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謝宇弒母案件,被大家關注,是教育的問題?還是家庭的問題?

生活資調


●北大學子涉嫌弒母案背後,應該正視的是母親與孩子溝通的問題。

先看幾組新聞:

2019年3月,江蘇建湖邵某(男,13歲,楊某之子)因不服楊某管教,雙方發生激烈爭吵,後用菜刀將其砍死致楊某身亡。

2018年12月,湖南衡南13歲少年羅某,用錘子先後將其母譚某某、其父羅某某錘傷致死,只因當日向父母要錢去網吧上網未果。

2018年12月,湖南沅江一名12歲的小學六年級男生吳某,因其母管教其不準吸菸,拿起廚房菜刀砍向母親20餘刀,致其當場死亡。

2017年12月,四川大竹43歲的陳某在家中被13歲兒子袁某持刀殺害。兇手稱是因為怨恨母親對他管教過於嚴格。

2016年9月,山東即墨17歲少年用斧頭殺死了40多歲的母親,並將母親的屍體埋在自家院子裡的雞圈,還是管教過嚴。

2016年9月,黑龍江綏化肇東16歲少女陳某捆綁虐待母親致死案轟動全國。她自述是在脾氣暴躁、控制慾極強、家庭關係很差的父母陰影下長大,其母對她更是時刻緊跟,不留一絲喘息餘地的“貼身溺愛”。

一起起觸目驚心的案件,引人深思。

在最天真的年齡、最單純的時代,孩子們為什麼一個個變成了殺人惡魔,而且殘殺的還都是撫養自己長大的父母,這背後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根據各種新聞,我也瞭解到,吳謝宇的母親對於吳謝宇也是“無微不至”的“貼身溺愛”,也會為吳謝宇包辦各種小事雜事。

但是這樣真的好嗎?

他們打著愛孩子的名義,什麼都給小孩準備的好好的,恨不得連病都替孩子生了。

乍一聽,這是愛。

孩子小的時候他們當祖宗供著,吃喝拉撒全給安排齊全;

孩子大了當寶貝寵著,學習工作全部打點照看,這樣是愛孩子嗎?

細想想,這是“害”啊!

害得孩子連基本的自理自立能力都沒有,害得孩子一輩子只能依靠父母生活!

無微不至的父母

就像82歲的丁阿婆一樣,從兒子小就樣樣包辦,一路將兒子送到了海歸碩士學歷,但是兒子畢業之後卻拒絕工作,專心在家啃老。

面對母親的職責,兒子振振有辭:我走到今天這個地步都是你造成的!

丁阿婆後悔不已,卻也不得不承認,是她害了她兒子。

後悔不已的丁阿婆

可憐嗎?可嘆嗎?

如果這位母親知道自己對兒子的“愛”會帶來這樣的結果,她還會選擇包辦教育嗎?

人的能力是循序漸進的,成長都是從小時候一點點的開始,這是連低等動物都懂的事情,包辦父母們卻搞不明白。

這種寵溺長大的孩子,不僅僅是無法自立,很有可能還會變成熊孩子!

包辦的父母,不僅是替孩子包辦了他自己應該面對的挫折,也包辦掉了他在挫折中成長的機會。


小熙帶你看世界


其實當天在微博刷到這件事的時候,我就猜到了這件事很快就會火,為什麼呢?

兩個點,一個是北大,還有一個是弒母

北大,中國的頂級學府,能來到這裡的無一不是佼佼者,況且,吳謝宇在北大中都是學霸級的人物,一個成績如此優異的學生做出這件事,會讓我們反思是不是說北大的教育乃至中國的教育體制存在問題?過分的注重成績,是不是讓我們的到的產生了活潑呢?

第二點,弒母,這個詞其實我是很不想寫出來的,因為會讓我感覺到一種氣憤和悲哀。氣憤是因為居然有人做出如此違背道德人倫的事,可以說不能用人來形容這個人了,簡直就是一個畜生。至於感到悲哀,是因為自2010年父親逝世後,吳謝宇一直和母親相依為命,母親也只是一個教師,收入也不是很高,同時工作也比較忙,可以說對這個孩子是含辛茹苦。而孩子的學習也確實很好,成為了母親的驕傲。我不知道,當他對母親下手的時候她的母親是否是清醒的狀態,有著什麼樣的心情。但是我對此只有悲哀,但我真的不知道到底是為誰悲哀,孩子還是母親,亦或者是這個社會.

有時候,我們在看待某些事的時候,會讓我們感到悲哀,為某個人,每件事,或者這個社會,但是我們更要關注的是,我們該如何做,如何避免這件事發生在我們身上,也許吳謝宇的母親也曾看過像她這樣的事情,或許她也會想著是不是這個社會畸形了,但是思考這些的意義在哪裡呢,還不是不想這些事發生在自己的身上,那何不現在就想想自己身上有沒有問題呢?如果有的話,何不及時改正呢?


小醒35


這樣的問題表述不是很嚴謹!家庭問題難道不是教育問題?

人的成長和成熟過程,也就是客觀教育和主觀自律的過程。

客觀教育可以劃分為三:家庭直接的或潛移默化的教育。學校的正面教育。社會的染缸教育。

主觀自律的基礎是客觀教育,如果客觀教育給予受教育者是正能量為主的教育,那麼這樣的受教育者的自律性就會比較強,人生的成功概率就會比較高。如果客觀教育給予受教育者的正能量輸入較少,受教育者就會進入染缸教育模式,受教育者的自律性就不會很強、甚至於會很差,其人生道路就會充滿坎坷直至陷入沼澤。

吳謝宇弒母案案情本人不瞭解,吳謝宇弒母案的發生應當歸屬於客觀教育對於吳謝宇的正能量輸入太少或者是吳謝宇自己接受太少而引發,雖然該案比較極端,可其發生的過程卻是某些客觀教育的歷史必然。


不糊塗時塗糊不


探討一下。

這是改革、開放、發展、探索、全球化經濟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是社會問題、家庭問題,與學校教育無關。

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範圍中出現了“盲區”、“死角”。與“寵”、“慣”、“散”、“亂”相關。還有個性過於張揚,把“粗、野”和“時尚混淆”,把競爭與投機混淆,把善良與“盲從”混淆,把寬鬆與絕對自由混淆,把民主與私有混淆。這些“文化現象”加入,就會引起一些社會問題。案件比率很底,但容易產生社會恐慌。徹底杜絕也不可能。

隨著社會文化的完善,經過社會的“沉澱”,經過個人思想意識的“碰撞”,隨著社會進步、探索,必然有更廣闊、美好的未來。

謹社會漫談。


早晨的太陽122


記得美國著名政治家富蘭克林說過,如果你為了麵包而放棄了自由,那麼你既失去了自由又失去了麵包。

教育的目的並非培養高智商的人,而是為了培養人格健全的人,想讓孩子獨立必須先做獨立的父母,當你把所有的感情傾注於一人的時候,你知道有多可怕?

只能為謝天琴心痛,為吳謝宇惋惜!


木犀花秀


常言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之所以從小那麼優秀,智商那麼高,領悟能力那麼強,所以享受了過分的“寵愛”,懂事後就覺得這種“寵愛”是一種束縛,自己永遠被“罩”在這種“陰影”下沒有任何自由,極其難於忍受,就想極力掙脫這種束縛,但又永遠沒能擺脫,於至“物極必反”走極端。“下農藥”和“弒母”都是一樣嚴重的“心靈畸形”。


田夫41


比如:鄰居說這孩子有主見,不會被母親控制。

這家人是斯文人,從來沒有見過他們家吵架。

孩子表現的那麼完美,沒必要因為逆反對抗母親。

……

唯一不太好的是:父親去世,對母親和他有些負面影響。

但這個影響很難說就會弒母。

謎題只有吳謝宇才知道答案,在他揭示謎底前,我們還是靜靜等待吧。


〔成雲心學〕創始人~函谷居士√


成雲社初心


我認為是家庭的問題,他母親太溺愛孩子了,沒有給孩子一點空間,孩子只是學習好,人格教育卻沒有得到家長的重視,造成孩子人格扭曲。呼籲家長一定要了解孩子的心裡,和孩子做朋友,不能做孩子的枕頭,不能只關注孩子的學習,要讓孩子先學會做人。


盧溝曉玥


教育機構家庭教育都出現了偏差,

德才兼備,現在有幾個有“德”的學子

學習成績獨大從小學中學高中大學乃至更高學歷

去年的火車霸坐

如果沒記錯,“北大”學子以前也有過

怕父母給自己丟臉的事情

打罵父母的學生也有過吧

難道進入高等學府就不用再學怎麼做人做事了嗎


老五9011


這幾天我也在關注這個問題!這個優秀的不能再優秀的孩子,為什麼會殺母還等著審判之後才有答案!這麼完美一點瑕疵都沒有的孩子走上這一條道路,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失敗!

讓我們等看結果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