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大師足跡,遊學30多歐美國家,歸來仍是“講漢語的中國人”

文圖/溫星

追尋大師足跡,遊學30多歐美國家,歸來仍是“講漢語的中國人”

《山地迴響》美展主人、藝術家陳曉鳴

《山地迴響》——陳曉鳴油畫作品展,4月23日上午,於昆明市博物館隆重開幕。展覽由雲南藝術學院、雲南省美術家協會聯合主辦,雲南藝術學院美術學院承辦,由雲南藝術學院院長郭浩總策劃、青年藝術家彭楹文執行策劃,包括汪葉菊、曾德鈞、羅江、陳流、李建東、銀小賓、寇元勳、肖凡……等省內外名家在內,近兩百人出席開幕式致賀,氣氛熱烈。展覽將一直持續至5月6日。

陳曉鳴,何許人也?雲南藝術學院美術學院教育系創始人之一、系主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雲藝風景油畫工作室負責人,還是全國高校師範專業認證專家——這些,似乎都不足以清晰地勾勒出陳曉鳴完整的輪廓。

追尋大師足跡,遊學30多歐美國家,歸來仍是“講漢語的中國人”

陳曉鳴自畫像

郭浩說,陳曉鳴的作品,有著最簡單的表現方式、最樸實的繪畫語言,返璞歸真;羅江說,在陳曉鳴筆下,能看到十九世紀法國印象派風景畫的影子,和一顆恬適純淨的藝術心靈;陳流說,陳曉鳴是雲藝老一輩美術教育工作者的優秀代表……

性格散淡,為人與世無爭,數十年來浸淫於美術教育之餘,也一直堅持創作。“不敢說畫得好,但也不能老是藏著吧,拿出來,給我的學生們看看。這些作品,其實大多數都是在帶他們走遍雲嶺大地寫生的過程中創作的,見證了孩子們的成長,也記錄了我自己在藝術上的足跡。”他淡淡地說。

遊學歐美

1961年生,陳曉鳴生於麗江束河古鎮一個納西族家庭。爺爺是滇軍抗日名將魯道源的副官,爺爺的哥哥做過省政府督學,父親則畢業於師範學校,於美術、音樂等方面皆頗有造詣。七十年代,進文工團,學表演,也搞舞臺美術,由此,打下美術方面的堅實基礎。

“就是電影《芳華》裡的那個年代,充滿夢想與激情的年代。”陷入回憶的他,臉上滿是單純的笑容。

追尋大師足跡,遊學30多歐美國家,歸來仍是“講漢語的中國人”

追尋大師足跡,遊學30多歐美國家,歸來仍是“講漢語的中國人”

陳曉鳴作品

20歲那年,考入雲南藝術學院。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仍執鞭不輟——陳曉鳴的藝術和生活經歷,似乎就是如此簡單。

不簡單的則是,為學畫,他走遍了30多個國家。在歐美眾多頂級美術館中,他與倫勃朗、拉斐爾、波提切利、米開朗基羅……等世界級大師的真跡相對,沉浸於這些人類藝術瑰寶強大的氣場中無法自拔。他深深地被震撼,審美的視角,藝術的胸襟,皆由此洞開,有了飛躍般的提升。千百次凝視,萬千帆過盡,最難得、甚至令人有些驚訝的是,他卻依然對故鄉紅土高原的蒼茫大地情有獨鍾。

他筆下,多為這片大地上的山地、坡坎、田野、森林,看似平凡,卻無不在構圖、運筆、用色等方面,投射出一種深切的情感含量。

追尋大師足跡,遊學30多歐美國家,歸來仍是“講漢語的中國人”

這張照片角度有意思,可命名為“對影成三人”

文化選擇

在展覽前言中,本次展覽總策劃、雲南藝術學院院長郭浩如是寫道:“我們日常熟視無睹的景色,在畫家情感色彩的驅使下,通過寫生創作,呈現出了風格多樣、面貌多姿的作品。一幅幅意境如詩般的畫面,在折射出文化傳承的同時,體現著作者對故土的熱愛,流溢出家鄉不同凡響的生機,同時,表徵著畫家不同的文化身份和文化選擇。”

“我的文化身份和文化選擇,我一向都非常清晰而又堅定。”多年以後,陳曉鳴依然記得,自己第一次以訪問學者身份去到巴黎藝術城時,那種心靈被猛烈撞擊的幸福感。巴黎聖母院就在那旁邊,周圍全都是各種美術館和大師的故居,他一住就是長達半年。

追尋大師足跡,遊學30多歐美國家,歸來仍是“講漢語的中國人”

他跟大師們“交朋友”,看一副大師的作品,一盯就是好幾個小時,目不轉睛,一動不動,突然“醒”來時,竟到渾身痠麻的程度;他也跟所訪學、遊學的許多國家的普通民眾交朋友,他們並非藝術家,但家裡幾乎都會設一間畫室,偶爾提筆,隨意揮灑,他記得有一次黃昏時分經過一位朋友窗前,被朋友沉浸其中的身影深深打動……

“西方國家的藝術氛圍明顯比我國好,可能是我們教育體制的問題吧。”陳曉鳴不由感慨,“有時候,中國孩子的藝術天賦真的會被毀掉,甚至整個人也都可能被毀掉。”

審視自我

但是,儘管看懂了西方藝術和西方教育的優點,他依然選擇迴歸。

“走過了半個世界,我愈加認識到我是一個講漢語的中國人。我從小就是吃大米長大的,從小就是在東方文化的薰陶下長大的。”在認準這個“核心”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陳曉鳴可以說實現了融貫中西,儘管仍是從事油畫的教育和創作為主,卻能將我國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和藝術元素運用其中,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一種風格。

追尋大師足跡,遊學30多歐美國家,歸來仍是“講漢語的中國人”

追尋大師足跡,遊學30多歐美國家,歸來仍是“講漢語的中國人”

追尋大師足跡,遊學30多歐美國家,歸來仍是“講漢語的中國人”

出席開幕式的三位當代著名藝術家,陸續為:郭浩、羅江、陳流

“東方的繪畫語言崇尚古雅、簡約,更多把自己與對象的交流體現在作品裡面,絕對不會太寫實,更不會畫得太滿,一定要留白。西方則完全不懂留白,不懂東方的含蓄,這裡所表現出來的,就是東西方氣質和文化的衝突與差異。”

然而,即便是衝突與差異,在陳曉鳴的作品中,依然呈現出一派平和、平淡之氣。亦如其人,選擇將藝術與生活的境界,歸於平淡。這,也就是他幾乎從不參加美術界任何活動的原因。但他說,圈內的一些事情,一些紛紛擾擾,他也會關注,只是,寧願選擇保持距離,絕不願讓它們來干擾自己內心的寧靜。

或許,作為一位藝術家,陳曉鳴的心態和心境,總難免會有一些多面性,甚至矛盾。猶如他攬鏡自照,所看到的那個自己。

追尋大師足跡,遊學30多歐美國家,歸來仍是“講漢語的中國人”

開幕式現場名家雲集

在他的個展《山地迴響》中,陳列在展廳門口第一位置的,便是那麼一張自畫像,作於2016年,眉宇間帶著一絲憂鬱,面目透出崢嶸——連他自己,都有些懷疑。這,是我嗎?

“這就是藝術的複雜性,也是人性的複雜性。審視自我,認識自己,永遠都是最難的吧。”在觀展人群的簇擁中,陳曉鳴笑而自問,若有所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