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ד粵港澳大灣區”=?

“一带一路”ד粤港澳大湾区”=?

4月15日,在第125屆廣交會的進口展區,近六成的展位來自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在“一帶一路”參展商和採購商看來,廣交會既是“展示實力的絕佳窗口”,也是進行“一站式”採購的全球化平臺,而蓬勃發展、活力無限的粵港澳大灣區,則給他們帶來了更多更大的“中國機遇”。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落地,廣東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加強共建“一帶一路”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戰略對接,深入推進廣東省與沿線國家和地區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經貿、科教、文體、旅遊等多領域務實合作,全面提升參與“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質量和成效。“一帶一路”與粵港澳大灣區乘法效應日漸顯現。

“‘一帶一路’為中國製造和中國形象走向海外提供了廣闊的渠道,粵港澳大灣區則以其完備的產業集群帶和深厚腹地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充沛動力。”來自香港的廣東省政協委員陳丹丹認為,國際佈局和國家區域政策在此匯合,大灣區相當於是轉化平臺,這將有利於發揮港澳在對接國際市場方面重要的橋樑紐帶作用,推動廣東製造業、能源資源行業與港澳專業服務業“拼船出海”,攜手打造“一帶一路”建設重要支撐區。

廣東省政協常委王珺則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窗口,助力中國企業進一步開展國際合作。要著力加強大灣區的公共品建設,包括適應新一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的公共設施、支撐整體性發展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和促進人才、居民有效流動的公共服務體系。

陳丹丹也指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剛起步,過去依賴專業外貿公司做生意的習慣,導致民營企業對於藉助“一帶一路”打入國際市場心有餘而力不足,不少企業對“一帶一路”政策的把握、商機的獲取、走出國門的經驗和技能仍然欠缺。她建議,設立“‘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諮詢研究中心”,建立數據庫和聯絡網,為粵港澳企業有效利用國家政策支持,抓住機遇、規避風險,積極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商務活動提供高效諮詢研究和諮詢服務。

來自澳門的楊道匡委員持有類似的觀點。他建議以大灣區城市群為重要支撐點,由粵港澳三方聯合發起成立海上絲路沿線港口城市聯盟,設立聯絡、協調、研究和執行機構,推進沿線港口城市的投資、基建、金融、商貿、旅遊、文化等多領域的交流和合作。

“‘一帶一路’建設遇到的最大障礙是人才短缺和匱乏。不僅缺乏中方的人才,也缺乏沿線國家的外方人才。不僅缺乏高端的管理者,也缺乏普通的勞動者。”廣東省政協委員隋廣軍認為,應鼓勵並支持有條件的高校實施“多語種+專業”的多語種複合型人才培養改革,如“多語種+會計”、“多語種+國別與區域研究”、“多語種+金融”、涉外卓越法律人才等複合型、復語型拔尖創新人才,提升人才培養服務共建“一帶一路”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