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豬瘟防控,養豬企業該怎麼辦?

最近,有一家國家級重點大型養豬企業的老總問我:你在哪裡哪裡有沒有關係,聽說他們研製出了非洲豬瘟疫苗,只要搞到手,豬場就平安無事了。又過了幾天,我發現他在朋友圈裡轉發了一篇純屬忽悠煽情的有關非瘟疫情的自媒體文章。這讓我很疑惑。農業農村部在北京召開的61家養豬企業座談會已經過去5個月了,但與會企業的老總怎麼還是這樣的狀態?看來,非洲豬瘟防控形勢嚴峻真的不是句口號,也絕不僅僅是行業內部的事情。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生豬在中國養殖與消費,如果企業家對自己在此次疫情防控中的站位不清楚,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那才是真正的災難。此次座談會上,農業農村部分管領導對大型養豬企業在非瘟疫情防控中提出了基本要求,對今後養豬業發展走勢進行了初步判斷,要求企業家們形成共識,找準戰勝挑戰的基本出發點,確保疫情防控、產業發展、市場供給一個都不能丟。鑑於目前狀況,我們有必要將座談會有關要點梳理於下,希望引起養豬企業的廣泛關注。

非洲豬瘟防控,養豬企業該怎麼辦?

一、 非洲豬瘟疫情防控前期採取了哪些措施

自2018年8月3日第一例非洲豬瘟疫情通報到2018年11月26日,農業農村部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研究非瘟是怎麼傳入的?與有關部門組成聯合流行病學調查組,對境外傳入渠道進行流行病學調查。

二是對國內傳播途徑進行調查,確定了生豬調運佔18.8%;飼餵泔水佔33.3%;人員車輛帶毒傳播佔47.8%。

三是委託中國疫病疾控中心對於快速診斷試劑進行篩選,一邊讓更多的機構能夠承擔起檢測任務。

四是準備在屠宰環節增加檢測的內容和要求,保證肉品安全。

五是協調落實中央財政支持,預撥了明年的防疫經費54.9億元。撲殺補貼標準由800元/頭上升到1200元/頭。協調財政部下撥用於產地檢疫屠宰檢疫和公路檢查站的檢測經費。

六是對非瘟流行病學調查手冊以及非瘟現場處置手冊進行了修改完善,在中國疫病疾控中心網上公佈。

七是研究實行分區管理,按照區域化管理模式解決當前問題。

二、 非洲豬瘟在中國沒有“爆發”

由於我國加大了防控力度和措施,非洲豬瘟在中國沒有“爆發流行”,只是“多點散發”。由於農業農村部各種措施及時得力,由於各地各級政府嚴防死守,由於絕大多數企業高度重視,嚴格落實各項法規和防疫規範,疫病邊流行邊得到有效控制。前4個月共發佈70多起疫情,分佈在20多個省,平均一個省不到4起。這還是把遼寧省連續發病20起一併計算的。發生3起以上的疫情縣只有4個。所以是“多點散發”。歐洲某個面積較小的國家,一個月內發病500起,這樣的密度才是“爆發”。因此,對疫情的評估要依據客觀數據,要實事求是,這樣才有利於政府正確決策。因為我們找到了疫情在國內流行的三大原因,採取了政府強制的疫區封鎖、撲殺等一系列控制措施,才阻止了疫情的爆發。但由於我們龐大的養豬佈局都是為了迎合中國人吃鮮肉的習慣,形成了現宰現賣、長途調運的產銷模式。落後的生產、生活方式,決定了“多點散發”的狀況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徹底消滅。

三、非洲豬瘟疫情防控是持久戰

非洲豬瘟是養豬業的頭號殺手,染病死亡率幾乎100%。目前在疫病防控上無疫苗,除了疫區封鎖,沒有其他辦法。疫情防控的長期性複雜性有三大原因。

第一、病毒潛伏期長導致豬隻發病前成為防控盲區。在長達三週的潛伏期內,健康的豬群可能已經被感染了,而養殖者並沒有採取任何防控措施,依舊照常經營,使帶毒豬隻進入流通領域,導致此病難以根絕。

第二、生豬長途調運使帶毒車輛成為傳播工具。非瘟在歐洲的傳播從南歐到北歐用了三十年,我們從南到北幾乎同樣的距離只用了三個月。大型養豬企業用世界最先進的設備和技術養豬,卻在用最落後的經營方式流通。

第三、泔水餵豬的習慣成為監管漏洞。我國500頭以上的養豬場戶25萬戶;500頭以下的小型豬場2600萬戶。小型豬場大部分有喂泔水的習慣。中國的城鎮餐飲業泔水處置長期靠豬場消納。潛伏期的生豬屠宰後,病毒隨著豬肉的消費鏈條又回到豬身上。

非洲豬瘟防控沒有任何特效藥,只有全面的行動。要改變以上三種狀況,不僅需要各個方面都做出極大的努力,更需要付出極高的時間成本。

四、限制生豬長途調運將成為常態

疫區活豬禁止跨省調運的有關規定,導致全國佈局的大企業的健康豬群也受累,引發企業焦慮,一致要求放開活豬調運。對此,農業農村部明確回答:活豬放開調運是不可能的了。不可能因為你呼籲呼籲就放開調運。這是幻想。有幾點應該考慮到,一是病毒的潛伏期特徵決定疫區生豬不可能調運。不少企業身處疫區,按照疫點周圍三公里活豬全面撲殺的防控規定,疫情發生後也撲殺了大量活豬。所以,壓欄的生豬就等於一顆顆定時炸彈,都想爆炸前扔出去。但是,萬一調運的是病毒潛伏期的生豬,調運就等於擴散疫情。二是目前疫情並沒有解除,還有各種疑惑等待答案,各種研究、管理、法規都在研究、制定、完善的過程中,這個時期禁止疫區生豬跨省調運等規定的“一刀切”、地方政府在有關規則執行中的“層層加碼”都屬正常。三是非洲豬瘟防控將成為常態化,疫情解除了,防控措施也不會解除,特別是禁止活豬長距離調運將成為常態化。因此,不要幻想恢復以前的產銷模式,變調活豬為調製品是不可逆轉的必然趨勢,調整新的生豬供應鏈就以此為核心。企業在非洲豬瘟防控模式下建立新的發展模式才是現實的考量。

五、非瘟防控要全面落實企業主體責任

疫情防控彰顯企業素質。要完善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和條件。首先要看好自己的門。一個大企業,在養豬廠裡殺豬,自制疫苗,非瘟當然就找上這樣的企業了。養豬企業防疫漏洞一定要堵死,一旦發病,就是一個點,損失也要幾萬頭。豬場選址不規範的,要抓緊改變周邊環境,一是爭取把周邊三公里內的小散戶都調整出去。二是要充分利用生物安全屏障,要把好豬場進出關。要嚴禁車、人隨便進場。提倡在遠離豬場處設立隔離消毒區,車輛不經過徹底消毒措施不能進場。其次是要管好自己的人。對員工要加強管理培訓。員工自己家不能養豬;別的豬場不能隨便進;不能隨便出去採購豬肉。對公司+農戶的企業也要把農戶的防疫措施落到實處。要建立養豬戶發現異常第一時間報告、第一時間檢測非瘟的制度。無害化處理要嚴格,亂扔病死豬要追究法律責任。堅決不喂泔水,企業食堂要嚴管豬肉採購與剩飯處理。養豬企業守信是底線,法規是紅線。要堅守底線,不越紅線。

六、產區銷區的二元結構將出現回調

非洲豬瘟防控以來,銷區與產區豬肉差價拉大,“省市之間走私”也增加了疫情防控的複雜性。調豬變為調肉,在目前尚不完全掌握髮病機理的前提下,也不能完全保證肉品不具有傳播性。企業要建設洗消中心,沒有土地也是一時無法落實的。所以,化解產銷矛盾要從根本治理入手,一要正確看待產區銷區關係。環保壓力加資本助力,經過多年產業結構調整,南方大力削減養豬規模,有的省區減了80%—90%,投入大,擴大快。生豬產銷二元結構不是今天的問題,銷區保留一點養豬產業付出多大代價?豬肉肯定貴;銷區把環保壓力轉嫁到別的地方,吃肉不該多掏錢嗎?二要抓住疫情防控帶來的轉機。農業農村部一直在推進這項工作,那就是力求讓銷區也有一定的生豬保有量,不能一點也沒有,反對完全禁養的做法。在疫情防控壓力下,在銷區價格上升的背景下,制定規劃和措施,讓銷區恢復一定的養豬規模。這將是養豬業應該予以關注的發展機遇。

七、補欄保供是大企業的責任和擔當

非洲豬瘟疫情發生數月後,農業農村部市場監測數據顯示,有疫情的主產省,肉價小幅下跌。多數主銷區豬肉調動渠道穩定,供應充足,價格穩定,疫情可控。值得注意的是,仔豬價格同比跌23.6%。這說明養殖者的補欄積極性出了問題。小散戶不補欄可以理解,主要是資金制約。企業不補欄卻有多重原因。許多企業家說非常重視非瘟防控,卻開會不到場;說非瘟不是不能防,卻遲疑不補欄。大型養豬企業是我國養豬產業的先進生產力,卻不是中堅力量?大敵當前,他們只關心資本回報?用什麼來印證?那就是看補欄。

補欄,彰顯的是企業精神、社會責任、產業擔當。各級政府一直在為大企業搖旗吶喊,創造發展條件,希望以你們的精彩表現推動我國養豬業走向規模化現代化,帶動農村經濟,推動鄉村振興。機遇當前卻不補欄,這真是讓政府下不來臺呀。仔豬價格下降的趨勢表明後期市場的看好。加上我們還有安全措施,有政府保障,你為啥就沒信心?農業農村部建議你該出手時就出手,這就是機遇呀。如果一個企業家不能正確處理全局利益與局部利益的關係,對產業有一套想法,而聯繫到企業利益又是另一種想法;如果一個企業家不能正確理解市場規律與主動作為的關係,在壓力大的時候不是去與市場談判,而是與政府叫板;如果一個企業家不能抓緊機遇謀劃轉型升級實現融合發展,而是拘泥於眼下得失不能自拔,那麼,中國靠誰來實現“豬糧安天下”?

養豬要補欄。大企業要抓住這個好機會。利用市場空間,重新規劃佈局,延長產業鏈,完善供應鏈,提升價值鏈。危機之下,為中國養豬業邁向新時代拿出你的擔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