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的日本為何在攻打中國後又有膽量發起太平洋戰爭?

風雲一點通


日本敢摸美國這頭老虎的尾巴,率先挑起戰爭,也不是沒有底氣。日本早在明治維新時期就大力發展海軍,這正是為將來稱霸海上掠奪資源做準備,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日本的海軍力量已經達到了和美國同等的水平,是具備實力與美國爭奪太平洋控制權的。




隨著日本深陷中國戰場,石油等戰略儲備已經嚴重不足。日本東京大本營遂決定加緊南進,以掠奪東南亞豐富的石油資源,美國對日本的企圖早有察覺,聯合英國、荷蘭等國家對日本實行石油禁運。日本派出談判代表赴美談判希望能放開石油交易,但談判沒有取得結果。時任日本首相東條英機在內閣會議上當著閣僚的面公開表示:“從現在起,我們將沒有用於軍事領域的石油。船隻將停運。當我想到在太平洋西南部美國防禦能力的增強,美國艦隊的擴張,在中國為結束的戰事等等,我看不到困難的盡頭……如果我們始終按兵不動,我擔心兩三年後我們就將變成一個三等民族。”他的話代表了大部分日本主戰派的立場,在當時的日本,對美作戰並不是什麼秘密,日本要想繼續擴大侵略範圍,與美國不可避免要爆發戰爭。




而此時,作為軸心國之一,日本的盟國德國,早已經在歐洲戰爭取得了豐碩的戰果。從1940年開始,德國依靠“閃電戰術”,陸續佔領了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等國家,幾乎橫掃了西歐大陸,如果不是因為英吉利海峽阻隔了英國和歐洲大陸,整個西歐都將成為德國的囊中之物。德國在歐洲的大勝深深的刺激到了日本人,日本要謀取所謂的“大東亞共榮圈”,就不可能僅僅侷限於侵略中國,南進,去開拓更大的殖民地,成了日本更大的目標。




日本在諾門坎戰役慘敗於蘇聯後,便斷了北上與德軍會師蘇聯的念想。1941年4月,日本與蘇聯簽訂《日蘇中立條約》,這一條約被普遍認為是日本決心南下向美國挑起戰爭的前兆,為了避免兩線作戰腹背受敵,日本有必要穩定蘇聯這個大後方,而蘇聯彼時正與德國爆發蘇德戰爭,更是無暇東顧,雙方就這樣在貌合神離之下籤訂了這一份條約。




而對於日本來說,更好的消息來自於美國。美國的戰爭重心在歐洲,在德國,在日美還沒撕破臉皮之前,美國便於1941年春重新部署了四分之一的艦隊到歐洲戰場,這使得其太平洋海軍力量被削弱。日本對此是非常高興,現在他們在海軍力量上已經大大超過了美國太平洋艦隊。這個時候偷襲珍珠港給予美國以致命一擊時間剛剛好。而偷襲珍珠港,正是太平洋戰爭爆發的導火索。


大國布衣


中國的抗日戰爭打亂了日軍的計劃

首先,日本在中國的計劃遭到了十分嚴重的阻攔,原本按照他們的計劃,他們在中國並不會浪費太多的時間,只是他們也沒有預料到,當時那個一個一盤散沙的國家竟然對他們的阻擊到達了那麼強的程度。

美國總統羅斯福在致國會的諮文中指出:“我們也忘不了中國人民在七年多的長時間裡怎樣頂住了日本人的野蠻進攻和在亞洲大陸廣大地區牽制住大量的敵軍。”



而日本又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在中國戰場上的過多的消耗又不能得到及時的補充,所以在繼續攻打中國的同時他們不得不繼續想辦法來開拓新的方向。

1939年,日本開始擬訂了兩個方向,一個是蘇聯,他們看重了蘇聯豐富的石油資源,想要佔領西伯利亞,另一個就是南洋了,而當時南洋有著美國,英國,荷蘭的殖民地,所以無論是第一個計劃還是第二個,要麼就是蘇聯,要麼就是美國,日本也確實膽大。


南下還是北上?

但是沒有想到,這個激進的民族最後竟然兩個都實施了,他先是對蘇聯下手,或許是蘇聯確實和美國有差距,又或是地理因素,總之他們成功的與蘇聯槓上了,自然不用多想,蘇聯的體量是那麼的大,而且還是在本土作戰,日本想要獲勝自然不是那麼容易,短短几個月他們就宣告失敗了,而且損失慘重。

日本在蘇聯的艱苦戰鬥:1939年5月至9月,日本按計劃,向位於中蒙邊境海拉爾以南200公里的諾門罕地區的蘇蒙聯軍發動了大規模試探性戰略進攻。雙方動用了數十萬精銳部隊和先進軍事裝備,在雜草叢生、沙丘連綿起伏的荒原上進行了一場長達4個多月激烈的交鋒。日本由於軍事思想和戰術技術落後,遭到了自日俄戰爭以來首次最慘重的失敗。

之後,他們就去偷襲珍珠港了,在太平洋戰場上獲取了短暫的優勢,而且在美國無暇顧及他們之時成功的登上了菲侓賓,獲取了足夠的石油資源,當然他們的這一行為也成功的激怒了美國,促使美國也加入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真可謂偷雞不成蝕把米。

  1. 名稱 偷襲珍珠港

  2. 地點 夏威夷珍珠港
  3. 時間 1941年12月7日(當地時間)
  4. 參戰方 日本,美國
  5. 結果 美國太平洋艦隊損失慘重 參戰方兵力 日6艘航空母艦,441架飛機;美航空母艦2艘、戰列艦8艘 傷亡情況 美軍陣亡2000多人, 傷1000多人 日軍陣亡約200人 美軍亞利桑那號沉沒 內華達號戰列艦擱淺
  6. 主要指揮官 山本五十六,南雲忠一
  7. 影響 標誌著太平洋戰爭拉開序幕 國際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規模達到最大化。
  8. 戰爭性質 偷襲、海空戰

我是頭條作者圍知歷史,每天帶你瞭解不一樣的歷史,希望大家給我點個贊,關注一下,路轉粉,不迷路,謝謝各位啦!


圍知歷史


前排右二為石原莞爾

日本政府在1931年不知不覺的被關東軍將領石原莞爾、土肥原賢二等東北軍將領發動的918事變中捲入中國的東北戰場。戰爭既然已經打響,日本政府已經是騎虎難下,不得已在918事變後向中國東北派兵,進而三個月就打敗了邊戰邊退的東北軍,佔領了整個東北。致使我國東北三千萬同胞淪為亡國奴,東北無數的礦產、森林等資源被日本輕鬆榨取。

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

得隴望蜀的日本又在華北挑起事端,七七事變標誌著侵華戰爭的全面爆發。

入侵中國後,因為戰略資源石油的短缺,加上美國等國家的禁運政策,使得日本不得以考慮擴大戰爭範圍。1939年和蘇聯在諾門坎戰役中,日本吃了大虧,損失的人員和輕重武器多倍於蘇聯紅軍。

又因為在中國東北差幾百米沒能夠找到大慶油田。所以日本把目標選擇到了東南亞。

東南亞當時是英美荷等西方大國的殖民地,這裡又生產石油橡膠等物資。而一片海島的東南亞最厲害的一支力量就是美國的西太平洋艦隊,艦隊總部位於北太平洋日本東部的夏威夷珍珠港內。

山本五十六

早在1941年1月,山本五十六就給當時的日本海軍大臣及川古志郎寫信要求偷襲珍珠港,信中寫的戰術及其的兇悍和迅捷。但日本最高層爭論頗大,最終沒有采納他的意見。

到了10月份中旬,軍令部同意了他的計劃,並且在日本和珍珠港地形非常相似的鹿兒島港灣進行了緊張的訓練。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出動6艘航空母艦和441架飛機向珍珠港進發了……

和希特勒一樣,希特勒在1941年6月"進攻了一個最不能進攻的國家——蘇聯"。

希特勒

而此時希特勒暴跳如雷,說日本的話就是:日本天皇是頭豬。


天下無軍事


1941年,日本侵華戰爭打到第四個年頭,身陷中國戰場的日本耗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可以說已經盡顯疲態。而且由於去侵犯了歐美等國的在華利益,英美等國開始對日本實行,貿易禁運,讓資源本就匱乏的日本,一時之間處在了崩潰的邊緣。

當時擺在日本面前的有兩條路。一條是,向英美妥協,放棄自己在侵華戰爭,甚至是918事變、日俄戰爭、甲午戰爭之中所取得的利益;另一條路是,從其他地方搶到物資,將戰爭繼續打下去,保住自己取得的利益。

第一條路,在日本人看來,簡直是不能忍。自己費了半天力氣吃進嘴裡的肉,就這輕易的吐出來,這是不可能的事。既然第一條路走不通,那麼日本就只能走第二條路。

在確定了大方向後,日本開始制訂計劃。當時日本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北上進攻蘇聯遠東和西伯利亞大區,另一個是南下東南亞。

諾門坎戰役,日本被蘇聯打了個鼻青臉腫,不敢再去。

而東南亞都是西方殖民地(主要是四個西方國家的殖民地:美國、英國、荷蘭、法國)。法國和荷蘭,已經被德國一通胖揍打趴下了,不足為慮;昔日的世界霸主日不落帝國英國,在德國咄咄逼人的攻勢面前也只剩下了半口氣;世界第一經濟強國美國,雖然戰爭潛力很強,但是它卻沒有做好戰爭準備,一時之間也不可能拿日本怎麼樣,而且當時日本認為就是等美國準備好了,自己也是有一爭之力的。

種種因素綜合在一起,東南亞就成了日本人眼中的肥肉和軟柿子,發動太平洋戰爭也就順理成章了。(從太平洋戰爭初期來看,日本的想法也沒錯)

其次,日本之前發動的甲午戰爭、日俄戰爭以及918事變等歷次武裝衝突中,日本都靠賭博式作戰方式打贏了戰爭,並轉的盆滿缽滿。由於有了之前幾次的成功經驗,讓日本產生了一種觀念,認為皇國興廢,在此一舉,除了軍事上的冒險,根本無路可走。這種觀念也間接的導致了日本發起太平洋戰爭。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非常歡迎大家來吐槽!!!


東斯坦因


1942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在太平洋的基地珍珠港,隨後美日爆發太平洋戰爭,日本偷襲珍珠港也標誌著把美國正式拖入二戰。

按照當時或者後來的角度來分析的話,其實日本打美國根本是無法取勝的。那麼為甚日本還要打美國呢?

首先來說就是日本的野心,我們都知道日本的野心是非常大的,他們還妄想稱霸世界的,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當時日本只是佔領朝鮮,還有中國一部分地方,其餘的地方基本上沒有的,所以從這點來說,日本想要真正稱霸世界,進入世界強國行列還是有點差距的。日本和美國開戰之後,隨後佔領東南亞,大半個太平洋都是日本的。

其次就是很多人說的資源問題了,日本打美國知道是打不贏的,但是日本又是不得不和美國開戰,日本一開始發動戰爭的資源很多其實都是從美國進口的,或者得到美國的默許的。但是之後美國開始禁運一些戰爭資源給日本了,比如說橡膠,石油,鋼鐵等等,沒有這些資源日本的坦克,飛機都無法啟動了,還怎麼打仗呢?

當時東南亞基本上都是歐美的殖民地,雖然說歐洲被德國攪翻的天翻地覆,但是當時英國,美國在東南亞等地都還是有駐軍的,一旦日本需要得到資源,進攻這些地方就不得不和美國開戰了。所以日本在偷襲美國珍珠港之後,毛主席當時就分析了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原因,簡單的說就是四個字:以戰養戰。


中國歷史研究所




在談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明確戰爭打的不僅僅是人的意志力和素質,更比拼的資源和國力。

如果我們仔細去觀察世界上的戰爭,越是強國,在戰爭中越消耗資源,對資源的依賴越強。

日本是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又是一個窮兵黷武的國家。然而很悲催又很有諷刺意味的就是小日本嚴重缺乏資源,特別依賴從世界工業體系中去購買自己需要的各種物資。



最開始的日本政府頭腦是非常清晰的,他們明白日本根本就打不起一場現代化的戰爭。因此他們在儘量避免中日之間發生一場曠日持久的大戰,儘可能的從中國掠奪更多一點的資源,慢慢的一點一點吃掉中國的土地。

張學良的不抵抗政策讓日本人兵不血刃就佔領了東三省,這讓日本軍部在日本國內的地位迅速提升。日本的軍隊幾次發動政變,最後波斯政府成為軍人內閣,為日本法西斯的全面擴張侵略鋪平了道路。



抗戰確實是一件比較神奇的事。中國作為一個弱國,對資源的依賴性明顯比較小,所以抗戰也能堅持得更久一點。

而發起戰爭的小日本,卻迅速陷入了全民族抗戰的汪洋大海之中,難以抽身。資源的消耗量之大出乎於日本軍部的預料,中國人民的頑強抵抗也讓日軍吃到了很大的苦頭。

中國作為亞洲的大國,始終被西方列強認為是自己的共同殖民地。很早美國人就提出了“門戶開放,利益均沾”的政策,就是要求歐洲列強開放自己的殖民地,讓美國人也沾一點光。



日本對中國發起的侵略戰爭,嚴重侵害了美國和歐洲強國在中國的利益。美國和歐美強國的殖民地東南亞又控制著日本的資源,沒有這些資源的支持,侵華戰爭就很難打得下去。

日本希望美國取消對華支援,加大對自己的資源輸出,美國希望日本能夠撤出中國,回到九一八事變之前的狀態。


狂妄的日本軍部早就不知道天高地厚了,他們侵佔中國的領土是付出了很大代價的,消耗了大量的資源,傷亡了幾十萬人。現在美國人讓日本把這些東西吐出來,這是連想都不要想的事。



美國總統羅斯福直接下令限制對日本出口,加大對中國的援助。東南亞各國在自己宗主國英法的要求下,也有可能加大對日本出口資源的限制,這分明是在掐日本人的脖子。

沒有了資源的支持,上百萬陷入在中國戰場的日軍將難以為繼。中國軍隊反而有可能利用這個機會發起大規模的反攻,所有這一切都是日本人難以接受的。

日本和德國一直都在談判,商量共同進攻蘇聯的計劃。德國在歐洲狂揍英法兩國,他們也希望日本能夠對英法在東南亞的殖民地給予最後一擊。

這也符合日本人的利益,如果能夠拿下東南亞,就相當於控制了亞洲的大量戰爭物質資源。



發動太平洋戰爭,殺入東南亞自然就成了日本人的一個戰略目標。

英法兩國根本不值一提,他們早就陷入歐戰的泥潭裡難以自拔,尤其是法國早早戰敗投降。然而全世界GDP第一的大國美國卻強勢崛起,他們在東南亞也有自己的殖民地,還有自己的太平洋軍事基地珍珠港。


要想發動太平洋戰爭,首先要打掉美國的海上威脅。這就是日本軍部和海軍取得的一個共識。

日本軍部認為,只要打掉珍珠港,美國的海上實力就會受到大大削弱,沒有三五年美軍很難恢復實力。到那時,日本早就佔領了整個亞洲,可以和美國抗衡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策動了珍珠港事件,並迅速發動了太平洋戰爭,侵佔了東南亞的很多國家,獲取了大量的戰略資源,比如石油和橡膠、錳等物資。

在珍珠港事件的前幾天,正好有幾艘美國的航空母艦外出執行任務,避免了被日軍一窩端。就練被日本炸傷的海軍艦隊,也在美軍的搶修中迅速恢復了戰鬥力。

美國作為當時世界全球GDP第一的大國,有數量巨大的強大的民營企業。這些民營企業獲得了政府國防部的很多訂單,迅速轉變成了軍工企業。

當時美國生產的武器和艦隊,不僅供自己使用,還有力的支援了全世界各反法西斯戰場的同盟國。

這一點是日本遠遠沒有想到的。恢復了軍事實力的美國迅速展開了反擊,他們在太平洋上和日軍展開了逐島爭奪戰,很快就爭取到了太平洋戰場上的主動權。

掌握了太平洋戰場主動權的美國晝夜不停的在轟炸日軍的資源補給線和生產基地,很快日軍就陷入了資源困境,那些機械化的裝備因為缺乏資源都無法開動。

尤其是中途島海戰以後,在亞洲戰場上日本覆滅的命運早早就註定了。


新知傳習閣


我是兵說,我來回答!

日本當時的思維是:我打不贏美國,但卻可以先發制人,後面的事情再說。1931年,日本製造了震驚世界的“九一八事變”,奪取了中國東北地區。1937年7月7日,日本展開全面侵華戰爭。隨後日本軍國主義達到了巔峰,認為自己可以打下全世界。當時日本和美英的衝突已經加劇,1941年美國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和經濟制裁。美國的這一舉措徹底惹怒了日本,其實日本也早看不慣美國,索性就對美開戰吧。

對於向美國開戰是瘋狂的行為,然而日本整個國家都已經陷入了瘋狂之中。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喪失了理智,日本海軍將領山本五十六就是反對向美開戰的人士。無奈上級都下命令了,還是得無條件執行任務。山本五十六與其它日軍海軍將領不同,他主戰並且擅長使用海軍航空兵作戰。在山本的想法中,以海軍航空兵為核心力量,偷襲美國海軍重要基地珍珠港,將其海軍力量徹底毀滅,從而贏得戰爭先機。日本當局對偷襲珍珠港計劃大加讚賞,心中竊喜:既然美國封鎖我,那我就把你海軍主要力量摧毀,看你拿啥來對付我?

偷襲計劃有了,執行任務的海軍航空兵也在反覆演練,現在只差天時了。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了偷襲,從此太平洋戰爭爆發。這次偷襲取得的戰果還是比較大,日本擊沉擊傷美軍20多艘戰艦,摧毀數百架戰機。然而山本苦心想要毀滅的美國海軍航母,卻不在港內。雖然美國太平洋艦隊損失重大,但是反擊力量依然存在。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也就註定了戰敗的結局。


兵說


我在出差的火車上給你解答一二。

1.日本侵華罪惡史

侵華是日本歷史上一大敗筆,因為大東亞戰爭,日本失去了他自明治維新以來幾乎所有擴張的地盤,1895年奪臺灣、1905年謀東北、1910年並大韓、1918年侵青島、1925年佔濟南、1928年炸鐵路、1931年割滿洲、1933年犯熱河,1937年進北平,自此,上海南京武漢依次淪陷,半個中國幾落寇手。

(侵華鬼子配圖)

2.日本<strong>轉折點

然而,1939年是日本侵華轉折點,這年起,日軍在山西掃蕩頻遭失敗,以分化北方軍閥和政要、消融抗日力量的“南汪北孚”計謀,也隨著吳佩孚等人的峻拒而告失敗,雖然有幾個偽政權賣國賊,也不過是“兩三點露不成雨,七八個星猶在天”,廣大的中國人民抗日是歷史主流,雖落後卻頑強,雖屢敗卻屢戰,這激勵著無數中華兒女前赴後繼,愈戰愈勇,這是中國不敗的根本力量,也是日本鬼子在深陷侵華泥潭後看到的深層次現實,經過數次大會戰,鬼子意識到:中國太大,並非如某些軍國狂熱分子所說三五個月就能“解決”的。

此時,日本雖然認識到了自己在中國的被動局面,但開弓沒有回頭箭,國聯不承認日本奪取的“國中國”,日本也不想把多年的“戰果”拱手讓出,只有硬著頭皮走下去,而洽在此時,二戰正式爆發了,世界格局大變,日本狂熱分子們開始了激進的太平洋戰爭。

(侵華鬼子配圖)

3.世界背景

日本勇氣何來?看看幾個背景性事件就知道了:

1939年8月,蘇德秘密簽訂《互不侵犯條約》;
1939年9月,德國向波蘭宣戰,二戰正式爆發;
1940年5月,希特勒閃擊法國,英法聯軍潰不成軍;當月,德國侵佔荷蘭,西歐戰場已無對手;同年9月,德意日簽署三國公約,軸心國正式抱團作戰;
1941年4月,日蘇簽訂中立條約;2個月後,不可一世的希特勒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進攻蘇聯;同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正式與英美開戰。

可以看出,日本的決戰不是一時衝動,而是時刻與世界戰爭大局緊密聯繫,尤其考慮的最重要的國家是德國。


德國在歐洲戰場打遍天下無敵手,轉頭攻擊前盟友蘇聯,如果攻打蘇聯取得勝利,亞洲不在話下,日本此時不再出手對付盟國,戰後勝利果實將無法與德國共享。

此時日本軍部坐臥不安,摩拳擦掌,提出“快出手啊,再晚就耽誤乘公交車了啊”,欲趁德國勝利之勢聯德打美,奪取天下。

可見,日本遲遲下不了決心與英美開戰,也是知道自己實力無法與他們相比,而之所以開戰,完全是為了“搭公交車”,把全部賭注壓在了德國對蘇聯的勝利上。

(法西斯魔頭)

4.導火索

1940年9月,德國打敗法國荷蘭後,法荷在亞洲的殖民地無人接管,日本乘虛而入,佔領了法屬印度支那,切斷美國援華的滇越鐵路,提出了包括印尼群島的“大東亞共榮圈”,其實就是日本劃出自己的新殖民地範圍,美國遠東利益受威脅,這下美國著急了,立即對日本停止航空汽油、鐵屑等原材料的供應。

日本強佔法屬印度,是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導火索之一。

(配圖。中國抗日飛行員與印第安小男孩的合影)

此後,美國步步緊逼,收緊日本在美國的資產和石油,日本的選擇越來越少,海軍認為“要麼與美國妥協,要麼打一場毫無希望的戰爭。”

日本一邊計劃“奇襲”一邊與美國談判,在美國提出維護一戰後的狀態、包括“退出滿洲”等一系列要求後,日本無論如何也無法接受,東條英機當首相後決意開戰,說滿洲是明治天皇謀定的“偉業”,就算與美國開戰,也不能退出滿洲。

就這樣,1941年12月,在德國進攻蘇聯的6個月後,日本偷襲珍珠港,英美中與日本宣戰。二戰決戰時刻到來了。

(日本投降,美國圍觀日軍洗澡)

總體來說,日本在侵華未取得勝利的條件下,之所以敢與遠遠強於自己美國開戰,一是德國壯膽,二是美國逼上絕路,三是日本軍國主義分子走火入魔。

======================

(史料參考:比克斯《真相》等)


飛春讀傳


如果昭和天皇裕仁問內閣總理大臣:我們不去招惹美國,專心侵華可不可以?東條英機的回答一定是“陛下,臣妾做不到啊”!沒有辦法,日美談判走進了一個死衚衕,儘管日本並不想挑戰太平洋彼岸的大國,也確實對日美之間可能爆發的戰爭底氣不足,但是必須鋌而走險,因為美國開出了一個讓日本無法接受的條件:從中國撤兵。

1941年8月12日,美英首腦簽署《大西洋憲章》,其中有警告日本的條文:繼續向南擴張,就有跟美英爆發全面戰爭的危險。



丘吉爾其實對美國人的判斷應該是準確的:美國高層認為,就算日本人南下太平洋,也只敢對英、法、荷等國家的殖民地下手,還沒有膽量挑戰美國的軍事與工業實力,正是這樣的自信,讓他們在對日談判中有非常居高臨下的優越感,極大地挫傷了日本人包括軍部和天皇的自尊心。而日本人不得不進行日美談判的心理更加矛盾,既要攫取太平洋上的經濟利益,又要避免在太平洋上與美國交戰,但日本人逐漸感覺到,美國人似乎在利用談判拖延時間以備戰,特別是在中國問題上,明顯傾向支持蔣介石抗日。

就在談判進程中,羅斯福總統批准了一系列援助中國的計劃,並且談判條款中堅持日本必須從中國撤軍、尊重中國領土主權完整的原則----羅斯福自己都清楚,這一條日本人肯定不會答應。明知對方不答應還談個毛呢?只能說,美國對日本的擴張已經有所警惕了,在故意壓迫之。用腳趾頭都可以想明白,日寇用幾十萬傷亡和鉅額軍費侵佔的中國領土,現在叫他們把到嘴的肉吐出來,是一件完全沒有可能的事情,東條英機坦白直言:絕不能答應再回到九一八事變前的“小日本”。



美國國務卿赫爾也在私人談話中透露到:“鑑於日美兩國的政策背道而馳,日美談判從開始的那天起,圓滿達成協議連百分之一的希望都沒有。”

正是在這曠日持久的談判中,日本人越來越不耐煩了,不當家不知柴米貴,日本已然拖不起了。第一,日本通過20多年的努力,好不容易儲存了600萬噸石油,先不說進行大規模的陸海軍進攻作戰,僅日軍維持待命狀態每天就需要消耗12000噸,後勤部門測算,一旦爆發太平洋戰爭,日本的石油儲備半年都頂不住;第二,重慶政權堅不屈服,是因為仍然保有滇越鐵路、滇緬公路等接受外援的通道,日本軍隊必須予以封閉;第三,日本人之前用美元購買的15000噸錫、錳和橡膠等戰略物資,有被越南和東南亞國家停止供貨的風險,那還在中國打個什麼仗。



1941年9月,日本內閣對美國提出了新的談判條件:封閉滇緬公路、不得在軍事、政治和經濟上援助蔣政權、恢復通商供應日本生存所必需的物資,美國人的回答是“呸”;近衛內閣無奈,向軍方提出了是否可以答應美國條件從中國撤軍?遭到了以陸軍大臣東條為首的強硬派嚴辭拒絕,近衛內閣由此倒臺;出於內閣應當能夠控制陸軍的考慮,裕仁再三猶豫後,敕令東條英機組閣併兼任陸相,東條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批准陸軍進入法屬印度支那(越南等國),切斷了滇越鐵路。

美國立即宣佈對日製裁,包括凍結日本在美資產和石油禁運,同時成立遠東軍區,麥克阿瑟中將被任命為司令官。

(東條英機和汪精衛)

這是勒住小日本脖子的法案,日本將由此徹底喪失戰略物資的進口能力,幾百萬軍隊將成為做“無米之炊”的東洋媳婦,它面臨三個選項:接受條件、坐以待斃、鋌而走險。以日本人那個年代的瘋狂,指定選擇第三條道路,經過軍政兩界的磋商,達成一致意見及決策:“為了確保自存自衛,在不惜對美一戰的決心之下,大致以十月下旬為目標,完成戰爭準備”,日本朝野下決心用戰爭來擺脫美國人套在自己脖子上的繩索,這個國家已經瘋狂了。

能打過美國嗎?日本人其實沒有瘋狂到失去理智,包括山本五十六在內的海軍將領也瞭然戰略目標,即不求全面戰勝美國這個龐然大物,而是以突然襲擊的方式給美國太平洋艦隊以毀滅性打擊,使其兩年之內無法妨礙日本在太平洋的軍事展開,如此,獲取相當戰略資源後的日本將有實力以戰促和,迫使美國承認日本的現有勢力範圍。

小編曾經在悟空問答看見過一個軍事問題:“為什麼日本襲擊珍珠港後不去趁勢進攻美國本土呢?” ---- 這哥們比日本人還瘋狂,他們連想都沒敢想過。

(羅斯福總統)

1941年11月5日,日本御前會議決定了對美國攤牌的最後條件:一,必須堅持在中國駐紮侵略軍;二、維持日本在東南亞的權益。為了給美國施壓,日本政府眾議院同時發表了一個最後通牒式的聲明,被全文登在美國報紙上。美國人氣樂了,回敬了一個“赫爾照會”,再次重申了撤軍的基本原則。

沒能嚇唬住美國的日軍大本營和內閣聯席會議認為:“沒有討論的餘地,唯有開戰而已”,日美談判就此走向破裂。這不是什麼日本人有沒有膽量,我們可以理解為,作為“苦主”,日本人有七成是被逼出來的,地主家實在沒有餘糧了。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

(麥克阿瑟戰後與裕仁合影)


度度狼gg


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乍看起來的確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之事——這時的日本早已深陷中國戰場而無法自拔,在這樣的情況下去挑戰美國這個戰爭潛力遠遠強於自己的龐然大物顯得極其不理智,況且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並不是只增加了美國一個敵人,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荷蘭等國都被捲了進來,日本這是要以一己之力單挑全世界的節奏嗎?日本人哪來這麼大勇氣和自信呢?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而言:發動太平洋戰爭對日本也是在美國逼迫下的一種無奈之舉。這時的美國正處於國力穩步上升的階段,其實早在二戰前甚至還在一戰前美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就已躍升世界第一,只是這時美國僅就直接軍力而言還無法完全同英、法等老牌強國抗衡,但在支撐戰爭的工業生產能力上已是無人能敵。二戰使英、法、德、蘇、日等國深陷戰爭泥潭而無法自拔,這就使美國的實力凸顯出來——無論美國加入哪一方作戰都將極大改變雙方的實力對比。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其實自己也有心改變傳統的孤立政策,轉而開始謀求世界霸權。正在謀求世界霸權的美國自然無法容忍其他國家崛起成為某一方區域霸主,進而威脅自己在該地區的利益。日本恰恰在謀求成為東亞地區的霸主,這已威脅到美國在華利益以及東南亞的菲律賓等美國殖民地。美國無法容忍日本進一步擴張,因為這甚至會威脅到美國的國防安全。有鑑於此的美國要求日本從中國撤軍,否則將對日本實施包括石油禁運在內的一系列制裁措施。這樣一來對日本而言:處境就相當尷尬了——如果答應美國的要求,意味著日本必須放棄已到手的諸多利益;如果拒絕美國的要求,那就必須面對美國的制裁。而日本作為一個資源匱乏的彈丸小國如果被美國製裁,那麼其原本就並不強的戰爭潛力將遭到進一步削弱,這對已深陷中國戰場無法自拔的日本而言顯然是不能承受的。況且在日本看來:美國在採取制裁行動後是否會進一步加大對日本的打擊力度呢?如果美國主動進攻日本,那麼以日本的國力是完全無法與之對抗的。既如此,不如索性對美國採取先發制人的打擊,從而爭取戰略主動權。

當然日本在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前也並非沒對自己和對手的實力進行衡量,然而除了山本五十六和石原莞爾這樣真正的戰略家之外絕大多數日軍將領都過分高估了自身優勢而忽視了對手的優勢:美國軍事力量的崛起正是始於二戰,事實上在二戰爆發前美軍在軍艦數量上是少於日軍的,兵力規模也並不大,這一切都使日本自以為能通過一場有效的偷襲摧毀美軍主力,從而使自己獲得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制海權。至於英國等國則被德國牽制在歐洲戰場,因此不可能向太平洋戰場派出主力部隊。然而日本只看到了美國軍力的表象,卻沒看到美國的戰爭潛力:1941-1945年日本一共生產了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63艘 、潛艇147 艘;而在同一時期美國生產了航母 (包括護航航母在內)131艘、戰列艦 10 艘、巡洋艦 48 艘、驅逐艦355 艘、護衛艦498艘、潛艇203艘。從1940年到1944年短短4年內美國的軍事工業規模膨脹了整整19倍,美國的軍火年產量在1944年達到了德國的2.5倍、日本的6.7倍,德、日兩國的軍火產量加起來還不到美國的零頭。與此同時日本同樣也低估了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和決心——在淞滬會戰時日本曾狂妄叫囂“三個月內解決中國問題”,事實卻是當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近三分之二的兵力被牽制在中國戰場。正是對自身優勢的過高估計和對手戰爭潛力的估計不足促使日本盲目進行了一場戰爭豪賭。在日本看來:此前自己在甲午戰爭、日俄戰爭、日德戰爭中都曾面對看起來比自己強大的敵人進行過類似的豪賭,不過這次他們輸得連內褲都不剩。

最後日本國內的陸海軍矛盾也是促使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誘因之一:日本是在明治維新時期仿照西方模式建立了自己的近代化新式陸海軍,然而自陸海軍成立以來就飽受當時日本的藩閥政治的影響——由於陸軍主要來自長州藩,而海軍則來自薩摩藩,因此從一開始日本的陸軍和海軍之間就潛伏下了不和的種子。在二戰中日本一直存在南進和北進兩種侵略路線之爭:以關東軍為代表的日本陸軍極力主張入侵蘇聯的西伯利亞地區以維持自己的“滿蒙生命線”,日本海軍則主張南下奪取石油、橡膠資源豐富的東南亞地區。日本關東軍在張鼓峰和諾門罕兩次被蘇聯紅軍擊敗後就把氣撒在海軍身上——指責海軍在陸軍與敵人激戰之時無所事事,強烈要求海軍方面儘早執行南進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