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哲學的趣味》(下):自我分解與再次啟航

​現代人們經常說通才和專才,而在古代來說由於學科並沒有那麼嚴格的劃分,因此並沒有特別的說法。

《古典哲學的趣味》(下):自我分解與再次啟航

從現代眼光來看,當古典哲學包括著其他學科時就有點奇怪了,早期,學生若是學習哲學,就會發現學習的並不僅僅只是一門哲學課,哲學課程便包括三個部分:邏輯學、物理學和倫理學。

古典哲學的寬泛性

在討論邏輯學與現實這一章節中,主要還是討論哲學的寬泛性,畢竟在古典哲學盛行時期,其他的學科並沒有形成體系化,而這些沒有形成體系化的許多分類學道被納入到哲學這一古典體系中。

亞里士多德對有效辯論的概念加以系統化,建構了一個龐大的邏輯學體系。亞里士多德邏輯學的核心觀念是演繹法,特別是他的三段論廣為人知,至今也是邏輯學大廈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雖然這個體系從當今來看只是邏輯學的一部分,但是他卻是開創了這個體系的第一人。

古典哲學的教學通過邏輯學知識來確保辯論的無懈可擊,不給對手以任何反駁的機會,同時,幫助學習者識破對方辯論方式中的漏洞。

在古典哲學中,邏輯學具有去偽存真的作用。

為什麼會發生颶風、地震和日食月食?在古代,這些問題被看作哲學家們所從事的自然研究的一部分。亞里士多德以降,哲學家們慢慢對這些物理問題失去了興趣,因為形而上學開始替代了物理世界,並且討論起來也許會朦朧,卻會更輕鬆。

哲學,包括自然研究,皆始於人類的好奇;我們為周圍的事物所困惑和吸引,直到找到恰當的解釋我們才會心滿意足。解釋即是找出事物之為事物的成因。亞里士多德認為有四種基本途徑來實現,即他的“四因說”,包括他所稱的形式因、質料因、動力因和目的因,即事物存在的目的。

在這形而上的歷程中,關於世界如何起源或者說是自然界是如何產生的卻是爭論不止。

人類及其生存的世界只是偶然事件的附帶產物還是如同柏拉圖認為的:上帝就像一個製作工藝品的匠人一樣創造了這個世界,賦予良莠不齊的萬物以形式與秩序。

《古典哲學的趣味》(下):自我分解與再次啟航

閱讀此書,也會發現另一個趣味,就是當古典哲學家們在爭論不休的時候,對於自然對於世界的認知卻是漸漸完善。

當現代科學閉口不談上帝的時候,其實是進了一大步,畢竟科學是要被證偽的,而上帝卻無法證偽,和子不語怪力亂神一樣,畢竟都說最終要去見上帝,但是從來沒有人能夠回來過,至於見到還是沒見到,誰知道呢?

至此,這場古典哲學之旅可以劃上一個逗號了,因為還有一個問題需要解答清楚,那就是最後一章的問題:一切始於何時?

一切始於何時

一切始於何時?古代哲學門派紛繁且喜好爭論,因此這一問題確實難以回答。若是追本溯源,確實存在一個傳統,但這是一個混雜、紛爭的傳統。

《古典哲學的趣味》(下):自我分解與再次啟航

書中給出的一張年表倒是很有代表性,把古典哲學的門派及體系進行了梳理,雖然混雜,但卻是慢慢傳承的體系及紛爭不斷中的前進。

當古代哲學家們在交談的時候,也會討論世界的起源以及人類到底從何而來的問題,但是他們並不知道,他們的這些交談及遺留下來的著作卻是讓後來的哲學家們也疑惑起來,這些古典哲學的思想到底是怎麼來的呢?

《古典哲學的趣味》(下):自我分解與再次啟航

弗朗西斯·康福德認為的:我曾力圖證明哲學家是如何保有其先知特性的。為了達到對神聖感和事物真實本質的認識,他依賴對自己的理性的假定特性再外加一點宇宙意識……這種直覺化的理性取代了以往活躍在夢幻和啟示視野中的非凡能力;超自然的變成了形而上學的……只有奇蹟才能使6世紀的智者們清除他們頭腦中所有的虛構偏見。

但是古典哲學的傳承卻並不是一直延續的,正如生命體一樣,有開始就會有終結,公元529年,基督教徒皇帝查士丁尼關閉了在雅典傳授異教哲學的學校,這一年被看作是作為一種鮮活傳統的古代哲學的終結點。

《古典哲學的趣味》(下):自我分解與再次啟航

當古典哲學被重新發現之後,古代聖賢的思想雖然有部分在當下的科學體系中被證明可能是個謬誤,但是這些古典哲學思想卻是人類的智慧結晶。

曾經在一部電影裡看到的場景一樣,一個文明快要消亡的時候,把這個文明的智慧結晶交付到人類的手中,期望在人類的手中能夠發揚光大,古典哲學一樣,發現的過程並不重要,重要的能否從這些古典哲學的爭論中尋找到未來前進的方向。

《古典哲學的趣味》(下):自我分解與再次啟航

文中有一段話即是對古典哲學的小結,也是對當下的反省:

相對於當代人來說,哲學在當時對於它的實踐者和受眾更為緊要。鑑於良善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哲學在促成這種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它被看作是常規良好教育的一種自然延伸。

黑格爾說,哲學有不同的道路,一條是“普通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人們是穿著家常便服走過的;但在另一條道路上,充滿了對永恆、神聖、無限的高尚情感的人們,則是穿著法座的道袍闊步而來的”

最後有一點是要問問自己的,我們還需要哲學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