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車為什麼不設計肌肉車?

泰而不驕50845


自主車為什麼要設計肌肉車?弄個挺大的車殼子然後裝進去一臺1.5T渦輪增壓發動機?這樣的一身肌肉會不會有點虛?美系肌肉車並不是徒有其表,而是有著狂暴的動力以及很差的操控,不過優勢在於普通老百姓也買的起,確切點說就是針對那些喜歡加速的快感而又不富裕的消費者所開發的特殊時期的特殊產物;粗糙的美國人與相對細膩的歐洲人不同,歐洲人喜歡跑圈圈、而美國人喜歡跑直線,這麼一來動力極大而機械結構簡單的肌肉車就出現了!



真正的肌肉車其實早在第一次全球石油危機時就已全部陣亡!

肌肉車是興起於上世紀50年代後的美國;那個時期美國的經濟飛速發展,民用車的普及率超高,而老百姓的收入也有著顯著的提高;正所謂吃是飽飯了就得找點樂子,這個時候的美國人已經不滿足於日常用車了,他們希望可以利用車子帶來一些樂趣,可那個時期美國或者歐洲的跑車價格很貴,不是普通老百姓所能承受的;所以當時美國的幾個車企一研究,就搞出了肌肉車,初期的肌肉車雖然沒有歐洲性能車那般昂貴,但本身的定位也是豪華屬性,所以也是有錢人玩的產品;肌肉車的目標人群本身就是一幫熱愛汽車、喜歡玩極限、又相對富裕的一類人群(同時期的窮人玩的是肌肉車的低配版本小馬車),那個時期的美國燃油價格非常低廉,可後來石油危機的爆發、燃油價格大幅度上升,這類肌肉車也就逐漸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那麼大的殼子、那麼大排量的發動機帶來的高油耗已經不是那個時代大多數美國富裕人群所能承受的了!


肌肉車向小馬車的轉變

肌肉車:muscle car

小馬車:pony car

所謂的小馬車也就是如今被很多朋友認為成是肌肉車的福特野馬、科邁羅之類的了;在石油危機之後肌肉車失去了存在意義,而體格相對小些、排量低些的小馬車逐漸成為主流(這裡的排量低指的是那些走量版本,高性能版本依然保留大排量發動機);早期的肌肉車與小馬車界限很清晰,肌肉車是大個頭、大排量的豪華車,而小馬車則是個頭偏小、排量偏低的非豪華車型,隨著石油危機的爆發,肌肉車徹底消亡,而代表平民化的性能車型小馬車卻漸漸成為了主流;所以說小馬車是肌肉車在當今來看也沒錯,只不過小馬車則有著更加親民的價格,所以福特野馬、雪弗蘭大黃蜂在歷史的發展中雖歷經磨難,但也得以保留。。。


國產車為什麼設計不了肌肉車?

傳統的肌肉車連美國消費者都難以承受,我們為什麼要造?造出來賣給誰?怎麼去造?美系肌肉車是有明確的規定的,殼要大、發動機得是V8,國內量產的V8發動機根本沒有,所以從動力總成方面我們就不具備打造肌肉車的能力;即便造出來了,誰又會買?連2.3T的野馬能買得起的消費者都很少,自主打造出一款肌肉車恐怕就成為笑話了!對於外殼的肌肉感我們可以通過皮尺來搞定,心臟怎麼辦?塞入一臺1.5T發動機是不是太虛了,會給人一種一身腱子肉是靠藥物吃出來的假象!


總而言之不是自主車企不設計肌肉車,而是設計不了肌肉車,外殼容易搞定,難道一輛車就只有外殼麼?肌肉車最顯著的特徵就是V8,而我們有麼?即便是設計成野馬、科邁羅這樣的小馬車,至少也得有個2.3T吧?沒有高功率的發動機造什麼都是奢望、空談,造出一輛外觀霸氣而毫無力量的肌肉車是沒有意義的;況且美式肌肉車的張揚外觀也不符合國內主流消費者的審美觀點!


非專業車評


美式肌肉車可說是反人類的設計,它依循的是美式消費(浪費)主義,超寬超重的車身,沒有4公升以上都推不動它,持著電油便宜(以前)便盡量燒。

這種車跟K-Car一樣是隻在特定人群有市場,都是畸形車種,沒有引入的意義。

而現在看到福特野馬好像都不錯的樣子,但其實這早已不是肌肉車,就好像美式中歺,沒半點味兒!

正宗的肌肉車,除了超寬超重外,還必須起角,完全不考慮風阻的,而且座椅是跟沙發一樣全平的,完全不管裡面的人過彎時會不會擠到一邊。還有些更奇葩到是"軚波",不是現在的撥片轉檔,而是在方向盤上帶一支棍來轉檔。至於改車方式,也是超出你想像的,前輪低趴,後輪盡量升高。綜合這些因素,你認為還有多少人能接受?連美國人自己都受不了還引入中國?

最後帶兩張肌肉雙鳥圖片,火鳥跟雷鳥,算是比較好看的肌肉車(火鳥是圖案好看不是車好看,以前見過一輛黑色車身,紅橙黃火鳥,紅色座椅,前後燈燻黑的,真的非常好看!)




Randy223384364


首先我們要了解肌肉車是什麼意思。

肌肉車一詞出現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特別用於稱呼活躍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一類搭載大排量V8發動機、具有強勁馬力、外形富有肌肉感的美式後驅車。如今也用於稱呼現售的搭載V8發動機的美國經濟型跑車。肌肉車是一代美國精神的代表,我們所熟悉的福特野馬(Mustang)、雪佛蘭科邁羅(Camaro)、道奇挑戰者(Challenger)都是典型的肌肉車。

以上是對於肌肉車的形容,我們可以理解為擁有大馬力,剽悍外表,富含美國特色的經濟型跑車。

首先說大馬力,各位司機應該知道,中國是有排量稅的,排量稅包含在我們購買車價內,其中: 排氣量在1.0升以下(含1.0升):1% 排氣量在1.0升以上至1.5升(含1.5升):3% 排氣量在1.5升以上至2.0升(含2.0升):5% 排氣量在2.0升以上至2.5升(含2.5升):9% 排氣量在2.5升以上至3.0升(含3.0升):12% 排氣量在3.0升以上至4.0升(含4.0升):25% 排氣量在4.0升以上:40% 而一般的肌肉車排氣量都在3.0以上,這一上一下多花了百分之13的價格,不用說你了,廠家也覺得不划算。


咱們再來聊聊外觀,肌肉車是極富有美國特色的車型,外露,特色,個人主義。這就是美國的文化所致,而咱們中華文化受儒家思想薰陶,講究謙遜,內斂,不在外形講究內涵,文化的差異,導致中國很少會有廠商設計肌肉車車型,這也是局局認為最根本的原因,尤其是我們的汽車業伴隨著改革開放,實用才是一直以來的第一要素。 最後就是這個經濟型跑車,朋友,美國多少人口,咱們中國多少人口,價格排量稅不經濟了,路況原因又跑不起來,要不是家裡有實力,請問各位,有多少人會買一輛這樣的肌肉車?

不掙錢,不划算,沒市場是局局覺得阻礙國產廠商不設計肌肉車的原因。


車載戲精局


這個問題比較有趣,其實首先“肌肉車”這種類型就算在美國也基本絕跡了,它們指的是那些動力大、自重大、尺寸大沒有操控性只注重巡航和加速的車,外形比較方正硬朗。

現在我們熟悉的musatang、科邁羅、挑戰者都不是“美式肌肉車”,它們是“pony car”中文是“小馬車”,因為它們基本都有一定的操控性,不過在尺寸和動力上還不符合要求。

當然你說的可能就是例如福特野馬這種設計比較硬派、粗獷的車。如果是這樣的話,我想說為什麼日本和歐洲也沒有設計過這種類型的車呢?設計出什麼樣的車應該還是和本國本地區的文化有關,就比如澳大利亞的本土品牌霍頓,它的車型還是挺有肌肉感的,也是追求大排量,這和他們本國道路寬闊、親近自然肯定分不開關係。

所以我決定我們國產車千萬不要去設計所謂的肌肉車,那就真成山寨了,我們應該設計擁有自己民族文化內涵的車,看看隔壁的雷克薩斯,就散發出和歐系車、美系車完全不同的味道,這才是我們的國產品牌該做的。


鯨車評


其實肌肉車就是六七十年代的代步車。美系車在那個年代車設計的非常巨大,車身結構為非承載式,懸掛多為板簧懸掛。後輪驅動。說白了就是把卡車底盤扣上非常漂亮的轎車殼子,再配上寬大的真皮沙發。這就造成肌肉車非常沉重,只能用大排量的V8發動機來獲得足夠的動力。這種發動機油耗巨大,噪音巨響。當七十年代石油危機爆發時被嗤之以鼻,小排量車盛行。肌肉車隨即沒落。取而代之的是先進的前驅,承載車身,輕巧的歐系,日系轎車。


孫維模型


首先再簡單說一下美式肌肉車誕生的背景。20世紀50年代左右, 二戰結束後不到10年, 美國經濟高速發展, 石油像水一樣便宜,奧茲莫比異想天開的把卡車的v8引擎裝到了中級轎車中,第一臺肌肉車便誕生了,此後的六十到七十年代,肌肉車大行其道,成為了年輕消費者競相追求的“dream car ” , 也誕生了肌肉車專屬的賽事:四分之一英里直線加速賽(grag racing) 。

然後好景不長, 相對於肌肉車配置的強大動力系統而言, 其剎車性能相當弱雞,頻繁引發的交通事故最終引來了民眾和政府的關注,一個牧師向政府投訴了肌肉車,表示了擔憂,此時保險產業做為回應, 大大提高了肌肉車車的投保金額和投保條件,使得消費者在購肌肉車裡不得不考慮一下自己的消費能力。

幾乎與此同時,在1973年,OPEC產油國限制了石油出口,石油危機爆發,作為油老虎的肌肉車整個行業遭到致命一擊。從此幾乎退出歷史舞臺,現今只有極少數品牌得以新的轎跑身份重生:福特野馬、雪弗蘭科邁羅、道奇挑戰者、道奇戰馬。

這裡必須要提一下肌肉車具備的特點:

1、大排量引擎,大功率、大扭矩, 至少要v6以上,v6只能算入門。

2、外形硬朗、粗獷,雙門(或三門)的中級轎車。

3、價格親民,普通的上班族都能買得起。也就是說並不比買菜車貴多少。

4、必需是前置後驅。

說完這些, 不難總結出,肌肉車出現的時代背景下有一些必然因素:

1、油和水一樣便宜

2、新一代消費者對張揚個性的消費需求,且具有不錯的消費能力。

3、汽車行業的蓬勃發展。

4、良好的道路條件,不然怎麼能有drag racing這樣的賽事?

我至少總結出了這三條因素,再反過頭來看看我國,為什麼沒有發展出肌肉車。

1、當國際油價和水一樣便宜的五六十代。汽車對普通民眾來說,官用品、軍用品、頂級奢侈品,就算你有錢,也不一定能買到。

2、消費者消費能力低下,那個年代絕大多數人都在吃大鍋飯,沒多少個人資產,消費個自行車都要存一兩年的錢,更別說汽車了。

3、汽車行業發展非常不順利, 面臨國際上的技術封鎖、只能逆向老的、已淘汰的車型,且汽車行業波及到各種輕重工業的產品,涉及到專業人才儲備, 而這些我們都沒有,別說肌肉車了, 研發一款買菜車都相當費勁。

也就是說我國那時是完全不具備誕生肌肉車的時代背景的。這是沒辦法的事情,這個行業必須一點一滴的積累。

而即使現在我們的國產汽車行業得到了不錯的發展, 開始緊追車際水平,但由於石油已經不再便宜了,大排量的低端家用轎車在市場上並不太受歡迎,別人買低端車就是為了省油實用,整個大排量的低端車,誰會買單啊?

所有那些看似已復活的“肌肉車”品牌,其實已經算不上是肌肉車車了,稱為轎跑會更合適,面向的是中端消費群,普通的上班族是很難惦記得上的。

綜上所述:中國是不會有肌肉車的, 至少是不會有燒油的肌肉車。用電的算不算肌肉車呢也不好說, 畢竟現在性能好點的電動車也不便宜,也並不親民。


哪是剎車


差距太大!設計了也會賣的很貴,還沒有進口車買的放心,百姓誰會選?


滄桑還是髒


第一政策不允許,現在有節能指標分數,二以前沒有管控但是三缸機都研究不過來拿什麼研究肌肉車,紅旗花500億才研究出來v12,要是w12估計還要500億,誰來買單呢?三國產車想要快錢不注重今後發展,實在不行換標接著生產。四吉利也在全球買買買,目的就是加速發展,降低研發成本


可愛小狼


中國沒有汽車文化…有價高…汽車設計理念浮躁脫節不能與時俱進…國內廠家技術儲備不足拿不出高性能大排量發動機…消費者對肌肉車消費理解不透徹…有關部門政策導致大排車排放檢測製造障礙…相關法規如車船稅等等…阻礙消費者購買大排量汽車…當然對於有經濟實力的這些都不是問題!


59D


很簡單,肌肉車太費油,國內沒有肌肉車的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