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網絡成癮,跟家庭背景有關係嗎?

夜幕下的哈里博特


我是婉秋,努力做到用心養育孩子的倆娃媽,致力於原創回答。

我認為孩子網絡成癮,跟家庭背景有一定程度的關係。

我的女兒在初中以前很少玩遊戲,也很少上網。她周圍有好多同學沉浸在網遊中,尤其是男孩,小小年紀就戴上近視眼鏡。女兒曾經跟我說:“媽媽你放心,我肯定不會遊戲上癮!”我內心也覺得女孩不會玩遊戲上癮,所以從不干涉她上網。

結果呢?初二時,她不僅遊戲上癮,直接網絡上癮了,除了睡覺閉著眼的時間,智能手機不離手。

我根據自己孩子這兩年的經歷和周圍同事、同學孩子的情況(痛苦無奈的家長們經常在一起交流),再加上閱讀了一些相關的書籍,總結出這幾個與家庭有關的原因。

一、父母熱衷於網絡。

父母自己手機不離手,走著、坐著、躺著都拿著手機,也許有時候是在處理工作,但在孩子的眼裡你們就是在“玩手機”,孩子自然被潛移默化。

二、家長將智能手機、平板當保姆。

家人非常忙碌,孩子卻在糾纏時,家長為了順利完成自己的事情,會給孩子打開手機或平板讓他安靜一會,次數多了,孩子會對這些東西產生依賴心理。

三、網絡外的世界讓孩子感受到的是無聊、自卑、枯燥乏味,而網絡內的世界充滿刺激,豐富多彩的娛樂軟件讓孩子應接不暇。

1、青春期的孩子因為身體與心理的快速成長,跟家長的溝通交流不太順暢,就會從網絡中尋找安慰。

2、二胎政策放開後,很多生了二胎的家庭,父母不由自主的將時間和精力轉移到嬰兒的身上,不同程度的忽視了老大的感受,減少了陪伴老大的時間,處在現代這種網絡充斥的社會環境中。老大很容易產生網絡上癮的問題。

總之,孩子網絡上癮主要還是從家庭內部找原因,不能簡單地推給社會或網絡。


婉秋1728


小孩網絡成癮與家庭環境及教育方式有非常必然的關係。

小孩從出生開始,就開始慢慢認識和感知這個世界。隨著慢慢長大,變得具有思維能力,他會嘗試自己喜歡和感興趣的事物。當他尋找到自己的興趣點,並得到家長的支持後,就會投入進去,更會因此入迷進去。如果是好的、益智的興趣,就會促進小孩的心智發育和成長,使孩子受益一生。

反之,當喜歡的興趣點是電子產品或者網絡遊戲,在這些具有積極參與性和趣味性的誘惑下,孩子肯定會入迷進去。當這種興趣點沒有得到家長的合理引導和拒絕後,成癮就成為必然。

這就涉及到喜歡愛好的積極引導和尺度控制問題。對小孩的有些要求,該拒絕的時候,千萬不要心軟將就,不然小孩的要求一次、二次得到滿足,便會形成慣性思維,當下次不能得到滿足時,就會與家長對抗,採取哭鬧的方式要挾家長就範。

那麼,怎樣防範小孩網絡成癮呢?筆者根據自己的教育實踐和經驗,提供以下三點建議,供參考:

一是合理引導。要在小孩開始懂事起,先入為主得引導他們形成積極健康的興趣愛好,多玩益智類玩具,少接觸或者不接觸電子產品。

二是果斷拒絕。當發現小孩過於喜歡電子產品後,為了不讓他們產生依賴性,就要及時阻斷他們獲取電子產品途徑,不接受小孩的哭鬧要挾。拒絕幾次後,在小孩心中便形成了不能和不可以的思維定勢,促使他轉移興趣愛好點。

三是積極陪伴小孩。在小孩還很小時,家長要多抽時間陪小孩玩耍,讓小孩時刻有安全感,也就更可能引導小孩形成良好的興趣點,促進小孩個性的良性發展。工作再忙,生意再忙,都不是不陪伴小孩的理由。工作做得再好,生意打理得再好,可是沒有教育好小孩,甚至影響和耽誤小孩一生,豈不追悔莫及!

父母之愛子,當為之計深遠。多陪伴,並良性引導,小孩才能健康快樂成長。


天下君安


和家庭背景沒有關係,和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係,網癮是青少年因為無聊尋找心理刺激和虛擬的成就感,是不良習慣中的一種體現,青少年在家庭裡得不到溫暖關心,就會在逐漸成熟的青春期中形成自己的行為方式,容易脆弱的受到外界因素的誘惑干擾,從而失去自己的人生方向,隨波逐流的走進人生價值的誤區,這些都是孩子和父母減少或者失去友好的溝通而獨自走進自己稚嫩的世界裡,是父母感到頭疼而又無奈的痛苦時刻,父母對家庭教育的無知造成了和孩子的親情惡化,從而和父母走向對立面,對父母產生怨恨、報復、任性、自卑的心理陰影,甚至會因為迷茫、無聊、不知所措從而走向極端。唯一補救的辦法就是父母要深刻反省自己和心理諮詢老師進行密切配合,如果父母不知道反省自己,一意孤行自以為是,就是神仙也無能為力了!


元之創客


有關係,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環境和她所接觸的人,尤其遇到一個既不懂教育,也不負責人的類型父母,孩子出生時就像是一張白紙,是家長在上面信筆塗鴉,所以家長你一定要謹慎,要用言傳身教,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潤物有聲——用讀書聲、掌聲、笑聲、讚美聲代替麻將聲、廣告聲、抱怨聲,書香家園,由此再造。


暢意教育


不一定,和親子關係關係有關


盈盈美語


有關係,行為產生於思想,思想來源於生活環境和教育背景,這些環境和背景就形成了孩子的認知與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