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和司馬懿相比,為什麼千古流芳的卻是諸葛亮?

大表哥吖


諸葛亮和司馬懿,為何諸葛亮能千古流芳?

兩人智慧旗鼓相當,是生平難得的對手。他倆的事蹟不再細述。直接步入正題。

諸葛司馬,一白一黑

兩人是天生的對手,在三國時代是最出色的謀士。諸葛亮效命蜀國,司馬懿效命魏國。

諸葛亮自隆中出山之後,一直擔任劉備的軍師,出謀劃策,運籌帷幄:奪荊州、收二川、六出岐山,七擒孟獲,東和孫吳,北據曹操。一直在職位上發光發熱,給人正面積極向上的員工。是謂白諸葛<strong>

而司馬懿就不一樣了,自從效力曹魏勢力以來,韜光養晦,低調行事做人。曹操因為看到司馬懿鷹顧狼視之相,知道他的才能和性格,卻不敢用他,無限雪藏。到曹丕繼位時,司馬懿因之前適時的站隊在曹丕陣形吶喊助威。

所以,曹丕開始起用他。而司馬懿還是低調做人做事,規規矩矩,為曹魏集團出工出力,毫無出格的舉動。如不是後面的高平陵兵變,幾乎騙過所有世人,以為他是個忠貞的賢臣。是謂黑司馬。


<strong>

儒家當世,主流與非主流

自從漢武帝採用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儒家的仁義禮智信勇,愛國忠君(孟子可不忠君,這是改過的儒家思想)等等思想,在華夏流傳了兩千多年。而在三國時期,諸葛亮可以說是最符合儒家這些思想的君子。所以,諸葛亮不但止被民間知識份子喜歡及崇拜,統治者階層更是喜愛這類臣子。在歷朝歷代的統治者的推崇下,諸葛亮在歷史上逐漸由人變神的轉化。故而其屬社會主流價值觀。

(晉)司馬炎: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輔,豈有今日之勞乎!(清)康熙帝:諸葛亮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

而司馬懿呢,高平陵之變後,他對曹魏集團忠心耿耿的幾十年形象,一朝化為泡影,尤其是他的後代竊取曹操辛辛苦苦奮鬥一生得來的基業。被後世唾罵幾千年。司馬懿的所作所為,是違背整個社會兩千年來的主流價值觀!所以司馬懿幾千年來都是被排斥,被厭惡的對象。當然,除了少數人認可推崇司馬懿外,再也沒有人給他去粉飾了。

故而司馬懿屬於小眾的非主流崇拜對象。

因此,諸葛亮之所以能流芳千古,是他的所作所為,符合整個社會的普世價值觀。而司馬懿的所作所為,違反了整個社會的普世價值觀。所以他不能流芳千古。

白諸葛黑司馬:
<strong>

舉個例子。

比如,你辛辛苦苦創業,弄了一個公司,然後你招來了兩個人,一個屬於諸葛亮性格的稱為A,一個屬於司馬懿性格的稱為B。

A呢,幾年以來,兢兢業業,勤奮工作,又特別有才華,靠自己的能力幫你把公司做大做強,他的貢獻令你不得不側目相看,為了留住他這個人才,你唯有一步步升他職,甚至最後分股份給他。

B呢,剛進來也是兢兢業業,可是他一邊工作,一邊熟悉公司所有流程和商業機密,以及經常打點好公司的人際關係。等到他自己覺得不再需要公司了,他偷走了公司所有的商業機密,還把公司的員工挖走了大部分,讓你的公司直接陷入死地。

A和B,你喜歡哪個?


剛日讀史


諸葛亮和司馬懿,這兩人有可比性嗎?除了智謀方面司馬懿可以與諸葛亮一較長短以外,其他方面司馬懿有資格給諸葛亮提鞋嗎?

1.諸葛亮忠,司馬懿奸。

2.諸葛亮鞠躬盡瘁,司馬懿謀權篡位。

3.諸葛亮扶幼主,司馬懿欺幼主。

4.諸葛亮親賢臣遠小人,司馬懿親小人殺賢臣。

5.諸葛亮善治國,司馬懿善權鬥。

6.諸葛亮罷免李嚴,司馬懿殺曹爽全族。

7.諸葛亮提拔賢臣,司馬懿提拔親信。

8.諸葛亮北伐為理想,司馬懿害張郃為私利。

9.諸葛亮娶妻娶賢不懼醜,司馬懿差點殺妻。

10.諸葛亮流芳百世並非從三國演義開始,司馬懿遺臭萬年也並非從三國演義開始。

這兩個人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司馬懿有什麼資格和諸葛亮相提並論?


220君


人們常說,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那麼,世人的眼睛當然也是雪亮的。只要用以下三點進行比對,就不難理解諸葛亮為何會千古流芳。

一、諸葛亮、司馬懿皆有知遇之恩,前者“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後者恩情三忘

《左傳·宣公十五年》:"及輔氏之役,顆見老人結草以亢杜回,杜回躓而顛,故獲之。"
唐·白居易《贖雞》詩:"莫學銜環雀,崎嶇謾報恩。"

自古以來,國人倡導的便是“知遇之恩,當銜環以報”、“點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等等。但是,諸葛亮、司馬懿二人又有怎樣的知遇之恩,二人又是怎樣相報呢?

諸葛亮

歷史上,劉備對諸葛亮雖然未有《三國演義》中所言的“三顧茅廬”那般精彩,但是也有三請之說。結果,諸葛亮為報劉備的知遇之恩,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實際行動回報了蜀漢兩代君主。

司馬懿

公元201年(建安六年),曹操聞其名聲,派人召其府中任職,司馬懿裝病不就,為此曹操還曾派人於夜間刺探實情。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使用強硬手段將其請到丞相府任職(文學掾、黃門侍郎、議郎、丞相東曹屬、丞相主簿等職)。

《晉書·宣帝紀》記載: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

雖然此書記載有曹操對司馬懿的猜忌,但是並無其它史料記載,而此時歷史的話語權又落入了司馬氏之手,明顯有為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開脫的嫌疑。

公元220年(黃初元年)11月,曹丕登位,視司馬懿為心腹,任其為尚書、不久改任督軍、御史中丞、撫軍大將軍、假節、加給事中、錄尚書事,封安國鄉侯、向鄉侯;公元225年(黃初六年),曹丕伐吳之時,任司馬懿為留守“內鎮百姓,外供軍資”。

曹丕詔曰:吾深以後事為念,故以委卿。曹參雖有戰功,而蕭何為重。使吾無西顧之憂,不亦可乎!

曹丕將司馬懿視為大漢的曹參、蕭何,可見對其是多麼的看重。

公元226年(黃初七年)5月,曹丕駕崩,臨終委以司馬懿、曹真、陳群、曹休為輔政大臣,並告誡太子曹叡:“這四個人都是曹魏的忠臣,你千萬不可多疑”。 曹叡即位,封司馬懿為舞陽侯。

公元238年(景初二年)6月,司馬懿征伐遼東公孫淵獲勝,曹叡賜其日本卑彌呼金印,封其為“親魏倭王”。同年末,曹叡病逝前委以司馬懿託孤重任。

《三國志·魏書·明帝紀》為“吾疾甚,以後事屬君,君其與爽輔少子。吾得見君,無所恨。”

可見曹操、曹丕、曹叡對司馬懿盡皆相當看重,可謂曹氏三代皆對司馬懿有知遇之恩,然則司馬懿是如何報恩的?從不諫言朝中過失,只以建功立業樹立個人威望為重。還真是:冷眼看朝局,我自心中明。

公元249年(正始十年)初,司馬懿發動了高平陵之變,盡除曹氏宗室朝中勢力,所牽連者高達5000餘人。同年4月,司馬懿提拔親信、心腹掌控朝政,至此曹魏大權落入司馬懿之手。

雖然高平陵之變是政治鬥爭的結果,但是曹家之人並無想要司馬懿性命之心,僅是收其權柄而已。然而司馬懿為了重掌權柄,竟然發動高平陵之變,將曹氏宗室朝中勢力盡皆除去。同時,以司馬懿之智,能看不出曹爽是什麼人嗎?但是他可曾有過一句規勸,可曾有過臣子盡忠之言?這不明顯的“養豬自肥,殺而食之”嗎?可見其早有算計之心。

所以,司馬懿如此行為,又如何能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相提並論呢?

二、諸葛亮、司馬懿皆為託孤重臣,前者一諾九鼎,後者言而無信

孔子曰:民無信不立。
魯迅講:誠信為人之本。
《資治通鑑》:丈夫一言許人,千金不易。

可見國人對於信守承諾是多麼的看重。劉備託孤之時,諸葛亮曾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結果如其所言。然而,曹叡託孤司馬懿之時,司馬懿頓首流涕,結果卻南轅北轍、大相徑庭。

《三國志 明帝紀》記載:三年春正月丁亥,太尉宣王還至河內,帝驛馬召到,引入臥內,執其手謂曰:“吾疾甚,以後事屬君,君其與爽輔少子。吾得見君,無所恨!”宣王頓首流涕。

如此結局,司馬懿又怎麼可能和諸葛亮相比呢?

三、諸葛亮、司馬懿皆為臣子,者前三代盡忠,後者三代奪位

諸葛亮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病逝五丈原,其子諸葛瞻、孫諸葛尚,在與成功偷渡陰平小道的曹魏大將鄧艾於綿竹城外對決中戰死沙場,可謂三代盡皆為了國盡忠。

然而,司馬氏又是如何做的呢?

公元249年(正始十年)初,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公元254年(嘉平六年),時隔5年,司馬師便找藉口將曹芳廢為齊王,另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

公元260年 (甘露五年),時隔6年,司馬昭寵臣賈充指使成濟殺害年僅20歲(虛歲)的曹髦。事後,還將其廢為庶人,另立曹奐為魏元帝。也因此,有了後世典故:“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因為這句話就是出自曹髦之口。

公元265年(鹹熙二年),司馬炎逼迫魏元帝禪讓。至此,曹魏滅亡,西晉建立,建都洛陽。

其實,自漢武帝獨尊儒家後,後世每家每戶中堂所供奉的牌匾,盡皆上書“天地君親師”, 意為除了天地之外,忠君便排在了第一位,併成為後世子孫的家教傳承。而諸葛亮及子孫的舉動,又正好將忠君思想詮釋的淋漓盡致,既是歷代帝王所期盼,也是儒家思想所倡導,因此諸葛亮才能千古流芳。


祥子談歷史


諸葛亮與司馬懿都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但諸葛亮還有更多的頭銜: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顯然,個人才華上,諸葛亮比司馬懿優秀。兩人的謀略智慧上,不相伯仲,都視對方為偉大的對手,然而千古流芳的卻是諸葛亮,這是為什麼?



(諸葛亮雕像)

一、咱們中國曆朝歷代以儒家文化為主,推崇忠君愛民。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諸葛亮《出師表》

諸葛亮謙虛自稱“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自劉備三顧茅廬之後,一生便以軍師身份,忠誠跟隨劉備南征北戰,“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即使“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諸葛亮依然上對劉禪忠誠不二,下對蜀國百姓鞠躬盡瘁,哪怕劉禪是爛泥扶不上牆,也未有謀反之心,其氣節可謂日月可鑑。

司馬懿則不相同,雖然他的軍事才華不凡,但是他從不忠誠於曹魏。相反,司馬懿一生只想權謀篡位,為其司馬家族能爭得天下而陰謀詭計,上對曹魏不忠,下不顧魏國百姓。

《資治通鑑》有曰:德大於才者謂之君子,才大於德者謂之小人。無疑,諸葛亮是德大於才,司馬懿是才大於德。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忠君愛民的儒家思想一直是主流,諸葛亮在這點上,德行遠勝於司馬懿,這是諸葛亮能千古流芳的原因之一。



(武侯墓)

二、諸葛亮有積極的優秀的文學作品流傳於世。

諸葛亮的《出師表》,我們耳熟能詳,裡面的思想是謙虛、忠誠,又有治國安邦的謀略,還有任人唯賢的智慧。這種文學作品映現的思想與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相符合,因此諸葛亮的知名度一直很高,也是他能千古流芳的原因之一。

其次,諸葛亮還寫了《誡子書》。“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這些經典名句一直成為歷代學子的座右銘。這《誡子書》雖然簡短,但飽含著天下父母都具有的對子女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心,也有對世代學子修身立志的諄諄教誨。

諸葛亮的這些文學作品,是他個人的智慧、德行的凝結,也散發著正面的、有積極影響的魅力。司馬懿身上不具有這種德行,他身上只有陰暗的的權謀,哪怕謀略過人,也僅是為個人,為他的司馬家族,沒有對世人的有正面的,積極的貢獻。



(諸葛亮之《誡子書》)

三、諸葛亮在經濟、政治、法律、軍事等等方面,都為世人留有寶貴的借鑑經驗。

1、經濟上,諸葛亮在漢中休士勸農,軍屯耕戰,廣修水利,使人口得到發展,糧食增多,百姓得以安居樂業。甚至,諸葛亮修的山河堰水利工程,至今仍然是漢中地區的灌溉面積最大的水利工程。

2、政治上,諸葛亮深懂“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因此他一直是政治清明,努力於廉政建設,特別是在蜀漢宮城規模和惠陵規模的控制上,就能彰顯他的廉政風格。

3、法律上,諸葛亮認為“三綱不正,六紀不理,則大亂生矣。”因此,諸葛亮與群臣共同制訂了蜀國的法典《蜀科》。同時,他還自己制訂了《五懼》、《六恐》、《七戒》、《八務》等法理法規。

4、軍事上,諸葛亮治軍以明,以信為本。這些軍事上的治理細則,他都寫在了《將苑·謹候》、《將苑·將材》、《便宜十六策》等等書卷上,這些對後代的軍事治理有著積極的影響。 諸葛亮的這些方方面面貢獻,都為後人提供了寶貴的借鑑經驗。這些貢獻,司馬懿都不曾具有。不曾對世人有過積極、正面貢獻的人,是不會千古流芳的。



(諸葛亮曾修過的水利工程山河堰)

四、諸葛亮的終極目標是天下百姓的安居樂業,司馬懿的終極目標是造反謀天下。

諸葛亮一生,兢兢業業,事無鉅細,信奉劉備的“仁愛”理念,為蜀國的建立嘔心瀝血,為蜀國百姓的安居樂業積勞成疾,從不謀私利,剛正不阿,用人唯賢,是集忠誠、智者、公正、大愛於一身的正面人物。

司馬懿一生,陰險奸詐,濫殺無辜,用人唯親,權謀篡位,為達目的毫無人性,終其一生,只是追名逐利,只是為司馬家族謀求榮華富貴,從不將天下百姓之福祉放於心中,是集陰暗、自私、狹隘、兇狠於一身的反面人物。



(諸葛亮之《出師表》)

因此,綜上所述,諸葛亮與司馬懿相比,自然是諸葛亮能千古流芳。歷史的浪潮中,能千古流芳從來是對世人有積極影響的人物,也是人類文明、文化的必然。


我就是竹韻


司馬懿和諸葛亮都是三國時期,最頂尖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兩個人一生中多次兩軍對壘,鬥智鬥勇,互有勝負。司馬和諸葛的事蹟,成為《三國演義》中最精彩的部分,流傳千年。雖然最後的勝利者是司馬懿,但在老百姓心目中,諸葛亮才是皇冠上的明珠,司馬懿成了襯托的綠葉。

事實上並非無此,兩人各有所長

  • 在政治才能層面

司馬懿更像一個政客,他能自如地遊走於曹魏政權的上層,巧妙地躲過曹氏及反對派的打擊,最終通過政變,一舉牢牢控制朝政,為司馬代曹奠定基礎。

諸葛亮更像一個大管家,類似於管仲的角色,雖然也面臨內部派系鬥爭,但那都不是主流,總的來說,他還是有比較好的執政環境。諸葛亮在蜀漢政權中,充分展現了他治理國家的才能,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一把抓,除了劉禪的信任,與諸葛亮出色的才華是不可分割的。

所以,在政治才能層面,個人認為,諸葛亮要比司馬懿勝一籌。

  • 在軍事才能層面

諸葛亮六出祁山,雖說留下了不少經典戰例,但有很多演繹成分,拋開“人為加工”,結果就是,六出祁山的結果是失敗的。

尤其是諸葛亮和司馬懿的直接對壘,儘管《三國演義》在神話諸葛亮方面,做足了文章,還是不能掩蓋,諸葛亮在司馬懿面前的相形見絀。

表面上看,司馬懿就憑一個“慎戰”,不在乎一時得失,活活拖死諸葛亮,實際上是司馬懿基於戰略高度所做出的抉擇。軍事絕不是兩軍兵對兵將對將的互砍,能從戰略層面謀定戰爭勝負,才是真正的高手。

所以,從軍事才能角度,個人認為,司馬懿要遠勝於諸葛亮。

那麼為什麼流芳千古的卻是諸葛亮呢?原因有四各方面

  • 1.後人的政治立場,將他們分為“忠”“奸”兩個陣營


司馬懿的服務對象是曹魏政權,曹魏是東漢政權的替代者,東漢代表正統,那麼曹魏就代表非法的“篡權者”。《三國演義》“揚劉抑曹”絕不是羅貫中別出心裁,實際上代表的是一個主流社會價值觀。

既然曹魏被列入“大白臉”角色,輔佐曹魏的司馬懿,自然不可能是“紅臉”,只能是幫兇。

相反,諸葛亮服務的蜀漢政權,被認為是東漢政權的延續。諸葛亮對蜀漢政權的忠心,就是對正統的東漢政權的效忠,自然該得到褒獎。

  • 2.家族行為給他倆的“塗色”效果截然不同

司馬家族後來有樣學樣,逼著曹魏做了漢獻帝,改朝換代了。所以人們常常諷刺曹家遭了報應,這個說法代表的立場,絕不是贊同司馬家族,更像一種看兩條狗互咬的心境,誰被咬死都痛快。所以司馬代曹,在傳統價值觀裡,依然是“大白臉”!司馬懿因為兒孫們的行為,給他又塗了一層“白”!

諸葛亮的後人則不一樣,世代忠於蜀漢,當蜀漢政權滅亡之際,他們表現得比劉禪都要勇敢,後人的鮮血又給諸葛亮描了一次“紅”!

  • 3.兩個人的行事風格,很容易讓人把他們分為“陰”“陽”兩類

司馬懿一生都活在曹魏政權內鬥的陰影中,因而他不得不把自己修煉成一個“陰謀家”,學會在不見天日的陰暗處活下來,所以,司馬懿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渾身沾滿“陰謀細菌”的“老妖”。

相對而言,諸葛亮很幸運,他的生存環境幾乎可以用美妙來形容,所以,他給人留下的是“陽光下的偉丈夫”的印象

  • 4.兩個人的結局,給後人的印象分不一樣

司馬懿很幸運,在充滿殺機的政治鬥爭中活下來,並讓家族成為曹魏政權的實際當家人,他自己壽終正寢,很圓滿。

諸葛亮則把生命耗盡在蜀漢功業建設中,實現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諾言。

這兩種結局,哪一個更能打動人心?不用說結果自明。

讀歷史的魅力就在於此,有時候你很難分辨真與假,甚至很難分辨忠與奸。收穫就在於,在心目中描繪自己景仰的那個“神”時,我們發現自己的“內涵”,在不斷變得更“充盈”!


尋根拜祖


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中國歷史上的關鍵人物。兩人都是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奮鬥終身。所不同的是在後人們的評價中:諸葛亮是忠臣,得以流芳百世。而司馬懿是奸臣,他在發動了"高平陵兵變″後,使司馬家族實際上控制了曹魏的政權!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裡面是有著幾個原因的!讓我們嘗試著分析一下吧!



諸葛亮能流芳百世,而司馬懿則是褒貶不一。不外乎有以下幾點原因:1,尊劉貶曹的《三國演義》的影響力巨大。那裡面的藝術誇張與修飾使後人們看到的是一個近乎完美的諸葛亮。而相比之下,司馬懿則是成了狡黠與奸滑的化身。

2,諸葛亮的確是忠誠的良臣!而且清正廉潔,忠心耿耿地扶保了劉備與劉禪這父子兩代君主。可謂是"躹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傑出代表。相比之下司馬懿則是成了潛伏於曹魏集團內部的“寄生螟蛉”和野心家。



3,歷代統治階級的宣揚!無論哪個統治者,都是希望自己的屬下能夠成為諸葛亮那樣的"有忠心、有才幹、有能力"而又無野心的"用命之臣″,使他們既能為自己效命而又令自己可以放心!相比之下,幾乎沒有哪個君主希望自己的屬下成為"有能力而無忠心″的王朝掘墓人!所以君主們一面宣揚孔明之忠,讓臣子們效仿。另一面則用硬手段:如果手下都是些有能力而無忠心的人才,那他們的本領越大,就越會使君主們寢食難安!那怎麼辦?劉邦和朱元璋幹得痛快,一殺了之。儘管其中也有許多"誤殺"!

4,諸葛亮六出祁山,最終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為了報答劉備的"三顧茅廬之恩″而耗盡了畢生心血!真使後人為之感動“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染襟″(杜甫)!而司馬懿則是使用假痴不顛之計,幹掉了曹氏親貴集團。雖說是為形勢所迫,卻也屬於陰謀之類的行為。兩下相較高下立判…

個人見解,歡迎交流。


北疆同心


三國迷們經常會在網上爭論三國中的謀臣武將,到底誰更勝一籌! 像謀臣方面,大多拿著四位名人:賈詡、郭嘉、諸葛亮、司馬懿,相互比較。其中爭辯最多的,就是諸葛亮與司馬懿相比,到底誰更厲害! 其中主要的論點就在軍事能力方面,也就是自從司馬懿出來後,諸葛亮就很少在他手中討到好處,甚至導致了諸葛亮數次北伐無功而返。

1、在治國內政上:諸葛亮完勝孔明自隨劉備入蜀後,先與法正共同管理蜀地,並更具先見的,採用嚴格的法令管理蜀地鬆散的民心。白帝城託孤後,諸葛亮為丞相,安撫百姓,公佈禮儀,約束官職,發展農業,管理軍隊,東聯孫吳,北抗曹魏。蜀漢時期所有政策法令和發展規劃,都是有諸葛亮一手親辦的。在武侯逝世後,蔣琬費禕“蕭規曹隨”,蜀漢居然也沒有出現任何問題。而司馬懿除了在曹丕繼位時,與當時的陳群吳質等人改革內部官制改革,完善九品中正制,並沒有其他值得大書特書之處。


2、在戰略戰術上:兩人平分秋色諸葛武侯不必說,未出茅廬就只天下三分,而且後期蜀漢的所有規劃,都是為了這個戰略藍圖定製的。即使後面關羽失荊州,劉備敗夷陵!諸葛亮依然東聯孫吳,並堅持北伐,希望能夠創造出機會,這種宏大的戰略安排,非常人所能及也。武侯在戰略中,唯一被詬病的就是“街亭之戰”,用錯了馬謖,導致第一次北伐前功盡棄。司馬懿在戰略上可稱為雄謀妙算,抵抗諸葛亮北伐時,一眼看出蜀軍的弱點,糧草供應問題,直接採取守勢,避而不粘,則敵軍自退。 而且司馬懿晚年能精明的把握住機會,果斷髮起高平陵之變,誅殺曹爽一系,曹魏政權終歸司馬一家!雖然司馬懿沒有“隆中對”這般宏偉的戰略眼界,但諸葛有街亭之敗,而司馬懿最後獨攬大權,所以說兩人平分秋色! 3、在軍事能力上:武侯略勝之說起軍事才能,武侯只有數次北伐中原沒有成功。但我們不能只看結果。也需要綜合一下當時的國力情況和兵力對比。諸葛亮北伐前,蜀漢可以說是危急存亡之秋。武將上,關張馬黃殞命,趙雲等老一輩將軍都年過50,所以有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之說。文臣如法正、張良等也去世。而且夷陵之敗,劉備去世,蜀漢損兵數十萬,與孫權的關係也岌岌可危。 諸葛亮既要緩和與東吳的關係,繼續結盟,又要穩定因為戰敗而混亂頹廢的蜀漢內部局面,繼續發展生產。同時四周還有強魏在側,孟獲在南。當時曹魏的王朗王司徒甚至連續幾年給諸葛亮寫信,讓蜀漢投降。武侯面臨的局勢當真危若累卵。 在國力對比國力對比上:蜀漢只據益州一地,而且大多是山區,糧草運輸極其困難,整個人口不過90餘萬,兵力不過10多萬。 曹魏據:青州、兗州、豫州、徐州、司州、雍州、涼州、幷州、幽州、冀州、荊州北部等中原地帶,人口將近500萬,兵力超過80萬。魏國的國力幾乎是蜀漢的10倍!實力相差懸殊。所以當諸葛亮第一次領兵北伐,直接快打到長安時,當時曹魏真的舉國震驚。諸葛亮北伐之難,直比登天。 而就這樣懸殊的實力,還把司馬懿打的只敢龜縮防守,不敢主動進攻。在這種情況下,說諸葛亮軍事才能不如司馬懿,實在沒有太大的意義!當然,司馬懿的軍事才能也是有目共睹的。擒殺孟達,遠征遼東,擊敗諸葛恪,也是戰功顯赫。但司馬懿都是以絕對的兵力優勢取勝的。而且平原地帶行軍,比蜀漢的行軍和糧草供給也容易的多。

況且,諸葛亮更是創造出了神鬼莫測的八陣圖。雖然陳壽說孔明“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那也是與武侯更加厲害的內政能力對比的。況且陳壽不過一介書生,沒有從軍打仗,評價不足為據。唐太宗李世民和名將李靖,共同把諸葛亮評為“武廟十哲”之一,僅次於白起、韓信、孫武等。由此觀之,武侯的軍事能力怎麼可能比司馬懿差呢? 4.在人品道德上諸葛亮:不貪權愛財,為國家鞠躬盡瘁,自己的後人更是為國戰死!司馬懿:有虎狼之心,獨攬大權,後人篡位自立!所以綜上,諸葛勝仲達遠矣!若兩人換地而處,司馬懿管理蜀地,而孔明管理魏國。恐怕魏國早就統一天下了吧!


玉玲瓏格格



司馬懿與諸葛亮相比,就功績來說,司馬懿的功績遠超諸葛亮十萬八千里;

就軍事才能來說,司馬懿的軍事才能,也遠在孔明之上;

同樣!司馬懿的政治功底,也不在孔明之下;

可是!到最後,千古流芳的卻是諸葛亮!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我們要了解“千古流芳”的意思,何為“千古流芳”,即是美名流傳於世!!!

“美名”二字,就很好理解了,司馬懿說到底只是一個竊國賊,一個竊國賊有何美名可言!更別說流傳於世了!!所以“千古流芳”用到司馬懿的身上,顯然不合適,“遺臭萬年”倒比較貼切!!

諸葛亮一生,從三顧茅廬開始,一直到第五次北伐失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盡心竭力的輔佐劉氏集團!!期間沒有生出任何異心!!

劉備死後,諸葛亮獨掌軍事大權,他如果想要篡奪蜀漢江山,比司馬懿容易得多!!司馬懿發動政變時,尚有曹爽相互制衡;而諸葛亮這邊,是沒有人與他抗衡的!!他想上位的話,非常容易!劉禪基本上沒有任何掙扎的餘地!!可是他沒有!!

所以!諸葛亮所流傳的,是他的這份“忠誠”,是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代代流傳,延續至今,諸葛亮彷彿成了神一般的人物!!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更是把諸葛亮完美得不能再完美了!!神機妙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借箭,借東風,點燈續命,擺石頭陣!無所不能!!這一次,他真的成神了!!

忠、孝、義、節,乃中國最基礎的道德價值觀!諸葛亮的成功,單憑一個“忠”字!!!


愛尚文史


偉人毛澤東對諸葛亮評價時說:“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而對司馬懿的評價是:“司馬懿是個了不起的人物,歷史說他壞,我看有幾手比曹操高明,此司馬懿敵孔明之智也。”

從對兩人的評價可以看出,司馬懿才能智謀絕不在諸葛亮之下。那麼為什麼千古流芳的是諸葛亮?而司馬懿卻是一個壞蛋奸臣形象呢?

後人遺禍,累及先人

司馬懿在世時威望是相當高的。在他死後,忠於曹魏政權的文欽、毋丘儉討伐司馬師的檄文中對司馬懿仍讚賞有加:“故相國懿,匡輔魏室,歷事忠貞”。史書上更稱其使“天下欣賴”,“天下大悅”。後來晉朝初年“天下無窮人”的“太康之治”,仍對司馬懿相當的尊崇。

而子孫不孝,在中國歷史上造成巨大風暴的“永嘉之亂”,所引發的“五胡亂華”,與司馬懿後人蕭牆內亂,骨肉相殘,施政不當有直接的關係,因此漢人對司馬家族的恨,累極了司馬懿。

後來晉室南渡,長期被世家大族把控。北方的“胡人亂華”,讓南方以蜀漢為正統的呼聲增高,司馬懿的影響力也逐漸下降,負面言論也漸漸多了起來。

東晉滅亡後,就更加的明顯了。隋朝時,民間開始戲說司馬懿的反面形象。到了唐朝,為了宣揚帝王正統,更是將其說成亂臣賊子。而元未明初《三國演義》之後,“空城計、火熄土方谷、見木雕魏都督喪膽”等不實的司馬懿反面形象廣傳民間,讓他正面形象徹底的“爬服”在歷史的漩渦中。

儒家思想 君王正統

諸葛亮一生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光復漢室正統江山為己任。他的減少民族矛盾的少數民族政策和“言忠信,行篤敬,開誠心,布公道,集眾思,廣眾益”的施政理念讓蜀漢更加強大,都是為一統漢室江山服務的。

史書上說司馬懿“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但在《三國演義》中被描寫為城府極深,善於隱忍,狠如毒蛇,屠殺和禁閉曹氏宗室的奸臣。且後來更是架空魏皇,把執朝政,最終改朝換代。因此又被冠以“王莽”式人物。

封建制度下以儒家思想為控制人思想的工具,提倡的是君君臣臣,君為父,臣為子。在政治上實行的是高度集權的君主專制制度,並講究傳承有序。而中國封建社會之所以能繁衍生存2000餘年,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王道之三綱”的強化推行。

因此,在儒家思想的眼中,司馬懿就是叛經離道,目無君父。在帝王的眼中司馬懿就是亂臣賊子,人人當誅。所以不管是帝王還是儒家思想,封建帝王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儒家思想為了自己的正統地位,在宣傳上都會奉諸葛亮這樣君臣相宜,能力出眾的能臣。都會不懈餘力的對諸葛亮這樣的忠臣給予極高的評價和吹捧,並逐漸神話。

而司馬懿從開始的“鷹眼狼顧”為曹操忌,到後來改朝換代,這些在封建社會中就不會被儒家思想接納,更不容於帝王眼中。所以,和其有共同經歷的王莽,曹操等的在歷史中的名聲,就可看出帝王、清流對他們的鄙視和防備,其結局也就可想而知了。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描寫諸葛亮與劉備及劉禪的親密關係,就是希望通過“正三綱,謹五常”來結束奸雄爭霸造成的悲慘局面。

對諸葛亮和司馬懿不同的歷史結果你有什麼說法嗎?


歷史中的往事


司馬懿拿什麼和諸葛亮比呢?我只從對待百姓、君臣關係、後世推崇三個方面來說,看一下就明白了。


百姓

古往今來任意一個優秀的政治家,都知道百姓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

先秦百家爭鳴,諸家學說不論自己的觀點是什麼,都把百姓放在一個比較重要的位置,先聖孔子就倡導以“仁”治國,再往後,秦對待百姓嚴酷,農民不幹了,到漢高祖劉邦,跟百姓“約法三章”,再到唐,有“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之說,都體現了百姓的重要性,再看諸葛亮和司馬懿對待百姓的態度。

諸葛亮:

亮每患糧不繼,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

這是《三國志·諸葛亮傳》的一段記載,你看看,糧食不繼,於是屯田,但是於百姓秋毫無犯,諸葛亮死後百姓為什麼會自發祭奠,這不是沒有道理的。

司馬懿:

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餘人皆殺之,以為京觀。偽公卿已下皆伏誅,戮其將軍畢盛等二千餘人。

這是《晉書·宣帝紀》的一段記載,發生地點是襄平城,司馬懿對待百姓有多殘酷,15歲以上7000多人,全部殺了。

《水滸傳》中,童貫下令殺掉降兵數萬,大家都恨得牙癢癢,司馬懿呢,殺的還不是降兵,百姓哪裡惹你了?

君臣

劉備和諸葛亮的君臣關係,歷來被人看作是榜樣,古往今來能做到君仁臣忠的有不少,但是能像劉備這樣毫無防範,像諸葛亮這樣鞠躬盡瘁的,鳳毛麟角。

諸葛亮:

劉備託孤的時候說:

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之後諸葛亮的做法是:

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蜀是三國中最弱小的國家,為報先帝的知遇之恩,他硬是拖著病軀,平孟獲、和孫吳、伐曹魏,支撐起了一個國家。

司馬懿:

曹魏對司馬懿的信任,一點不比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少,你要知道,司馬懿可是三朝託孤的重臣,曹操、曹丕、曹叡,都對司馬懿給予了絕對的信任。

而司馬懿及其兒子的做法呢?

篡位就不說了,曹家後繼無人,皇帝年幼,司馬家位高權重,兩個兒子正當壯年,也稱得上有勇有謀,你就算篡位,我也認了,頂多是個權慾薰心。

但是小皇帝走在路上當街拿刀給剁了,這是有多麼喪心病狂才做的出來?

後世

諸葛亮:

後世不論是百姓還是帝王,對諸葛亮的推崇都是絕無僅有的。原因很簡單,因為諸葛亮真的做到了一個權臣最好的結局,自古權臣有兩個後果,一個是被殺,一個是篡位,諸葛亮開創了第三種結局,他從三顧出山,到劉備稱帝,到白帝託孤,到輔佐後主,到北伐曹魏,到最後病逝五丈原,嘔心瀝血、勵精圖治,於公,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於私,報先帝之殊遇。

於公於私,他都是個賢臣、忠臣的典範。

老百姓推崇他,是因為這個人確實做到了愛民如子,留下了許多佳話;

士族推崇他,因為他的身份,他的能力,是古往今來士族的最高追求;

帝王推崇他,當然是因為國家需要這樣的忠臣。

司馬懿:

我這麼跟你說吧,即使是野子狼心的奸臣,他們也不會把司馬懿掛在嘴邊當做自己的榜樣。

所以為什麼讓吳x波來演白蓮花版司馬懿,這不是沒有道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