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教室,同樣的老師。學生是怎麼拉開差距的?

落黎聊歷史


關於“同樣的教室,同樣的老師,學生是怎麼拉開差距的”這個問題,我作為一名老師,可以談談自己的看法。

同樣的教室,同樣的老師,學生們的成績卻不相同,問題出在了哪裡?只能是學生之間有差距,請注意,我說的差距不是孩子們聰明程度之間的差距,而且事實上我作為老師,所有孩子的聰明程度在我眼裡都是一樣的,我說的差距是孩子們之間努力的差距。

我們都知道,孩子們的天性就是愛玩,別說孩子們,就是我們成年人,相對於工作來說,也更願意放鬆自己,但是有的孩子卻能做到上課認真聽講,有的孩子卻做不到這一點,沒做老師之前,我覺得自己可以把所有的學生都教的很優秀,但是真的做老師以後才發現,一節課就四十五分鐘,而且孩子們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因為他們還沒有對一件事情形成是非觀,如果一味地強調課堂紀律,一味地要求所有的孩子都認真聽講,那麼今天的課基本上不用講了。

我覺得孩子們表現出來的行為,和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係,有的孩子聽話懂事,有的孩子調皮搗亂,一定程度上是因為父母的言傳身教,當然也不能完全歸咎於家庭教育,還與孩子們自己的經歷有關係。

專業致力於解決教育問題,如果喜歡我的回答,請關注我。



豫見楊老師


一個班級中總有成績好的和成績不好的,學生拉開差距我想更多的是成績的差距。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幾點:

智商存在差異

人與人之間智力水平是存在差異的,一個班級中學生的智力水平也是不同的。有些時候你會發現有些同學不怎麼學習也能在班級裡考的很好,而有些同學很認真的去學習也學不會。以前上高中的時候,我們同桌就是這樣的學生,不管做數學題還是背書,我要做好多遍或者背很多遍才會,而她在那看幾遍就會了,當時對她真是羨慕嫉妒恨啊!沒辦法,智商有時真是硬傷!

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存在差異

當然大部分學生能夠在正常的學校讀書(與特殊學校相比),說明學生的智力水平都是正常的,而且按照智力水平分佈特點來看,大多數人的智力處在90-110之間,也就是正常水平,只有少部分人在120以上。因此,影響孩子學習成績出現差異還有其他原因。

學生學習動力和對學習感不感興趣也是其中的一個方面。有些學生就是不喜歡讀書,你怎麼跟他講學習的重要性都沒有用。孩子有沒有學習動力或者對學習感不感興趣與家長在孩子早期學習中是否正確引導分不開。如果家長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能夠讓孩子體會到學習知識的自信,以及體會到把知識用到現實生活的快樂,那麼孩子對學習就會有動力,有興趣。

學習習慣的差異

同一個班級、同一個老師、同樣的課程、同樣的學習時間,有些同學成績好,有些同學成績就不好,我想這還跟學生的學習習慣有關。成績好的同學上課認真聽講,積極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能夠跟上老師的講課思路,上課的聽課效率高。而有些成績不好的同學上課老搞自己的事情,說話、睡覺、不好好聽講,時間長了,成績就拉開了。但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培養起來的,這需要家長從孩子幼兒園到小學不間斷的培養。

學生學習的專注力差異

如果你是老師你就會發現,成績好的學生往往專注力比較好,自律性更好,在上課的40-45分鐘中,集中注意力認真聽講的時間會比較久,受外界干擾比較小。而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上課老開小差,經常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

我想同一個班級、同一個老師,孩子成績存在差異,導致這種差異存在的因素有很多。除了以上講到的還有性格差異、興趣差異、對學習的認知差異等等,總之造成學習成績差異的原因是錯綜複雜的,不是一個或者兩個原因就能解釋清楚的。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歡迎留言、評論,共同討論,更多教育、心理、育兒等精彩內容請關注頭條號:益教益樂。感謝大家。


益教益樂


堅持與退卻,勤勞與懶惰是主要原因。

1.紀律觀念。老師上課,肯定會一視同仁。紀律觀念強的同學,每次課都能提前或者按時到,認真做好上課準備,聽課聚精會神,不早退,不瞌睡,不交頭接耳,下課不早退。紀律觀念不強的同學,遲到早退打瞌睡,上課做小動作,不認真聽講,學習效果肯定不如前者。

(附小學生班規,紀律觀念從小養成)

2.上課聽講。有的學生聽課前預習,聽課時認真記筆記,課下及時整理講義,課上的疑點作了特別標註。有時間便馬上處理疑點,做到儘可能對課堂內容消化吸收。



3.勤勞與懶惰。有些同學勤與思考、勤於動手、勤於提問,能做到手勤、口勤、腦勤,對學習的知識勤於複習,對課後練習和作業勤於實練。有些同學則相反,懶於做筆記、懶於思考、懶於提問、懶於練習。



4.另外智力因素、恆心等等也是影響成績的因素。

綜合上面原因,每天相差一點點,日積月累,差距便越拉越大。


不妥之處,請批評指正!

歡迎評論區留言,請文明用語,謝謝!


颶風6667


內外多種因素,導致在同樣的教室裡學習,同樣的老師教授,最後結果是學生的學習成績逐漸拉大,甚至成為天壤之別。

這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問題,值得深入探討。我們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也會遇到不少的家長,有這樣的疑問:我的孩子,小學成績和某某差不多,甚至還好一些,到了中學,為什麼越來越差了呢?

即使在小學階段,剛進校的時候,每個學生都在同一個起跑線上吧,過一段時間,就會發現,有的孩子學的很輕鬆,而有的,雖然也能考個90多甚至100分,但需要老師或者家長做一些輔導了。

那麼,原因究竟何在呢?

第一,每個孩子的先天條件,是有差別的

先天條件是什麼?其實,主要就是智商。現在,很多人特別是一些教育專家,不願意談學生的智商——由於智商受遺傳影響較多,後天改變的難度比較大,過分強調智商,會讓人產生一種智商決定論。

其實,智商本身就是一個科學概念。在當下優生優育已經成為家長的普遍共識的基礎上,孩子的智商水平,相差不是太大。但差距,卻一定存在。有的孩子,智商測試能到130,有的,就相對邊沿一些,80多90,你想,這個差別,是不是會導致相同時間內,智商高的孩子,學習會好很多呢?

比如,同樣的一個問題,有的孩子,老實一點就懂,還能觸類旁通,而有的,就需要老師反覆講解,才能明白,甚至不排除,有的孩子,講很多遍都不明白!

謝謝,差距是不是就這樣產生了?

而這個差距,到了高年級,越發明顯!

第二,家庭環境和氛圍,也會潛移默化影響孩子

除了智商,就是家庭環境和氛圍了。我們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所作所為言行舉止,都會可客觀的印在孩子的心裡,以至於有人說,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

我曾經到一些學生家裡去家訪過,有的家庭,爺爺奶奶和父母,成天打麻將,甚至抱孩子抱在手裡打麻!我有一個學生,2歲開始就會打麻將——麻將癮比煙癮酒癮都難結啊!

現在,我們在56個民族之外,多了一個“低頭族”——父母成天抱著手機玩,孩子從小玩手機!我曾經說過,老師上課再有趣,那也沒有遊戲有趣啊!

有些父母,以身作則,自己喜歡讀書學習——為什麼有“龍生龍”的說法,也不是全部錯誤的!

第三,學習習慣、學習興趣、專注程度,都會有重大影響

前段時間我到幼兒園聽課,老師上的是一節種植課,教孩子種大蔥。我就發現,3歲多的孩子,有的很專注的聽,有的完全沒聽。後來實踐,有一個孩子,就將大蔥葉子種在了泥土裡!


什麼問題?

我曾經見到,有的孩子上課做的筆記,工工整整,錯題的分析,清楚明瞭。而有的,上課打晃,下課飛奔,做作業都只是為了完成任務!

差距,就這樣逐漸形成。到後來,這個差距逐漸拉大,有的簡直無法彌補。

當然,父母和老師的適當關注、鼓勵,也很重要。我曾經教過一對雙胞胎,應該說,智力水平是沒有什麼差距的。但有一個身體較差,父母特別關注,後來,兩人之間的差距,就逐漸顯現出來。到了中學,差距更大了。

總之,人與人在發展過程中逐漸產生差距,這是一種正常現象——人的發展水平的差距,導致這個世界豐富多彩。而人的發展,受制的因素非常多,我們不能將這些差距,一概歸結到某一個方面,而要全面分析,才是理性的。


三水三心


先從一個笑話講起吧,問為什麼同一個老師教同一個班,有的學生優秀有的學生不及格,甚至考零分?答案是學生不是同一個父母。雖說是一個笑話,但也折射出父母的智力因素,家教水平等對小孩的學習有較大影響。

其次,就是小孩學習習慣,技巧的養成。同樣上課,成績好的學生筆記做得又快又整潔,反觀很多成績差的學生,字跡潦草,筆記丟三落四甚至沒做筆記,還有預習練習,每個人花的時間不可能是一樣的。

再次,父母對小孩的教育期待和付出。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現實中有的父母始終全身心的投入為子女的學習保駕護航,有的父母卻是虎頭蛇尾,毫無教育方法,讓孩子像荒草一樣野蠻生長。


小師大道


1、學生的認知度,接受力不一樣。有的在聽,卻理解不到,有的沒聽,更不知如何;有的聽了,又會理解,還可以發揮。

2、學習習慣不一樣,有的孩子回家後會主動去學,去思考。

3、有的學生會思考,獨立思考,以解決問題為樂,這是“學霸”的表現之一。


陳海底魚


智商不同,孩子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就不同。

一些孩子對學習興趣濃厚,會主動去學,勤于思考,舉一反三。而另一些孩子厭倦學習,沒有學習的積極性,完全是被動式、填鴨式地在學習,效果肯定不佳。


跪射俑


①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一樣,有的學生上課認真聽講,課後多思考,多複習,而有的學生上課不認真,下課不學習,長期下來,差距越來越大

②學生思考方式不一樣,有的認為通過自己努力,就會提高,因此非常認真努力,而有的則不相信自己能夠學習好,行動上就不好好學習,長期下來,學習差距很大。


高老師中小學英語課堂


你是你同學裡目前混的最好的嗎?如果是那去調查一下你的其他同學,問問他們。如果不是,那麼你就想想自己是如何和那個最好的混出差距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