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學習是人生逆襲的唯一方式嗎?

你以為學習是人生逆襲的唯一方式嗎?

現在流行“學習是逆襲的方式”這種說法,但你真的以為人家是靠學習逆襲的嗎?

現在流行各種碎片化學習,各種課程學習技能,你真的以為聽聽人家的體會就能掌握?

是人傢俱備研究的能力,把知道的東西研究好了條理性的展現出來,以便於你的理解和掌握,經過模仿得到的學習效果最好的境界是和你模仿的對象一樣好。但是想要超越你的模仿對象,想要了解更多,就需要有研究能力了。

具備研究能力有什麼好處呢?

如果你的專業能力想和大部分人差不多,那你只要有學習能力就可以了,也就是重複練習,但如果你想把專業學的比大部分人好,那就需要有研究能力了。

有了研究能力你再換環境、換工作的時候,可以更好的適應,更快的進入角色, 也更容易做出短平快的決策。也可能你覺得不換環境、不換工作,我就不需要研究能力了。但是這個時代變化太快,想不被時代淘汰,從容不迫的生活,你一定需要研究能力。

在這個互聯網的時代信息無處不在,我們獲得知識和信息的方式也很方便和廉價,手拿一部手機就可以搜索到很多知識和信息,搜索就是學習嗎?學習就是研究嗎?

總是聽別人的心得體會,怎樣才能有自己的研究能力呢?研究能力的技術手段是什麼?掌握了研究的套路之後親自去實踐?

你以為學習是人生逆襲的唯一方式嗎?

什麼是研究呢?

研究能力就是一種主動的探究能力,不是被動的吸收。

它包含兩層意思:

  • 在學習的時候為了學的更好而主動進入創造性的探究
  • 研究不是單純的吸收信息,研究和學習最根本的區別是,學習是重複練習,研究不是練習更沒有重複,只有不斷的獲得新東西。

研究不是幹別的,研究是徹底檢查。研究是為了檢查什麼呢?一方面是為了糾錯,一方面是為了更好。

我們把研究的終極目的總結是為了更好。這裡說的更好有時候是紮實的基礎知識,有時候是先進的技能。要實現這些更好,就要主動系統的探究和發現

所以研究是具有藝術性的

。不要看到藝術就嚇了一跳,其實研究能力人人可以具備,應該掌握的能力。其中最關鍵的一點就是面對新事物新課題的時候能夠快速上手、掌握概況的能力。這裡面還隱含了一個關鍵詞“跨界”,如果一個人能在多領域都能快速掌握技能的要領,毫無疑問他是有研究能力的。並不是說一定要在科學技術方面跨界,比如你可以有計算機方面的專長,又會手機攝影,又有烹飪技術,這裡所說的技能是需要拿出作品最好能教別人,開個抖音還粉絲無數,那你就是跨界的精英了。

你以為學習是人生逆襲的唯一方式嗎?

研究和學習有什麼不同?

打個比方學習就像登山,研究就像探險,這個探險就是指新的事物。怎樣去研究對你來說屬於新鮮的事物,甚至研究過以後能拿來講給別人聽,這是一種能力。

比如英語學習,聽力識別能力需要苦練,但是也需要分析聽力考試考的是什麼,比如聽力試題裡有什麼陷阱,有什麼短期突擊可以多拿分的地方。這個過程就是對考試進行研究,摸清考試的本質、細節、陷阱和規律,這樣就可以在考試中做到更好。

學習常見的過程是練習、跟隨、重複。但是研究的過程完全沒有這些特徵。具體的研究過程並沒有一條康莊大道,讓你按部就班的走,就像創業一樣,你沒有辦法複製別人的成功經驗。這是研究比學習難的地方,也是研究更有魅力的地方。

運動員要做的事是練習,教練要做的事是研究;演奏家主要做的事是練習,藝術評論家要做的事是研究;員工要做的事是工作,管理者要做的事是研究。

學習和研究沒有高低之分,但他它們卻是兩碼事兒。學習是求一個高度,研究是求一個廣度。

那麼如何訓練你的研究能力呢?

第一步是喚醒你的研究意識

他們分別是作品意識、目標意識和局外意識

  • 作品意識

就是讓你創作的東西達到更好,這就是研究意識的第一步,並不是建立研究目標,而是找到一種研究的驅動力。也就是你的主動性,想把你的作品完成到更好,就需要研究更深層的東西。

一個人在完成研究之前,一定先有一種強烈的作品意識,就是想把你想研究的事做到更好,做的像一個作品,只有在這種意識的帶動下才有後面的研究。也就是說作品意識是研究精神的起點。

有人可能會把作品想的太大了,作品並不一定要是一座宏偉的建築,或是一個精美的雕塑,也可能就是宏偉建築裡面一個門把手的握手感,能把手的材質、樣式、形狀都是值得研究的。也就是說作品不一定是宏偉的,也可能是關注細節。

研究是一門藝術,而藝術的表現往往就是細節。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到處都有待研究的細節,比如拿手機拍照,作品可能不只是一個實際的照片,而僅僅是片你想表達的一種想法一種能量。所以研究不是立即去改變世界,而是首先激發你對研究的作品意識,這個最為關鍵。

研究的本質就是為了更好,平時做事的時候給自己一個暗示,你不是在做這件事情而是在“從事”一件事情,僅憑著一個詞的改變,就會激發你的儀式感和作品感。

  • 目標意識

研究中第二個意識就是在研究中始終都要保持的目標意識。

光有研究精神、作品意識,一個人可能還會在研究的方向上跑偏,就是因為缺乏清晰的目標意識。

比如你想學習用手機攝影,你可以在朋友圈翻看別人發佈的優秀作品,但是看著看著你可能會發現其他好玩的東西,慢慢就忘了你的出發點是什麼了。

又比如你在寫論文,剛寫了兩行字,覺得腦袋濛濛的,就去喝了兩口咖啡,然後忽然之間就打開了維基百科,去查看咖啡的分類和起源,這一看就兩個多小時過去了。這是很多人在研究的時候都存在的分心狀態,甚至都有拖延症的嫌疑。你寫的論文不是關於咖啡的分類和起源,在有限的時間內你已經嚴重跑偏,是你的目標意識出現了問題。

那麼怎樣保持你的目標意識呢?

在研究的過程當中你要時刻盯著你的初始目標,並時刻問自己,我正在做的事情會不會影響研究的主線。

  • 局外意識

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必須還要保持第三個意識就是局外意識。

這裡可以用轉換視角的方式來解決,可以用上帝的視角來俯視你研究的全貌,可以守住你的目標不跑偏,其實在整個研究過程中,讓你時刻想著你的目標是很困難的,你必須要時時刻刻看到它。

研究者一定是局外人,搞研究的會在自己喜歡的範圍內沉溺,因此一定要讓自己有局外意識。

你以為學習是人生逆襲的唯一方式嗎?

需要明白研究是有成本的

當然搞研究需要付出的成本是巨大的,不僅有財務成本、時間成本、精力成本還有試錯成本。如果你不明白這個道理,你就會搞不明白為什麼自己的研究能力差,其實有的時候只是因為你付出的研究成本還遠遠不夠。

人們做學術研究往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做科學研究,試錯成本高得很,因為做試驗要成百上千次的失敗,研究成本就體現在這裡,這就是為什麼學術研究都要有研究經費的啟動。缺少了研究經費很多學術研究就會被擱置,從這個角度來看研究的成本比學習的成本高得多。

我們通過對比研究和學習最細微的區別,瞭解研究的本質和訴求是為了更好,同時也知道了研究需要喚醒的三個意識:作品意識、目標意識和局外意識。也知道了研究是需要付出成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