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的一些情緒和行為表達,家長該怎麼應對?

情感療愈室


其實孩子如果能夠直接的表達出自己的情緒或是用行動表達自己的態度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我們可以更直觀的瞭解孩子,並給予尊重。

其實所有人在每個階段都有著自尊心,即便孩子也是如此。我們面對孩子時首先要明確孩子的想法是否合理,這個合理的定義在我看來就是是否違背法律法規,是否有違道德規範。如果在合理的情況下我們應當尊重孩子的想法,對其選擇也要加以鼓勵。

每一位家長都應該明白一個道理,孩子的人生是孩子自己的,並不是因為我們身為父母就有權替孩子決定或是規劃他的人生。我們唯一能做的也許只是引導,把孩子引導到正確的道路上,讓他的人生態度更為積極樂觀!

有時讓孩子碰壁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我們相信我們大部分人都經歷過這個階段,我們曾經是孩子時也會有違背家長意願的時候,可當我們遇到問題或是犯了錯以後,我們才會更深刻的認識到問題的眼中。所以家長如果真的愛自己的孩子就該鼓勵他支持他並且真正的尊重他,在合理範圍內讓他可以成為他想成為的樣子,家長在旁保駕護航就是最好的狀態。


如果您覺得回答對您有幫助,請關注支持!持續答題的同時每日將在今日頭條分享情感類原創文章!


憶術品


首先,區分場景,這種情緒是愉快的還是負面的?如果是很愉快的情緒,比如開心、激動、甜蜜等,那就跟她一起開心甜蜜,最好是可以再重溫一下這件令人愉快的事情是怎麼來的,分享一下細節,去感受那份情緒。這樣的做法是可以幫助小朋友強化心情,並且促進親子關係:共同留下美好的回憶。

第二,如果是悲傷的情緒,心情低落不願意與人溝通,也請理解他,給他個擁抱,告訴他:我會陪伴你,理解你,如果你願意說話了就來找我,我陪你一起解決問題。這種時候我不會勉強孩子一定要馬上跟自己有互動,讓他有時間和空間處理好自己的感受,再來幫他一起解決問題。

第三,無論是何種情緒,第一條原則就是接納允許,不要試圖強行消除情緒,開心就大笑,難過就哭泣,這是符合規律的。對父母來說,給他個結實的擁抱,與他一起感受情緒,幫助他加深/分散情緒,會讓孩子有安全感,促進親子關係。

第四,行為部分並非一朝一夕就能改變,而是要長久的引導和習慣的培養。每次有情緒後就提醒她,剛剛哪個行為不是很恰當,如果換成XXX對他更好,一段時間後會看到孩子有改變。

以上是我的方法,謝謝。


果妹子媽咪


孩子是最簡單、最直接的,他們感知到了什麼,就會表達出什麼。他的行為和情緒都和成長的家庭有密切關係。被愛包圍,就會學著去愛;被指責包圍,就會封閉自己;真正的愛與尊重,不是執著於你的需求,而是允許孩子成為他自己,而不是你想象中的他。

孩子在充滿愛的環境中長大,才會成為一個自愛的人;在充滿尊重的環境中長大,才會成為一個自尊的人。自尊自愛的父母,才會真的不越界不干涉孩子,孩子才會真正的自己獨立,自己強大,自己更相信自己的能力。自尊、自愛、自信、自立、自強,這一切皆源於父母潛移默化的感染,而不是說教。一句催促指責的話說三遍以上就變成了折磨,再多了就變成了一堆噪音,沒有別的作用。

想讓孩子從現在起開始真正成長,那請從現在讓你自己成長——認識自己,做你自己。孩子的一生中,藏著父母的教養。想讓孩子好,請先做好自己,把自己培養成一個合格的家長。如果你希望孩子是什麼樣子,那麼,首先自己成為那個樣子。


海納心享匯


首先,孩子有直接的情緒和情感表達,是一件正常的事情,作為家長應理性看待,切不可小題大做,影響和誤導孩子,使得孩子為獲取更多的反饋而養成錯誤表達的習慣,或者變本加厲。

情理範圍內的情緒或情感表達,家長應當適當鼓勵,並積極互動,避免抑制,以免孩子過早的學會掩飾情感,家長不能夠及時瞭解孩子的真實想法,孩子也可能因此產生內向甚至自閉的性格特徵。

非正常的情緒或情感表達,家長也不必產生過激反應,一味遏止,應主動了解原因,發現問題,並以身作則,善於引導。最好能讓孩子在家長的影響下自己發現問題,並主動修正。達到調整自身的目的。


ME甜姐兒


當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出現了我們一時難以理解的行為時,先不要急於批評、生氣、憤怒,先覺察一下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是什麼?孩子的行為或許是為了給父母驚喜,給父母禮物,只是他們的行為沒有得到父母的理解。稍微覺察一下,你會發現孩子行為大多數情況下不是在呼求愛就是在釋放愛。明白了這些,我們會在親子關係中得到更多的滋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