劃音的那種韻味,我那時候年紀小,剛學會就上臺了,還是有點生疏。這三年我也拉過幾次《梁祝》,長進了,老師對我更放心了。”

陳家怡說,俞老師珠玉在前,聽慣了俞老師的版本,觀眾再聽其他人拉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她的韻味很足,那是她多年人生閱歷的總結,是在接觸戲曲、教學、演出的過程中積累下來的,小年輕們不是練了就能達到,還需要時間慢慢沉澱。”

兩次參加“上海之春”,陳家怡都以獨奏的身份拉《梁祝》,這是多少人羨慕不來的機會。

上海之春|《梁祝》回响60年,何占豪、陈钢、俞丽拿再聚首

陳家怡

陳家怡坦言,“上海之春”對新人新作的扶持不失為一種“冒險”性的選擇,而那種包容的心態對新人來說,是太大的“福利”,“我們在國內很難有很多演出機會,像這種大舞臺就更少了。國外很多大師從小不是靠比賽,而是靠一場場演出磨出來的,我們幾乎沒有人是靠演出出來的,起碼要參個賽,比賽成績好、得到的關注更多、演出機會才可能多一點。”

除了《梁祝》,當晚的音樂會還上演了陳鋼、何佔豪的其他重要作品,包括何佔豪的二胡協奏《英雄淚-蝶戀花》,陳鋼的交響詩曲《情殤-霓裳驪歌楊貴妃》。

《情殤-霓裳驪歌楊貴妃》是世界首演,由崑曲演員沈昳麗獨唱,通過崑曲與交響的交融,表現了楊貴妃的悲劇命運。

二胡協奏《英雄淚-蝶戀花》取材於毛澤東詩詞《蝶戀花》,從毛澤東失子的悲痛,寫到英雄兒女與敵人搏鬥、壯烈犧牲的場面。

“《梁祝》是講美好的愛情,何佔豪覺得愛不光只有愛情,他還要用旋律表達英雄之愛、家國之愛。他在曲中加入了湖南民間音樂音調,非常適合二胡,有一段是說天上的母親在召喚兒子,又溫暖又悲切,我被深深打動了。”二胡演奏家段皚皚是這首曲子的獨奏。她觀察,何佔豪對戲曲和民間音樂有深厚研究,二者常以二胡作為伴奏樂器,他總能恰到好處地把戲曲和民間音樂轉化到二胡的器樂表達上,演奏家演起來很順手,音樂的情感表達和旋律走向也很順心。

還在上音讀書時,段皚皚就已經登臺“上海之春”了,“這個舞臺給了我很多寶貴的機會。我是在這個舞臺一次次鍛鍊之後,慢慢成長起來的。”

“80後”“90後”成為創作和表演中堅力量

“上海之春”是中國歷史最悠久的音樂節。60年來,它推出近千部原創作品,一首首作品由新作沉澱為經典,一位位音樂人從新人成長為名家。走過60年後,“上海之春”仍葆有旺盛的活力,“碼頭”功能進一步提升。

4月8日-28日,21天時間裡,第36屆“上海之春”集中推出了37臺主體演出項目,此外,還舉辦了“上海二胡藝術周”“手風琴藝術周”“楊浦管樂藝術節” “音樂劇發展論壇”“藝術院校開放周”等,數萬名中外觀眾走進藝術場館、近百萬市民通過線上線下聯動,近距離感受了“上海之春”。

今年適逢新中國成立70週年,音樂節特別策劃了“‘我和我的祖國’——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七十華誕主題音樂會”作為開幕演出,並推出新中國成立70週年演出版塊,策劃了聲樂新作品音樂會、“藝江南”合唱音樂會、音樂劇《九九豔陽天》等一批音樂舞蹈作品上演。

為響應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國家戰略,音樂節還集結長三角地區音樂、舞蹈的最強陣容,策劃了“大江入海流”原創管絃樂作品音樂會、“最憶是江南”民族管絃樂音樂會、“長三角專業舞蹈展演”、“長三角優秀舞劇片段集萃”、“長三角地區手風琴巡演”,打開了長三角音樂、舞蹈發展的新格局。

“上海之春”歷來以推“新人新作”為宗旨,音樂節今年推出的37臺演出中,新人新作佔比超過40%,包括6臺青年藝術家專場、9臺原創新作音樂會,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一大批“80後”“90後”成為創作和表演的中堅力量,挑起了新生代音樂舞蹈事業的大梁。

諸如,“90後”小提琴演奏家陳家怡在閉幕式上擔起了《梁祝》的演出重任;“90後”二胡演奏家盧璐、“90後”中提琴演奏家沈子鈺,分別舉辦了二胡、中提琴專場音樂會;“90後”作曲家龔天鵬以“一帶一路”文化互通為靈感創作的《第八交響曲》上演;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廖昌永甘當綠葉,首次帶領一批“90後”青年歌唱家登臺,唱響了一批中國藝術歌曲。

為了讓更多“00後”學生群體關注高雅音樂,音樂節也嘗試了不少新舉措。

除了上海音樂學院的“音樂開放周”,音樂節今年還聯動更多高校,如上海大學音樂學院、上海師範大學音樂學院、華師大音樂學院、同濟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等舉辦音樂開放周,一大批“00後”因此走近“上海之春”,感受到高雅音樂的魅力。

此外,音樂節還特別為少年兒童準備了藝術展演,包括《巴黎聖母院》等兒童劇、《青少年音樂精品(器樂)專場》等少兒音樂專場,為藝術普及和少兒美育做出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