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文學作品跟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相比,誰的貢獻比較大?

木蘭香麗麗


人首先得吃飽了才有精力去搞創作。

袁隆平是雜交水稻之父,他的科研成果解決了中國十多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從溫飽到吃飽,再到有結餘,不得不說這是個很偉大的成果。這也是一世界所公認的。

人如果連最起碼的基本吃飯問題都解決不了,拿什麼力氣去搞建設,又拿什麼心思去搞寫作?自古民以食為天,只有解決了吃飯問題,才能談發展,社會才能穩定,才能進步。

魯迅先生雖然是文學界的精英,但文學是個虛無縹緲的東西,說實它也實,說虛它也虛。還袁隆平的貢獻來得比較實在一點。

至於誰的貢獻大,其實任何問題都是有相對性的。在文學方便,魯迅先生的貢獻大。而在科研方便,袁隆平先生的貢獻又大。鄙人覺得沒有可比之處。


金林631


應該說兩個人對人類的貢獻都巨大的!

袁隆平院士的研究成果,解決的是人最基本的需求,生存問題,他救了無數人的命。此刻我想起了一個畫面,非洲一個黑人小女孩兒,餓得只剩了一個大肚子,去救助站的路上,她走不動了,坐下來喘息,而她後面不遠處,一隻飢餓的禿鷲正盯著她,等待那一時刻。讓人很心酸的是,這個女孩兒也是個愛美愛生活的孩子,她的心裡也充滿了希望,因為她的脖子上掛著一串不知什麼做的項璉。

回想我們自己國家,建國後也曾經歷過兩三年的飢餓考驗,很多人被餓死,解決八億人吃飯問題,曾經是我國政府的重要使命和工作目標。幾千年的中國歷史,其實就是糠菜半年糧的農業史。從這個意義上說,袁隆平院士是一位救苦救難的菩薩。

魯迅先生的作品救治人們的靈魂。他徹底的挖出了中國人靈魂深處的“劣根性”,讓國人驚醒,他創造出了一個個中國社會中國文化背景下的極典型而又鮮活的形象,至今還能從我們身上,或多或少看到潤土、孔乙己、祥林嫂、阿Q等藝術形象的影子;同時,我自己的眼前,有時會閃過魯迅先生那雙錐子般的目光,先生那把解剖他自己的手術刀,似乎也偶爾解剖著我的身心,激勵我做得更好一些。

魯迅先生正直的性格,正義的精神,深邃的思想,將永遠影響中國人,事實證明,也極大程度影響了世界,成為世界思想和文化的一部分。

不必比較他們兩位的高下,我們該思考從他們身上獲得精神。


竇樹山


又是一個比較的問題。是不是這樣太勢力眼了呢? 有點像麵包和愛情的選擇問題。是要麵包,還是要愛情。一個是精神貢獻,一個是物質,還是最基本的口糧。

魯迅先生在那個年代用文字,來喚醒民族的心靈精神,功勞巨大。人也是是鳳毛靈犀的,直到今天依然是人間少有的思想家,文學家。

但對於我們經歷過貧乏的物質時代的人,袁隆平老師是我無法忘記的偉大的人,時時刻刻都能體會到的,能想起來的人。因為我每天都要吃飯的。

記得小時候,家裡人多,每年的糧食都基本不夠吃,要麼找親戚鄰居借糧,實在借不到,便只能吃一些紅薯,玉米粗糧。天天吃,一天三頓都是紅薯,玉米窩窩頭,直到現在的胃都有著那個時代的痕跡。胃病是那個時代最多的……

我可以不知道魯迅先生是誰,但不能不知道,也不能忘記袁隆平老師。一個人,沒飯吃,幾天就與世隔絕了……


葫蘆爸1314


兩位都是人傑,都為我們中華文明的進步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貢獻,人要活下去要活得好,繼需要物質生活,也離不開思想生活的指導。

魯迅先生是文學家思想家,更是民主戰士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參與者,現代文學奠基人。所處時代是中國從封建時代轉向民主新文化的時期,開發民智,啟迪智慧這方面,魯迅無疑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棄醫從文的魯迅發現要拯救當時的中國人民,學醫是行不通的,所以毅然決然棄醫從文,發表了《狂人日記》、《吶喊》、《彷惶》等作品,其思想上的開智作用無與倫比,是舊時代中國文學的明燈,指引者飽受封建時代文化思想約束的中國人民走向新中國。

袁隆平先生,是江西九江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被稱為一個真正能讓人吃飽飯的男神。“雜交水稻之父”,目前袁隆平及其團隊培育的超級雜交稻品種“湘兩優900(超優千號)”又創畝產紀錄,該品種的水稻在試驗田內畝產1149.02公斤。中國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是大問題,不要看現在大家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其實歷史上的饑荒易子而食,吃觀音土,因饑荒造成的流民,聚集在一起成為武裝性質的武裝力量,由饑荒產生戰亂,給國家給人民造成的動盪局勢數不勝數。所以袁隆平先生的功德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敬仰,我們也應珍惜糧食,絕不浪費!

所以我覺得,魯迅先生解決的是中國的人民的精神思想領域的落後問題,而袁隆平先生解決的是民本問題,是中華民族的根基問題。工作領域不一樣,但貢獻都不可替代!猶如大樹的枝葉和根莖,無法比較誰更重要!




詞曲墨菲


橫眉冷對幹夫指,俯身甘為孺子牛,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魯迅先生,是中國新文化的代表,是共產黨人最信任的同志,為了推翻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他棄醫從文,用筆桿做刀槍,向舊中國的封建社會和官僚資本主義社會宣戰,仇視敵人,熱愛人民,愛憎分明,在戰鬥中,寫出不朽的詩書和文章,著名的文集《吶喊》中的《故鄉》,《祝福》等等是先生筆下反映了封建社會迫害勞苦人民的罪行,偉大領袖毛主席也評價先生,說魯迅的骨頭最硬的。再說現在的農民科學家(院士)袁老袁隆平老師,在最艱苦的歲月裡,為了解決新中國的飢餓問題,用畢生精力研究出多種雜交水稻的,農業生產能翻幾倍收成,解決了飢餓問題,使中國人民吃飽喝足,他不為名,不為利,贏得中國人民的尊敬和稱讚。如果把魯迅先生和袁老袁隆平老師相比,我認為,魯迅先生寫出的詩書、文章是精神糧食,袁老袁隆平老師研究出的雜交水稻產品是好的日常經濟生活的糧食,二者所產的經濟生活糧食和精神生活糧食是鎮國之根本。他們倆對中國國家和人民所做的貢獻力量一樣很大,所以,他們倆是中國最可敬最可愛的人。











順心順利622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首先承認魯迅和袁隆平兩個人的貢獻,他們的貢獻不只是為中國人做出了貢獻,而是為人類做出了貢獻。我們應該懷著一種敬畏的心去看待這些大寫的人。 魯迅和袁隆平兩個人從事的領域不同,魯迅是從事文學創作,而袁隆平從事科學研究。其實兩個人都很厲害,非要說誰更厲害一點,個人覺得是袁隆平。



魯迅看到了當時社會人吃人的現象,可是他沒有辦法, 他看到了那些餓死街邊的人,他也沒有辦法。他只能用手中的筆,去喚醒當時當權者的良知,讓他們去解決這些社會問題。對於普通百姓而言,魯迅的做法並沒有直接幫助到他們。

相比之下,袁隆平的貢獻就更加接地氣了,在我國當時糧食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袁隆平的雜交水稻,解決了人們的吃飯問題。沒有什麼事比吃飽飯更重要,其實對於普通人而言,填飽肚子,比豐富精神世界更為有用。 再者,魯迅的作品是留給那些讀書識字的文人的,對於那些黃土地裡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而言,那些文學著作是沒有用的,他們根本就看不懂。而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普通農民都能收益,畢竟飯誰都不能不吃。



袁隆平針對的是所有的人,是確確實實起到了作用,而魯迅則是想通過文字喚醒別人,最終能不能喚醒還要看個人。 相比之下袁隆平的雜交水稻,似乎比魯迅的文章貢獻更大一些。


江上孤舟君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讓我們回顧毛澤東主席對魯迅先生的評價。

毛澤東主席對魯迅先生的書面評價,是在魯迅先生逝世一週年,即1937年底在延安風沙彌漫的操場上的講話,由大漠記錄,後來刋發在《七月》雜誌第四集第二期上,標題為《毛澤東論魯迅》。講話指出魯迅“並不是共產黨的組織上的一人,然而他的思想、行動、著作,都是馬克思主義化的”。高度概括了魯迅精神的內涵,即政治遠見、鬥爭精神和犧牲精神。號召共產黨人和革命者學習魯迅精神,為中華民族的解放而鬥爭。

1940年,毛澤東主席在他的名著《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二十年來,這個文化新軍的鋒芒所向,從思想到形式(文字等)無不起了極大的革命。其聲勢之浩大,威力之猛烈,簡直是所向無敵的。其動員之廣大,超過中國任何歷史時代。而魯迅,就是這個文化新軍的最偉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衝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澤東主席對魯迅先生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堪稱條分縷析,堪稱香象渡河,堪稱十分完美啊!

1954年毛澤東主席到紹興參觀了魯迅故居。他對陪同的浙江省委書記譚啟龍說:紹興是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地方,也是現代大文豪魯迅的家鄉。他有兩句名言你知道嗎?“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我們共產黨人就應該有這種精神。

魯迅堪稱中國共產黨人的好朋友,《魯迅全集》至今仍然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在中國文化史、中國文學史上擁有崇高的地位。

袁隆平,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人,生於1930年9月7日,畢業於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當代神農”。

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2000年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2006年4月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2010年榮獲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2018羊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獲評雜交水稻研究的開創者。

袁隆平院士先後成功研發出“三系法”雜交水稻、“兩系法”雜交水稻、超級雜交稻一期、二期、帶領開發研究海水稻,取得可喜成績。

袁隆平院士的主要著作有《袁隆平論文集》、《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論文集》、《雜交水稻育種栽培學》。

袁隆平院士的雜交水稻研究成果和雜交水稻在中國和世界的推廣,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並將繼續取得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中國糧食安全和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豐功偉績,舉世矚目。

魯迅先生的文學作品是精神食糧,袁隆平院士研發的雜交水稻是物質食糧。

綜上所述,袁隆平院士的貢獻更大。魯迅先生也功不可沒。


英子1164


頭條真有意思,奇葩問題數不勝數。上午回答了莫言和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誰對中國的影響更大;現在又應邀回答魯迅的文學作品跟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相比,誰的貢獻比較大。



這麼說吧,中國人知道魯迅名字的人不在少數,但知道袁隆平名字的有多少?尤其是在我們北方以種植冬小麥為主,雜交水稻技術與我們沒多大關係,老百姓就不關心雜交水稻技術這件事。你說,誰的貢獻比較大?


我這樣說,並不是否認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主要是說明,魯迅的文學作品與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本就不能相提並論,不可同日而語,這是兩個領域的問題,怎能放在一起相比較?!


秀峰觀世界


魯迅的文學作品和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哪個的貢獻比較大呢?

這兩者硬要比較出一個高低看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也無從下手,因為涉及到一個計量的問題。這個“貢獻”應該怎麼計算,才可以把這兩個毫不相干的事情放在一起比較。

我們可以進行類比推理,把中國比作一個企業的話,那麼雜交水稻技術相當於一項無形資產,魯迅的文學相當於企業文化。那麼兩者有可比性了嗎?依然沒有……


那麼我們單純往盈利的方面考慮,雜交水稻技術可以持續產出水稻,可以把它劃為固定資產。(類似生產機器的升級)魯迅的小說是中國近代文學的代表,那就確認為無形資產吧。(類似企業商標)。雖然不是特別準確,但起碼可以進行對比了。

根據會計準則,固定資產可以根據歷史成本、公允價值或者未來現金流量進行計量,顯然歷史成本和公允價值無法計量雜交水稻帶來的收益,那麼就按照未來現金流量來計量。怎麼計算呢?從培育出雜交水稻起到中國不再吃雜交水稻或出現了其他人培育的更強的水稻為止,期間生產的所有雜交水稻換算為人民幣後折算成現值,再減去普通水稻同樣時間內的淨現值,就得出雜交水稻的價值了。


然後是魯迅的文學。無形資產一般採用歷史成本或者公允價值計量。因為魯迅不是買回來或者換回來的,他的作品也不是淘寶上找寫手寫的,所以無法用歷史成本計量。那麼怎麼用公允價值對其進行計量呢?我們假設魯迅的文學作品可以進行買賣,我們把它放到國際市場上,由其他國家定價,願意出多少錢讓自己國家也出魯迅這樣大師級的人物,這樣就得出它的公允價值了。(相當於沒說)

說了這麼多,我也依然沒有比較出兩者的貢獻大小。(數據不夠、假設太多)不過也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讓兩者有一個能互相比較的平臺。之前為了要換算成一個數字,所以把國家比作了一個企業。如果把國家看做一個人,那就容易理解二者的關係了。


根據馬斯洛需求金字塔,雜交水稻屬於最下面一層的生存需要,文學主要屬於上面兩層。兩者都很重要,關鍵看你處於什麼時候。

魯迅的思想出現於戰亂紛紛、人心惶惶的近代,雜交水稻出現在新中國青黃不接之際,它們都出現在了最需要它們的時代,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樑。


學新時代新思想


魯迅的文學作品跟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相比,誰的貢獻比較大?

魯迅和袁隆平是我國國寶級的兩個大師,一位是文學巨匠,一位是科研達人。他們兩人的成就一個在文學,一個在科技,原本並不好比較,但是如果非要比較,那麼還應該是魯迅的貢獻更大一點。


魯迅用的是一支筆在戰鬥,魯迅是在用文字來喚醒當時國人的良知,反映當時的一些社會現象。這樣的文學鉅作,是人們的精神食糧,就算是過了千年、萬年,它也同樣能夠發揮功效。

魯迅的成就在於人們精神層次的滿足,魯迅是用自己的文字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讓國人從精神領域得到溫飽。

袁隆平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他在中國溫飽問題還存在的時候,解決了當時的溫飽問題。他的成就也是十分巨大的,雜交水稻不只是解決了中國的問題,更是造福全世界。

就是現在世界上好多國家也是依靠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解決了吃飯問題。所以袁隆平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袁隆平的貢獻解決的只是溫飽問題,對於那些不存在溫飽問題的人來說,袁隆平的貢獻似乎對他們沒有什麼影響。

而魯迅不同,只要是人,就都需要精神上不斷的成長,魯迅作品中的思想可以影響到任何人,無論你是貧窮,還是富貴。

而且從歷史發展來看,袁隆平解決的是當代的一個問題,而魯迅的影響卻是永恆的。

話說回來,這兩位都是中國人的驕傲,都值得我們尊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