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場面調度

電影《拯救大兵瑞恩》的場面調度(上)

這部電影是夢工廠1998年出品的電影,導演是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由湯姆·漢克斯、湯姆·塞茲摩爾、馬特·達蒙、範·迪塞爾等聯袂出演。

電影描述諾曼底登陸後,瑞恩家4個兒子在前線,一週內3個兒子戰死,小兒子詹姆斯·瑞恩隸屬101空降師,跳傘後下落不明。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上將得知此事後出於人道考量,命令前線組織一支8人小隊,深入德軍佔領區,冒著槍林彈雨,找到生死未卜的二等兵詹姆斯·瑞恩,並將其平安送回後方。

經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場面調度

《拯救大兵瑞恩》上映20年了,毫無爭議地排在10大戰爭題材影片前列。我們90後、00後,錯過了《拯救大兵瑞恩》銀幕放映時間,但能在網上看這部電影,從彈幕上可以看到現在依然有很多人在看這部電影。如果一部電影在10年、20年、50年以後還有人看,那麼這部電影就堪稱經典。

大導演史蒂文·斯皮爾伯格被稱作“電影織夢者”,他以影片《辛德勒名單》和《拯救大兵瑞恩》而兩次榮獲奧斯卡金像獎。他編劇和導演的電影超過50部,將電影的深刻思想性與商業元素完美的結合在一起,讓觀眾體驗震撼壯美的畫面效果同時,感受到電影所傳達的思想內涵。

全世界電影人都在學習好萊塢。

拍攝《星球大戰》的導演喬治·盧卡斯說過一句非常有趣的話:有人說我的電影像好萊塢,事實上,好萊塢更像我的電影。

盧卡斯說的不錯。在當代,盧卡斯、斯皮爾伯格、卡梅隆,他們引領著好萊塢以及世界電影的方向。當然,好萊塢還有彼得·傑克遜、克里斯托弗·諾蘭、亞利桑德羅·岡薩雷斯·伊納裡多等這些綠卡導演,但權威性還是前三位。

《拯救大兵瑞恩》入選美國“國寶影片”名單。因為經典,因此是電影專業人員學習的典範。關於《拯救大兵瑞恩》的評論,連接起來,誇張地說可以繞地球一圈。有反戰的,有關於價值觀的,有關於藝術手法的。

電影《拯救大兵瑞恩》的場面調度(下)

今天,我主要從“場面調度”的角度來講一講這部電影。

一、“場面調度”概念:

“場面調度”這個詞來源於戲劇舞臺,戲劇導演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完成舞臺上的場面調度。“場面調度”主要指演員與演員之間位置的變化,演員與道具之間位置的變化。

現在,“場面調度”概念擴大了,不僅用來描述戲劇,也是電影製作的一種表達,本質上是指“視覺主題”或“講故事”,電景是通過導演調度,通過分鏡、電影攝影和舞臺設計等視覺藝術手法,以攝像機來表達。

當場面調度應用於電影時,我們說它是一種電影語言。

電影語言一個重要角色是攝影機。電影實際上是由攝影機來講述的。電影場面調度指的是攝影機及其鏡頭前的一切事物——包括構圖、場景、道具、演員、服裝和照明,等等。

經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場面調度

電影語言相對戲劇舞臺變得更加複雜、更加豐富。因為場面更大,場面縱深,切換更自由,置景、道具、演員更多,特別是攝影機推、拉、搖、移、升、降,機位變化,還有多機位拍攝,現在還有水下攝影機、無人機航拍等,因此電影畫面更豐富,顯得更逼真,更具有視覺衝擊力。

二、電影時間軸

電影《拯救大兵瑞恩》片長168分鐘,好萊塢慣用的三段論結構,第一段恩瑞回憶,第二段拯救瑞恩的過程,第三段結語。由於第二段拯救瑞恩的過程比較長,我們再細分,將電影分成9個片段:1、老瑞恩帶著家人到墓園祭奠烈士,2、諾曼底登陸戰,3、下達拯救瑞恩命令,4、組織營救小分隊及行軍,5、巷戰及第一名隊員犧牲,6、襲擊雷達戰及第二名隊員犧牲,7、坦克遭遇戰及遇到瑞恩,8、守橋戰及上尉等多人犧牲,9、瑞恩結束回憶等。

全片有5場戰鬥,因此我們把這部電影稱作戰爭片。電影是根據二戰真實故事寫成的,因此也是現實主義的電影。

時間軸劃分為:

經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場面調度

三、電影的場面調度

電影9個片段或者說9個大的場面調度都非常經典。

第1 個場景:5分鐘時間,幾乎沒有臺詞。

影片一開始就用了象徵手法,一面褪色陳舊的美國國旗高高飄揚——告訴觀眾這是一個美國故事,是一個主旋律的正劇。幾秒鐘後,就是年邁的瑞恩,邁著沉重的步伐出場,他帶領兒孫到墓園祭奠。攝影機先從腳步特寫搖上來,搖到瑞恩走路的背影。這種手法,斯皮爾伯格經常用到,比如在電影《朱羅紀公園》中,小恐龍破殼而出的鏡頭也是這樣的,先劇部特寫然後放大到全景,帶有懸念。接下來是瑞恩家人多人正面中景。然後是瑞恩及家人走路的全景。鮮豔的美國國旗、法國國旗——告訴觀眾,事件可能與美國、法國有關。果然,瑞恩走向綠草如茵的墓園,一排排白色的十字碑。瑞恩在一個十字碑前跪下,他的臉上表情豐富,眼裡含著眼,口唇翕動著,想說話,但始終沒有說一句話,中景變特寫,最後聚焦在他若有所思的眼睛上,定格。

經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場面調度

經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場面調度

接著電影鏡頭轉場到了海灘,海浪拍打著海灘,沙地上遍佈巨大的防坦克鋼架,字幕1944年法國諾曼底。

經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場面調度

注意:這裡電影轉場是由瑞恩的眼睛特寫轉場的。從其若有所思的眼神,轉場到幾十年前的戰場。

第2個場景:25分鐘,非常慘烈的登陸戰。斯皮爾伯格不惜時間,不惜血本,非常逼真地、完整地、深刻地,展示了諾曼底登陸戰的慘烈。

登陸艇、美軍士兵、德軍士兵、軍服、槍械、鋼盔、揹包、水壺等,都要求和二戰時一模一樣,並大量的細節展示出來,因此場面顯得特別逼真。

這一段,全景、中景、特寫,俯拍、仰拍的鏡頭都有,展現了彈片橫飛、槍林彈雨、機槍掃射、血肉橫飛、叫爹喊娘、死亡犧牲、血染大海等各種慘狀,說明戰爭的殘酷。

軍迷們從中也可以看到各種槍械,M1、M4步槍、MG42機槍,手雷、爆破筒、火焰噴射器、電臺、鋼盔、剌刀等,都有展示。

經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場面調度

經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場面調度

電影諾曼底登陸慘烈逼真的畫面

為了拍得逼真,主演都參加了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魔鬼軍訓,熟悉各種槍械使用,單兵和多兵作戰訓練,此外,法國和愛爾蘭各出動1000多名軍人作為臨時演員參演。

電影場景情節中有206人死亡,大量的被子彈擊中、搶救傷員的細節,很多流血、死亡的鏡頭。印度電影審查機構曾因影片過於血腥暴力而亮起紅燈,但斯皮爾伯格拒絕進行刪剪,並決定不在印度上映,最後印度只好妥協。

場景調度隨著電影的攝影和剪輯,影響了電影在觀眾眼中的逼真度或可信度。

真實度為什麼這麼重要呢?這是因為觀眾感受到真實的東西,就能夠接受,很快進入到電影帶來的一種審美空間和意境中,如果觀眾一但覺得這個東西有假,審美心理環境就會被打破。

經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場面調度

這個25分鐘的戰爭場面,鏡頭語言非常豐富。

觀眾發現很多電影鏡頭是晃動的,有時候隨著爆炸聲晃動,有時候隨著鏡頭前人物跑動而晃動,有時候隨海水波浪上下盪漾,感覺就像是某個戰地記者拍攝的現場錄像,給觀眾身臨其境的感覺。這組鏡頭是斯皮爾伯格與《辛德勒的名單》的攝影賈努茲·卡明斯基再次合作的作品,使用手提攝影機跟蹤登陸的士兵們進行近距離拍攝。

看過瑞典電影大師英格瑪·伯格曼的電影《和莫妮卡在一起的夏天》的觀眾可能還有印象,電影中好多鏡頭都隨著河中漂泊的小船盪漾。《拯救大兵瑞恩》顯然也用了這種手法,史蒂文·斯皮爾伯格還將膠片進行特殊處理,使影像的色彩飽和度減到了60%。這一切讓影片變得更真實。

在搶攤登陸戰中聲響調度也很有特點,士兵沉入海底,槍炮聲就消失了,聲音處於靜默狀態,當士兵浮出水面時,槍炮聲又響起。米勒上尉被炮彈炸蒙了,處於短暫失聰狀態,目光呆滯地看著眼前的一切,電影也靜默了好幾秒鐘,聽不到聲音。

經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場面調度

經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場面調度

電影觀眾和米勒上尉一起都聽不到聲音

這些都符合觀影體驗,消除了演員與觀眾之間的心理距離。電影教科書說電影是二維的,同時說好的電影是三維的,能夠帶給觀眾(第三維)的想象空間。

第3個場景:美國政府和軍方打印發佈陣亡將士通知書,最高統帥部下達拯救大兵瑞恩命令,這一段7分鐘。

我首先講一下轉場,電影從戰火紛飛的戰場轉場到沒有硝煙的後方打字室,這個轉場屬於硬轉場,跨度很大。導演也是通過演員面部表情特寫鏡頭來完成轉場的,老中青3個女人若有所思的面部特寫鏡頭,將電影巧妙地切換到一間打字室。

經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場面調度

經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場面調度

經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場面調度

經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場面調度

電影通過3個女人若有所思的面部特寫轉場

這一段,電影主要是講述為什麼要救瑞恩。

斯皮爾伯格在評價歐洲電影時說過一句話:歐洲新現實主義實際上是人性主義。斯皮爾伯格在《拯救大兵瑞恩》中所表現的也是人性主義,電影通過林肯和馬歇爾的兩封信,8個人去救1個人,對待俘虜等問題上,人性主義得以充分體現。

第4至6個場景:電影自然過渡到上尉率領8人小隊尋找瑞恩的情節。之後有幾處場景變化,但人物和服裝沒變,電影一直按照事件講述和演員表演來推動劇情。

這裡我說一下演員,出演小分隊指揮官約翰·米勒上尉的演員是湯姆·漢克斯,之後他在影片《費城故事》、《阿甘正傳》擔任主演,兩次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出演瑞恩的演員馬特·達蒙之後主演了《火星救援》、《諜影重重》系列電影,參演張藝謀導演的電影《長城》。多次獲奧斯卡提名,是全球收入排名較高的演員。卡帕佐的角色是範·迪塞爾,在片中小范很快就掛了。範·迪塞爾之後出演《速度與激情》系列電影。也是全球收入排名較高的演員。

在行軍途中畫面是很唯美的,抒情的,草地、原野、夜空,有的畫面直接應用到遊戲版。

經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場面調度

經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場面調度

經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場面調度

《拯救大兵瑞恩》是根據歷史事件為背景創作的電影,是一部現實主義作品,演員表演遵循現實主義的表演風格,追求“真實、自然、生活化”。

影片實際上塑造的是一群英雄人物形象,不像那些明顯有主角配角的電影,上尉是貫穿全片的一個人物,鏡頭稍多一點,其他演員的鏡頭基本上均衡,有的演員只有幾個動作,但表演非常準確、到位。比如:瑞恩的母親在廚房做家務,看到一輛汽車開進農場,她從遠觀,到近看,到迎接,最後癱倒在地,沒有一句臺詞,只幾個動作,將一位喪子母親的痛苦表現得淋漓盡致。

第7至8個場景:德軍坦克遭遇戰,瑞恩戲劇性地出場。瑞恩在電影最後40多分鐘才出場,他肩槓火箭筒打掉了德軍坦克,先展現了一個戰士的形象。之後,瑞恩不願丟下戰友,不願離開守橋戰場,昇華到一個英雄形象。而拯救大兵的小隊已犧牲了兩個人,上尉等6人決定留下來和瑞恩他們一起守橋,參加戰鬥,最後上尉等壯烈犧牲。

經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場面調度

觀眾看到上尉用手槍打坦克的鏡頭,非常無賴,也很有戲劇性。

第9個場景:再次採用特寫轉場,從戰場上的大兵瑞恩過度到墓地老年瑞恩。影片結尾,回答8個人救1個人值不值、活著的人該怎樣生活等價值觀、人生觀問題,呼應全篇。

經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場面調度

經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場面調度

電影用青年瑞恩與老年瑞的特寫進行轉場

四、構圖技巧

影片通過置景,逼真還原二戰戰場。先設計了街區微縮景觀,有教堂、高塔、橋樑等,然後故意用刀砍去,毀壞,再按照損毀的模型建造。展現在觀眾面前的影像因此非常有質感。

經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場面調度

經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場面調度

經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場面調度

比如守橋的那一片段,陽光投在戰士的身上,像油畫一般。

夜話,照明光源使用蠟燭光,人臉很亮,周圍很黑,突出人臉的表情。

攝影構圖大量使用了“畫框中的畫框”這種構圖技巧。“畫框中的畫框”指的是攝像機(視線)透過門、透過窗、透過鏡子之類的圖形進行構圖,更加強調、聚焦被拍攝的物體。

在登陸戰進攻堡壘這一片段,上尉用口香糖在剌刀上粘一面鏡子,然後透過鏡子看到敵人的機槍陣地。

經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場面調度

雙方狙擊手對陣那一片段,也就是第一名隊員卡帕佐(範·迪塞爾飾)犧牲那一段,是通過狙擊槍瞄準鏡來展現畫面的。

經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場面調度

攻雷達戰那一片段,新兵翻譯,大家說的“怕死鬼”,他拿出了一個單筒望遠鏡,眼前是他看到隊友進攻機槍陣的畫面。

經典系列:《拯救大兵瑞恩》的場面調度

瑞恩的母親看到一輛小汽車駛向她家,她是從廚房窗戶看到的,接著她走向門,推開門,攝像機一直是從她的身後透過窗、透過門拍過去的。

這些“畫框中的畫框”構圖,強調了被攝主體,畫面因此增強了衝擊力。

雅笛:藝術學院表演、影視賞析專業課教師

中國藝術教育學會戲劇與影視專業委員會委員

精彩鏈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