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如果愛》收視破1,寒冬之下國劇市場要靠"積壓劇"過渡?

文 | 牛角尖

都市劇《都挺好》播出完結之後,電視劇市場中很長一段時間處於“空檔期”。在新劇挑不起大梁,老劇難以帶動收視率的當下,一群以“舊面貌”面世的積壓劇,卻在以新生的姿態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古裝神話劇《封神演義》開播已有一段時間,圍繞著這部劇的討論聲雖多為“口碑質量”不佳,但其首播當晚便收視破1的收視成績,卻令一眾周播劇眼紅。與其情況大抵相似的還有劉詩詩、佟大為主演的《如果可以這樣愛》(以下簡稱《如果愛》),喬欣、張雲龍主演的《趁我們還年輕》以及李幼斌、李小冉的《因法之名》,也都於近期熱度高漲。

《封神》《如果愛》收視破1,寒冬之下國劇市場要靠

這其中,《封神》和《如果愛》是表現最好的兩部衛視劇,不僅首播當晚收視率破1,其後續接連破1的收視率成績,也成為繼《都挺好》完結之後,電視劇市場中的一大“奇觀”。《趁我們還年輕》當前收視率雖略有下滑,但其穩定在0.9的收視率也算表現尚可。情況稍差一點的法制題材劇《因法之名》,平均收視率也基本維持在0.7左右。

這些或因政策、或因本身原因而被積壓多年的“老劇”,卻在這個如沐春風的4月,迎來了一絲“新生”的氣息。有媒體甚至用“春天”、“逢甘霖”等充滿希望的詞彙,對其評價。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積壓劇在今年扎堆出現的現狀,又暴露出當前電視產業的哪些問題?


“收視與口碑倒掛”的積壓劇

儘管當下在播的多部積壓劇,有的因個別演員走紅、有的因題材佔據優勢而得到觀眾關注。但從其播出口碑來看,它們的實際開播情況,還是與以往諸多積壓劇的表現大抵相似。

以收視最好的《封神傳奇》為例,該劇在播出期間,最為觀眾津津樂道的不是“一眾封神英雄”、不是“討商罰紂”,而是“楊戩與蘇妲己”這對不倫不類的兄妹CP。劇中,楊戩與蘇妲己組成的“新戀情”,不僅被觀眾痛批為“有傷風化”,其與狐妖子虛、商王之間的多CP情節,也讓大多數觀眾難以接受。豆瓣上,超8609網友打出3.6分,這讓原本評分就不太高的“封神故事”,再次多了一部墊底之作。

《封神》《如果愛》收視破1,寒冬之下國劇市場要靠

與其情況大抵相似的還有,劉詩詩的《如果愛》、喬欣的《趁我們還年輕》以及李小冉這樣的“老戲骨”主演的《因法之名》,其播出口碑也都大抵不如人意。《如果愛》當前在豆瓣上的評分為5.2分,《趁我們還年輕》《因法之名》因打分人數較少,評分暫時未能顯現。但從豆瓣“清一色”的批判聲中,不難看出,這兩部作品的質量成色。

《封神》《如果愛》收視破1,寒冬之下國劇市場要靠

其實,同大多數積壓劇“被批”原因相似,當下這些在播的積壓劇也多半是因“劇情老套”、“服化道劣質”和“五毛特效”等多重“過時”問題,而遭受網友指責。

但幸運的是,它們之中還有幾部作品,因個別演員突然走紅和本身所具有的題材紅利,而受到網友重視。諸如大型神話改編劇《封神演義》,該劇因演員鄧倫突然走紅,順勢上線,且登陸了湖南衛視這樣的一線衛視;《如果愛》也因為人氣小花劉詩詩的加持,而順利在湖南衛視黃金檔播出。

《封神》《如果愛》收視破1,寒冬之下國劇市場要靠

“人氣演員”的加持正在成為積壓劇得以重見天日,且播出情況良好的重要原因。

相比起視頻網站熱衷於新人演員的網劇作品,“天價版權”帶來的衛視購劇壓力,“積壓劇”既可以解決當下“陌生面孔”帶來的收視壓力,又能從源頭上為自家電視臺開源節流,可謂是“兩全其美”之策。只是,隨著越來越多的積壓劇湧現,電視劇行業所持有的弊端,也逐漸浮出水面。


寒冬之下:“積壓劇”是救命稻草也是發展瓶頸

一個顯而易見的趨勢是,積壓劇在今年越來越“常見”。除了當前在播的多部積壓劇之外,一點劇讀發現,此前被積壓許久的多部積壓劇,也有望於今年“解凍”。目前已經有消息傳出,凌瀟肅與王媛可主演的都市情感劇《幸福,我們在路上》將登陸安徽衛視,而早期由鄭爽、李鍾碩主演的《翡翠戀人》也傳出了待播消息。

除此之外,殺青於2015年,劉濤、馬天宇領銜主演的都市劇《淘婚記》,兩部張翰主演的電視劇《錦衣夜行》、《夏夢狂詩曲》,以及宋茜與韓國演員rain主演的《八月未央》,也將有希望在今年登陸視頻網站或上星衛視。值得一提的是,《夏夢狂詩曲》的主演中,還有演員朱一龍,從《天網行動》的“巧借東風”來看,該劇後續播出的可能性極大。

積壓劇“解凍”的現狀越來越多了,這於行業發展而言,到底是不是好事一件?

從行業整體發展現狀來看,2019年是被業內人士稱為“影視寒冬”的一年,在多部大劇難產、開機率低的行業拐點下,“積壓劇”的出現無疑為不少平臺解決了燃眉之急。諸如湖南衛視在播的兩部作品《封神傳奇》《如果愛》,都是以“淘寶”價格拿到首輪播出版權,在人氣演員的加持下,其收視和廣告自不會太低,從而也讓處於“尷尬期”的電視臺暫時得到喘息。

但更多的,其實還是積壓劇帶來的諸多“問題”。首先,從其出現根源來看,大肆進軍行業的積壓劇,一方面是電視劇市場“供求關係”失去平衡的象徵;另一方面,也會讓原本就“數量有限”的電視劇發行許可證更為珍貴,側面佔據了不少“新劇”資源。

《封神》《如果愛》收視破1,寒冬之下國劇市場要靠

(2015-2018電視劇產業“供給”情況)

其次,從電視臺自身發展情況來看。大量播出產能過剩的“積壓”題材,從根源上來看,其實還是電視臺“議價權”削弱的具體體現。眾所周知,過往賣不出去的電視劇,或低價處理給視頻網站,或者就直接賣給山東、江西這樣的二線衛視,“便宜但並不一定實用”的標籤,也成為那幾年集中播出過的積壓劇的集體標籤。

諸如安徽衛視此前播出過的《美人私房菜》、湖南衛視播出過的《獵場》,以及江蘇衛視播出過的《我們的愛》、東方衛視播出過的《守衛者浮出水面》等等。從節目收視率、話題熱度到口碑傳播,皆呈現出“車禍現場”的局面。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平臺在觀眾心目中的話語權,從而給觀眾留下“爛劇”的負面印象。

《封神》《如果愛》收視破1,寒冬之下國劇市場要靠

《封神》《如果愛》收視破1,寒冬之下國劇市場要靠

《封神》《如果愛》收視破1,寒冬之下國劇市場要靠

《封神》《如果愛》收視破1,寒冬之下國劇市場要靠

從長遠發展角度來看,“積壓劇”大肆橫行對市場所構成的影響,其實並不“利好”。在電視劇市場整體低迷、行業處於整改期的當下,部分以“人氣明星”為噱頭的積壓劇雖暫且迎來可觀收視,可一旦有“好劇”闖入,積壓劇所持有的“虛火”假象,便會如潮水般快速退去。即便偶爾有存活下來的個別案例,也尚且處於口碑尚可階段。行業寒冬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難道不是大量被“積壓劇”侵佔的電視熒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