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李逵濫殺無故,為何也算是好漢?

醉墨客林世偉


《水滸傳》被誤讀很多年,而且,很多人對《水滸傳》的瞭解主要來源於電視劇。諸如李逵這般濫殺無辜的鳥人,也被稱作好漢,主要原因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

民間的正能量

早些年,《水滸傳》以及其他古典著作基本上被禁止出版或公開發行。但是,民間仍然有倉本,也有一些讀過這部書的。這些藏友《水滸傳》或者讀過《水滸傳》的人,就把梁山人物當好漢來講。因為,這部以民間話本為素材的著作,雖然被施耐庵賦予了更深的寓意。但是,重回民間時,又還原到其本來面目。

綠野老道小時候就聽過民間梁山故事,更多的是那些好漢抱打不平,義氣深重,武藝高強正能量故事。而殺人越貨、濫殺無辜,以及雞鳴狗盜等不良行為,都被美化或者講沒了。

稍後,《水滸傳》出版,原因是“評水滸,批宋江”,揭露投降派。梁山故事也進入了農民起義行列,宋江就成了農民起義的對立派。既然是批判宋江,那麼,宋江的對立面就都是英雄好漢了。就是這麼簡單。

基於這些原因,讀者就很容易自然而然的忽略掉梁山好漢身上的惡劣習氣與黑惡行為,一切都是正義的。因為,梁山好漢殺的人,大多數都是官府的人,官府的人肯定就是壞人。即便是李逵用板斧劈開小衙內的腦袋,也是正義的。毫無疑問,這種正義就是小衙內是知府的兒子,也就是壞人的兒子。李逵殺他沒錯,不僅沒錯,還很順理成章,朱仝上梁山符合很多讀者的願望,不是嗎?

李逵江洲劫法場,專往看熱鬧的人堆裡砍殺,同樣被讀者選擇性的忽略了。這也是正義的啊!為什麼?因為是梁山好漢所為嘛,李逵是梁山好漢的典型之一,他能有錯?

不過,民間如此流傳《水滸傳》,說明正氣在民間。正如電視劇《三國演義》片尾曲唱的那樣“人間一股英雄氣在馳騁縱橫”。

電視劇的影響

後來,有電視劇了,這就更糟糕了。四大名著中,最難拍的就是《水滸傳》。無論是最早的山東電視臺人物版《水滸傳》,還是後來的兩版《水滸傳》都不敢忠實於原著。比如,與張都監一起陷害武松的玉蘭,山東版的是跳樓自盡,武松傷感不已。央視版的,則是武松萬般無奈才背對著玉蘭下的殺手,顯得武松很矛盾。

壞人很壞,電視劇儘量將他們臉譜化,挖掘甚至新編他們的壞。電視劇中有很多這樣的情節,讀過原著又看過電視劇的,應該都有很深的印象。

然而,孫二孃、李俊開黑店賣人肉包子,張橫、張順這類江洋大盜,揭陽鎮黑勢力穆家兄弟,等等等等,都被電視劇隱去不拍。這個能夠理解,電視劇是要宣傳正能量的,這些不良的故事應當成為糟粕而被捨去。

這樣,也給一些只看電視劇不看原著的《水滸傳》愛好者形成了固有的印象,但凡有批判梁山好漢的(宋江除外),必然要抱打不平,維護梁山形象。

其實,這樣也很好。傳播英雄之氣,弘揚正能量有什麼不好呢?

施耐庵太狡黠

《水滸傳》開頭就寫到,梁山上的108人都是“妖魔”的化身。但是,進入梁山人物正傳之後,卻是以一個書中最壞的人開頭的。這個人就是高俅。高俅一出場就不幹好事,公報私仇,逼走最早登場的梁山好漢史進的師父。最為可恨的是,把林沖逼上了梁山。於是,讀者就深恨以高俅為頭的官府,而與官府對立的梁山人就都是好漢了。

實際上,施耐庵是以批判的筆法來寫梁山好漢那些惡行的。還是以李逵殺小衙內的事情為例。第五十回“插翅虎枷打白秀英 美髯公誤失小衙內”中說

時過半月之後,便是七月十五日盂蘭盆大齋之日,年例各處點放河燈,修設好事。

“盂蘭盆大齋”就是盂蘭盆節,是一個佛教的節日,道教稱為“中元節”。而施耐庵說的年例要點河燈,則指的是佛教的節日。在這樣一個佛教節日即將到來的時候,李逵斧劈四歲的小衙內,顯然是“鬼”的行為。而梁山好漢又都是“妖魔”的化身,李逵這等殘忍的濫殺無辜,豈不就是“魔鬼”嗎?

書中,施耐庵這樣的暗示還有很多。比如,孫二孃殺了一個無辜的頭陀,把頭陀的兩把雪花戒刀掛在牆上,那兩把刀卻半夜裡鳴嘯的響,這難道不是冤魂的鳴冤叫屈嗎?

無論是李逵,還是其他梁山好漢,都是殺人不手軟。三打祝家莊,宋江要血洗籿坊。打破大名府,吳用安排幾路人馬,專門趁亂趕到梁中書、聞達、太守他們家屠殺一門良賤。施耐庵這樣寫,絕不是贊同梁山好漢的行為。每次梁山屠殺後,官府立即進行救助,燒埋屍體,處理善後。誰對誰錯,想必讀者心裡有數。

但是,這些事情都被施耐庵精彩的情節,以及巧妙的文筆給輕描淡寫了。而施耐庵的曲筆深意所隱藏的故事,也往往會被忽略而只留意文字表面的故事了。因而,李逵能逃過悠悠之口,成為造反的英雄好漢。


綠野萍蹤01


李逵的確亂殺無辜,殺了多少不該殺的人,就連小孩子都不放過,就在江洲一次,一路殺將過去,一直從午殺到傍晚,殺的誰啊,還不是見人就殺,連老百也在內嗎,可以說是個殺人狂,不該稱好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