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讓你用一句話總結《道德經》的精髓,你會用哪一句?為什麼?

道一智慧


“反者,道之動”

我認為這句話可以是《道德經》的精髓,陰陽太極圖就是這句話的形象化描述。

任何事物都會向其反面運動、變化。

《道德經》裡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麼,自然之道是什麼呢?自然之道就是“月滿即虧”,就是“盛極必衰” “萬物負陰而抱陽”。

所以,我們要“守雌”,要“莫爭”,要“無私”,要“善下”,要“必先予之”,要“功成身退”……

總之,這世間一切事物都脫不開“反者,道之動”這條真理。

這就是《道德經》的精髓。


三不行者


作為一個仙風道骨的先生,我想我應該回答你提出的問題。



我最喜歡《道德經》中的一句話是,“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之”。

我為什麼喜歡這樣一句話呢?因為這是一句讓人彰顯自己高貴精神的話語。樸,就是道。樸,就是樸實無華,樸素,樸真。不虛偽,不做作,不詭詐。一個人有了這樣的精神,才能做人實實在在,成為受人尊敬的人,保持自己做人的尊嚴。

假如一個人沒有了尊嚴,就會被人鄙視,被人隨意踐踏。

很多時候,人們的墮落,就是因為離開了樸實,羨慕虛華,為了得到一點點權力,為了得到一點點金錢,竟然可以失去自己尊嚴,成為了行屍走肉,即使富有與職位,其實靈魂已經死了,還有什麼快樂呢?假如說有快樂,不過是心靈的荒蕪而已。



一個人有了樸,才能夠知足,讓生活變得簡單,學會極簡主義,精而美麗,同樣貴族化。天堂不是奢華,而是樸實無華。

樸,讓人避免了心靈荒蕪與墮落。樸,讓人心靈變得富麗如錦, 有愛心與公義。

我正是肩負闡釋《道德經》真義使命的人,所以參悟《道德經》很多年了。

人生的意義,不是讓人去追求虛幻的奢華,而是讓人學會如何樸實地生活。人生的意義,不是讓人做一塊高貴的玉壁,而是讓人學會做一塊河床上平凡的鵝卵石。

樸,就是平凡。而平凡,絕非平庸。



平凡中有快樂,平凡中有幸福,平凡中有輕鬆,平凡中有美麗,平凡中有實實在在,平凡中有偉大,平凡中有卓越。

大凡科學家,哪一個人會去追求花天酒地、燈紅酒綠、醉生夢死呢?袁隆平會嗎?鄧稼先會嗎?錢學森會嗎?

那些不願意平凡的人,喜歡追求奢華的人,乃是一群註定人生平庸的人。沒有看見多少富人花天酒地,窮奢極欲,心靈墮落?沉迷金錢,酒色?這樣人生,是有罪的。

我呼籲天下人全都恪守“樸”這個生活原則,讓自己實實在在做人,實實在在生活,實實在在做事。因為,一個人偉大的精神由此開始,一個人非凡的人生由此開始。



上帝創造了大自然,而大自然的美麗無與倫比,因為它樸素的美麗,讓人心靈震撼。而那些刻意的打扮,違背了真實,充滿假,反而失去了美麗。

我希望我的話語,能夠給這個世界帶來啟發。

三克油。


二郎戩先生


天地之間猶如橐龠!

我認為《道德經》的精髓是:“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這句話是〈道德經〉的宇宙觀世界觀和認識觀,是對大宇宙自然規律的精準描述及講解,把宇宙本來存在的根本原理及實相,形象地比喻成‘橐龠’,說明了大宇宙存在的根本原理及實質。

‘天地之間猶如橐龠!’這句話,用形象動態的畫面,闡述了世界本源大回向原理。

深刻領會充分理解及真實體證‘天地之間猶如橐龠!’這句〈道德經〉的精髓,是真理探索者思想者及修行者與大宇宙世界海同體正同正契正覺的必須!








妸姆星系盤古飛船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要依照大地的法則來生存,去承載萬物。大地要遵從天的法則包容萬物。上天要遵從道的法則,不加干涉自然運行。

寧宙間有三大。天,地,人。人居其一,人要想順利的走完短暫的一生。也要符合道的法則。人,活著則有用。死,則無用。擁有健康的身體是最重要的。該休息時休息。該勞作時勞作。人到晚上該睡覺時卻熬夜,這是違背自然的,會對身體造成損害。夏天是炎熱的季節。該冷則冷。該熱則熱。而你卻整日在空調房內。也會對身體有害。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則。這個世界,這個社會,這個現實是讓你接受它,適應它,遵從它,適者生存。這就是道,這就是自然。

符合於道的生存,不符合於道的就會滅亡。




過客ABC123321


我當然會用開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這句話才是《道德經》的精髓!


“道可以說得清楚,那就不是恆常的道; 概念可以說得清楚,那就不是恆常的概念!”


目前世界上所有的道理,知識,概念,都是人對客觀世界的描述,所以總會有時效性,有缺陷。


因為我們是人!科技水平不同,知識的發展程度不同,對客觀世界的描述就會不同,所以“無常道,無常名!”

比如200年前,人民總覺得牛頓構建的物理學體系已經非常完美,結果100多年後,愛因斯坦就提出了相對論,重新構造了物理學體系;


這就是因為人的科技水平和知識水平提高了,能觀察到更多以前沒能力看到的東西,所以能發現之前權威理論的缺陷!


而且客觀世界也是在不斷變化,人民對客觀世界的描述也在不斷變化,這個年代奉行的真理,可能100年後,就是歪理,所以沒常道!


而我們描述這個世界,是語言,文字等,本身就會有缺陷!

比如,什麼是月餅?用文字,語言是其實也只能描述月餅的部分特質!


當你用口吃月餅時,體會到的感覺,會與文字描述有所不同感覺,這就是所謂的”無常名!“


《道德經》大部分的內容都是說世界是變化發展的,我們應該像”水“一樣,靈活順應變化,根據變化不斷改變!


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對主要內容最好的總結,


所以我會用這一句話總結《道德經》的精髓!


精粹文化


如果讓你用一句話總結《道德經》的精髓,你用那一句?為什麼?

我以一付對聯表述:

上聯是:

通天智慧,究竟真理,普世道德,人法地天利民生;

下聯是:

利而不害,為而不爭,人間正道,老子法則安天下。

橫批是:

道法自然。

為什麼?

因為老子以通天的智慧,究竟了真理一一生命的本質一一天道,也究竟了生命的現象一一人道;並從天道和人道中求證了人間正道一一利而不害,為而不爭。為人們獲得幸福的生存生活指明瞭方向;為人類社會的治理提供了普世的道德的理論依據和方案。


中自然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總結《老子》五千言,那麼二十五章“道法自然”這句話可謂精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25章

“道、德”貫穿《老子》五千言始終,道為體,德為用,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觀念的統率下,列出若干相近語句,大道至簡,老子反覆從不同角度、多種方式闡明人法天地的重要性。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第81章

上善若水……居善地,心善淵,與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第8章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第16章

修之身,其德乃真。——第54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第21章

不欲以靜,天地將自正。——第37章

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是謂玄德。——第10章

聖人為腹不為目。——第12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第40章

……

人法天地之德性,法大道之無為。


一東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我個人認為這一句是全書的核心。

“上善若水”,我認為這一句是全書的精髓,無法被時間所洗去。

道德經,通篇講無為,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如不尚賢,使民不爭。如不見欲,使不民亂。如虛心實腹弱志強骨等等,都針對的是“無為”。

老子所處的時代,社會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平等,而這個不平等的原因,在老子看來是因為“有為”,而“有為”的原因是“有爭”,而“有爭”是因為有“欲”。

正因為有“欲”,所以民爭,民盜,民亂,這個民指的不僅是百姓,更指是統治階層。

面對這些慾望。孔子的追求是每一個人都要成為聖人,老子所追求的就是不要樹立什麼聖人,因為聖人不仁。莊子也說過,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在那個時代,無論是老子的無為,還是孔子的有為,似乎都解決不了實際問題。但從執行層面來看,無為勝地有為一籌。畢竟要求每個人遵循道德而行事,是天下最難的事,更是永遠也做不到的事情。

但無為卻可以操作。這也是為什麼歷朝歷代開國的君主都採用無為之治的辦法。任其自然生長,自會取得相應的“有為”。

但實際上,個人以為,這種無為有些過。因為無為而為,因各種因素的不同,這種“為”必然會產生一定的成果,或是莊稼,或是銀錢,那一定會形成不均,而不均是產生慾望的最大原因。

無為的結果,一定會導致有為。

道德經中說,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可這“實其腹”是需要糧食的,每個人的飯量不同也會形成需求量的不同。只要存在不同,就會存在“有為”。

而“弱其志”就會讓生產力低下,社會發展速度變緩慢,抵禦災禍的能力變低。但同時,一旦“強其志”同樣會引發負面效應,比如現在全球都在面臨的環保問題。

文明會殺死人類!

沒有文明,人類殺死自己!

這是一道無解題!



亦有所思


“無為無不為”。無為無不為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無為而治”,在經濟學裡面它是保守版的“休克治療法”,在政治裡面它相當於《鬼谷子》裡面“要順應時期發展的方向推波助瀾,這樣子才可以不損傷自己而獲得利益”。是道家思想的基礎,在道家名著《淮南子》裡面它可是被當做主題來寫的。你可以把“無為無不為”理解為“順應事物發展方向,稍微參與推波助瀾,從而到達獲得利益而又沒有損失”



大明帝國王朝


就是“道法自然”這一句話。它是老子先聖“道德經”中的二十五篇的一句話。老子在這二十五篇中講:“……日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二十五篇,老子把人拉到與地,天,道並在一樣偉大,崇高平等的地位。……老子且告訴誡作為“人”的生命法則:“人法地”。……作為在地球人間的與“道,天,地”平等的”人”,要“人法地”???那老子是告訴我們“道法自然”,:為什麼要法“地”呢?這“地”是有什麼好“法”?學習“遵守”的呢?下面我們就好好研究觀察這個偉大的:“地”是什麼呢。大地上有:“無盡的土地山川嶺脈,更有大江湖湖海”。這個“地”太了不起了,一個人要是能像先聖那般“知行合一”:“法自然”,人學會在大地的“百納海川”的胸懷,人就可以從:“井底之蛙”的視野小我,上升為“襟懷天下”君子情懷。人如真正:“理解道法自然”,學習自然的偉大品格,就會發現,可以學習偉大自然界的物質有著許多高貴無私品格,如就拿大地上的雨林及萆原或湖泊大海,大地母親是無私的,大地母親對萬種生靈動植物從小到小鳥,小蟲小魚小蝦到大象,鯨魚,從小草,竹木乃至大柏巨彬樹。大地母親都是給予生存的機會與環境。……我們再來“法”.學習自然界天空上的:“太陽,月亮”,太陽對萬物生靈在時間長河中自古至今無私免費照耀大地萬物生靈……話一千道一萬,原來老子:“道德經”中的“人法地”的核心就是讓人們學習腳下頭項的大地母親與天空的情懷與品德。學習“自然.”,人要“敬畏自然”.“自強不息,人當自助”人要學習大地母親自然“海納百川”“胸懷天下”,“與人為善”,“要懂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總之老子:用“道法自然”.這四個,不僅讓人去觀察自然.瞭解自然,敬畏自然,珍惜時間,珍惜生命,寬容心態對待社會與他人,要是真正接近悟懂“自然大地母親”,“並且用一生命去“知行合一”“克己復自然”,這個人就可以成為有“天地偉大品格”光明磊落”蘭玉冰心之君子。讓我們再向我們偉大哲學聖祖老子在其千古名篇:“道德經”中只用:“人法地”仨字,舉起人類智慧火炬,照亮了華夏數千年以至人類智慧大路,從哲學意義的講述了東方“認識論”,“方法論.”“動運發展觀”的智慧。老子用“道法自然”哲學金梯讓中國幾千年的文人智者登上:智慧邏輯哲學的“珠穆郎瑪雪山之光明山頂”。“道法自然”,是東方智慧的偉大哲學,減法智慧的核心概括,是東方智慧精諶理論的歸納表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