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藝生疏的觀察者”胡正剛,摘取華語青年作家非虛構大獎

第四屆華語青年作家獎,於4月27日在四川宜賓揭曉。生於1986年的雲南詩人胡正剛,以一部《叢林裡的北迴歸線》,摘取其中的非虛構作品獎主獎。定位於力爭比肩日本“芥川文學獎”的這個獎項,由成都市文聯《青年作家》雜誌社、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聯合打造,每年一屆,專門針對中國當代45歲以下的優秀青年作家予以獎掖與扶持。

“技藝生疏的觀察者”胡正剛,摘取華語青年作家非虛構大獎

《叢林裡的北迴歸線》,胡正剛著,中國青年出版社·小眾書坊出版

《叢林裡的北迴歸線》一書,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小眾書坊、於2018年6月出版。有著一個很特別的副題:“雲南特有族群及原生文明田野調查筆記”。

2011年大學畢業第二年,在雲南初露鋒芒的青年詩人胡正剛進入《藝術雲南》雜誌,擔任記者、編輯。在朋友介紹下,第一次接觸到了端公和儺面具的採訪,並由此,開啟了他的田野調查之路。

七年的時間裡,為了深入調查,胡正剛接觸過許多民族,也到過不少人跡罕至之地。他在大地上細緻地行走,細緻地調查,細緻地寫作,整整七年,方完成了收錄於這部書中的所有作品。成書前,全都在《藝術雲南》雜誌一個叫做“發現”的欄目發表過。

胡正剛發現了什麼?

為其作序的著名詩人雷平陽如是寫道——

胡正剛沉默寡言,醉心於查看和分析,像一個曠野上的守夜人,總是把自己的時間和空間交付給大海撈針式的田野調查。沒有先入為主的立場,也不想借機扮演僧侶、巫師和草木之王的角色,他只想以旁觀者的身份,把不同的族群、信仰和調查對象的現實狀態忠誠地呈現給人們。在雲南的山野中,可以用來肥碩自身觀念的文化資源何其多也,克木人、莽人、俐倈人、契丹人等等沒有命名的“民族”,以及散落在大地上的歌書、關索戲、梅葛、面具、戶撒刀、土陶,他們(它們)所承載著的神性與人性,往往都是文化人類學者和作家詩人加持自己的靈丹妙藥,但他越是靠近他們(它們),就越發小心謹慎,一再地拋開自己的詩人身份,做了一個平心靜氣的記錄者。

最讓我感動的是,作為一個出生於1980年代中期的年輕後生,他從不依靠電腦資料,總是一個人或與攝影師程新皓一起,坐著公共汽車,一次次投身到雲南最為荒僻的深山老林中去,餓體膚,勞筋骨,窮盡意志,人猿般地做著他想做的事情。

“技藝生疏的觀察者”胡正剛,摘取華語青年作家非虛構大獎

胡正剛筆下的克木人

胡正剛“人猿般地做著他想做的事情”。這是一個漫長的探索過程,也是一個胡正剛找尋自我的過程。

在一次做莽人的田野調查時,他跟隨一對進山採摘草果的莽人夫婦,在高海拔的中越邊境原始森林生活了一週。完全沒有網絡和手機信號,連喝水都非常困難,食物極其緊缺,時值深秋,晚上很冷。好幾次,幾乎被凍死。

他無法為自己的這個系列文本歸類,說不清楚自己寫的“究竟是什麼東西”。於筆下的那些特有族群文化,他覺得自己註定只是一個形色匆匆的過客,一個技藝生疏的觀察者。“與之相反,他們的文化、觀念、生存智慧,以及與他們相處的田野調查經歷,卻深刻地滋養了我。”他說。

“技藝生疏的觀察者”胡正剛,摘取華語青年作家非虛構大獎

胡正剛筆下的坡芽歌書

摘取第四屆華語青年作家獎非虛構主獎,於胡正剛而言,是一個“天大的意外”。這固然是一個堪稱重量級的獎項,但對於他而言,最大的意義,在於幫他堅定了非虛構寫作的方向。

在未來近兩年的時間內,他都會一直在巍山縣南山村擔任駐村扶貧工作隊員,工作內容自然與寫作毫無關係,但對於非虛構這種深入大地的寫作形式而言,則可謂別具意味。

“技藝生疏的觀察者”胡正剛,摘取華語青年作家非虛構大獎

人物檔案

胡正剛,作家、詩人。1986年11月生,楚雄姚安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參加過《詩刊》社第33屆“青春詩會”。著有詩集《問自己》,非虛構《叢林裡的北迴歸線》。曾獲2015年度揚子江青年詩人獎,現為大理巍山縣南山村駐村扶貧工作隊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