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前,廣元有個全國知名的村!

幾十年前

廣元有個全國知名的村

那就是劍閣縣的化林大隊

這裡山清水秀,人傑地靈

幾十年前,廣元有個全國知名的村!
幾十年前,廣元有個全國知名的村!

春暖花開,空氣中瀰漫著田野的芳香。白的梨花,粉的桃花,金黃色的油菜花……在梯田和農房周圍綻放,把劍閣縣鶴齡鎮裝扮的格外秀麗。

在農業學大寨的時代,被《人民日報》以題《南方山區棉花生產的一面紅旗》,報道過的化林大隊就位於劍閣縣鶴齡鎮化林村。

— 1 —

幾十年前,廣元有個全國知名的村!
幾十年前,廣元有個全國知名的村!
幾十年前,廣元有個全國知名的村!

順著公路前行,路邊有一塊紅色的招牌,上面寫著“化林大隊”四個字。這裡就是我們此行目的地,曾經遠近聞名的學大寨先進典型,傳說中的“化林大隊”,也就是現在的化林村。

— 2 —

幾十年前,廣元有個全國知名的村!
幾十年前,廣元有個全國知名的村!
幾十年前,廣元有個全國知名的村!

走入化林村,新房幢幢。來到廣場上,中間矗立著一座亭子,旁邊還有垂柳、荷塘及民俗雕像,一池清水環繞著有欄杆的步道,一面鮮紅的紅旗上,有毛主席手書體“農業學大寨”五個金色大字。

廣場上有一塊大型浮雕,描述著幾十年前的化林大隊在張正桃書記帶領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徹底改變山區生產面貌,奪得糧、棉、油全面高產的先進事蹟。

— 3—

幾十年前,廣元有個全國知名的村!
幾十年前,廣元有個全國知名的村!
幾十年前,廣元有個全國知名的村!

廣場旁的山坡上有一處保留完好的老建築,這是化林大隊可坐三百人的大禮堂,禮堂有三道門進出。順石梯而上,來到禮堂前,雖然門鎖緊閉,但紅色門窗、紅石頭和紅石條,依然向世人述說著那段輝煌歲月。順大禮堂而下是一座糧庫,但早已不再用作存糧。

一位中年婦女帶我們走到旁邊的中心水庫,水庫的水很清澈,倒映著山林和房屋,岸邊一塊石碑上落有張正桃題的字樣。本想向給我們帶路的婦女打聽化林村的一些情況,可惜她也不是很瞭解,只能作罷。

繼續前行,走不遠,就是接待站,接待站旁邊是食堂和廚房。上石梯有一排平房,平房的壁頭上有一幅過去的宣傳畫,經長期日曬雨淋,畫面已經不是很清楚。盡頭還有一幢三層樓房,非常破舊,牆壁上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

— 4 —

幾十年前,廣元有個全國知名的村!
幾十年前,廣元有個全國知名的村!
幾十年前,廣元有個全國知名的村!

沿著大路繼續尋找,思緒不禁飄回到過去。大約在1973年的夏天,我曾隨父親和二哥到過化林,那時,父親任黃龍鄉基本路線教育工作組組長,帶著一幫村幹部,沿嘉陵江徒步,經虎跳,青牛,到化林參觀學習。由於自己年齡小,路途遠,又踩著鵝卵石行走,腳走疼了,父親不背,硬是讓我走了個來回。印象中的化林,記憶最深就是那次隨父親在化林吃的一頓回鍋肉。後來據二哥說,當時那頓飯有蓮花白炒回鍋肉,還有一個素菜、一盆蔥花醋湯,就在大禮堂裡,十個人圍在地上吃。

— 5 —

幾十年前,廣元有個全國知名的村!
幾十年前,廣元有個全國知名的村!
幾十年前,廣元有個全國知名的村!

在農機站背後的一處老房,遇到了一個過去從廣元青牛先鋒大隊嫁過來的老鄉,她叫唐明英,已經六十八歲了。老人精神很好,三個兒女都很爭氣,捨不得離開這裡,所以一直沒修新房。回想起那段歲月,她心中依然充滿了自豪。

“現在這裡很熱鬧,常有知青們回來搞活動,前些天來了很多人,成都的,綿陽的……大都是她這個年紀的人了,聽他們唱歌,跳舞,搞活動,非常高興。”老人把我們送到路口,指著旁邊的枇杷樹說,五月份來,我請你們吃果子。

— 6 —

幾十年前,廣元有個全國知名的村!
幾十年前,廣元有個全國知名的村!

“化林大隊”已淡出我們的視線,很多記憶都快要被遺忘了。重回化林,青瓦灰磚、紅石頭,和那些早就看不清的紅色標語……睹物思人,記憶中的化林在思緒中若隱若現。

— 7 —

幾十年前,廣元有個全國知名的村!
幾十年前,廣元有個全國知名的村!

化林大隊的輝煌歷史

1970年2月黨支部副書記馬繼堯到北京參加全國棉花生產會議,受到了周總理親切接見。2月22日《人民日報》以題《南方山區棉花生產的一面紅旗》,報道化林的先進事蹟。同年11月,化林大隊學大寨成就照片在廣州秋季交易會展出,張正桃應邀參加廣交會。是年,化林大隊糧食畝產905斤,油菜籽畝產386斤,棉花畝產206斤,超額完成國家糧食徵購任務40萬斤。1971年在全國棉油糖會議上,周恩來、李先念等中央領導同志接見化林大隊的代表,號召推廣化林的經驗。

1974年,化林的先進事蹟在省農業展覽館展出。化林在全省全國的知名度越來越高,張正桃成為很有聲譽的大隊黨支部書記和學大寨的帶頭人。他擔任黨支部書記二十多年,依靠群眾在農業上實實在在地幹了二十多年。先後新修水庫2座,新修山灣塘9口,擴建平塘46口,總蓄水量達到80萬立方米,按田土總面積計算,每畝平均400多立方米,建設穩產高產農田1500畝,植樹造林1600畝,新修公路、機耕道31公里,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同時,推廣科學種田的新技術和改良品種,增施肥料,為糧棉油全面高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79年,全大隊糧食畝產由1952年的二三百斤增加到1000多斤,皮棉畝產由幾斤增加到200斤,油茶籽畝產由三四十斤增加到368斤,農副業總產值57.7萬元,社員勞動日值由1959年的0.30元增加到2.26元,向國家交售糧食155萬斤,比分配任務增加5倍多,人均售糧824斤(全縣人均128斤),向國家交售肥豬1100頭,戶平3頭,還有集體儲備糧40多萬斤。同時大隊興辦糧油加工、農具修配、磚瓦生產、縫紉等工業企業,養豬、養魚等多種經營和文化事業也相應發展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