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原因導致香港電影沒落?

色影君


這個問題也是本人比較感興趣的一個問題。香港電影自97迴歸後,開始一步步沒落,雖然之後也出現了《暗戰》、《無間道》等部分經典之作,但總體上相比上個世紀,還是差了很多。原因我覺得有以下幾個方面:

1.首先就是人才的大量北上。自從香港迴歸後,大量的香港藝人選擇了北上發展,而這也導致純正港片的大量減產。

2.青黃不接,後繼無人。自周潤發、劉德華等黃金一代之後,香港娛樂圈再也難以出現天王級巨星。

3.內地影視行業快速發展,觀眾的選擇更加多元化,不再是隻有港片可以看的年代,所以港片不再被強烈“需求”,而更多成為一種情懷。

我覺得,後面隨著周潤發這批老演員的慢慢退出,價值00後10後的長大,後面港片會越來越沒落,甚至成為“符號”的可能性也是有的。當然,希望香港娛樂圈能夠有更多的新人站出來,創造更加輝煌的香港電影,帶領港片重回過去的輝煌,加油!


是胖子是矮子


1.九幾年的時期,主要是國產電影為主,沒有國外大片的衝擊,那時候也僅僅存在錄像廳,放的也都是香港電影為主!所以,那時代,註定香港電影會造就巔峰時期。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電視機的增加,電影院的改革,國外影視大片的入侵,都把香港電影獨享的蛋糕瓜分了!

2.九幾年的時候,電視不普及,很多家庭沒有電視機,一個村裡也估計才有幾家有個黑白電視機,但是一般買得起的都會配一個VCD播放機,對,沒錯不是DVD,那時候只有VCD!它可以播放錄像碟,那時候清晰度都不好,還有很多雪花點!但我們還是看的不亦樂乎!而時代的發展註定淘汰這些笨重的機器設備!所以也導致影視收入減少,降低了製片方的積極性。

3.國家政治文化的改革,國家是不斷朝著先進文化發展的,比如一些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的殭屍片註定是被禁止的。雖然我那時候也很喜歡看,也被嚇得不要不要的。😀

4.時代更迭,年輕人的文藝審美需求不一樣了,所以香港影視製作了也會銷量不是很高,就沒有刺激效果,去促進香港影視的發展,這也是一方面!

但是,我還是難以忘記香港電影帶給我的童年樂趣!

這就是我的一點看法,希望大家喜歡!










小八路影說


電影是悟出來的藝術,靠理論終將走向死衚衕。大陸象牙塔走出來的演員們塑造的形似,而港臺演員自悟出來的形神兼備。黃金鼎盛時期的香港電影不做作,劇情天馬行空,題材多樣廣泛,形式不拘一格,古裝武俠現代愛情功夫賭片奇幻神鬼警匪槍戰英雄古惑仔三級片喜劇無厘頭層出不窮,引人入勝,人才濟濟,巨星雲集,經典不斷。97後,諸多變數,束縛過多,適應與同化,人才流失,追求流量明星,大導大伽不求上進,年令老化,創新遲緩,過度消費情懷,迎合金主,應付市場,欺矇內地觀眾。新一代演職人員,吃苦精神不足,抗挫折抗失敗能力偏弱,天才藝員日漸式微,展露才華的舞臺較少。香港老一輩戲骨的相繼離逝,紅花綠葉不斷凋零,讓香港電影很難短期內再塑輝煌!


際會風雲4


是什麼導致了香港電影的沒落呢?我認為有三個原因:一、就是中國經濟的發展,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滿足物質文化需求的同時,對精神生活需求不斷增長,導致內地影視業的迅速發展。如今內地影視質量及可觀度大大提升,已經可以媲美香港乃至好萊塢影視作品,從老百姓對內地影視的關注度可以看出內地影視業的興旺。二、反觀香港影視業這些年也有發展,但從創新角度及貼近老百姓生活方面嚴重不足,也沒有類似好萊塢電影史詩級以及大牌科幻劇的震撼效果。三、現在影視劇院的普及,老百姓可以通過劇院觀看全球大片,港劇再也不是之前一枝獨秀了,所以導致港劇等相對於以前沒落了很多。








馬馬影視文化


不請自來,我也說下我的觀點,一定會有很多人不同意,甚至罵我,但我還是要說。香港電影的沒落,始於周星馳的崛起。為什麼這樣說,周星馳之前香港也有喜劇,但更多的是警匪動作槍戰片,雖有點程式化,但整體水平非常高。我最喜歡的《英雄本色》,真是蕩氣迴腸。總體上是一種百花齊放的格局。但是星爺崛起以後港片清一色的無厘頭式的演技與情節,很少有以前那種有深度有內涵的片子了。即便是正劇,也有各種無厘頭的橋段。可以說是星爺帶壞了香港影壇的風氣。當然這不是星爺的錯,趨利是資本的本質。無厘頭可以有,但不能整個香港影壇全是無厘頭。況且星爺經典雖多,但粗製濫造的也不少。港片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一雪域天涯一


任何一個行業都有他的興盛,衰敗時期,港片的興盛時期我覺得是在80、90年代,那個時候港片可以說是風靡全球,其中最經典的李小龍武打明星系列,林正英殭屍片系列,賭片系列,還有古惑仔系列等等高票房全部出自那裡,造就了很多的明星,那個時候的演員,票房,可以說是前景一片大好。

個人認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大量優秀演員的流失。八九十年代,大量優秀電影人才湧入香港。李連杰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期間他塑造了黃飛鴻,方世玉等一系列經典角色。而如今只要稍微有一點點名氣的藝人全部奔著大陸來發展。上個大綜藝節目,拍各種爛劇,瘋狂斂財走人。消費自己也消費自己的觀眾。如今香港演藝界只剩下那些堅守自己的老藝人。沒有好的演員沒有好的製作團隊,拍不出好的作品。惡性循環造成了港片的輝煌成為歷史。反觀如今大陸電影娛樂圈,小鮮肉橫行,各種炒作各種圈錢,終究一樣會走向沒落。

當然導致港片逐漸衰落的原因還有很多,以上是我僅代表個人觀點,謝謝





農村斌鍋


香港影視娛樂最輝煌時期,也就是臺灣經濟繁榮時期。

當時香港電影只需要臺灣票房就賺得盆滿缽滿了,結果錯過了大陸市場的發展。這些年臺灣經濟不景氣,連帶香港影視也受影響。轉投更大的市場時,大陸觀眾已經被日韓劇、歐美劇帶叼了。而且香港影視沒落,也導致了娛樂人才流失嚴重,不少演員、導演、編劇北漂,加速沒落。

不過這些年還有點精品。


咱來了


八九十年代的香港電影,靠的是臺灣市場,香港本土市場太少,撐不起當時如日中天的香港電影。臺灣不僅是香港電影的主要市場,還是香港電影的主要投資商。九十中期年代之後,由於香港即將回歸大陸,再加上臺灣放開了美國電影的進入,臺灣對香港電影的投資迅速減少,同時臺灣電影市場也迅速被美國電影占領。香港電影既喪失了主要投資當,也喪失了主要市場,徹底衰落,演藝人員紛紛出走美國。而當時大陸盜版橫行,再加上審核的嚴格,香港電影根本在大陸市場賺不到錢。當然盜版香港電影也培養了大批大陸影迷,這也是現在那些年過半百的香港影星能夠在大陸找回第二青春的原因。進入21世紀,各種投資大片的出現,徹底扼殺了以短小精悍風格和投資不大著稱的香港電影的出路,同時遠赴美國的那批藝人也年老了,只能退回來依附大陸資本和市場,依靠原來靠盜版積攢的人氣,勉強為之。至於香港本土目前的電影,不論製作還是市場,已經憫然眾人了。


黃沙獨行者


主要是市場被好萊塢大片搶佔和大明星以及優秀幕後人員流失吧。

香港電影最輝煌的八九十年代,它的主要市場除香港本土外,臺灣是香港電影最重要的海外市場,資金來源地,重要的海外發行商。除邵氏,新藝城,嘉禾外,其他香港電影公司大多會把香港以外的電影發行權賣給臺灣公司,再由臺灣公司發行到東南亞。東南亞是香港第二重要的海外市場。九十年代開始,東南亞大多數國家都開始限制港片,臺灣也取消對好萊塢電影的限制。香港電影在這兩個重要市場被好萊塢大投資,大製作的特效片殺的丟盔棄甲,基本喪失這兩個重要市場。泰坦尼克號上映是一個標誌,在那之後,港片在香港本土市場也失守了,當年港片在香港本土票房總額佔比開始低於50%,然後逐年降低。投資商投資電影是為了賺錢,賺不了錢就缺少資金流入,然後惡性循環,拍攝的影片越來越少,留守的香港電影人只能北上大陸拍合拍片,然而香港電影人擅長的警匪片,黑幫片大多在國內過不了審。

其次,迴歸前香港出現了一波移民潮,流失的大多是精英階層,香港電影優秀的幕後人員也流失了許多。加上港片沒落,臺灣資金撤出,巨星片酬過高,製片方請不起周潤發,成龍,李連杰這些超級巨星,他們只能遠走好萊塢。周星馳95年開始申請移民加拿大,因黑幫背景被拒絕。


胡來不歸兮


四點

1.市場太小。真正具有香港文化特色的港片像開往旺角的大巴在內地根本經受不住好萊塢全球文化和大陸片更符合內地觀眾胃口的轟炸,只能在香港內部流行,結果自然是越來越沒落。

2.從業人員少。香港電影從一開始就面臨著人力資源嚴重不足的窘境,搞來搞去就那麼幾個人,這也是我們在看老港片時有時連一個小配角都覺得眼熟的原因。

3.沒有專業科班院校。香港的電影音樂兩者都可以算是現代文明的一朵奇葩,在沒有任何專業教育體系的支持下竟然能紅極一時,但是結果必然是曇花一現,後繼無力。

4.香港青年電影人注重得獎多過票房

王晶表示:“香港演員北上內地發展不是造成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不止是演員,就連中青年導演也是有這個問題。現在有的年輕導演太看重拿獎,所以避開拍攝商業片,這也有弊端。”

這四點我覺得是香港電影沒落的根本原因,其餘的無論是人才流失還是青黃不接等等都只是結果和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